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一代詩壇翹楚,僅憑六首詩詞流傳千古,生平卻鮮為人知

詩歌 王之渙 唐朝 新唐書 古風君 古風君 2017-10-15

他是大唐一代詩壇翹楚,僅憑六首詩詞流傳千古,生平卻鮮為人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王之渙《登鸛雀樓》的不朽詩篇,可謂家喻戶曉。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更是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他是大唐一代詩壇翹楚,僅憑六首詩詞流傳千古,生平卻鮮為人知

他的另一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同樣名氣大得驚人,當時即被配樂傳唱,流傳甚廣,曾被後世譽為七絕壓卷之作。

然而,談及王之渙本人,相比當時許多大詩人,千年而下,生平經歷鮮為人知,就連《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給王之渙立傳。

即便是《唐才子專》,也“語焉不詳”。僅僅記載:少有俠氣,所従遊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従禽縱酒。中折節工文,十年名譽日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樑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與王昌齡、高適、暢當忘形爾汝。

除此之外,王之渙的身世就是一片空白。

盛唐時期,詩人輩出,然文采平庸之流輩,尚能青史留名,他即使僅憑這兩首五絕和七絕的壓軸之作,足以傲視群雄,為何名氣不顯?

這顯然成為了歷代的不解之謎,生卒不詳,經歷不詳,令人扼腕。

儘管如此,他的作品深受後人喜歡!據說,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涼州詞》。有一天,她命一個書法很好的大臣把《涼州詞》為她題寫在扇面上,這個大臣不敢怠慢,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哪知道他過於緊張,一不小心漏掉了一個“間”字。

慈禧拿到寫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負我沒有讀過王之渙的《涼州詞》,怎麼少寫了一個“間”字?”

這個大臣當時嚇得冷汗直冒,因為這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

這個大臣靈感一閃,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爺,我哪敢漏掉了一個“間”字啊,只是覺得王之渙的這首改成了一首詞,其意境和韻味會大大增加。”

於是,他連忙給慈禧太后讀到: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接過扇子反覆誦讀了幾遍,野覺得別有一番風味,於是轉怒為喜,重重地賞賜了這位大臣。

由此可見,王之渙所作七絕的藝術魅力。

上世紀30年代初,洛陽地區盜墓成風,許多古人墓誌被挖掘出土,並被低價拋售,不料發生了戲劇化的一幕,驚動了當時的文壇。

1932年,國民黨元老、金石學家、愛國人士李根源在洛陽收購了93塊唐代墓誌,從河南運到蘇州珍藏。

其中有一塊是《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王府君墓誌銘》,經考證,竟是王之渙墓誌銘!

為其撰寫墓誌銘的是一個名叫靳能的人,當時擔任河南府永寧縣尉,按照墓誌銘記載: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他是大唐一代詩壇翹楚,僅憑六首詩詞流傳千古,生平卻鮮為人知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漢族,絳州人。早年由幷州遷居至絳州,不知何故,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

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

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

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靳能對王之渙的文采埋沒也十分惋惜,“至夫雅頌發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由此看來,《舊唐書》《新唐書》沒有給王之渙立傳,重要原因,就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為主要內容的“官本位”價值觀在作祟,一個小小的主薄、縣尉,自然不屑一顧。

如此天縱奇才,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