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檢驗檢疫局保障供港食品農產品安全

食品安全 農產品 農業 種植業 光明網 2017-06-25

光明網6月22日訊(記者雷愛俠)廣東省中山市是內地供港食品、農產品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中,活魚出口佔到了香港4成的市場份額。自香港迴歸以來,中山供港食品農產品已連續20年保持順暢、足量供應,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年來,中山累計供港食品、農產品15萬批次,水產品48萬多噸,蔬菜3.3萬噸,活豬25.7萬頭,活禽5000多萬隻。中山檢驗檢疫局通過創新監管模式,全力保障食品農產品安全、足量、順暢供應香港。

中山對供港食品農產品實施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管,所有供港水產養殖場的魚苗、飼料均來自備案場,為強化食品安全檢測力度,該局幫助轄區內龍頭企業運用國際實驗室管理體系建設檢測實驗室,提高自檢自控能力。另一方面,該局爭取多方投入,近5年來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購開展檢測技術研發,購置先進檢測設備,提高了有毒有害物質殘留監控水平和檢測能力。2014年,香港出臺《食物內除害劑殘餘規例》,對584種(類)食品中360種農藥制定了7000多個限量指標。該局第一時間組織技術力量集中攻關,僅僅半年內,就開發出《規例》要求的80%的項目指標檢測方法,為內地供港食品農產品提供了檢測技術支撐。同時,該局還加強了供港冰鮮禽肉的出口前檢疫和養殖場監測,加大禽流感免疫防疫等防控力度,及時發現和杜絕藥物殘留安全隱患。該局每年抽查風險監控樣品800多個,檢測項目8000多項,涵蓋獸藥殘留、微生物、重金屬超標、動物疫病等方面。

中山是全國最大的供港澳水產品淡水養殖基地,現有供港澳水產品養殖基地45個,養殖面積超過3萬畝。這些基地每天出口量超過100噸,確保了香港市場對淡水魚的消費需求。在檢驗檢疫部門的全力推動下,中山市供港澳水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成為內地第一個供港澳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示範區運作4年來,活魚出口量每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每批活魚出口前,我們提前一週抽樣檢驗,同時出口運輸全程實施封籤管理,避免交叉感染。”中山檢驗檢疫局動植物檢疫安全監管科負責人黃裕源表示。

在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鋪錦養殖場,記者看到,基地內,實驗室、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和魚塘水質實時監測系統一應俱全。作為中山最大的出口淡水魚供應商,該基地採用多魚種套養的養殖模式,年產寶平魚近4000噸,絕大部分供應港澳市場,以穩定的質量和產量持續為香港同胞提供淡水魚需求。通過借鑑供港澳農產品生產管理模式,目前,中山已有包括鋪錦養殖場在內的8個基地成為廣東首批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據該養殖場技術主管歐志明表示,養殖場出香港的魚,可以保持至少30小時的鮮活度,每天凌晨4點開始捕撈,中午裝船,下午就可以到達香港碼頭,可以趕上當地的晚市。

為保障鮮活農產品快速通關,檢驗檢疫部門出臺了多項便利化通關措施。中山檢驗檢疫局局長吳春景表示,該局自大力簡化出口鮮活農產品申報驗放流程,實施電子簽證、轉單,全程無紙申報、查驗、通關,24小時預約報檢和綠色通道政策,做到了當天報檢當天出證,大大縮短了報檢出證時間。目前、中山水生動物及水產品、活禽均可通過這一模式直通香港,通關時間比之前縮短了30%。

今年1—6月,中山供港食品農產品5826批次,其中,鮮活水生動物及水產品21378噸,蔬菜2469噸,雞10萬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