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第二種,嚎啕大哭型。這是最揪心的一種類型了,還是拿上幼兒園來舉例。媽媽送孩子,還沒等到幼兒園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和寶寶反覆叮囑“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記得多喝水,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說了一堆,孩子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儘量配合頻頻點頭。

等到一走進幼兒園情況就變了,孩子剛放到地上就開始抱著媽媽的大腿開始哭泣,邊哭邊喊“媽媽你不要走,不要留我在幼兒園,我想媽媽,我想回家……”然後寶媽更崩潰了,說媽媽不走,就在門外看著寶寶。每天都要上演一步三回頭的戲碼,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第三種,步步緊跟型。琪琪最近要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了專心複習,她打算將兩歲的兒子留在奶奶家。琪琪和婆婆在家中討論此事時並沒有避開孩子,因為她倆覺得孩子還小,完全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談話結束後,兒子就一直盯著媽媽,琪琪去哪兒寶寶就會跟著去哪兒,就連去廁所寶寶都要在門外守著,一直等到媽媽出來為止。琪琪和兒子講了許多大道理,兒子似懂非懂,但還是會嚴防死守。琪琪於心不忍,決定帶著婆婆一起回家,這樣婆婆幫忙帶娃,她也能多看些書。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第二種,嚎啕大哭型。這是最揪心的一種類型了,還是拿上幼兒園來舉例。媽媽送孩子,還沒等到幼兒園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和寶寶反覆叮囑“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記得多喝水,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說了一堆,孩子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儘量配合頻頻點頭。

等到一走進幼兒園情況就變了,孩子剛放到地上就開始抱著媽媽的大腿開始哭泣,邊哭邊喊“媽媽你不要走,不要留我在幼兒園,我想媽媽,我想回家……”然後寶媽更崩潰了,說媽媽不走,就在門外看著寶寶。每天都要上演一步三回頭的戲碼,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第三種,步步緊跟型。琪琪最近要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了專心複習,她打算將兩歲的兒子留在奶奶家。琪琪和婆婆在家中討論此事時並沒有避開孩子,因為她倆覺得孩子還小,完全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談話結束後,兒子就一直盯著媽媽,琪琪去哪兒寶寶就會跟著去哪兒,就連去廁所寶寶都要在門外守著,一直等到媽媽出來為止。琪琪和兒子講了許多大道理,兒子似懂非懂,但還是會嚴防死守。琪琪於心不忍,決定帶著婆婆一起回家,這樣婆婆幫忙帶娃,她也能多看些書。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是什麼讓孩子對分離如此焦慮?

1、 過於依戀父母

小孩子依戀父母這很正常,但是過於依戀父母,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這主要和父母的行為有關。有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一直是由寶媽自己帶的,孩子長期只和寶媽一個人接觸,爸爸參與帶娃也很少,一旦媽媽離開,孩子肯定會不適應,併產生分離焦慮。

再如有的父母是包辦派,對寶寶進行過分的照顧,寶寶缺乏動手能力,也缺少獨立空間,對家長特別依賴,分離後也會明顯出現焦慮症狀。

2、 對社交感到恐懼

孩子可能還沒到“社交恐懼症”的地步,但是會對外部世界發生短暫的、強烈的排斥反應,主要是因為懼怕。他們對陌生的環境充滿恐慌,不相信自己能在新的地方過得很好,對交朋友這件事情往往“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展社交。

當他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哪怕只是預測到將和父母分離,都會呈現出各種不適應的表現。比如反覆懇求媽媽不要離開,一想到要分開就會哭泣,真正分離時會哭得肝腸寸斷,在社交中畏縮不前等。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第二種,嚎啕大哭型。這是最揪心的一種類型了,還是拿上幼兒園來舉例。媽媽送孩子,還沒等到幼兒園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和寶寶反覆叮囑“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記得多喝水,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說了一堆,孩子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儘量配合頻頻點頭。

等到一走進幼兒園情況就變了,孩子剛放到地上就開始抱著媽媽的大腿開始哭泣,邊哭邊喊“媽媽你不要走,不要留我在幼兒園,我想媽媽,我想回家……”然後寶媽更崩潰了,說媽媽不走,就在門外看著寶寶。每天都要上演一步三回頭的戲碼,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第三種,步步緊跟型。琪琪最近要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了專心複習,她打算將兩歲的兒子留在奶奶家。琪琪和婆婆在家中討論此事時並沒有避開孩子,因為她倆覺得孩子還小,完全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談話結束後,兒子就一直盯著媽媽,琪琪去哪兒寶寶就會跟著去哪兒,就連去廁所寶寶都要在門外守著,一直等到媽媽出來為止。琪琪和兒子講了許多大道理,兒子似懂非懂,但還是會嚴防死守。琪琪於心不忍,決定帶著婆婆一起回家,這樣婆婆幫忙帶娃,她也能多看些書。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是什麼讓孩子對分離如此焦慮?

1、 過於依戀父母

小孩子依戀父母這很正常,但是過於依戀父母,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這主要和父母的行為有關。有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一直是由寶媽自己帶的,孩子長期只和寶媽一個人接觸,爸爸參與帶娃也很少,一旦媽媽離開,孩子肯定會不適應,併產生分離焦慮。

再如有的父母是包辦派,對寶寶進行過分的照顧,寶寶缺乏動手能力,也缺少獨立空間,對家長特別依賴,分離後也會明顯出現焦慮症狀。

2、 對社交感到恐懼

孩子可能還沒到“社交恐懼症”的地步,但是會對外部世界發生短暫的、強烈的排斥反應,主要是因為懼怕。他們對陌生的環境充滿恐慌,不相信自己能在新的地方過得很好,對交朋友這件事情往往“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展社交。

當他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哪怕只是預測到將和父母分離,都會呈現出各種不適應的表現。比如反覆懇求媽媽不要離開,一想到要分開就會哭泣,真正分離時會哭得肝腸寸斷,在社交中畏縮不前等。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3、受父母焦慮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有焦慮症的,孩子焦慮症發生機率高。有的父母可能還不到焦慮症的程度,但是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得很焦慮,比如和寶寶說奶奶的不好,當媽媽把孩子交給奶奶的時候,孩子本能地就會感到害怕和拒絕。

再比如把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帶回家,不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小孩子都是很“卑微”的,即便是這樣的家庭氛圍,他還是捨不得和你分離,自己也會變得很焦灼。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第二種,嚎啕大哭型。這是最揪心的一種類型了,還是拿上幼兒園來舉例。媽媽送孩子,還沒等到幼兒園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和寶寶反覆叮囑“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記得多喝水,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說了一堆,孩子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儘量配合頻頻點頭。

等到一走進幼兒園情況就變了,孩子剛放到地上就開始抱著媽媽的大腿開始哭泣,邊哭邊喊“媽媽你不要走,不要留我在幼兒園,我想媽媽,我想回家……”然後寶媽更崩潰了,說媽媽不走,就在門外看著寶寶。每天都要上演一步三回頭的戲碼,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第三種,步步緊跟型。琪琪最近要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了專心複習,她打算將兩歲的兒子留在奶奶家。琪琪和婆婆在家中討論此事時並沒有避開孩子,因為她倆覺得孩子還小,完全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談話結束後,兒子就一直盯著媽媽,琪琪去哪兒寶寶就會跟著去哪兒,就連去廁所寶寶都要在門外守著,一直等到媽媽出來為止。琪琪和兒子講了許多大道理,兒子似懂非懂,但還是會嚴防死守。琪琪於心不忍,決定帶著婆婆一起回家,這樣婆婆幫忙帶娃,她也能多看些書。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是什麼讓孩子對分離如此焦慮?

1、 過於依戀父母

小孩子依戀父母這很正常,但是過於依戀父母,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這主要和父母的行為有關。有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一直是由寶媽自己帶的,孩子長期只和寶媽一個人接觸,爸爸參與帶娃也很少,一旦媽媽離開,孩子肯定會不適應,併產生分離焦慮。

再如有的父母是包辦派,對寶寶進行過分的照顧,寶寶缺乏動手能力,也缺少獨立空間,對家長特別依賴,分離後也會明顯出現焦慮症狀。

2、 對社交感到恐懼

孩子可能還沒到“社交恐懼症”的地步,但是會對外部世界發生短暫的、強烈的排斥反應,主要是因為懼怕。他們對陌生的環境充滿恐慌,不相信自己能在新的地方過得很好,對交朋友這件事情往往“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展社交。

當他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哪怕只是預測到將和父母分離,都會呈現出各種不適應的表現。比如反覆懇求媽媽不要離開,一想到要分開就會哭泣,真正分離時會哭得肝腸寸斷,在社交中畏縮不前等。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3、受父母焦慮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有焦慮症的,孩子焦慮症發生機率高。有的父母可能還不到焦慮症的程度,但是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得很焦慮,比如和寶寶說奶奶的不好,當媽媽把孩子交給奶奶的時候,孩子本能地就會感到害怕和拒絕。

再比如把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帶回家,不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小孩子都是很“卑微”的,即便是這樣的家庭氛圍,他還是捨不得和你分離,自己也會變得很焦灼。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家長怎麼做才能“分而不離”,降低焦慮?

每對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如何處理好和孩子的分離,降低乃至消除寶寶的焦慮,是每個家長都要面臨的問題。

1、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傷害了寶寶,所謂“慣子如殺子”。平時在生活中對家長過度依賴的孩子,在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可並不全是“戲精”。從某種程度上說,和父母分離就意味著“受苦”,孩子在吃飯、如廁、和小朋友玩耍中可能都會遇到障礙,所以才會那樣焦慮。

對於分離焦慮,父母最先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來,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獨立思考,不懼怕失敗,知道求助的方式等等。這樣即使孩子在分開時會哭鬧,但你心裡很清楚,他不會受到很大的委屈,還會活得很好。這就是一個過程,過去了就守得雲開見月明瞭。

2、 提前溝通,臨別儀式

之所以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要離開,家長在很早之前就要和寶寶講清楚,講細緻,比如告訴寶寶“每一個人都要工作,勞動才能創造價值,才能讓寶寶過得更好。”再如和寶寶說“每個小朋友都要去幼兒園,這並沒有什麼難的。”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第二種,嚎啕大哭型。這是最揪心的一種類型了,還是拿上幼兒園來舉例。媽媽送孩子,還沒等到幼兒園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和寶寶反覆叮囑“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記得多喝水,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說了一堆,孩子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儘量配合頻頻點頭。

等到一走進幼兒園情況就變了,孩子剛放到地上就開始抱著媽媽的大腿開始哭泣,邊哭邊喊“媽媽你不要走,不要留我在幼兒園,我想媽媽,我想回家……”然後寶媽更崩潰了,說媽媽不走,就在門外看著寶寶。每天都要上演一步三回頭的戲碼,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第三種,步步緊跟型。琪琪最近要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了專心複習,她打算將兩歲的兒子留在奶奶家。琪琪和婆婆在家中討論此事時並沒有避開孩子,因為她倆覺得孩子還小,完全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談話結束後,兒子就一直盯著媽媽,琪琪去哪兒寶寶就會跟著去哪兒,就連去廁所寶寶都要在門外守著,一直等到媽媽出來為止。琪琪和兒子講了許多大道理,兒子似懂非懂,但還是會嚴防死守。琪琪於心不忍,決定帶著婆婆一起回家,這樣婆婆幫忙帶娃,她也能多看些書。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是什麼讓孩子對分離如此焦慮?

1、 過於依戀父母

小孩子依戀父母這很正常,但是過於依戀父母,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這主要和父母的行為有關。有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一直是由寶媽自己帶的,孩子長期只和寶媽一個人接觸,爸爸參與帶娃也很少,一旦媽媽離開,孩子肯定會不適應,併產生分離焦慮。

再如有的父母是包辦派,對寶寶進行過分的照顧,寶寶缺乏動手能力,也缺少獨立空間,對家長特別依賴,分離後也會明顯出現焦慮症狀。

2、 對社交感到恐懼

孩子可能還沒到“社交恐懼症”的地步,但是會對外部世界發生短暫的、強烈的排斥反應,主要是因為懼怕。他們對陌生的環境充滿恐慌,不相信自己能在新的地方過得很好,對交朋友這件事情往往“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展社交。

當他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哪怕只是預測到將和父母分離,都會呈現出各種不適應的表現。比如反覆懇求媽媽不要離開,一想到要分開就會哭泣,真正分離時會哭得肝腸寸斷,在社交中畏縮不前等。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3、受父母焦慮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有焦慮症的,孩子焦慮症發生機率高。有的父母可能還不到焦慮症的程度,但是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得很焦慮,比如和寶寶說奶奶的不好,當媽媽把孩子交給奶奶的時候,孩子本能地就會感到害怕和拒絕。

再比如把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帶回家,不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小孩子都是很“卑微”的,即便是這樣的家庭氛圍,他還是捨不得和你分離,自己也會變得很焦灼。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家長怎麼做才能“分而不離”,降低焦慮?

每對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如何處理好和孩子的分離,降低乃至消除寶寶的焦慮,是每個家長都要面臨的問題。

1、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傷害了寶寶,所謂“慣子如殺子”。平時在生活中對家長過度依賴的孩子,在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可並不全是“戲精”。從某種程度上說,和父母分離就意味著“受苦”,孩子在吃飯、如廁、和小朋友玩耍中可能都會遇到障礙,所以才會那樣焦慮。

對於分離焦慮,父母最先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來,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獨立思考,不懼怕失敗,知道求助的方式等等。這樣即使孩子在分開時會哭鬧,但你心裡很清楚,他不會受到很大的委屈,還會活得很好。這就是一個過程,過去了就守得雲開見月明瞭。

2、 提前溝通,臨別儀式

之所以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要離開,家長在很早之前就要和寶寶講清楚,講細緻,比如告訴寶寶“每一個人都要工作,勞動才能創造價值,才能讓寶寶過得更好。”再如和寶寶說“每個小朋友都要去幼兒園,這並沒有什麼難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和孩子溝通好細節,並說到做到。儘量在規定的時間內回來,如果做不到,就先承諾孩子一個大概的時間段。走的時候和寶寶來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擊掌,明確告知寶貝要離開的信息,這樣都能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3、 回家時給寶貝一個驚喜

為了獎勵孩子在分離時的“突出”表現,家長可以在回家時給寶寶帶一些小禮物,不用特別準備,就把日常給孩子買的東西分批次拿回來就好了。比如小零食,或者寶寶必須的一個吸管杯。等到孩子習慣了,就可以逐漸減少次數直至削減這一環節。

最後,想要寶寶不焦慮,爸媽首先要放寬心,然後多想些辦法,讓寶寶適應和家長的分離,早日走上獨立的道理,加油吧!

"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和家長都彷彿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拽著媽媽的頭髮不鬆手,有的孩子追著奶奶往回跑,還有的孩子站在中間,家長和老師站在兩邊,展開拉鋸戰。

上班的時候,寶媽靜悄悄地移動到門口,手剛碰門把手還沒等開門呢,寶寶就警覺地跑了出來,看到媽媽的樣子已經猜測到了八九分,“哇”地一聲大哭出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是要和爸媽在一起睡,每次給她抱到自己的屋裡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回來了。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這樣與娃的日常相處,每個家長總要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梨花帶雨的樣子,真是讓人難熬啊。分離焦慮症,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何為“分離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

多發生在6歲以前,其特徵是當與親人分離或離開他熟悉的環境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分害怕獨處,有的還會出現軀體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分離性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兒童焦慮,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看人下菜碟。寶寶的焦慮對象是分人的,情緒發洩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同樣是去上幼兒園,寶媽送寶寶的時候,寶寶就是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老師過來勸也不好使,總要上演一出出斷舍離的大戲,才能勉強入園。哭得慘兮兮的,媽媽心裡也好難受。

但寶爸送孩子就不一樣了,爸爸把寶寶往幼兒園裡一送,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寶寶剛在醞釀悲傷情緒,眼淚還沒等掉下來呢,主角就走了,一點也不配合。孩子懵在當場,想了想也沒啥,轉身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下回寶爸再來送娃,孩子也不會哭了,因為根本不起作用。看來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是分人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第二種,嚎啕大哭型。這是最揪心的一種類型了,還是拿上幼兒園來舉例。媽媽送孩子,還沒等到幼兒園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和寶寶反覆叮囑“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記得多喝水,媽媽下午就來接你……”說了一堆,孩子雖然不願意,但還是儘量配合頻頻點頭。

等到一走進幼兒園情況就變了,孩子剛放到地上就開始抱著媽媽的大腿開始哭泣,邊哭邊喊“媽媽你不要走,不要留我在幼兒園,我想媽媽,我想回家……”然後寶媽更崩潰了,說媽媽不走,就在門外看著寶寶。每天都要上演一步三回頭的戲碼,媽媽的心都要碎了。

第三種,步步緊跟型。琪琪最近要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為了專心複習,她打算將兩歲的兒子留在奶奶家。琪琪和婆婆在家中討論此事時並沒有避開孩子,因為她倆覺得孩子還小,完全聽不懂,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

談話結束後,兒子就一直盯著媽媽,琪琪去哪兒寶寶就會跟著去哪兒,就連去廁所寶寶都要在門外守著,一直等到媽媽出來為止。琪琪和兒子講了許多大道理,兒子似懂非懂,但還是會嚴防死守。琪琪於心不忍,決定帶著婆婆一起回家,這樣婆婆幫忙帶娃,她也能多看些書。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是什麼讓孩子對分離如此焦慮?

1、 過於依戀父母

小孩子依戀父母這很正常,但是過於依戀父母,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這主要和父母的行為有關。有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一直是由寶媽自己帶的,孩子長期只和寶媽一個人接觸,爸爸參與帶娃也很少,一旦媽媽離開,孩子肯定會不適應,併產生分離焦慮。

再如有的父母是包辦派,對寶寶進行過分的照顧,寶寶缺乏動手能力,也缺少獨立空間,對家長特別依賴,分離後也會明顯出現焦慮症狀。

2、 對社交感到恐懼

孩子可能還沒到“社交恐懼症”的地步,但是會對外部世界發生短暫的、強烈的排斥反應,主要是因為懼怕。他們對陌生的環境充滿恐慌,不相信自己能在新的地方過得很好,對交朋友這件事情往往“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展社交。

當他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哪怕只是預測到將和父母分離,都會呈現出各種不適應的表現。比如反覆懇求媽媽不要離開,一想到要分開就會哭泣,真正分離時會哭得肝腸寸斷,在社交中畏縮不前等。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3、受父母焦慮影響

研究發現,父母有焦慮症的,孩子焦慮症發生機率高。有的父母可能還不到焦慮症的程度,但是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得很焦慮,比如和寶寶說奶奶的不好,當媽媽把孩子交給奶奶的時候,孩子本能地就會感到害怕和拒絕。

再比如把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帶回家,不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小孩子都是很“卑微”的,即便是這樣的家庭氛圍,他還是捨不得和你分離,自己也會變得很焦灼。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家長怎麼做才能“分而不離”,降低焦慮?

每對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如何處理好和孩子的分離,降低乃至消除寶寶的焦慮,是每個家長都要面臨的問題。

1、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傷害了寶寶,所謂“慣子如殺子”。平時在生活中對家長過度依賴的孩子,在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可並不全是“戲精”。從某種程度上說,和父母分離就意味著“受苦”,孩子在吃飯、如廁、和小朋友玩耍中可能都會遇到障礙,所以才會那樣焦慮。

對於分離焦慮,父母最先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來,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獨立思考,不懼怕失敗,知道求助的方式等等。這樣即使孩子在分開時會哭鬧,但你心裡很清楚,他不會受到很大的委屈,還會活得很好。這就是一個過程,過去了就守得雲開見月明瞭。

2、 提前溝通,臨別儀式

之所以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要離開,家長在很早之前就要和寶寶講清楚,講細緻,比如告訴寶寶“每一個人都要工作,勞動才能創造價值,才能讓寶寶過得更好。”再如和寶寶說“每個小朋友都要去幼兒園,這並沒有什麼難的。”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和孩子溝通好細節,並說到做到。儘量在規定的時間內回來,如果做不到,就先承諾孩子一個大概的時間段。走的時候和寶寶來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擊掌,明確告知寶貝要離開的信息,這樣都能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3、 回家時給寶貝一個驚喜

為了獎勵孩子在分離時的“突出”表現,家長可以在回家時給寶寶帶一些小禮物,不用特別準備,就把日常給孩子買的東西分批次拿回來就好了。比如小零食,或者寶寶必須的一個吸管杯。等到孩子習慣了,就可以逐漸減少次數直至削減這一環節。

最後,想要寶寶不焦慮,爸媽首先要放寬心,然後多想些辦法,讓寶寶適應和家長的分離,早日走上獨立的道理,加油吧!

孩子出現這三種行為,可能是患上“分離焦慮症”,得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