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當時的深圳只是一個小村莊,於清朝初年方才建墟。“圳”在客家方言裡是田間水溝的意思,“深圳”因村莊周圍水澤密佈,田間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湧”。深圳正因其水澤密佈,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因深圳河流經,河溝深浚得名。康熙《寶安縣誌》卷3: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俗稱水溝為圳。鎮因深圳河為名。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誌》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改革開放前深圳本地語言比例和分佈(載入寶安縣誌):

客家話佔56%,粵語佔35%(當年寶安縣政府還把新移民深圳的基圍人的母語基圍話也統計進了粵語,還有一些地方土語也被統計進粵語),大鵬軍語佔9% (大鵬半島上主要語言為大鵬客家話,寶安縣政府把大鵬當地的客家話也統計進大鵬軍語中,實際當年寶安縣客家話人口占原居民總人口六成以上)。

深圳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原住民語言分佈(包含寶安、南山的新移民基圍人語言)

●龍崗-坪山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現龍崗區和坪山區的布吉、南灣、阪田、橫崗、龍崗、龍城、坪山、坪地、坑梓、龍田、馬巒、南澳、葵湧等地。龍崗客家話北面和東莞客語,東面和坪山、惠州客語連成一片。

●龍華客家話:跟龍崗客家話在語氣語調上有差別,但是大致一樣,可以流暢溝通,主要分佈在今龍華區的龍華、民治、大浪、觀瀾以及今福田區上梅林、下梅林等地區。

●羅湖-鹽田客家話:是原特區內鹽田大部分區域和羅湖部分區域居民的日常交流用語,主要分佈在現羅湖區的布心、草埔、泥崗、羅芳、蓮塘、大望、梧桐山、西嶺下、水庫新村和鹽田區的沙頭角、鹽田、中英街、梅沙等地。此片區的客家話南面與香港北部新界的客語相通。

●大鵬客家話:大鵬半島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大鵬客家話,其次是大鵬軍話,大鵬客家話屬於龍崗客語的分支,跟鹽田、羅湖客語、香港新界客語有詞彙上的差別,主要分佈在葵湧、南澳、大鵬等地。

●西部客家話:主要分佈在寶安區的石巖大部分、西鄉部分地區以及南山區的蛇口、西麗、桃源、沙河、大沖等地,光明新區亦有白花社區和紅星社區等純客家話社區。

注(深圳羅湖、福田、南山三區的客家話分佈如下:從東部長嶺村開始,連接蓮塘,西嶺下,羅芳,梧桐山大部分村,大望,水庫新村,布心,草埔,泥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蛇口,西麗大部份村,直到西部的同樂村形成一條帶狀分佈

●大鵬軍語:屬於古代北方駐軍語言,其地域分佈範圍主要在深圳最東緣的大鵬半島,包括大鵬和南澳兩鎮。

●圍頭話:圍頭話被當地人稱為“當地土話”,圍頭話居民大部分原籍江西,部分祖籍安徽、河南等地,屬於歷代中原居民南遷至深圳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方言,主要通行於現深圳市福田區和羅湖區部分地區。

●基圍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從廣州、東莞、番禺、南海等地移民過來的基圍人所使用的方言,主要分佈在南山的大新、白石洲及寶安區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等地,使用人口1.6萬。

●粘米話,是一種客語和閩語的混合方言,主要分佈在深圳東北面的坪地、坑梓部分地區,使用人口數百人,屬瀕危語種。

●寶安粵語:主要分佈在深圳西部一帶及南部部分村落。其地域範圍包括原特區外寶安區的西鄉、福永、沙井、公明、鬆崗五個鎮和光明街道以及羅湖、福田部分區域,代表語言是沙井話和公明話。

●南頭話:其使用人口在南頭地區大概只有5000人左右。南頭話的代表點是原南頭城內原居民所講的話—“南頭九街話”。“南頭九街話”的使用區域是以南頭城為中心延至周邊的一甲、關口、田夏、衝下、龍屋、陳村、北頭等自然村莊一帶。

●疍家話,屬於深圳的船民土語,主要分佈在南山的的蛇口、大新和寶安西鄉、沙井等地,另外,羅湖、福田、鹽田都有零散分佈。這些方言使用者主要是來自福建海上漁民的後代,現會使用人口極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