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離開人性、人的合作性,就不能稱之管理

管理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1999年,有人曾經問德魯克,您認為您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德魯克後來專門寫下了一段話作為回答。他說,“早在六十年前我就認識到,管理已經成為組織化社會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僅僅是指企業管理,儘管它是在企業管理領域引發大家注意的,但它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所有機構的器官。德魯克在這段文字中還闡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說,“我創建了管理這門獨立的學科,圍繞著人與權力、人與價值觀、人與組織機構和制度來研究這門學科,最重要的是圍繞著責任……我是把管理這門學科作為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來研究的。”

幾十年來,管理學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湧現出很多的管理工具,中國的企業家們也都在積極實踐著各種各樣的管理理念。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標杆法、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管理、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等等,都是我們經常用到的工具。但這些都是工具,是管理之“術”,還遠遠稱不上是管理之“道”。

德魯克:離開人性、人的合作性,就不能稱之管理


離開了人性、人的合作性,就不能稱之管理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文化確實能夠體現出很多的管理之道。比如,我們都知道什麼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在修齊治平之前,還有“格物致知”。什麼叫管理?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它與格物致知又存在什麼樣的聯繫呢?簡單地說,格物就是想辦法,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來看待世間萬物,並探尋它內在的道理、探尋其本源。對於管理來說,就是我們要想辦法抓住管理最本質的內涵。

德魯克認為,管理要圍繞著人與權力、價值觀、組織機構和制度來進行研究,最重要的是把管理作為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來研究。什麼是博雅藝術?我們講管理,必須要知道管理的對象是誰,它的主體是誰?管理的主體是人,因為管理是要靠人去做的。管理的對象也是人,所以德魯克將“管理是關於人”的理念特意放到了管理原則第一條的位置。

管理如果離開了人性,離開了人的合作性,它就很難稱得上是管理。

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領導人

那麼,既然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的對象也是人,所以我們在研究管理的時候,在涉及到管理人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研究人性。

人性是什麼?中國人對人性的善惡之爭延續千年,始終找不到明確的結果。但是,不論如何判斷,都要建立在對人性的假設基礎之上。而在200年前的西方,古典經濟學巨匠亞當·斯密寫《國富論》的時候,他是基於人的自私性展開來的,似乎人為各種目標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出於對自我的考慮。但是不要忘記,亞當·斯密除了寫下了《國富論》這樣的鉅著,還有一本叫做《道德情操論》的著述。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首先提出了“同情心”。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管理是研究人的,但是,“人心難測”。我們既有利已性,也有利他性;既爭強好勝,又虛懷若谷;既要感受到尊重,又要深藏不露……我們都喜歡旅遊,有的人熱愛探險,有的人偏愛舒適;有人喜歡青山綠水,也有人傾心於荒野沙漠……這時我們說,人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並不重要,因為人性是複雜的。

德魯克:離開人性、人的合作性,就不能稱之管理


德魯克在晚年的時候說,他窮畢生精力,寫了那麼多本書,講了那麼多的課,做了那麼多的諮詢,從未發生改變的,是在他的思想中,始終貫穿著同一個主題——自由和尊嚴。這就是人性的基本面。而我想,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需要勞動。人在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呢?是他所有成就的時候。現在我們來想一想,是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有所成就?都願意活得更有尊嚴,並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是否都在儘可能地享受權利帶來的歡愉?我們是不是都熱愛自由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這些都是人性的基本面。

那麼,基於人性的複雜,管理就要想辦法激發其中的光明和善意的一面,讓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才是管理要研究的大問題。人能夠把組織搞好,能夠把績效提上來,人一定能以向上的、積極的心態去追求使命與理想。德魯克的高明之處於在,他並不站在人性善惡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是從人性的基本點出發,來衡量管理者的能力。我們如何把人性中積極向上的一面解放如來?如何使人成就意願、受到尊重?如何使人能夠有自由的選擇?尤其是如何能夠抑制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這是管理中基於人性的考量,也是德魯克所謂的博雅管理與其它管理流派最大的不同。

同時,德魯克還把價值觀引入到了管理當中,為管理注入了新的內涵。他對管理的定義非常簡單,指出管理是界定企業使命、激勵,並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的過程。他還認為,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屬於領導力範疇。通過這兩者的結合,通過德魯克的管理理念,通過他對管理的簡單定義,我們能夠了解到,他對人的看法,對人性的認知,對管理者、對領導者的認知。

同時,德魯克對激勵、對溝通,都有其非常獨到的見解。在德魯克看來,激勵就是讓工作富有成效,讓員工有成就感,這是管理的三大任務之一。既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是屬於領導力範疇,那麼,激勵又意味著什麼?它的原始動力是什麼?通常看來,激勵無非就是在獎金、提成、福利、待遇上做文章,但是,這種激勵是利用了人的內因還是外部動機呢?對人的績效而言,究竟是內因在起作用,還是外因的結果呢?

動車之所以跑得快,是因為每一節車廂都有動力。那麼,企業是要成為“蒸汽機車的車頭”,還是想辦法把整個團隊變成一組動車?德魯克從人希望有成就感,希望受到尊重出發,提出了成就感才是激勵的原動力,而不僅僅是所謂外部的動機。

我們都知道,企業的目的無非有兩類,一類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另外一類,就是德魯克所主張的,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這是從誰的角度出發?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物的角度出發?

企業有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營銷和銷售有何不同?銷售是把我生產的產品賣出去,它所關心的是產品,是物;而營銷關心的是客戶,是人,是客戶得到了哪些價值,這種理論建立了廣泛的影響力。所以,當我們把科特勒稱為營銷之父的時候,科特勒說,如果我能夠被稱為營銷之父,那麼,營銷的祖父就是德魯克。儘管德魯克不是專門研究營銷的專家,但是他關於營銷的觀點,深深地影響了科特勒。

在談到領導力的時候,德魯克說,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領導人。德魯克有三句話:1、領導力是把人的願景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是把人的績效提升到新的標準;3、是讓人的品格超過尋常範疇。他始終圍繞著人來展開,而不是告訴你,怎樣用金錢實現激勵。要想把這一切提升到新的高度,就要想辦法把人的積極面發揮出來,實現他的目標管理和自我管理。這就是基於對人性的最基本分析。

德魯克:離開人性、人的合作性,就不能稱之管理


在人的需求當中,有一點是成就感,人需要活得更加有意義。因此,成就感就是激勵的原動力。所以應該說,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論,是德魯克站在人性分析的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包括聯邦分權制。這不僅僅是一種組織形式,而是管理者要想辦法將人之善發揮出來,同時抑制人性的陰暗面,抑制人對權力渴望的一種方式。在我們的組織架構中,怎樣才能讓人性中的陰暗面得不到表現的機會呢?德魯克提議,要採用聯邦分權制。同時,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則,比如權力要分散進行、要合法。特別針對權力的合法性,比如要想辦法讓負責任的人,讓各個部門、各分公司或者業務單位的人負起責任來,都是聯邦分權制的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