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0萬“空巢青年”正在學習如何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4期,原文標題《空巢青年》

文/卡生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4期,原文標題《空巢青年》

文/卡生

全國2000萬“空巢青年”正在學習如何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電影《她》劇照

對於“空巢青年”的普遍畫像:一個人遠離故鄉,在大城市中打拼,並一直是獨居狀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曾經寫過一本《單身社會》,在該書中顯示,美國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口中有22%的人單身生活,而今天,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向人們證實,這一數字背後絕非是一時的潮流走向,事實上,這代表著自嬰兒潮以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艾裡克·克里南伯格看來,這樣的形態出現於現代發達的科技下,反而是一種革新力量的社會現象。空巢青年不再是一種標籤,應該說它是一種生活態度。那些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經濟實力較好,對婚姻持中立或保守觀點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獨居。

獨居的生活美學

林舒很忙,以時尚買手的身份剛從上海時裝週回到廣州,每天在工作室待到晚上11點後回家。

林舒學的是服裝設計,2006年做起了時尚買手的工作,在創業前是華南最大的一個設計集合創意平臺的買手總監和品牌運營,現在是自己品牌的創始人。時尚買手這個工作在電影裡常出現,是深知各大品牌的時髦精,出沒在各大時裝週以及訂貨會,以獨到的眼光挑選符合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時尚貨品。她們是時裝週的座上賓,媒體需要從他們口中獲知今年品牌的時尚趨勢,訂貨會上設計師需要他們給予市場推廣的建議,總之是時尚產業裡的“守門人”。

但林舒是我見過最“樸素”的時尚買手,一身黑衣,不喜喝酒不喜應酬,生活節制而規律,自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對時尚的理解,有著職業化的態度。今年年初,林舒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過去是服務於設計師集成店,現在她的時尚創業主打的是做有時尚主題展覽+快閃售賣的流動式買手店。今年夏天,林舒分別策劃的快閃零售活動雖然為期只有一週,但成為廣州時尚生活方式的一個話題,有20多位中國設計師的產品,以及眾多時尚KOL參與。

雖說創業看起來熱鬧,私底下林舒卻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她的獨居生活並不無聊,基本上由兩部分構成——夜跑,和每天給自己準備一頓豐富的早餐。

在認識林舒的前幾年,她有一些微胖,胖對於時尚從業者來說簡直是一個“殺手”,這意味著有許多衣服你無法穿上,但這並不是林舒開始夜跑的唯一理由。“2015年在倫敦時裝週,因為時差沒法睡覺,我就約了同行的買手去倫敦公園裡跑步,從那之後我發現跑步的好處,獨處、思考、身體在流汗,讓內心變得更為沉靜,我開始理解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的感受,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更好地應對生活,並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至此,林舒的夜跑成為常態,每週3~5次。

給自己準備一頓早餐,是林舒繁忙工作之餘花費最多精力的事情。“逛菜市場幾乎是我最熱衷的事情,我們習慣給自己找諸多的藉口對自己不好,年輕人的生活已經被困在了點外賣這個事情上完全不自知,生活已經成了將就和湊合,這不是一個最好的獨居狀態,獨居也可以過成一種美學。”

因為工作原因,她不得不一次買夠一週的食材,但如果可以的話,她希望每天都有逛菜市場的時間。林舒對餐食的理解,並不僅是果腹。“什麼樣的食材,採用何種方式處理,最後用什麼樣的容器裝盤,它可以讓你從早上開始,在盤子和食物中開始一天的希望和美好。”

林舒廚藝精湛,這得力於母親的遺傳,看到食材她就能想象到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她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花半個小時準備一份一人食的早餐,飯、菜、湯、茶、果,一個人的飲食說不上覆雜,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林舒在家裡買了不少的杯、碟、碗、盤,每一樣精心準備的食物,有適當的容器來盛放。擺盤成為林舒每天早上的儀式感,每天一張早餐的照片,成為她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朋友們看到她的分享,羨慕不已:你怎麼可以有那麼多時間?林舒覺得一天無論如何忙碌,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明朗的心情,而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

閒暇時,林舒邀約朋友們來家裡晚宴,她的分享人格對朋友們來說是最好的禮物,朋友們紛紛攛掇她,應該開一個私廚餐廳,要不可惜了這麼好的手藝。林舒笑笑說,做飯終歸是一個人的事情。對於獨居生活,林舒並不顯得焦慮。“生活的質感,重要的不是多少人一起生活。我出生在一個熱鬧的大家族,母親是一個操持了家庭一輩子的主婦,那是上一代人的選擇,而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

創業的林舒,似乎在獨居和忙碌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角度。“如果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又何須委屈遷就,你可以把一個人活得精彩。你可以選擇養寵物、養花草、給自己做一頓早餐。那有什麼區別呢?”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4期,原文標題《空巢青年》

文/卡生

全國2000萬“空巢青年”正在學習如何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電影《她》劇照

對於“空巢青年”的普遍畫像:一個人遠離故鄉,在大城市中打拼,並一直是獨居狀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曾經寫過一本《單身社會》,在該書中顯示,美國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口中有22%的人單身生活,而今天,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向人們證實,這一數字背後絕非是一時的潮流走向,事實上,這代表著自嬰兒潮以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艾裡克·克里南伯格看來,這樣的形態出現於現代發達的科技下,反而是一種革新力量的社會現象。空巢青年不再是一種標籤,應該說它是一種生活態度。那些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經濟實力較好,對婚姻持中立或保守觀點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獨居。

獨居的生活美學

林舒很忙,以時尚買手的身份剛從上海時裝週回到廣州,每天在工作室待到晚上11點後回家。

林舒學的是服裝設計,2006年做起了時尚買手的工作,在創業前是華南最大的一個設計集合創意平臺的買手總監和品牌運營,現在是自己品牌的創始人。時尚買手這個工作在電影裡常出現,是深知各大品牌的時髦精,出沒在各大時裝週以及訂貨會,以獨到的眼光挑選符合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時尚貨品。她們是時裝週的座上賓,媒體需要從他們口中獲知今年品牌的時尚趨勢,訂貨會上設計師需要他們給予市場推廣的建議,總之是時尚產業裡的“守門人”。

但林舒是我見過最“樸素”的時尚買手,一身黑衣,不喜喝酒不喜應酬,生活節制而規律,自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對時尚的理解,有著職業化的態度。今年年初,林舒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過去是服務於設計師集成店,現在她的時尚創業主打的是做有時尚主題展覽+快閃售賣的流動式買手店。今年夏天,林舒分別策劃的快閃零售活動雖然為期只有一週,但成為廣州時尚生活方式的一個話題,有20多位中國設計師的產品,以及眾多時尚KOL參與。

雖說創業看起來熱鬧,私底下林舒卻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她的獨居生活並不無聊,基本上由兩部分構成——夜跑,和每天給自己準備一頓豐富的早餐。

在認識林舒的前幾年,她有一些微胖,胖對於時尚從業者來說簡直是一個“殺手”,這意味著有許多衣服你無法穿上,但這並不是林舒開始夜跑的唯一理由。“2015年在倫敦時裝週,因為時差沒法睡覺,我就約了同行的買手去倫敦公園裡跑步,從那之後我發現跑步的好處,獨處、思考、身體在流汗,讓內心變得更為沉靜,我開始理解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的感受,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更好地應對生活,並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至此,林舒的夜跑成為常態,每週3~5次。

給自己準備一頓早餐,是林舒繁忙工作之餘花費最多精力的事情。“逛菜市場幾乎是我最熱衷的事情,我們習慣給自己找諸多的藉口對自己不好,年輕人的生活已經被困在了點外賣這個事情上完全不自知,生活已經成了將就和湊合,這不是一個最好的獨居狀態,獨居也可以過成一種美學。”

因為工作原因,她不得不一次買夠一週的食材,但如果可以的話,她希望每天都有逛菜市場的時間。林舒對餐食的理解,並不僅是果腹。“什麼樣的食材,採用何種方式處理,最後用什麼樣的容器裝盤,它可以讓你從早上開始,在盤子和食物中開始一天的希望和美好。”

林舒廚藝精湛,這得力於母親的遺傳,看到食材她就能想象到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她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花半個小時準備一份一人食的早餐,飯、菜、湯、茶、果,一個人的飲食說不上覆雜,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林舒在家裡買了不少的杯、碟、碗、盤,每一樣精心準備的食物,有適當的容器來盛放。擺盤成為林舒每天早上的儀式感,每天一張早餐的照片,成為她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朋友們看到她的分享,羨慕不已:你怎麼可以有那麼多時間?林舒覺得一天無論如何忙碌,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明朗的心情,而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

閒暇時,林舒邀約朋友們來家裡晚宴,她的分享人格對朋友們來說是最好的禮物,朋友們紛紛攛掇她,應該開一個私廚餐廳,要不可惜了這麼好的手藝。林舒笑笑說,做飯終歸是一個人的事情。對於獨居生活,林舒並不顯得焦慮。“生活的質感,重要的不是多少人一起生活。我出生在一個熱鬧的大家族,母親是一個操持了家庭一輩子的主婦,那是上一代人的選擇,而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

創業的林舒,似乎在獨居和忙碌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角度。“如果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又何須委屈遷就,你可以把一個人活得精彩。你可以選擇養寵物、養花草、給自己做一頓早餐。那有什麼區別呢?”

全國2000萬“空巢青年”正在學習如何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時尚買手林舒

“孤獨等級”體驗者

約見蘇妙的當天,她遲到了10分鐘,拖著行李箱剛從機場趕過來。她從2009年開始做旅行攝影師開始,現在是一家瑞士旅行APP的簽約作者,每個月會有一半的時間在旅途中。

蘇妙出生於1988年,今年剛好30歲。“你看過國際孤獨等級表嗎?從一個人去逛超市、吃飯、咖啡廳、看電影、吃火鍋、KTV、看海、遊樂園、搬家、做手術……各有等級。我應該算是重度空巢青年的代表。”

“你不認為空巢青年這個詞彙讓你有不舒服?”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所謂空巢青年應該都是自己的選擇。時代已經變了,互聯網的存在、科技的發展、婚戀觀的多元化都催生了這種情況的發生。我最喜歡的電影《她》,講述未來世界裡一個人的生活,可以設置編程出自己完美的精神配偶。我在想,未來是否還會存在婚姻這種東西?它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蘇妙的一天,從早上的瑜伽開始,做一份簡單的早餐、打開荔枝電臺、整理圖片和郵箱,下午和朋友約一個咖啡時間,晚上夜跑。“從大學畢業開始,我就從沒有想過要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自由職業的這些年讓我學會了安排自己的生活,即使是一個人生活,也會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出一點差錯。”

蘇妙給我準備了一些資料,推薦我看日本的手繪畫冊《一個人住的第五年》以及日劇《孤獨的美食家》,當然,這當中有許多被浪漫化的成分,但這類的書籍在日本社會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其實社會結構越發達,空巢青年的數量就會越龐大,中國傳統社會裡的人情關係是因為在社會生產力偏低的情況下,必然需要一種穩固的家庭連帶關係共同去負擔,但在城市裡,個體化生存必然會是年輕人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蘇妙聊起在選擇自由職業生涯之前的一段和家庭的掙扎。“那時候年紀小,我不相信父母給我的那套規矩——工作、結婚、生子,感覺這是一套父母準備好的連環計。‘80後’的我們父母基本上都是‘60後’,他們那一代人對生活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我們現在不一樣,你可以選擇公務員,可以選擇互聯網創業,也可以選擇自由職業。話是這麼說,那次大學畢業回家,和父母吵了三天,最後我們互相都沒有說服對方,父母終究還是覺得失望。這樣也好,我順帶就來了北京。”

“在北京開始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不管你覺得自己多麼與眾不同,到這裡來你才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曾經也惶恐過自己的選擇,但好在我喜愛的攝影給我帶來了機遇,從雜誌、活動、明星、廣告到成為旅行攝影專欄的作者,我覺得這個時代的開放性給了年輕人不同的選擇,我們並沒有像父輩一樣被困在一種選擇上,慢慢的,父母開始接受了我的工作。”

蘇妙開始跟我講述她體驗過的生活的孤獨等級表,並將此做成了一系列有趣的視頻博客。

“孤獨等級表的前7個階段於我來說幾乎是家常便飯,我重點聊聊最後的三個級別:一個人看海(旅行)、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做手術。”

“在前年做旅行博客之前,我從來沒有一個人旅行過,大多數時候都是和幾個朋友一起。我曾經想過,如果是一個人的旅行會選擇去哪裡,又如何解決在路途上所有遇到的麻煩。我選擇了一個比較有挑戰性的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自駕旅行。”既然是看海,蘇妙索性租了一輛車,在路上10天的時間。出門前十分謹慎,她準備好了路上所需的日常用品和藥品,仔細研究地圖並標註清楚每一天具體的自駕路程。

蘇妙用視頻博客記錄下了這次旅行,也因此,她獲得了之後簽約旅行作者的工作。“其實人有的時候不太瞭解自己,尤其是社會壓力迫使我們成為別人希望成為的人,但若靜下心來,你才會更深刻理解一份難得的心境。”說起旅途奇遇,蘇妙說在第四天開車抵達澳洲東海岸最大的燈塔Smoky Cape燈塔時,看到了一群處於繁殖期的鯨魚群,“它們如此龐大和美麗,你才知道自己的微小”。

獨居的這些年中,蘇妙不是沒有過煩惱,搬家和進醫院的經歷,幾乎是每個空巢青年的痛處,來自於對未知和對生死的恐懼。她那段時間心情沮喪,陪伴她的是互聯網上的粉絲、《旅行青蛙》的遊戲、電影《馬男波傑克》,而痊癒之後,她想這些無非都是獨居里需要面對的種種,“如果我一直是現在的情況,我一點都不擔心我會從一個空巢青年變成一個空巢老年,因為我和我的獨身朋友們(包括同性戀者)早已經商量好,老了以後一起買一塊地,蓋一棟大別墅,我們可以過上一種老年群居的生活。”

孤獨經濟

李可可剛從日本東京大學畢業回國一年,最近一直在想,如何在國內開一個與眾不同的一人食餐廳。

“在日本,‘一人文化’延伸出了許多的產品,一人食餐廳、MINI KTV、24小時健身房、社交型公寓等等。線上服務於‘一人文化’的產品也數不勝數,外賣、跑腿、視頻博客都是現代年輕人獨居狀態的體現。而根據獨居狀態開發的產品,如單人動漫抱枕、單人飯量的電飯鍋以及可以擺放在餐桌上的一人食隔板產品,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廣泛喜歡。”

對於離群索居的年輕人而言,他們不僅要在精神層面找到孤獨的慰藉形式,伴隨群體的增加,其帶動的消費形態也變成了年輕人熱衷的潮流。李可可和我說起他在日本看到的一人食餐廳,“日本餐館盛行單人座位,有的品牌主打的就是為服務於一人而開發的食物套餐,甚至有些餐館會在座位之間用隔板隔開。一人食餐廳與日本人‘獨食文化’有關,食物不應該只是果腹這樣簡單,也是享受自我獨處時光的體驗”。

李可可發現,雖然在國內,有海底撈已經開始設計一人進食火鍋時有玩偶陪伴,在呷哺呷哺可以吃到為一人準備的小火鍋,但中國“群食性”的消費習慣似乎還是不為這樣的一人食買單。“我曾經聽一個深夜12點後在海底撈吃飯的朋友說起,當他因為失眠想要一個人到海底撈大快朵頤一番時,服務員給他送來了一隻玩偶熊坐在對面,周圍人用異樣、同情的眼光看向他,這讓他感到無地自容。也就是說,雖然大多數人對這樣的獨居青年並不充滿惡意,但是傳統眼光看來,一人食到底是一個噱頭,還是說它能真正為獨居者提供服務?我認為這是目前一人食餐廳需要解決的一個痛點。”

在李可可看來,空巢青年的龐大數據在一線城市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事實,所有人都在針對這個龐大群體即將拉動的消費模式摩拳擦掌,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譬如MINI KTV的存在,它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點歌服務,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用封閉的環境,保護了使用者的隱私。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線下迷你KTV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1.8億元,較2016年增長92.7%,而2018年線下迷你KTV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至70.1億元,增長率達120.4%,實現市場大爆發。這類以“一人”為消費對象的經濟形態,被擔心其發展模式會後繼無力,成為像共享單車一樣的城市雞肋,但李可可覺得,以年輕人獨居形態而衍生的經濟,會成為接下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至於是否成功,應該建立在更深度的研究“一人經濟”的消費模式之上。

我問李可可,“一人食餐廳”有諸多不確定性,為什麼還要執念於此?

“我想要開一個純粹的一人食餐廳,和我在日本的生活有關。在東京我一直自己住,遠離父母,繁忙的學業以及非常封閉的圈子,一度讓我患上了社交障礙,去看了許多的心理醫生,最後告訴我最好休學一年……在那段時間裡,我計劃了一次旅行到韓國散心。在當地一家一人食餐廳,每個隔板間都有三面木板,其中一塊木板上有一個屏幕,當你吃飯的時候,屏幕會自動彈出選擇:‘希望有人能與我共進美食,yes or no?’如果雙方都選擇了yes,正前方的那塊隔板會自動拉起來,對面坐的正是一位同樣來吃飯的陌生朋友。如果兩人中有一人選了no怎麼辦呢?那麼這塊擋板就會一直在那裡。這一下讓我明白了,那種自我封存起來的感覺,很像是我前方的擋板,我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屋子裡無法出來,其實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或許和我一樣,有許多年輕人,需要它。”

李可可覺得目前這樣的“孤獨經濟”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中。今年年初,脈脈數據研究院發佈了2017年度職業數據白皮書《孤獨經濟》,調查中有61.47%的人表示平時會感覺孤獨,而57.69%的孤獨人群表示,會為了排解孤獨產生消費,每月因孤獨消費在1000元到5000元的人超過七成。也就是說,除了空巢青年之外,孤獨經濟指向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勢必要面臨的與自我相處有關的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