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21年後再演憑什麼火爆?

商鞅 尹鑄勝 秦孝公 藝術 北京晨報 2017-03-28
《商鞅》21年後再演憑什麼火爆?

尹鑄勝在2015年版《商鞅》中飾演商鞅。

《商鞅》21年後再演憑什麼火爆?

沒想到時隔21年的一部話劇《商鞅》上週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還能引起如此轟動和強烈反響,該劇的演出消息和對編劇姚遠先生原著、舞臺呈現的諸多探討依然刷遍京城戲劇人的朋友圈。時隔多年,當年商鞅的主角扮演者尹鑄勝已經從上戲小帥哥變成了中年大叔,而導演陳薪伊和舞美設計黃楷夫也憑藉這部《商鞅》一作成名,至今該劇的導演手法和舞美都成為舞臺範本被戲劇學院當成教材。話劇《商鞅》的編劇姚遠先生之後還寫出了電視劇《歷史的天空》、《青春四十》等力作。

幾乎包攬所有國家級獎項

話劇《商鞅》從2001年至今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國家級舞臺藝術的最高獎項,榮獲過“國家舞臺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在話劇觀眾心目中,這部戲也成為“百年話劇史無法繞過的精品力作”。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20年間上海話劇晉京演出的劇目不少,但被津津樂道的還是《商鞅》《正紅旗下》《長恨歌》等為數不多的幾部,其他每年都來演出的作品卻沒有激起一點水花。這也反映了上海舞臺和京城舞臺共同的創作困境,歷史題材的佳作少之又少,戲劇大環境低迷使得佳作的產生仍是創作難題。

21年後返臺的劇作何其少

還記得1996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話劇《商鞅》在首都劇場上演,第一場僅有三成上座率,那幾年恰好是戲劇低谷,看戲的觀眾原本就不多。但就是這一百多人看了戲之後,驚覺發現這是一個好戲,使得第二天晚上一票難求,不僅上座率爆滿,演出的效果也非常轟動,使得當時的朱鎔基總理都親自來劇場觀看演出,併為商鞅與天命抗爭強勢變法,最後商鞅卻不能為自己開脫,被秦孝公逼入絕境以謀反之名處決有感而落淚。看戲之後,朱鎔基總理有感而發點評說:“看此劇,壯志豪情油然而生!”這部戲也正如當初編劇姚遠所預料的:“我始終相信《商鞅》不會過時,因為它寫的是歷史,寫的是人生,寫的是中國千百年來凝固著的一塊文化。”

前後經歷15年才搬上舞臺

在坊間曾有一種說法,是《商鞅》上演之時的1996年,劇中通過商鞅之口所宣揚的“法家學說”正好契合了當時變革中的社會,因其強烈的現實意義所以才讓該劇獲得至高榮譽。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編劇姚遠說:“我從1981年就有了寫《商鞅》這個戲的想法,做了很多準備之後卻依然不敢動手,因為這畢竟是我第一次寫歷史題材的舞臺劇,一直到1988年我才敢動筆,我總怕因為功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寫不好,後來機緣巧合,這個戲一直到1996年才搬上舞臺。”

話劇《商鞅》一共有三條線:政治線、商鞅和韓女的愛情線、商鞅和姬孃的命運線。姚遠說:“我把政治線做了修剪,削弱了愛情線,加強了商鞅的命運線。《商鞅》的政治價值在於展現了命運與人性的力量。一個奴隸想改變個人命運,而帝王想稱霸,因而推動了歷史前進,其他線索都是此線的依託。這個戲比較符合歷史本來的面目,同時也包含了我自己的人生體驗,去放到這個歷史的漩渦中。”

姚遠原著更多人生的思考

戲劇舞臺是綜合的藝術,導演和演員在排練過程中往往會對劇本進行修改,這部《商鞅》的呈現其實也和姚遠先生的原作視角有所不同。演出版本所對“商鞅”的定位是“商鞅是一個忠於國家,利於人民,打擊權貴,為奴隸尋求解放的民族英雄。”而原作則是“商鞅帶著夸父逐日的熱情,無視自己的渺小,敢於與天命抗爭,追求生命的意義。但他自己在殺出一條血路推行變法之後,母親和戀人都斥責他的無情,他同樣產生了強烈的疑惑和苦悶。為什麼自己創定的律法不能解救自己的靈魂?”也許這樣關於人生的思考,比現在的舞臺呈現更加深入。總之,這樣一部歷史大戲,文人大戲給當代的知識分子帶來了諸多思考和有價值的命題。北京晨報記者 和璐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