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溼疹 皮膚病 營養學 哮喘 不完美媽媽 藥品 遺傳 懷孕 營養師媽媽藍弧 2019-04-10


作者介紹:藍弧營養師(V:lanhuyys),醫學臨床專業畢業,9年職業營養師生涯,實戰經驗豐富,擅長使用營養學方式輔助疾病調理。

溼疹一直是讓大家很頭疼的問題,看到孩子因皮膚瘙癢而哭鬧抓撓,做父母的都恨不得替孩子受罪。

孩子患溼疹到底怎麼辦呢?

今天我從醫學和營養學兩個角度綜合為大家提供解決方案,當然這些都是個人查閱各種資料結合實際經驗的心得總結,也許還有不足也歡迎指導哦。

對付溼疹,總原則應該是: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必要時候適當配合藥物。如果要為他們的重要性劃分配比,我認為應該是:皮膚保溼佔60%,營養內調佔30%,藥物佔10%,為什麼要這樣分,三者如何配合治療呢,以下一一分析。


溼疹概況

目前全球範圍內有10~20%的兒童患有溼疹,在中國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為7.5% ,相當於每13-14個人中就有一個患者飽受其擾,發病率相當高,每個有孩子或者即將有孩子的家庭,都來學習下溼疹是很有必要的。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大多數寶寶出生後都或多或少患有溼疹,有的是單純嬰兒溼疹,也有的是特應性皮炎的嬰兒期,大多出生後第2.3個月開始發生,基本2歲以內痊癒。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複發性、炎症性皮膚病,發生在人的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甚至成人了還有,也有的醫生直接把所有溼疹定義為特應性皮炎,如果只單純發生在嬰兒期就叫特應性皮炎(以下簡稱AD)的嬰兒期表現。

AD嬰兒期(0~2歲)表現為兩頰、額頭、頭皮等處有乾燥或者滲出型皮疹;兒童期(2~12歲)多發生於肘窩、膕窩和小腿側,皮疹往往乾燥肥厚,有苔蘚樣變;青年和成人期(12歲以上)主要發生在肘窩、膕窩窩和頸前以及軀幹四肢,大多呈乾燥肥厚性皮損,AD患者往往因其皮疹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生活。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溼疹原因


溼疹在醫學上的定義是發生在表皮層及淺真皮層的炎症性皮膚病,簡單的說,溼疹就是皮膚的炎症。

而這個炎症並不是因為感染,更多的是一些非感染因素,比如皮膚屏障功能弱、遺傳、過敏等。

營養學認為,溼疹還跟缺乏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腸道通透性大和腸道菌群失衡等都有關,這就為內調提供了方向,所以調理外養以修復皮膚屏障為主,內調以補充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改善腸道功能為主,外養內調聯合調理,嚴重的適當用藥物控制症狀。

首先,皮膚屏障功能弱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皮膚表面有一層角質層,可以起到避免外界異物刺激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作用,由於嬰兒皮膚角質層特別薄,再加上寶寶抓撓、過度清潔等原因,導致角質層受損,各種刺激物比如冷熱刺激或者細菌病菌、過敏原等進入皮膚內,就會導致炎症反應。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也有的寶寶是遺傳因素,比如缺少絲聚蛋白基因,導致皮膚功能差,絲聚蛋白有拉緊角質細胞、減少皮膚水分散失的作用,缺乏會導致水分容易喪失,角質層失去保護作用,皮膚乾癟,甚至釋放損傷相關分子,激活免疫系統,從而出現溼疹。

可見,溼疹並不是因為“溼”,相反正是皮膚太乾燥、缺水、屏障太弱了才導致的溼疹。

無論是什麼原因的刺激,不管溼疹程度如何,重點都是要“保溼”,有的寶寶就算別的都不做,只做好保溼這一項都能有大的改善,所以我把皮膚保溼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佔到60%,保溼具體如何做呢,下面會再介紹。


其次,腸道發育不完善和缺乏必需脂肪酸

正常情況下,腸道只能吸收小分子營養素,比如碳水化合物要消化成單糖才能被吸收,蛋白質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但如果小腸腸壁發育不好,或者滲透力增加,大分子營養素也會被吸收,大分子被吸收的後果是會被身體判定為“異類”,從而發動攻擊,俗稱“變態反應”,也就是過敏。

而寶寶由於腸胃功能弱,腸壁發育不全,導致大分子抗原通過腸壁直接進入血液,由於面部皮下毛細血管最豐富,刺激物刺激皮膚局部免疫激活,使得B細胞釋放出igE,igE與肥大細胞結合,當再次接觸該刺激物時,刺激物直接與igE結合,使得肥大細胞釋放出組胺,從而出現皮膚腫脹、癢。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也就是說這類寶寶溼疹雖然也是過敏導致,但本身不是過敏體質,而是屬於腸道發育問題,大多隨著腸壁的發育完善會慢慢好轉。

所以溼疹調理除了皮膚屏障需要修復,腸道屏障也需要修復。

溼疹還跟缺乏w-3必需脂肪酸有關,比如亞麻酸有有穩定細胞膜,抑制組織胺的釋放的作用,研究發現,媽媽孕期如果缺乏缺乏w-3脂肪酸會更容易讓寶寶出現溼疹。

再次,遺傳和過敏體質

溼疹有遺傳傾向,據統計如果父母都是過敏體質的,子女發生溼疹概率高達79%,過敏體質的孩子,如果去檢測血清IGE值會發現明顯偏高,這類孩子表現為接觸到過敏原後會誘發溼疹或加重溼疹症狀,日常需要嚴格迴避過敏原。

而過敏體質的孩子,還容易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這類疾病,並且它和嬰兒溼疹不同,不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改善,而是隨著不斷的過敏源的刺激導致體內IGE值不斷增高,過敏遷延反覆。

最後,溼疹還跟情緒有關,有時候家長會發展,寶寶原來有一小片溼疹,但是哭鬧煩躁以後面積更大了,就是煩躁、焦慮、壓力等情緒也會加重溼疹症狀。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溼疹的具體調理方法


一、皮膚保溼佔60%

保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塗抹有保溼作用的寶寶霜,塗抹寶寶霜是為皮膚增加一層屏障,減少角質層水分的丟失,防止外界刺激物進入皮膚,為溼疹寶寶選擇一款合適的寶寶霜非常重要。

怎麼選呢,目前市面的大牌推薦有艾維諾(averno)、妙思樂(Mustela)、雅漾(Avenue)、絲塔芙(Cetaphil)等,這些品牌都有針對溼疹寶寶的款,具體用哪款可以去問問品牌方,哪款最好呢,沒有答案,只有自己寶寶用著好才是最好的。

由於前段時間曝光很多品牌的寶寶霜都含有激素,我現在也不敢保證誰家就一定不含激素,自求多福哎(弄得我都有想自己研發一款確保不含激素的寶寶霜的衝動了哈),自己挑選要注意選擇不含香精激素以及防腐劑量少的。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選好寶寶霜以後如何用?

建議大劑量用,一天推薦量是20~30克,分4~5次塗抹,最好是幹了就塗,量少了達不到屏障保護的效果,具體根據寶寶面積和程度來,確保寶寶皮膚要處於水潤的狀態,注意塗抹時不要太用力,以免磋傷皮膚。

二、營養內調佔30%

營養內調包括兩大方面,一是給予調理腸道的營養素;二是迴避過敏原,避免食物不耐受,給予適合腸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對腸道的傷害。

先來說第一方面。

1、益生菌

益生菌可補充腸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減少毒素,維護微生態平衡,有助減少腸道滲漏,減少大分子直接被吸收的可能性。

很多寶寶由於剖腹產、奶粉選擇不當、出生後喂寒涼中成藥等原因,導致腸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影響之後的腸道發育。

選擇益生菌要看菌株,建議選擇嬰幼兒專用菌種,安全性高,如果是嚴重的過敏體質,也可選擇用於抗過敏的菌種比如唾液乳酸桿菌、副乾酪乳桿菌等。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2、α-亞麻酸

a~亞麻酸是ω-3脂肪酸系列的一種,孕媽媽缺乏α-亞麻酸會增加寶寶患溼疹的利率,α-亞麻酸有穩定細胞膜、減少組胺釋放、抗炎等作用,已經患溼疹的孩子,也需要補充。

α-亞麻酸得最佳來源是亞麻籽油、紫蘇籽油,其次是深海魚,再次是核桃杏仁等堅果類,其他食物含量極少。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最好的補充方式是吃亞麻籽油/紫蘇籽油,如何吃呢,如果是純母乳,可以媽媽吃,6個月以內寶寶可外抹,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直接拌在輔食裡。喂。

3、鈣和vc

鈣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vc增強毛細血管的彈性,都有助減少滲出和組胺釋放,從而減輕炎症。所有過敏和溼疹類,都建議搭配這兩種營養素,需要怎麼吃,吃多少,得根據具體年齡和實際情況判斷。

4、消化酶

消化酶可把大分子營養消化成小分子利於被吸收,前面提到溼疹也跟腸道腸壁屏障功能弱有關,腸壁通透性大,大分子被直接吸收引起機體排異反應,這種情況除了修復腸黏膜,還有個方法就是補充消化酶了。

畢竟修復比較慢,而消化酶能直接讓食物能更充分被消化,再被腸道吸收,就有可能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了。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再來說第二方面。

飲食是營養內調很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也比較多,篇幅有限不一一展開了,大概包括出生後儘量純母乳,或者喝水解奶粉,添加輔食後避免過敏原,迴避食物不耐受,給予適合腸道消化的食物,儘可能減少一切對腸道可能有的刺激等。

三、藥物佔10%

輕度的溼疹用以上兩種方法足夠,而中重度溼疹需要配合用藥,主要是局部塗抹激素類軟膏,必要時內服抗組胺藥,局部有感染還需要塗抹抗生素軟膏。

1、外抹激素

適當局部塗抹激素可有效控制皮膚炎症,也能讓寶寶更舒服,經皮吸收的激素量很少,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激素副作用,如果孩子確實有需要還是應該塗抹的。

推薦使用的有0.1%地塞米松軟膏、1%氫化可的鬆軟膏,屬於最常規最弱效的激素,再嚴重的需要用效果更強的比如0.05%地奈德、0.1%丁酸氫化可的鬆(尤卓爾)等,具體可以諮詢醫生。

溼疹是皮膚的炎症,應以皮膚保溼為主,營養內調為輔


使用激素後建議用到溼疹明顯好轉後再停,逐漸減量,用激素同時保溼霜也不能停,建議先抹保溼霜,都吸收了再抹激素。

2、內服抗組胺藥

單純溼疹我是不建議內服藥物的,除非孩子狀態特別差,總是抓撓自己,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嚴重影響睡眠和進食,外用激素都不能控制的,可以加內服抗組胺藥。

推薦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比如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具體用法遵醫囑。

3、外抹抗生素軟膏

皮膚滲液、增厚不一定有感染,而出現化膿、紅腫很有可能有了皮膚感染,這時候需要抹抗生素,皮膚感染大多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推薦塗抹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當然沒有感染就不要用了,它並沒有預防作用。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1、常洗澡

溼疹孩子需要常洗澡,也是一種保溼方式,注意水溫不超過40度,不能用肥皂,沐浴露不可塗抹在溼疹處,洗澡後在溼疹出輕輕蘸幹,隨即抹寶寶霜鎖水,這樣效果更好。

2、遠離二手菸

煙霧對皮膚是很大的刺激,建議家有溼疹寶寶的,大人一定不要在家裡抽菸。

3、遠離環境中的過敏原

包括動物皮毛、塵蟎、黴菌,花粉等,家裡不要養寵物,定期除蟎,做好傢俱清潔。

4、純棉寬鬆透氣,減少出汗

汗液對皮膚也有很大的刺激,尤其溼疹處再出汗容易加重,日常保持好環境溫度,夏天儘量不讓皮膚暴晒,穿寬鬆衣服,儘量避免出汗。

最後說明:

皮膚保溼佔60%,營養內調佔30%,藥物佔10%,這樣的排序是整體分析後根據重要性的比重得出,具體到個人時不以它為絕對指導哦:

比如輕度溼疹,很可能皮膚保溼佔100%,或者皮膚保溼佔70%、營養內調佔30%,有部分寶寶做好保溼就痊癒了,而有的寶寶保溼加內調就好了,不需要用藥;

比如嚴重溼疹,很多時候都需要用藥,其地位不亞於保溼和內調,比例又是不一樣的,所以得看實際情況。

作者介紹:藍弧營養師(V:lanhuyys),醫學臨床專業畢業,9年職業營養師生涯,實戰經驗豐富,擅長營養學方式輔助疾病調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