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幼年時的柳霞與父母合影

在留蘇期間,他認識了俄羅斯姑娘柳霞。柳霞的父親是名軍官,參加過衛國戰爭,在戰爭結束前夕犧牲了。戰爭後期,柳霞和媽媽也去了野戰醫院,才十三四歲的她像個小護士一樣,幫著照顧傷員,中學畢業後選擇了學醫。相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抱負使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碧波盪漾的涅瓦河畔,留下了兩人愛的足跡。1957年,柳霞大學畢業,這對異國情侶幸福地結婚了。

奉獻在黃浦江畔

1959年1月,戈寧獲得副博士學位。柳霞把剛滿一歲的兒子交給母親,隨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國後,戈寧進入鐵道部科學院工作,曾擔任過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祕書。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試驗工程,以及上海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橋隧道的試驗工程。而柳霞則被安排在友誼賓館專家招待所當醫生。

1966年,戈寧調回上海,在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工作,歷任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離休後又被單位返聘了多年,為新中國的鐵道事業奉獻了一生。幾十年前,人們乘火車總能聽到咔嚓咔嚓的響聲,這是因為鐵軌連接處存在縫隙,戈寧帶領團隊研製出了1500米的長鋼軌,被全國各地鐵路所採用。上世紀80年初,他在科研所率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套電子售票系統。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幼年時的柳霞與父母合影

在留蘇期間,他認識了俄羅斯姑娘柳霞。柳霞的父親是名軍官,參加過衛國戰爭,在戰爭結束前夕犧牲了。戰爭後期,柳霞和媽媽也去了野戰醫院,才十三四歲的她像個小護士一樣,幫著照顧傷員,中學畢業後選擇了學醫。相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抱負使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碧波盪漾的涅瓦河畔,留下了兩人愛的足跡。1957年,柳霞大學畢業,這對異國情侶幸福地結婚了。

奉獻在黃浦江畔

1959年1月,戈寧獲得副博士學位。柳霞把剛滿一歲的兒子交給母親,隨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國後,戈寧進入鐵道部科學院工作,曾擔任過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祕書。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試驗工程,以及上海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橋隧道的試驗工程。而柳霞則被安排在友誼賓館專家招待所當醫生。

1966年,戈寧調回上海,在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工作,歷任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離休後又被單位返聘了多年,為新中國的鐵道事業奉獻了一生。幾十年前,人們乘火車總能聽到咔嚓咔嚓的響聲,這是因為鐵軌連接處存在縫隙,戈寧帶領團隊研製出了1500米的長鋼軌,被全國各地鐵路所採用。上世紀80年初,他在科研所率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套電子售票系統。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2009年戈寧和柳霞在北京

柳霞隨丈夫到上海後,則在盧灣區中心醫院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她可能是上世紀60至80年代上海唯一的一名外國大夫。醫院的同事和病人都叫她“巴醫生”,聰明好學的她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很快學會了上海話,她認真為病人診治,用拉丁文開方,由於醫術高明、態度和藹,她診臺前排的隊要比別人的長。她於1986年被評為盧灣區衛生局先進工作者。1992年,她還獲得了一份《榮譽證書》:巴巴斯基娜同志從事衛生工作30年。

直到1982年,柳霞才第一次回到蘇聯,見到了已經25歲的兒子阿列克賽。退休後,夫妻倆也經常去聖彼得堡,現在阿列克賽每年都來中國探望父母。上海和聖彼得堡,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遙遠。

戈寧和柳霞交流用俄語,這是他們相識時候的語言。戈寧很感嘆,柳霞跟著他到中國來,作出了很大犧牲。她是獨生女,到了中國,不僅經歷了缺衣少食的三年困難時期,而且和上海人一樣在狹小的房子裡生活,擠公共汽車上班,在家裡又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還和精心照料婆婆。同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是的,直到今天,在淮海路、復興公園等地方,柳霞還經常遇到老盧灣的居民親熱地叫她“巴醫生”呢。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幼年時的柳霞與父母合影

在留蘇期間,他認識了俄羅斯姑娘柳霞。柳霞的父親是名軍官,參加過衛國戰爭,在戰爭結束前夕犧牲了。戰爭後期,柳霞和媽媽也去了野戰醫院,才十三四歲的她像個小護士一樣,幫著照顧傷員,中學畢業後選擇了學醫。相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抱負使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碧波盪漾的涅瓦河畔,留下了兩人愛的足跡。1957年,柳霞大學畢業,這對異國情侶幸福地結婚了。

奉獻在黃浦江畔

1959年1月,戈寧獲得副博士學位。柳霞把剛滿一歲的兒子交給母親,隨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國後,戈寧進入鐵道部科學院工作,曾擔任過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祕書。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試驗工程,以及上海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橋隧道的試驗工程。而柳霞則被安排在友誼賓館專家招待所當醫生。

1966年,戈寧調回上海,在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工作,歷任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離休後又被單位返聘了多年,為新中國的鐵道事業奉獻了一生。幾十年前,人們乘火車總能聽到咔嚓咔嚓的響聲,這是因為鐵軌連接處存在縫隙,戈寧帶領團隊研製出了1500米的長鋼軌,被全國各地鐵路所採用。上世紀80年初,他在科研所率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套電子售票系統。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2009年戈寧和柳霞在北京

柳霞隨丈夫到上海後,則在盧灣區中心醫院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她可能是上世紀60至80年代上海唯一的一名外國大夫。醫院的同事和病人都叫她“巴醫生”,聰明好學的她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很快學會了上海話,她認真為病人診治,用拉丁文開方,由於醫術高明、態度和藹,她診臺前排的隊要比別人的長。她於1986年被評為盧灣區衛生局先進工作者。1992年,她還獲得了一份《榮譽證書》:巴巴斯基娜同志從事衛生工作30年。

直到1982年,柳霞才第一次回到蘇聯,見到了已經25歲的兒子阿列克賽。退休後,夫妻倆也經常去聖彼得堡,現在阿列克賽每年都來中國探望父母。上海和聖彼得堡,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遙遠。

戈寧和柳霞交流用俄語,這是他們相識時候的語言。戈寧很感嘆,柳霞跟著他到中國來,作出了很大犧牲。她是獨生女,到了中國,不僅經歷了缺衣少食的三年困難時期,而且和上海人一樣在狹小的房子裡生活,擠公共汽車上班,在家裡又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還和精心照料婆婆。同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是的,直到今天,在淮海路、復興公園等地方,柳霞還經常遇到老盧灣的居民親熱地叫她“巴醫生”呢。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俄羅斯政府授予柳霞夫婦的“愛與忠誠”獎章和證書

2017年,兩人結婚60週年,在中國被稱為“鑽石婚”,在俄羅斯也是值得紀念的。俄羅斯駐滬總領事館特地派人前來,向夫婦倆轉送了俄羅斯政府授予的“愛與忠誠”獎章。

雖然年事已高,戈寧依然心繫祖國的發展:“中國的高鐵已超出了我的想象,原來我們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的領跑者。”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再一次前去參觀了一大會址,並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一首七言詩:“星火申江九六秋,乾坤扭轉競風流。改革開放萬眾笑,登月繞天全世謳。法劍懲腐民氣盛,神州崛起震山河。群情共築中華夢,一帶運行一路歌。”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幼年時的柳霞與父母合影

在留蘇期間,他認識了俄羅斯姑娘柳霞。柳霞的父親是名軍官,參加過衛國戰爭,在戰爭結束前夕犧牲了。戰爭後期,柳霞和媽媽也去了野戰醫院,才十三四歲的她像個小護士一樣,幫著照顧傷員,中學畢業後選擇了學醫。相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抱負使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碧波盪漾的涅瓦河畔,留下了兩人愛的足跡。1957年,柳霞大學畢業,這對異國情侶幸福地結婚了。

奉獻在黃浦江畔

1959年1月,戈寧獲得副博士學位。柳霞把剛滿一歲的兒子交給母親,隨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國後,戈寧進入鐵道部科學院工作,曾擔任過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祕書。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試驗工程,以及上海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橋隧道的試驗工程。而柳霞則被安排在友誼賓館專家招待所當醫生。

1966年,戈寧調回上海,在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工作,歷任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離休後又被單位返聘了多年,為新中國的鐵道事業奉獻了一生。幾十年前,人們乘火車總能聽到咔嚓咔嚓的響聲,這是因為鐵軌連接處存在縫隙,戈寧帶領團隊研製出了1500米的長鋼軌,被全國各地鐵路所採用。上世紀80年初,他在科研所率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套電子售票系統。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2009年戈寧和柳霞在北京

柳霞隨丈夫到上海後,則在盧灣區中心醫院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她可能是上世紀60至80年代上海唯一的一名外國大夫。醫院的同事和病人都叫她“巴醫生”,聰明好學的她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很快學會了上海話,她認真為病人診治,用拉丁文開方,由於醫術高明、態度和藹,她診臺前排的隊要比別人的長。她於1986年被評為盧灣區衛生局先進工作者。1992年,她還獲得了一份《榮譽證書》:巴巴斯基娜同志從事衛生工作30年。

直到1982年,柳霞才第一次回到蘇聯,見到了已經25歲的兒子阿列克賽。退休後,夫妻倆也經常去聖彼得堡,現在阿列克賽每年都來中國探望父母。上海和聖彼得堡,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遙遠。

戈寧和柳霞交流用俄語,這是他們相識時候的語言。戈寧很感嘆,柳霞跟著他到中國來,作出了很大犧牲。她是獨生女,到了中國,不僅經歷了缺衣少食的三年困難時期,而且和上海人一樣在狹小的房子裡生活,擠公共汽車上班,在家裡又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還和精心照料婆婆。同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是的,直到今天,在淮海路、復興公園等地方,柳霞還經常遇到老盧灣的居民親熱地叫她“巴醫生”呢。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俄羅斯政府授予柳霞夫婦的“愛與忠誠”獎章和證書

2017年,兩人結婚60週年,在中國被稱為“鑽石婚”,在俄羅斯也是值得紀念的。俄羅斯駐滬總領事館特地派人前來,向夫婦倆轉送了俄羅斯政府授予的“愛與忠誠”獎章。

雖然年事已高,戈寧依然心繫祖國的發展:“中國的高鐵已超出了我的想象,原來我們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的領跑者。”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再一次前去參觀了一大會址,並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一首七言詩:“星火申江九六秋,乾坤扭轉競風流。改革開放萬眾笑,登月繞天全世謳。法劍懲腐民氣盛,神州崛起震山河。群情共築中華夢,一帶運行一路歌。”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三枚紀念章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幼年時的柳霞與父母合影

在留蘇期間,他認識了俄羅斯姑娘柳霞。柳霞的父親是名軍官,參加過衛國戰爭,在戰爭結束前夕犧牲了。戰爭後期,柳霞和媽媽也去了野戰醫院,才十三四歲的她像個小護士一樣,幫著照顧傷員,中學畢業後選擇了學醫。相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抱負使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碧波盪漾的涅瓦河畔,留下了兩人愛的足跡。1957年,柳霞大學畢業,這對異國情侶幸福地結婚了。

奉獻在黃浦江畔

1959年1月,戈寧獲得副博士學位。柳霞把剛滿一歲的兒子交給母親,隨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國後,戈寧進入鐵道部科學院工作,曾擔任過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祕書。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試驗工程,以及上海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橋隧道的試驗工程。而柳霞則被安排在友誼賓館專家招待所當醫生。

1966年,戈寧調回上海,在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工作,歷任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離休後又被單位返聘了多年,為新中國的鐵道事業奉獻了一生。幾十年前,人們乘火車總能聽到咔嚓咔嚓的響聲,這是因為鐵軌連接處存在縫隙,戈寧帶領團隊研製出了1500米的長鋼軌,被全國各地鐵路所採用。上世紀80年初,他在科研所率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套電子售票系統。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2009年戈寧和柳霞在北京

柳霞隨丈夫到上海後,則在盧灣區中心醫院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她可能是上世紀60至80年代上海唯一的一名外國大夫。醫院的同事和病人都叫她“巴醫生”,聰明好學的她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很快學會了上海話,她認真為病人診治,用拉丁文開方,由於醫術高明、態度和藹,她診臺前排的隊要比別人的長。她於1986年被評為盧灣區衛生局先進工作者。1992年,她還獲得了一份《榮譽證書》:巴巴斯基娜同志從事衛生工作30年。

直到1982年,柳霞才第一次回到蘇聯,見到了已經25歲的兒子阿列克賽。退休後,夫妻倆也經常去聖彼得堡,現在阿列克賽每年都來中國探望父母。上海和聖彼得堡,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遙遠。

戈寧和柳霞交流用俄語,這是他們相識時候的語言。戈寧很感嘆,柳霞跟著他到中國來,作出了很大犧牲。她是獨生女,到了中國,不僅經歷了缺衣少食的三年困難時期,而且和上海人一樣在狹小的房子裡生活,擠公共汽車上班,在家裡又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還和精心照料婆婆。同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是的,直到今天,在淮海路、復興公園等地方,柳霞還經常遇到老盧灣的居民親熱地叫她“巴醫生”呢。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俄羅斯政府授予柳霞夫婦的“愛與忠誠”獎章和證書

2017年,兩人結婚60週年,在中國被稱為“鑽石婚”,在俄羅斯也是值得紀念的。俄羅斯駐滬總領事館特地派人前來,向夫婦倆轉送了俄羅斯政府授予的“愛與忠誠”獎章。

雖然年事已高,戈寧依然心繫祖國的發展:“中國的高鐵已超出了我的想象,原來我們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的領跑者。”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再一次前去參觀了一大會址,並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一首七言詩:“星火申江九六秋,乾坤扭轉競風流。改革開放萬眾笑,登月繞天全世謳。法劍懲腐民氣盛,神州崛起震山河。群情共築中華夢,一帶運行一路歌。”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三枚紀念章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

1955年,蘇聯列寧格勒。一位英俊的中國小夥子和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了。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他們攜手走過了64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兩位耄耋老人依然相伴相守,相濡以沫。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這就是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妻子柳霞(柳德米拉·巴巴斯基娜)。他們在上海一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座城市奉獻著,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日,對於這個跨國家庭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因為他們的命運,一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上海緊緊聯繫在一起。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相愛在涅瓦河畔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年輕時的戈寧和柳霞

2007年8月,新民晚報曾報道過這個中俄家庭。十多年後再見到兩位老人,歲月似乎在他們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年近九旬的柳霞衣著得體,還化了淡妝。

戈寧原名奚組綱,今年92歲,黨齡已有74年。上世紀4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學就讀時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1945年6月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當時他還不滿18歲。“那時候入黨,就是把生命交給了祖國,交給黨的偉大事業。”戈寧說。

1946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學習,並開始領導學生運動。交大的學生運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中,他被選為學生代表去南京請願,遭到軍警殘酷鎮壓。因為身份暴露,黨組織安排他撤退到蘇北根據地。南京解放前夕,戈寧作為技術幹部被編入第二野戰軍,南京解放後參與接收浦口鐵路,後被調入濟南鐵路局。

1951年,戈寧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留蘇生。戈寧和其他留蘇生一心想著早日學成回來,建設祖國。儘管去的時候不懂俄語,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以全五分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回國後又再次被派往蘇聯讀研究生。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幼年時的柳霞與父母合影

在留蘇期間,他認識了俄羅斯姑娘柳霞。柳霞的父親是名軍官,參加過衛國戰爭,在戰爭結束前夕犧牲了。戰爭後期,柳霞和媽媽也去了野戰醫院,才十三四歲的她像個小護士一樣,幫著照顧傷員,中學畢業後選擇了學醫。相同的經歷和共同的抱負使兩位年輕人一見如故。碧波盪漾的涅瓦河畔,留下了兩人愛的足跡。1957年,柳霞大學畢業,這對異國情侶幸福地結婚了。

奉獻在黃浦江畔

1959年1月,戈寧獲得副博士學位。柳霞把剛滿一歲的兒子交給母親,隨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國後,戈寧進入鐵道部科學院工作,曾擔任過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的祕書。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試驗工程,以及上海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橋隧道的試驗工程。而柳霞則被安排在友誼賓館專家招待所當醫生。

1966年,戈寧調回上海,在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工作,歷任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離休後又被單位返聘了多年,為新中國的鐵道事業奉獻了一生。幾十年前,人們乘火車總能聽到咔嚓咔嚓的響聲,這是因為鐵軌連接處存在縫隙,戈寧帶領團隊研製出了1500米的長鋼軌,被全國各地鐵路所採用。上世紀80年初,他在科研所率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套電子售票系統。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2009年戈寧和柳霞在北京

柳霞隨丈夫到上海後,則在盧灣區中心醫院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她可能是上世紀60至80年代上海唯一的一名外國大夫。醫院的同事和病人都叫她“巴醫生”,聰明好學的她不僅學會了漢語,還很快學會了上海話,她認真為病人診治,用拉丁文開方,由於醫術高明、態度和藹,她診臺前排的隊要比別人的長。她於1986年被評為盧灣區衛生局先進工作者。1992年,她還獲得了一份《榮譽證書》:巴巴斯基娜同志從事衛生工作30年。

直到1982年,柳霞才第一次回到蘇聯,見到了已經25歲的兒子阿列克賽。退休後,夫妻倆也經常去聖彼得堡,現在阿列克賽每年都來中國探望父母。上海和聖彼得堡,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遙遠。

戈寧和柳霞交流用俄語,這是他們相識時候的語言。戈寧很感嘆,柳霞跟著他到中國來,作出了很大犧牲。她是獨生女,到了中國,不僅經歷了缺衣少食的三年困難時期,而且和上海人一樣在狹小的房子裡生活,擠公共汽車上班,在家裡又包攬了所有的家務,還和精心照料婆婆。同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是的,直到今天,在淮海路、復興公園等地方,柳霞還經常遇到老盧灣的居民親熱地叫她“巴醫生”呢。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俄羅斯政府授予柳霞夫婦的“愛與忠誠”獎章和證書

2017年,兩人結婚60週年,在中國被稱為“鑽石婚”,在俄羅斯也是值得紀念的。俄羅斯駐滬總領事館特地派人前來,向夫婦倆轉送了俄羅斯政府授予的“愛與忠誠”獎章。

雖然年事已高,戈寧依然心繫祖國的發展:“中國的高鐵已超出了我的想象,原來我們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的領跑者。”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再一次前去參觀了一大會址,並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一首七言詩:“星火申江九六秋,乾坤扭轉競風流。改革開放萬眾笑,登月繞天全世謳。法劍懲腐民氣盛,神州崛起震山河。群情共築中華夢,一帶運行一路歌。”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三枚紀念章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從涅瓦河邊到黃浦江畔的家國之歌:鐵道專家戈寧和他的俄羅斯妻子

“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和“聖彼得堡建城300週年”紀念章(從右至左)

在戈寧和柳霞的家裡,有三枚珍貴的紀念章。兩枚屬於戈寧,分別是我國於2005年和2015年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這也是為了表彰老共產黨員戈寧在抗日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貢獻。

另一枚屬於柳霞,是“聖彼得堡建城300週年”紀念章。那是2006年,聖彼得堡市政府代表團訪問上海,特地來看望了柳霞。2003年是聖彼得堡建城300週年,這是一座歷史名城,也是一座英雄城市。在衛國戰爭時期,列寧格勒遭遇德國法西斯圍困,餓死、凍死了100多萬人,所有經歷了那段艱苦歲月、頑強不屈的俄羅斯人,都能夠獲得這枚紀念章。故鄉沒有忘記遠在上海的俄羅斯女兒。

新民眼工作室 邵寧

圖片 | 種楠攝影、翻拍

編輯 | 屠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