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設計丨制度設計要避免的那些“常見病”!

設計 法律 跳槽那些事兒 自運行機制設計 2019-07-10

摘要:企業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其中對企業貽害較大的,恰恰是那些人們傳承多年、自以為正確的做法。在這裡選出幾種有代表性的“病症”,讓大家“對號入座”,逐項給自己企業“把把脈”,看看公司現行的管理制度都患上了哪些“常見病”。

從而使企業在設計管理制度時,也可以避免這些風險。

關鍵詞:企業管理;制度設計;


制度設計丨制度設計要避免的那些“常見病”!


一、制度範本病——網上扒下來的制度

許多企業訂立制度的過程往往是這樣的:

上邊將任務很鄭重地下達給某部門經理,部門經理又交代給某下屬文員,一個文員又能做什麼呢?於是到互聯網上搜索“管理制度範本”並下載一個差不多的,改一下,便成了自家企業的制度,因為抄自於範本,也不存在什麼明顯的差錯,經公司領導審核批准後,便在企業裡頒佈施行。

一個企業,如果管理制度都可以如此應付,制定基本靠抄,宣貫基本靠讀,執行基本靠吼,那麼所謂“重視制度建設”,只能是一句空話。

至於那些廉價兜售的《管理制度範本》,與其說是“制度”,不如說是一堆“死的文字”。

企業是“活的社會生態系統”,制度是“活的遊戲規則”,管理制度能不能在企業中發揮鮮活作用,產生生動效果,並不在於文字是怎麼寫的,而在於“活的制度”與“活的企業”能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沒有兩家完全一樣的企業,因而將別的企業中那些行之有效的規定引入到自己公司裡,就有可能“水土不服”長痘痘,上吐下瀉拉肚子。海洋生態系統適用的規則,是不能簡單套用於湖泊的。


制度設計丨制度設計要避免的那些“常見病”!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有什麼地種什麼莊稼,制定企業管理制度,也須從企業實際出發,量體裁衣、量身訂做,給企業設計甚至創造出適合它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沒有什麼最好的制度,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制度分裂症——抽自個嘴巴的制度

不少企業管理者都在大會小會上提出,企業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但說歸說,做歸做,國內真正採用系統工程思維和方法去制訂管理制度的企業,可謂是少之又少。

先天不足,後天自然失調,許多企業的制度都缺乏系統協調性,要麼床上疊床、屋上架屋,重複累贅;要麼七穿八洞、八花九裂,破綻百出;甚至精神分裂、自相掐架。

企業裡的任何制度規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會和其他的規定乃至習俗、慣例等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完整的“制度群”。

制度群中,每一項制度既受其他制度制約,又影響著其他制度,因此,管理制度能否發揮預期作用,不僅取決於自身,也取決於其他制度,即便是最基本的考勤制度,也要與加班制度、休假制度、獎懲制度、薪酬制度等等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任何一個環節的忽視,都有可能使單方面的努力付之東流。


制度設計丨制度設計要避免的那些“常見病”!


三、制度嘮叨症——廢話一籮筐的制度

以前在客戶做制度設計時,曾看到一本《公司內部管理細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管理,促進公司發展壯大,提高經濟效益,現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特制訂本管理細則。

第二條 本管理細則適用於公司全體員工,包括試用期人員。

第三條 公司全體員工必須遵守公司章程、制度及各項法律。

……”

從頭看到尾,總共一百零八條,數字還挺吉祥。看完後,不禁啞然失笑。

制度沒有用,不如不設,空話少說,套話少寫,力戒繁瑣累贅,力求簡明扼要,一句話能闡述的,不要用兩句話,只需一兩條規定,那就只規定一兩條好了,沒必要穿鞋戴帽,非弄個一百零八條出來。

再者,像“不得盜竊公物”之類的規定寫進企業的制度中,純屬多餘,因為這是社會基本常識,地球人都知道,同時也是國家法律的管轄範疇,企業用不著鸚鵡學舌,再複述一遍。


制度設計丨制度設計要避免的那些“常見病”!


四、制度敗家病——不會過日子的制度

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亦即“制度成本”,既包括物質耗費,譬如與考勤制度配套的打卡機;也包括精力耗費,譬如制度的討論修訂;還包括時間耗費,譬如制度的學習領會;以及設置監督部門或崗位產生的組織成本,顧慮不安造成的心理折磨等。

制度成本絕不能理解為幾張紙的錢,而是來自方方面面,涵蓋形形色色。事實上,從制度的醞釀、制定、出臺,到制度的運行、維護、廢止,整個生命週期當中成本每天都在發生,經年累月下來,各項直接的、間接的花費,雜七雜八加在一起,一點兒也不便宜!

有一些“制度狂”,對制度成本一點概念都沒有,一點點小事,也動輒出臺一整套的制度去規範,制度越定越多,揹負的成本也越來越高,真不知道是在開企業,還是在開“立法院”。

要想制定出“精巧、靈動、自運行的制度”,輕鬆、從容、灑脫地就能管好企業,達到“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首先要弄清自己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哪些問題?自己對制度的認識都存在哪些誤區?弄清楚原有制度的問題都出在哪兒,才能知道下一步如何著手去制訂新制度。


制度設計丨制度設計要避免的那些“常見病”!


五、總結與反思

以上所說的制度通病,究其根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管理制度被當作刻板的規則、僵化的教條,在這種認知下所生產出來的“死”制度,不但管不了“活”人,還可能被“活”人所戲耍、所愚弄、所利用。

但在管理制度設計中,“人是活的,制度也是活的”。好的制度,靈秀其內、彈性其外,自有一種隨動機制,隨對象情況變化而變化。孫大聖本領再高,一個筋斗翻十萬八千里,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倒不是因為如來佛的手掌巨無霸,而是因其能變化自如、可大可小。

在原來刻板、僵化的制度中引入隨動機制,建立起制度控制參量隨情況變化而變化的機制,使之動態化、活化,就可以把原有的制度變得十分輕巧靈活。

作者:戴天宇,北大匯豐商學院教授、中國企業管理制度設計學創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