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周詞《西河》一闋中,“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此數韻,全化自劉禹錫《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化自“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則化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周詞審美中,攝取詞辭審美之標準,其外又有李清照所謂“情致”、“典事”等等,但已於前文(號稱“詞中老杜”‘宋詞之冠’的周邦彥到底填詞有多厲害?)詳論,故不贅錄於此。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分解

  • 宋代雅詞以姜、吳為分解

宋代雅詞以周邦彥為總掣,但其揚波接武之中,又多有分流。而後繼名家之中,尤以姜夔、吳文英影響特大。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周詞《西河》一闋中,“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此數韻,全化自劉禹錫《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化自“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則化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周詞審美中,攝取詞辭審美之標準,其外又有李清照所謂“情致”、“典事”等等,但已於前文(號稱“詞中老杜”‘宋詞之冠’的周邦彥到底填詞有多厲害?)詳論,故不贅錄於此。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分解

  • 宋代雅詞以姜、吳為分解

宋代雅詞以周邦彥為總掣,但其揚波接武之中,又多有分流。而後繼名家之中,尤以姜夔、吳文英影響特大。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在談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集大成”的意義。所謂“集大成”並不是指所有方面都達到了最頂峰,而是集中示例了在審美體系所有能走下去的路--------若是各方面都臻至穹壁,那文體到此已絕繼了,豈再有後人?如老杜謂“近體之大成”,但下又有李、杜之晚唐,黃、陳之江西;如周邦彥謂“雅詞之集大成”,下則又有姜、吳分野,稼軒獨峙。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周詞《西河》一闋中,“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此數韻,全化自劉禹錫《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化自“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則化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周詞審美中,攝取詞辭審美之標準,其外又有李清照所謂“情致”、“典事”等等,但已於前文(號稱“詞中老杜”‘宋詞之冠’的周邦彥到底填詞有多厲害?)詳論,故不贅錄於此。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分解

  • 宋代雅詞以姜、吳為分解

宋代雅詞以周邦彥為總掣,但其揚波接武之中,又多有分流。而後繼名家之中,尤以姜夔、吳文英影響特大。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在談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集大成”的意義。所謂“集大成”並不是指所有方面都達到了最頂峰,而是集中示例了在審美體系所有能走下去的路--------若是各方面都臻至穹壁,那文體到此已絕繼了,豈再有後人?如老杜謂“近體之大成”,但下又有李、杜之晚唐,黃、陳之江西;如周邦彥謂“雅詞之集大成”,下則又有姜、吳分野,稼軒獨峙。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後人論詞大多便延誤於此,大都認為無暇為上,但都沒有意識到此消彼長的問題。以周、姜、吳三詞為例,姜、吳都無周詞的元轉通透;但反言之,周詞何嘗又能在清空、密麗處能過姜、吳?

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雲“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黃升雖然意識到姜夔詞的好處是周邦彥達不到的,但只淺嘗輒止,未能深入,唯獨姜夔認知頗深,其《詩說》雲:不知詩病,何由能詩?不觀詩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周詞《西河》一闋中,“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此數韻,全化自劉禹錫《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化自“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則化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周詞審美中,攝取詞辭審美之標準,其外又有李清照所謂“情致”、“典事”等等,但已於前文(號稱“詞中老杜”‘宋詞之冠’的周邦彥到底填詞有多厲害?)詳論,故不贅錄於此。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分解

  • 宋代雅詞以姜、吳為分解

宋代雅詞以周邦彥為總掣,但其揚波接武之中,又多有分流。而後繼名家之中,尤以姜夔、吳文英影響特大。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在談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集大成”的意義。所謂“集大成”並不是指所有方面都達到了最頂峰,而是集中示例了在審美體系所有能走下去的路--------若是各方面都臻至穹壁,那文體到此已絕繼了,豈再有後人?如老杜謂“近體之大成”,但下又有李、杜之晚唐,黃、陳之江西;如周邦彥謂“雅詞之集大成”,下則又有姜、吳分野,稼軒獨峙。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後人論詞大多便延誤於此,大都認為無暇為上,但都沒有意識到此消彼長的問題。以周、姜、吳三詞為例,姜、吳都無周詞的元轉通透;但反言之,周詞何嘗又能在清空、密麗處能過姜、吳?

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雲“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黃升雖然意識到姜夔詞的好處是周邦彥達不到的,但只淺嘗輒止,未能深入,唯獨姜夔認知頗深,其《詩說》雲:不知詩病,何由能詩?不觀詩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以詞史為觀,可知姜、吳互抗,但姜夔至南宋便聲名特大,吳文英則發跡在清常州中季,很有些李白、杜甫的意思。故而,南宋雅詞的審美圭臬還是在姜夔之清空。(詳見前文:詞藝錄丨論姜夔《白石道人歌詞》之聲律、章法的特點詞藝錄丨談吳文英地位嬗變及《夢窗詞》筆法特點

審美一旦形成獨立風格,勢必會對於此體系內之外的審美主旨有根源上的衝突,雖然技法、辭詞可以借鑑,但終至於殊途,而不能同歸,當然,關於審美的衝突,待另撰文以詳敘,此文便不細表。


  • 別派則標準即無

別派,即雅詞之外的所有支流,如蘇、辛、劉過諸人皆是。然則蘇、辛棄成就不可謂不高,但諸家論其詞作,卻都難追攫於文學性上的審美。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周詞《西河》一闋中,“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此數韻,全化自劉禹錫《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化自“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則化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周詞審美中,攝取詞辭審美之標準,其外又有李清照所謂“情致”、“典事”等等,但已於前文(號稱“詞中老杜”‘宋詞之冠’的周邦彥到底填詞有多厲害?)詳論,故不贅錄於此。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分解

  • 宋代雅詞以姜、吳為分解

宋代雅詞以周邦彥為總掣,但其揚波接武之中,又多有分流。而後繼名家之中,尤以姜夔、吳文英影響特大。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在談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集大成”的意義。所謂“集大成”並不是指所有方面都達到了最頂峰,而是集中示例了在審美體系所有能走下去的路--------若是各方面都臻至穹壁,那文體到此已絕繼了,豈再有後人?如老杜謂“近體之大成”,但下又有李、杜之晚唐,黃、陳之江西;如周邦彥謂“雅詞之集大成”,下則又有姜、吳分野,稼軒獨峙。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後人論詞大多便延誤於此,大都認為無暇為上,但都沒有意識到此消彼長的問題。以周、姜、吳三詞為例,姜、吳都無周詞的元轉通透;但反言之,周詞何嘗又能在清空、密麗處能過姜、吳?

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雲“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黃升雖然意識到姜夔詞的好處是周邦彥達不到的,但只淺嘗輒止,未能深入,唯獨姜夔認知頗深,其《詩說》雲:不知詩病,何由能詩?不觀詩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以詞史為觀,可知姜、吳互抗,但姜夔至南宋便聲名特大,吳文英則發跡在清常州中季,很有些李白、杜甫的意思。故而,南宋雅詞的審美圭臬還是在姜夔之清空。(詳見前文:詞藝錄丨論姜夔《白石道人歌詞》之聲律、章法的特點詞藝錄丨談吳文英地位嬗變及《夢窗詞》筆法特點

審美一旦形成獨立風格,勢必會對於此體系內之外的審美主旨有根源上的衝突,雖然技法、辭詞可以借鑑,但終至於殊途,而不能同歸,當然,關於審美的衝突,待另撰文以詳敘,此文便不細表。


  • 別派則標準即無

別派,即雅詞之外的所有支流,如蘇、辛、劉過諸人皆是。然則蘇、辛棄成就不可謂不高,但諸家論其詞作,卻都難追攫於文學性上的審美。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元好問評蘇軾詞談的是性情,《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所以雲“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黃庭堅談的則是才學,如黃評軾《卜算子》一詞雲:“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

前言

不論是談“學”亦或是談“證”,總歸是需要上下兼行的。所謂“上”,即需要總引,綜合;所謂“下”,則是需要分解、循步的。沒有總掣,則沒有方向,沒有分解,則無處下手。學詞也好,論詞也罷-----甚至於任何學科的學、論之中,都必需藉以上提與下分解,才能於萬千亂緒中釐清出一條能通堂奧的路來。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今人學詞,似乎都難以窺得門徑,雖然各類鑑賞詞典、古人詞話都不在少數,但如果更深入的研習,於上而言,缺乏“總掣”以正方向;於下而言,又懵忙於詩詞掮客的玄談。故此文便略作梳理詞學中之於審美的綜合與分解,免初學者以一葉而障目。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總掣

  • 北宋以“花間”為總掣

關於五代、北宋詞風之流變,筆者在(詞藝錄丨論宋初詞對南唐之繼承,詞人見‘互亂楮葉’的審美趨同)一文中頗多論述,但前文旨在總掣詞史之脈絡,並未分解於款曲錙銖之間。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北宋小令與五代花間詞風的審美旨意,其實最好的研究方式是以同代的視角來探尋,但彼時詞既初生未久,其理論自然也未曾發張,故而能參取消息的文本並不多,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旁涉其中,雲: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據此,“花間”之審美標準在三,一則上溯南朝文風,深掘字辭的張力,所謂“擬化工而迥巧”便是;二則是聲諧於律,能付以管絃,所謂“字字而偏諧鳳律”便是;三則是主題多為歌席謳豔要,所謂“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便是。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而北宋小令遠摩五代南唐,又以晏幾道為其極則。毛晉汲古閣本《小山詞跋》雲:“諸名勝詞集,刪選相半,獨《小山集》直逼花間,字字娉娉嫋嫋,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又陳匪石《聲執》雲“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衍,其風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晏幾道莫屬。

故引小山詞《鷓鴣天》對句為例: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

此詞中,得花間深致處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句,北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引言評雲“不愧六朝宮掖體”,所謂六朝、花間掖體,便是藉助於意象的雕飾,並獲得更大的張力。“樓心月”,月已移至樓心,謂時間之晚;後句“歌盡桃花扇底風”則說歌聲與起舞之扇風共盡,極言時間之久。此聯於辭詞迤邐精練,於對仗工穩體貼,與南朝、花間之審美旨意殊無二致。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 南宋以“片玉集”為總掣

有宋一代,詞被管絃,雖間或范仲淹、蘇軾等人有“偶開一路”之詞風,但終歸難葺聲樂,以付音律。因此,兩宋詞風一直都以“雅詞”為主幹,別派則添輔於尾翼,然雅詞之中,又以周邦彥的《片玉集》為審美標準的集大成者。所謂“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宋詞舉》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當然,陳匪石時遠清代,箇中評價自然多有“尊古”之意,自然不能取全言而論。我們唯須攫取宋人詞論而梳理,方能略窺全貌。

自詩詞分疆界伊始,便有“詩莊詞媚”一說,雖然於詩詞而言,都以“言言皆有來歷”為褒,但這個“來歷”之何來,卻又不一。宋詞中“字句”的審美標準是有一條非常中穩的脈絡的,即“以前人詩句”為字面,賀鑄便經常自誇是“吾筆常使溫、李奔走不暇”,又沈義父雲:

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樂府指迷》

柳永為晏殊所詬病的“綵線慵捻伴伊坐”,便是骫骳從俗;辛棄疾為人詬病的則是詞中多隱栝經子語入詞,便認作生硬刻板。宋人對於柳、辛二家詞的指瑕,便是以周邦彥“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為審美旨意。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周詞《西河》一闋中,“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此數韻,全化自劉禹錫《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化自“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又“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則化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周詞審美中,攝取詞辭審美之標準,其外又有李清照所謂“情致”、“典事”等等,但已於前文(號稱“詞中老杜”‘宋詞之冠’的周邦彥到底填詞有多厲害?)詳論,故不贅錄於此。

宋代於詞審美標準的分解

  • 宋代雅詞以姜、吳為分解

宋代雅詞以周邦彥為總掣,但其揚波接武之中,又多有分流。而後繼名家之中,尤以姜夔、吳文英影響特大。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在談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集大成”的意義。所謂“集大成”並不是指所有方面都達到了最頂峰,而是集中示例了在審美體系所有能走下去的路--------若是各方面都臻至穹壁,那文體到此已絕繼了,豈再有後人?如老杜謂“近體之大成”,但下又有李、杜之晚唐,黃、陳之江西;如周邦彥謂“雅詞之集大成”,下則又有姜、吳分野,稼軒獨峙。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後人論詞大多便延誤於此,大都認為無暇為上,但都沒有意識到此消彼長的問題。以周、姜、吳三詞為例,姜、吳都無周詞的元轉通透;但反言之,周詞何嘗又能在清空、密麗處能過姜、吳?

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雲“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黃升雖然意識到姜夔詞的好處是周邦彥達不到的,但只淺嘗輒止,未能深入,唯獨姜夔認知頗深,其《詩說》雲:不知詩病,何由能詩?不觀詩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以詞史為觀,可知姜、吳互抗,但姜夔至南宋便聲名特大,吳文英則發跡在清常州中季,很有些李白、杜甫的意思。故而,南宋雅詞的審美圭臬還是在姜夔之清空。(詳見前文:詞藝錄丨論姜夔《白石道人歌詞》之聲律、章法的特點詞藝錄丨談吳文英地位嬗變及《夢窗詞》筆法特點

審美一旦形成獨立風格,勢必會對於此體系內之外的審美主旨有根源上的衝突,雖然技法、辭詞可以借鑑,但終至於殊途,而不能同歸,當然,關於審美的衝突,待另撰文以詳敘,此文便不細表。


  • 別派則標準即無

別派,即雅詞之外的所有支流,如蘇、辛、劉過諸人皆是。然則蘇、辛棄成就不可謂不高,但諸家論其詞作,卻都難追攫於文學性上的審美。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元好問評蘇軾詞談的是性情,《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所以雲“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黃庭堅談的則是才學,如黃評軾《卜算子》一詞雲:“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詞藝錄丨學詞需有眼界,論詞學中審美旨意的總掣與分解

這種依託於性情、閱歷、胸襟而闡發的詩詞,便極難有約定俗成的審美標準,大家都知蘇、辛這麼寫可以,但換過一人如此作,則評價決然又不同。若學蘇辛,先需要有“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的學究天人,再需有汪洋恣肆的感性思情,方能體悟一二。千年詞史,名家恆河沙數之間,但真能的蘇、辛別派三昧著,只陽羨陳維崧一人而已。

學詞需有眼界

大凡藝術達到一定層次之後,是絕難分出高低的,歷代的審美不一定是推陳出新的過程,更多的是因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而造成的審美標準的遷徙。

倘若沒有眼界,沒有通覽美學更迭的高度,思維就會僵化,歷代都不乏有為南北詞水平高低而爭斥,為宗姜、宗吳而爭斥---------凡這種言論,都是缺乏對美學認知而自縛矩矱的。

故今人學詞,第一總要便是眼界,有眼界則能分好壞,知全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