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酷拉龍

原顎龜,龜鱉目原顎龜亞目。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現生龜、鱉類的共同祖先。它除了頭部、四肢和尾巴不能縮回殼中、保留銳利的牙齒等原始特徵外,與現代的龜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的牙齒已經消失,兩顎也形成角質喙,軀體有了龜殼保護。在它們之後出現的兩棲龜亞目在中生代時期分佈廣泛,到了中生代晚期,從兩棲龜亞目中又分化出了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並一直延續到新生代。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酷拉龍

原顎龜,龜鱉目原顎龜亞目。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現生龜、鱉類的共同祖先。它除了頭部、四肢和尾巴不能縮回殼中、保留銳利的牙齒等原始特徵外,與現代的龜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的牙齒已經消失,兩顎也形成角質喙,軀體有了龜殼保護。在它們之後出現的兩棲龜亞目在中生代時期分佈廣泛,到了中生代晚期,從兩棲龜亞目中又分化出了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並一直延續到新生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原顎龜

以上介紹的各種水生生物,都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那麼同理,翼龍,它們就是爬行動物的飛行演化支。既然翼龍也不屬於恐龍這一支,那生活在林間的始祖鳥是不是恐龍呢?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酷拉龍

原顎龜,龜鱉目原顎龜亞目。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現生龜、鱉類的共同祖先。它除了頭部、四肢和尾巴不能縮回殼中、保留銳利的牙齒等原始特徵外,與現代的龜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的牙齒已經消失,兩顎也形成角質喙,軀體有了龜殼保護。在它們之後出現的兩棲龜亞目在中生代時期分佈廣泛,到了中生代晚期,從兩棲龜亞目中又分化出了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並一直延續到新生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原顎龜

以上介紹的各種水生生物,都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那麼同理,翼龍,它們就是爬行動物的飛行演化支。既然翼龍也不屬於恐龍這一支,那生活在林間的始祖鳥是不是恐龍呢?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始祖鳥,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小型恐龍,隸屬於恐爪龍下目,是恐爪龍類的原始類型。始祖鳥的頭部像鳥,有爪和翅膀,大小如現代的野雞,稍能飛行,飛翔能力可能和現代野雞差不多,有牙齒,尾巴很長,尾椎很多(尾椎多達二十個),羽毛在尾椎兩邊排成兩行,前肢已進化為翅膀,腰帶與鳥臀類相似,而肢骨構造和蜥臀類相似。始祖鳥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類型,現在認為它們不是鳥類祖先,而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而且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始祖鳥的許多構造表明它與初龍類有親密的關係,這些都表明始祖鳥起源於三疊紀的二腳行走的槽齒類。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酷拉龍

原顎龜,龜鱉目原顎龜亞目。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現生龜、鱉類的共同祖先。它除了頭部、四肢和尾巴不能縮回殼中、保留銳利的牙齒等原始特徵外,與現代的龜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的牙齒已經消失,兩顎也形成角質喙,軀體有了龜殼保護。在它們之後出現的兩棲龜亞目在中生代時期分佈廣泛,到了中生代晚期,從兩棲龜亞目中又分化出了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並一直延續到新生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原顎龜

以上介紹的各種水生生物,都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那麼同理,翼龍,它們就是爬行動物的飛行演化支。既然翼龍也不屬於恐龍這一支,那生活在林間的始祖鳥是不是恐龍呢?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始祖鳥,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小型恐龍,隸屬於恐爪龍下目,是恐爪龍類的原始類型。始祖鳥的頭部像鳥,有爪和翅膀,大小如現代的野雞,稍能飛行,飛翔能力可能和現代野雞差不多,有牙齒,尾巴很長,尾椎很多(尾椎多達二十個),羽毛在尾椎兩邊排成兩行,前肢已進化為翅膀,腰帶與鳥臀類相似,而肢骨構造和蜥臀類相似。始祖鳥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類型,現在認為它們不是鳥類祖先,而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而且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始祖鳥的許多構造表明它與初龍類有親密的關係,這些都表明始祖鳥起源於三疊紀的二腳行走的槽齒類。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聞名遐邇的始祖鳥

翼龍又名翼手龍,爬行綱雙孔亞綱翼龍目翼手龍科,大概100多個種類。翼龍並不是恐龍,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的一支。頭長,頸長,眼大,嘴尖而長,能飛翔,棲息於海邊和湖邊,以魚為食。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佈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釐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酷拉龍

原顎龜,龜鱉目原顎龜亞目。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現生龜、鱉類的共同祖先。它除了頭部、四肢和尾巴不能縮回殼中、保留銳利的牙齒等原始特徵外,與現代的龜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的牙齒已經消失,兩顎也形成角質喙,軀體有了龜殼保護。在它們之後出現的兩棲龜亞目在中生代時期分佈廣泛,到了中生代晚期,從兩棲龜亞目中又分化出了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並一直延續到新生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原顎龜

以上介紹的各種水生生物,都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那麼同理,翼龍,它們就是爬行動物的飛行演化支。既然翼龍也不屬於恐龍這一支,那生活在林間的始祖鳥是不是恐龍呢?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始祖鳥,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小型恐龍,隸屬於恐爪龍下目,是恐爪龍類的原始類型。始祖鳥的頭部像鳥,有爪和翅膀,大小如現代的野雞,稍能飛行,飛翔能力可能和現代野雞差不多,有牙齒,尾巴很長,尾椎很多(尾椎多達二十個),羽毛在尾椎兩邊排成兩行,前肢已進化為翅膀,腰帶與鳥臀類相似,而肢骨構造和蜥臀類相似。始祖鳥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類型,現在認為它們不是鳥類祖先,而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而且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始祖鳥的許多構造表明它與初龍類有親密的關係,這些都表明始祖鳥起源於三疊紀的二腳行走的槽齒類。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聞名遐邇的始祖鳥

翼龍又名翼手龍,爬行綱雙孔亞綱翼龍目翼手龍科,大概100多個種類。翼龍並不是恐龍,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的一支。頭長,頸長,眼大,嘴尖而長,能飛翔,棲息於海邊和湖邊,以魚為食。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佈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釐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部分在中生代的末期滅絕了;一部分適應了變化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即現存的爬行動物(如龜鱉類、蛇類、鱷類等);還有一部分沿著不同的進化方向,進化成了現今的鳥類和哺乳類。那麼既然恐龍和龜鱉類、鱷類是近親,而跟鳥類也是近親,那麼恐龍到底是像龜、鱷一樣是冷血動物,還是像鳥類一樣是溫血動物呢?最新的研究顯示恐龍所具有的生長速率和新陳代謝速率既不是冷血生物體也不是溫血生物體所具有的的特徵,它們所具有的生長速率和新陳代謝速率介於現代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之間,正是這種中等程度的新陳代謝使得恐龍可以長得比任何哺乳動物都要大,而同時它們需要通過大量進食來維持新陳代謝。

"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八、恐龍的遠親

人類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把恐龍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都是陸生動物,那麼海里的魚龍和天空飛的翼龍等生物屬不屬於恐龍呢?因為魚龍和翼龍等爬行類動物並沒有恐龍特有的“腰帶結構”,所以,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雖然不是恐龍,但畢竟也是同祖同源有關係的。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生活在海里的恐龍,主要有魚龍、滄龍、蛇頸龍、幻龍等種類,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是恐龍,他們跟酷拉龍、原顎龜等海生生物一樣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

魚龍,泛指魚龍目,爬行綱闊孔亞綱魚龍目。古生物學家根據肢骨構造的聯接關係將魚龍分為兩大類:寬足型和窄足型;分為五個科。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魚龍類

滄龍,泛指滄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陸兩棲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體長可達17.3米,體重可達16噸。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滄龍類

崖蜥,距今9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是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體長不足一米,體重不過數公斤,主要棲息在岸邊的懸崖礁石上。到了7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部分崖蜥可能是受到岸上恐龍的捕食壓力,或者受到水中食物的誘惑,開始改為主要在水中生活,且主要以魚類為食,腳趾也漸漸進化成了容易划水的蹼掌,尾巴變扁,身軀更呈流線型特徵,背部也長出了魚鰭一樣的東西,肺部也變大,基本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也許是淺海中的食物比較豐富,崖蜥在進化中瘋狂生長,在數百萬年的時間中進化成了海洋中最大的巨獸,並且處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我是海鬣蜥,崖蜥讓我來打打醬油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蛇頸龍目蛇頸龍科蛇頸龍屬。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魚為食。它們之中大部分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進化為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遨遊覓食,也能在岸上短暫歇息。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長頸蛇頸龍類

科研人員從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化石中發現,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也就是說,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的爬行動物不同,它們是“胎生”的。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短頸蛇頸龍類

幻龍,泛指幻龍屬,蜥形綱雙孔亞綱幻龍目幻龍屬。生活在2.43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期,它們是適應水生生活的初期代表,頸部逐漸加長,最長可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它們體型大小不一,最小的約20 - 30釐米,最大的約4 - 6米,長滿了釘子狀尖牙,捕食各種魚類。幻龍有點象鱷魚,有扁長型的尾巴和四條短腿,它的身體和蛇頸龍相比相對幼小纖細得多,而且幻龍的四肢不是和蛇頸龍一樣呈鰭狀,而是具有腳趾和蹼,這說明它可能並不完全適應生活在海洋中,而是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陸地上以利於交配、生產等活動。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幻龍類

酷拉龍,兩棲綱迷齒亞綱(因牙齒的釉質層在橫切面上呈迷路構造,故名迷齒兩棲類),是當時唯一一種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兩棲動物,它有寬扁的頭部以及無遮蓋的眼睛可環顧四方,頭上有一道十字交叉的感知槽,使它可察覺周遭水域的任何風吹草動。它身長約5米,高約30釐米,體重約0.5噸。雖然它們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但更喜歡在水中生活,因為酷拉龍在陸地生活比較笨重,它通常是生活在水中或把自己隱藏到泥土之中。這種狀似蠑螈的肉食性兩棲類,在前白堊紀時期居住在南極地區。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酷拉龍

原顎龜,龜鱉目原顎龜亞目。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現生龜、鱉類的共同祖先。它除了頭部、四肢和尾巴不能縮回殼中、保留銳利的牙齒等原始特徵外,與現代的龜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們的牙齒已經消失,兩顎也形成角質喙,軀體有了龜殼保護。在它們之後出現的兩棲龜亞目在中生代時期分佈廣泛,到了中生代晚期,從兩棲龜亞目中又分化出了側頸龜亞目和曲頸龜亞目,並一直延續到新生代。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水生爬行類動物 - 原顎龜

以上介紹的各種水生生物,都是爬行動物的水生演化支。那麼同理,翼龍,它們就是爬行動物的飛行演化支。既然翼龍也不屬於恐龍這一支,那生活在林間的始祖鳥是不是恐龍呢?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始祖鳥,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小型恐龍,隸屬於恐爪龍下目,是恐爪龍類的原始類型。始祖鳥的頭部像鳥,有爪和翅膀,大小如現代的野雞,稍能飛行,飛翔能力可能和現代野雞差不多,有牙齒,尾巴很長,尾椎很多(尾椎多達二十個),羽毛在尾椎兩邊排成兩行,前肢已進化為翅膀,腰帶與鳥臀類相似,而肢骨構造和蜥臀類相似。始祖鳥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類型,現在認為它們不是鳥類祖先,而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而且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始祖鳥的許多構造表明它與初龍類有親密的關係,這些都表明始祖鳥起源於三疊紀的二腳行走的槽齒類。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聞名遐邇的始祖鳥

翼龍又名翼手龍,爬行綱雙孔亞綱翼龍目翼手龍科,大概100多個種類。翼龍並不是恐龍,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的一支。頭長,頸長,眼大,嘴尖而長,能飛翔,棲息於海邊和湖邊,以魚為食。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佈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釐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翼龍類

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部分在中生代的末期滅絕了;一部分適應了變化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即現存的爬行動物(如龜鱉類、蛇類、鱷類等);還有一部分沿著不同的進化方向,進化成了現今的鳥類和哺乳類。那麼既然恐龍和龜鱉類、鱷類是近親,而跟鳥類也是近親,那麼恐龍到底是像龜、鱷一樣是冷血動物,還是像鳥類一樣是溫血動物呢?最新的研究顯示恐龍所具有的生長速率和新陳代謝速率既不是冷血生物體也不是溫血生物體所具有的的特徵,它們所具有的生長速率和新陳代謝速率介於現代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之間,正是這種中等程度的新陳代謝使得恐龍可以長得比任何哺乳動物都要大,而同時它們需要通過大量進食來維持新陳代謝。

恐龍的那些破事兒(六)

下一篇,迎來了我們恐龍系列的最終篇--恐龍的滅絕。各位看官,喜歡的請打賞、訂閱,留言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