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席致富記(我奮鬥我幸福)'

"

他是龍陵縣廣大“斛農”中的一員。多年來,石斛改變了他的家庭生活,為他帶來了創收,也為他後來發展種植中草藥奠定了基礎。如今的他,不僅種植石斛,還發展中草藥,產業的有效整合促使他走出了一條穩健的致富路。

盛夏時節,坐落在大山深處的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尹兆場社區,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整個村莊水汽氤氳,層層疊疊的山峰雲霧繚繞。這樣的天氣,村民們上山下地諸多不便,大多數留在家裡。但留在家裡的男女老少都沒有閒著,一盆炭火、一把篩子、一把鉗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加工石斛楓鬥。現年42歲的村民王順席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也在忙著加工自家的石斛,有效賺取“指尖經濟”。

"

他是龍陵縣廣大“斛農”中的一員。多年來,石斛改變了他的家庭生活,為他帶來了創收,也為他後來發展種植中草藥奠定了基礎。如今的他,不僅種植石斛,還發展中草藥,產業的有效整合促使他走出了一條穩健的致富路。

盛夏時節,坐落在大山深處的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山鎮尹兆場社區,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整個村莊水汽氤氳,層層疊疊的山峰雲霧繚繞。這樣的天氣,村民們上山下地諸多不便,大多數留在家裡。但留在家裡的男女老少都沒有閒著,一盆炭火、一把篩子、一把鉗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加工石斛楓鬥。現年42歲的村民王順席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也在忙著加工自家的石斛,有效賺取“指尖經濟”。

王順席致富記(我奮鬥我幸福)

王順席(右)正在查看石斛長勢

“天然居室”的石斛緣

龍陵縣作為“中國紫皮石斛之鄉”,降雨量多、森林覆蓋率高,是石斛和各種中草藥的“天然居室”。龍山鎮尹兆場社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0%,是龍陵縣發展石斛產業最早的社區。

家住尹兆場社區王家組的王順席,是村裡較早種植石斛的人員之一。他回憶說:“村裡大山多,深山箐林裡的樹木上長有一些野生石斛,盛夏開花,成串成條、芳香清豔、美麗無比,特別招人喜愛。於是村民們便採摘回家,栽在院場的樹樁頭上當做盆景來欣賞。我也如此!”

大約1997年的時候,在龍陵縣龍山鎮尹兆場社區,將野生石斛花移栽到房前屋後的村民越來越多,部分村民還因石斛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那些年的王順席,家庭不富裕,主要靠栽種傳統農作和打零工來維持家庭生活,破爛的住房裡擠著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不會任何技術活的他只能幹些重體力活,辛辛苦苦一年下來賺不得幾個辛苦錢。王順席看到身邊部分村民因栽種石斛改善了家庭生活,他也心生“癢癢”,繼而萌發了種植石斛的念頭。於是,1998年王順席在打工之餘,將更多的石斛移栽到自家的房前屋後。年年積攢下來,移栽的石斛越來越多,林蔭下、糟木樁上的石斛每年都為王順席一家送來芬芳,纖細的枝條也換來了一些收入。

石斛“盛世”嘗“甜頭”

沐浴著石斛花的清香,時間到了2004年,王順席開始嘗試活樹種植石斛。他將房前屋後的石斛剪下一部分,捆綁在自家山林裡的樹木上。他一邊繼續就近打工,一邊精心打理石斛。在栽種的過程中,王順席還積極和村民一起探討種植技術、總結種植過程的經驗教訓。功夫不負有心人,石斛發展勢頭漸好,2009年,王順席和妻子商量後,大膽貸款3萬元,種植石斛0.6畝。2010年王順席喜嘗“甜頭”,獲得了5萬元的石斛收入,於是王順席果斷將石斛種植規模擴大到2.8畝,栽種模式從“活樹種植”轉為“獨橫木種植”和“基質種植”,產量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至2013年,恰逢石斛“盛世”,王順席的收入從9萬元增至14萬元再到24萬元。2013年,打了“雞血”的王順席向村民租地12畝,簽訂合同13年,大規模發展石斛種植。然而,2014年慘遭石斛市場價格“洗牌”,收入降至8萬元。

面對此情此景,王順席的妻子有些動搖。但王順席表示,一開始大家都是在房前屋後“小打小鬧”的“玩著種”,沒料想一種就是近20年的時間,從“玩著種”到“想要種”再到“種成功”,大家走過了“活樹種植——獨橫木種植——基質種植”的石斛種植路,感情上已經舍不掉了。尤其租來的土地才剛剛發展起來,多少心血投入在那一墒墒的石斛上。於是,王順席安慰並說服妻子,夫妻二人重整旗鼓繼續發展石斛。2015年,石斛市場迴歸“理性”,王順席又有了14萬元的石斛收入。此後的石斛市場趨於平穩,王順席家的石斛種植也平平穩穩。

“這些年來,寨子裡的許多家庭都因種植石斛改變了生活,大家住進了新房子、養起了私家車。就我家來說,石斛也是我家增收致富的‘大功臣’,家裡的各方面都有了改善,一正兩廂的住房蓋起來了,過完雨水天就裝修,皮卡車出出進進,接送讀初中的兩個孩子和拉運石斛都很方便。尤其石斛採收時節,村民們車進車出每個街天都趕石斛早市,忙碌中都是豐收的喜悅!” 王順席感慨地說。

“兩條腿”走路更穩健

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創新要有新突破,產業結構要有大調整。在石斛產業獲得穩步發展的同時,龍山鎮尹兆場社區還把中草藥種植作為農業現代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來引導發展,引導村民在中草藥種植上做“文章”、醫“貧”病,拓寬渠道助農增收致富。

王順席是第一撥站出來、積極跟著村裡產業規劃走的人之一。王順席的妻子楊菊仙說道:“我家老王,石斛他舍不掉,中草藥也想發展,那就支持他‘兩條腿’走路吧!” 2016年,王順席將一部分土地騰出來栽種重樓,其他土地繼續發展石斛,當年就實現了石斛與重樓的小豐收。“目前,除了種植石斛,我還入股與同村的四個夥伴一起創立了雲南富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了村裡中草藥種植的龍頭企業。我們種植的重樓、黃精、三七、八角蓮、冰球子等藥材現在長勢良好,目前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2018年,我的收入大約有30萬元。”王順席高興地說。

王順席還表示,光是龍頭企業的好不算好,在“企業+基地+村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下,老百姓種植的中草藥也充滿蓬勃活力,村民種植的中草藥面積已達700多畝。有很大一部分農戶已經實現了“石斛與中草藥”的有效整合,並且有了收益。“斛農”黃虎邦不僅成功種植石斛,還種植了重樓和三七。他種植的4畝重樓和三七已經獲得了40多萬元的收入,成了當地有名的“脫貧光榮戶”,並受到了市級的表彰。黃虎邦說:“王順席他們經常來到我們中草藥種植戶的種植基地,大家聚在一起探討中草藥的種植技術和注意事項,種下來的結果都覺得種植中草藥要比打工強,比種植傳統農作物的收入高,我們全家打算在來年擴大種植規模,走好中草藥種植之路。”

在王順席與四個夥伴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上,他們還積極招用當地農民,按時支付工資,長期用工10多個,臨時用工近100個。60多歲的黃湘蘭夫婦是寨子里人,家離基地不遠,已經在基地幹活兩年多。老兩口都說王順席和公司的其他人待人不錯,基地上的活務不重,一般就是薅薅草、添加基質、捆綁一下重樓,早晚還能招呼家,這樣的務工方式夫婦倆還是很喜歡。

如今,“種植石斛”已經和王順席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他說種植石斛就像他養育孩子一般,一路走來,石斛不僅讓他致富,更是他情感上的一種寄託。“發展中草藥”為他添加了全新的活力,他說感覺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正朝著更寬闊的致富路奮力前行。

本刊特約撰稿人 徐 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