""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這以後,鸚鵡手風琴越做越好,無論是普通琴還是新結構琴,在國內外都供不應求,還遠銷意大利、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朋友要排隊、等待許久才能弄到一臺。1984年又傳來喜訊,在全國評比中,鸚鵡又獲得了金獎。五年之中,連獲兩個大獎,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這以後,鸚鵡手風琴越做越好,無論是普通琴還是新結構琴,在國內外都供不應求,還遠銷意大利、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朋友要排隊、等待許久才能弄到一臺。1984年又傳來喜訊,在全國評比中,鸚鵡又獲得了金獎。五年之中,連獲兩個大獎,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84年11月,美國手風琴家、教育家羅伯特·達文到天津樂器廠參觀。(左起:達文、中國音協外聯部劉抗、吳英烈)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這以後,鸚鵡手風琴越做越好,無論是普通琴還是新結構琴,在國內外都供不應求,還遠銷意大利、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朋友要排隊、等待許久才能弄到一臺。1984年又傳來喜訊,在全國評比中,鸚鵡又獲得了金獎。五年之中,連獲兩個大獎,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84年11月,美國手風琴家、教育家羅伯特·達文到天津樂器廠參觀。(左起:達文、中國音協外聯部劉抗、吳英烈)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一行人觀看“185”琴。

在這麼大的成績面前,制琴團隊卻一直不滿足,秉持著精益求精、狠抓質量不放鬆的工匠精神,有時還請我們北京的同志去參觀、試琴,傾聽意見,不斷探索創新,在獲兩項大獎的兩年之後,於1986年又研製出了45鍵185自由低音高級演奏琴。185琴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手風琴製造業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這以後,鸚鵡手風琴越做越好,無論是普通琴還是新結構琴,在國內外都供不應求,還遠銷意大利、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朋友要排隊、等待許久才能弄到一臺。1984年又傳來喜訊,在全國評比中,鸚鵡又獲得了金獎。五年之中,連獲兩個大獎,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84年11月,美國手風琴家、教育家羅伯特·達文到天津樂器廠參觀。(左起:達文、中國音協外聯部劉抗、吳英烈)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一行人觀看“185”琴。

在這麼大的成績面前,制琴團隊卻一直不滿足,秉持著精益求精、狠抓質量不放鬆的工匠精神,有時還請我們北京的同志去參觀、試琴,傾聽意見,不斷探索創新,在獲兩項大獎的兩年之後,於1986年又研製出了45鍵185自由低音高級演奏琴。185琴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手風琴製造業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該廠領導、專家與在京的老、中、青手風琴演奏者歡聚一堂,舉行“鸚鵡”185自由低音手風琴鑑定會,在新街口某飯店前留影。前排左二為本文作者。

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是老前輩吳英烈立下的汗馬功勞,也是以他為代表的制琴專家和工人們,為中國手風琴製造業留下的無法估量的財富,值得大筆抒寫的輝煌篇章。在那個年代,我們的老一代演奏家及愛好者們,與“鸚鵡”共同走過了手風琴的初創、發展路程,共同迎接了手風琴繁榮發展的春天。

而今,喜見佰笛、新鸚鵡、金盃等國產品牌已接過老鸚鵡的接力棒,發揚老鸚鵡精神。繼承老一輩留下的遺產和經驗,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當我坐在同樣的音樂廳,看到滿臺國產手風琴演奏著百聽不厭的世界名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時,時空彷彿又倒轉回到1963年那滿臺鸚鵡琴的場景,感慨萬千!這優美的琴聲也曾插上翅膀飛向國際舞臺——我們的演奏家揹著這國產手風琴出國參賽喜獲大獎,首次用中國人自己生產的手風琴展示我們的風采。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今生應得尊重,明天琴會更好。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這以後,鸚鵡手風琴越做越好,無論是普通琴還是新結構琴,在國內外都供不應求,還遠銷意大利、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朋友要排隊、等待許久才能弄到一臺。1984年又傳來喜訊,在全國評比中,鸚鵡又獲得了金獎。五年之中,連獲兩個大獎,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84年11月,美國手風琴家、教育家羅伯特·達文到天津樂器廠參觀。(左起:達文、中國音協外聯部劉抗、吳英烈)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一行人觀看“185”琴。

在這麼大的成績面前,制琴團隊卻一直不滿足,秉持著精益求精、狠抓質量不放鬆的工匠精神,有時還請我們北京的同志去參觀、試琴,傾聽意見,不斷探索創新,在獲兩項大獎的兩年之後,於1986年又研製出了45鍵185自由低音高級演奏琴。185琴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手風琴製造業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該廠領導、專家與在京的老、中、青手風琴演奏者歡聚一堂,舉行“鸚鵡”185自由低音手風琴鑑定會,在新街口某飯店前留影。前排左二為本文作者。

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是老前輩吳英烈立下的汗馬功勞,也是以他為代表的制琴專家和工人們,為中國手風琴製造業留下的無法估量的財富,值得大筆抒寫的輝煌篇章。在那個年代,我們的老一代演奏家及愛好者們,與“鸚鵡”共同走過了手風琴的初創、發展路程,共同迎接了手風琴繁榮發展的春天。

而今,喜見佰笛、新鸚鵡、金盃等國產品牌已接過老鸚鵡的接力棒,發揚老鸚鵡精神。繼承老一輩留下的遺產和經驗,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當我坐在同樣的音樂廳,看到滿臺國產手風琴演奏著百聽不厭的世界名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時,時空彷彿又倒轉回到1963年那滿臺鸚鵡琴的場景,感慨萬千!這優美的琴聲也曾插上翅膀飛向國際舞臺——我們的演奏家揹著這國產手風琴出國參賽喜獲大獎,首次用中國人自己生產的手風琴展示我們的風采。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今生應得尊重,明天琴會更好。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聲樂教師,當以自重為重

獨家披露 | 安天旭詳解柴賽“錯曲”事件內情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張國勇:由一次歷險而想到……

《梁祝》誕生60週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63年7月21日,中國首場手風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指揮任士榮,中右張自強,左餘繼卿、李春亭、王典,二排左白崇先、右於峰等。

文 | 餘繼卿

近期,手風琴界的朋友們對如何看待我們的國產手風琴產生了一些議論,並有一篇名為《國產手風琴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流傳。該文存在許多不實之詞,將手風琴製造業的歷史描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甚至將那個年代享譽國內外、受到全國手風琴朋友喜愛的老“鸚鵡”牌手風琴也貶為“依靠鸚鵡這個金字招牌,主要靠外貿訂單存活了較長時間”。

首先,我認為鸚鵡的“神話”不是誰編出來的,是老一代制琴專家們艱辛探索、用畢生的心血幹出來的。我們手風琴界和媒體,多年來對演奏家及一些大事宣傳得不少,卻對伴隨手風琴事業發展壯大的手風琴製造者及先輩的功績很少關注,使大家知之甚少、任意被誤導,這是很不公正的,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壯大。在此我想就我曾經歷和看到的一些事,來講講我的看法。

上世紀60年代初,因為手風琴,我們北京的手風琴演奏者與天津樂器廠有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那時該廠已經有了以手風琴製造的開拓者、總工程師吳英烈為首,吳天方、邱海山、王靜等專家組成的團隊,已製造出120貝司手風琴,亮相於大眾的音樂生活中。1963年7月21日,北京音樂廳舉辦我國首次手風琴專場音樂會,一頭一尾的大合奏,滿臺全都是國產手風琴的場面極為壯觀,至今難忘。

第二年,應我們女演奏者的要求和建議,專家團隊在1964年研製出了120貝司四排簧手風琴的新品種。1971年,中國第一臺新結構回聲手風琴誕生,這是我們職業演奏者的福音啊!這琴低音渾厚、高音明亮、觸鍵靈敏,尤其是風箱舒適省力,我這個肩部有勞損的女同志都能長時間拉奏。我揹著吳老等專家們親自精心製作的“演奏家琴”,隨文工團全國巡迴演出,跑遍大江南北,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北國的冰凍、南方的大雨,回到北京毫髮無損,性能穩定。我與這個新結構回聲琴,同甘共苦幾十年,至今還機械完好,風箱仍柔軟飽滿。這麼堅固耐用,真是奇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本文作者用新結構回聲琴為男中音歌唱家孫寶貴伴奏。(1986年3月30日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演出)

那是1979年8月,我受邀去參加天津市樂器廠鸚鵡手風琴鑑定會。會議隆重而權威,中國音協祕書長孫慎、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渢、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繆天瑞親臨,京津等地19個藝術院團的演奏家:張自強、任士榮、楊文濤、王城平、張國平、張麗萍、耿尉平、餘繼卿、石家禮、陳興福、王永鎮、陳貽鑫等出席。會上,代表們演奏、對比、分析、發言。8月26日這天,大家一致通過了質量鑑定書,向國家經委請求給予天津鸚鵡手風琴國家優質獎的建議書,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文件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議不久,鸚鵡手風琴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銀質獎”優質產品的榮譽稱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這以後,鸚鵡手風琴越做越好,無論是普通琴還是新結構琴,在國內外都供不應求,還遠銷意大利、西德等六十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朋友要排隊、等待許久才能弄到一臺。1984年又傳來喜訊,在全國評比中,鸚鵡又獲得了金獎。五年之中,連獲兩個大獎,這是多麼大的成就!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1984年11月,美國手風琴家、教育家羅伯特·達文到天津樂器廠參觀。(左起:達文、中國音協外聯部劉抗、吳英烈)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一行人觀看“185”琴。

在這麼大的成績面前,制琴團隊卻一直不滿足,秉持著精益求精、狠抓質量不放鬆的工匠精神,有時還請我們北京的同志去參觀、試琴,傾聽意見,不斷探索創新,在獲兩項大獎的兩年之後,於1986年又研製出了45鍵185自由低音高級演奏琴。185琴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手風琴製造業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該廠領導、專家與在京的老、中、青手風琴演奏者歡聚一堂,舉行“鸚鵡”185自由低音手風琴鑑定會,在新街口某飯店前留影。前排左二為本文作者。

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是老前輩吳英烈立下的汗馬功勞,也是以他為代表的制琴專家和工人們,為中國手風琴製造業留下的無法估量的財富,值得大筆抒寫的輝煌篇章。在那個年代,我們的老一代演奏家及愛好者們,與“鸚鵡”共同走過了手風琴的初創、發展路程,共同迎接了手風琴繁榮發展的春天。

而今,喜見佰笛、新鸚鵡、金盃等國產品牌已接過老鸚鵡的接力棒,發揚老鸚鵡精神。繼承老一輩留下的遺產和經驗,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當我坐在同樣的音樂廳,看到滿臺國產手風琴演奏著百聽不厭的世界名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時,時空彷彿又倒轉回到1963年那滿臺鸚鵡琴的場景,感慨萬千!這優美的琴聲也曾插上翅膀飛向國際舞臺——我們的演奏家揹著這國產手風琴出國參賽喜獲大獎,首次用中國人自己生產的手風琴展示我們的風采。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今生應得尊重,明天琴會更好。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聲樂教師,當以自重為重

獨家披露 | 安天旭詳解柴賽“錯曲”事件內情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張國勇:由一次歷險而想到……

《梁祝》誕生60週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中國手風琴的“前世”不容篡改 | 爭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