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相隔兩地的關係,我與採訪對象———王震只好採用線上交流的方式,這讓我很是遺憾,但當看到他返來的回答時,字字句句看起來都是深思熟慮的真誠之語。我們偶爾會遇到這樣的時刻,你覺得話語是不夠的,沒有遲滯的網絡工具是不夠的,彷彿一筆一劃才能理清思緒,只有白紙黑字才夠力量。所以我想這一次無聲的交談許是一種遺憾,但同時也因此沉澱出一種更為鎮定的確認。

2015年暑假的某一天,在上海外灘溼潤的冷風裡,王震抱著他的相機,等一場將要來臨的雨。“想要捕捉閃電劈開天空的瞬間,結果閃電沒拍著,機子差點廢了。”那段旅行的記憶在他的腦海裡依舊鮮活。綢緞似的雲、似錦繁華的夜上海、路邊抽著煙的男人、抑或是孤零零的燈都被王震的鏡頭一一捕捉下來,取景器裡窺測世間萬象。

高中時王震曾有過一臺數碼相機,那時候他還不懂什麼是攝影,只是願意拿著它去記錄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然而一顆種子已在這時悄悄種下,在它未發芽前,你並不知道,這棵樹可以長成多高的模樣。步入山東理工大學後,王震在體育學院宣傳部任職,初一接觸單反便對攝影的喜愛便一發不可收拾,從此與光影結緣。 “還沒攢夠錢買相機的時候,我就琢磨著先把理論學好,圖書館二層攝影區的圖書都差不多被我翻遍了,還仔細打了筆記,哈哈,學習都沒這麼認真過。”他回覆得輕描淡寫。2013年王震在一次外拍中邂逅了夏七攝影工作室,成員中眾多的攝影愛好者深深吸引了他。四年的大學生活中,他把對於影像的熱情悉數灑在了這片土壤,一直到挑起夏七的大梁。

工作室的取名“夏七”含義很簡單,僅僅因為它在七月的夏天成立,但越簡單往往越深入人心。除了字面上的貼切,它更多的是希望夏七人愛攝影的赤子之心永遠如夏日般灼灼,不會冬眠。夏七攝影自2015年更名為夏七傳媒,不斷擴展在攝像、設計領域擴展,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工作流程和統一的logo意識,並創建微博、微信公共號定期推送優秀的攝影設計作品,光圈文墨,實景實情。夏七開通公眾號並非出於商業目的,主要是方便更多的普通人學習攝影、攝像、設計。“相較於瘋狂的營銷,內容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無論粉絲多少,我們都會不忘初心地為他們準備最優質的推送。”王震真誠地回覆到。

在傳統行業衰落、整體經濟增長放緩的“新常態”下,我國政府也意識到推動創新創業、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性,“萬眾創新,全民創業”成為國策。大學擴招、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下,這一政策還有著帶動就業、社會穩定的意義。不少人大呼這是個“創業全民化”的時代。但在王震眼中,創業更是一種狀態,思進取的人,渴望做厲害的事,和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做厲害的事,比非要自己做老闆重要的多。

王震的皮膚略黑,用他的口吻自嘲的話這叫做畢業季的自然黑。每年6月,夏季的陽光開始充沛起來,一批又一批即將離別的學子選擇用別緻精美的影像定格住大學最後的時光。夏七人也比平時更加忙碌。清晨6點,山東理工大學藝術廣場已經有熙熙攘攘晨讀的人群,也有掛著單反為身著學士服的畢業生拍照的夏七人。“嘿,笑一笑要拍照了。”、“嘿,要走了,這是最後的回憶了吧。”夏七的拍照模式是正規有素的,他們會先給客戶發送調查問卷瞭解他們基本拍攝需求,攝影師根據調查問卷大致瞭解情況後與客戶溝通進一步溝通具體的細節,並在拍攝前瀏覽大量的寫真,做好準備儘量貼合客戶的需求。

夏七傳媒工作室微信公眾號的一篇由王震撰寫的延時攝影的推送曾在校媒人的朋友圈裡被廣泛轉發。延時攝影十分考驗攝影師的毅力和耐心。拍攝過程中需要記錄過程的變化,一段太陽留下的樹影的變化,一朵花開到凋謝的變化,這些漫長的過程,最終被壓縮成幾秒或幾十秒。讓人們在短時間內感受瞬息萬變的變化,這也是延時攝影具有衝擊力的原因。王震在微信裡這樣描述記憶中的情景 “我們拍了很多山東理工大學的素材,拍圖書館的從下午到晚上的素材時,一群夏七的好友在天台上,用兩臺單反同時拍,斌哥總是最有心的一個人,他帶去了啤酒,天台上的陽光大剌剌地照在每個人臉上,有種肖申克救贖的那段經典片段的意味,我們喝著啤酒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突然覺得不枉過了大學一場。”

會玩就是對任何境地的一種自信,太陽、天台、啤酒估計入過大多文藝青年的夢。夏七傳媒為了製作這段剪輯後1分06秒的延時攝影視頻共拍了一萬張照片,大約用時一週多,在山東理工大學、花山、匯金大廈等地取景。隨著舒緩的音樂響起,淄博城市的點滴一幅幅展現,雲層湧動,光影變幻,虛實處理得恰到好處。

讓你去堅持一件事情的理由有時不僅僅是你熱愛它,還因為那群和你一起努力的一群人,全憑一身意志和志氣,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艱難險阻卻不退卻,這是創業。王震和其他的夏七成員都獲得過許多與攝影相關的大大小小的獎項,但於他們而言獎項如攝影生涯的一襲華袍上再添朵花,下一張照片永遠是最好。正如夏七傳媒微博公眾號上的簡介上寫道的“說點關於影像的事兒。”,夏七人的目的便是這麼純粹,致力於為攝影、設計、藝術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平臺,同時希望攝影、設計、藝術能夠更加普及並逐漸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不是多厲害的攝影師,但是也想‘狂妄’的承擔那麼一點點傳播影像之美的社會責任,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推教程,寫感悟,都不太能打動人心,但我們還是期待著日積月累的影響。”

陷於自己所衷愛的事物彷彿是患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病,久治不愈,且甘之如飴。而真正工作室的運營不能僅憑著一腔熱情,更多的要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成員之間的協作。“每個攝影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即當情懷與商業碰撞時應該如何處理,畢竟從事這種藝術性的職業如果喪失情懷,拍攝出的片子會完全沒有靈魂,但僅僅考慮情懷,會太過自我。”王震不無擔心地回覆到。其實任何形式的拍攝都會從某個方面影射出拍攝者的某種思想,信念,攝影是個載體,圖片需要人來給予生命。

從高中隱約觸摸到光影的表面,到如今手捧單發,各種題材都廣泛涉獵,攝影對於王震一直與記錄息息相關。初識他的人大都會好奇為何他自稱木頭,原因也很簡單,拍攝已經變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如同木頭的年輪一樣記錄時代的變遷。“王震是一個對攝影及其認真與用心的人,他的這一點也是最吸引其他夏七人的地方,他讓我們產生交流的渴望,並不斷進步。不得不承認他的人格魅力是夏七人不遺餘力想把夏七建設好的原因之一,他的領導力也來自於此,以誠待人,充滿正能量。我想這也是一個領導最好的樣子。”他的同事如此說。

筆談到此告一段落,王震的作答如他的照片,構圖沉穩,安靜,又潛伏著隱隱的激情。像是翻開了一本裝幀樸素的相集,漸漸瀏覽下去,卻意外發現了一片豁然開朗的桃花源。攝影於他而言,不是工作,是生活。而生活是一個處處都能發現美和向上的力量的奇妙過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