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一、項目概況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區域位於商水縣西南部老城片區, 規劃用地北至文化路,緊靠新城片區,西北臨近工業集聚區,西至西一環,東至規劃路,南至規劃南二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23平方公里。

老城區建設年代久遠,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交通格局的變化以及周商一體化趨勢的影響,居住條件較差的老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未得到改善,居住環境質量水平較低,老城居住區迫切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梳理坑塘溝渠,提高綠化水平,通過整治改造,復興生活居住氣息,提升居住環境質量;界內用地中,公建密集區主要集中分佈在行政路和周商大道等幾條主要道路兩側;界內的商業金融業設施主要結合現狀用地內傳統的商業街區佈置,沿周商大道等主幹道的兩側也形成了沿街商業店鋪,但建築規模小,形式簡陋。沿街兩側用地和建築形式和實際商業價值和景觀要求均不匹配;本區公共綠地佈置極少,集中生活區和公建區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的佈置,界內缺少集中的公共綠地和休閒場地。

整個規劃區道路網密度較低,斷頭路較多,周商大道為本區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北至周口市區南至駐馬店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較大。

二、規劃設計

主導思想

商水老城區開發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要素及現狀建設情況,通過對區內的自然水系的合理利用,構築區域的生態廊道,使城市的生態空間不因城市的擴張而遭到破壞。在生態空間內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用地,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佈局原則

(1)以生態位優先的原則,對城市各項功能對應的空間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提供地區生態發展的物質載體,發展集約、緊湊、高效的空間佈局模式。

(2)通過發展大運量公交引導土地緊湊高效開發;

(3)通過以濱水空間為特色的開放空間和公共空間體系促進社會公共交往活動;

(4)通過宜居優美的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5)通過對自然環境修復保育的方式推動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1規劃結構

一心三帶,圈層輻射:既古城遺韻核心與生態休閒帶、公共活力帶、社區生活帶。

古城核心區位於基地北側,以發展文化旅遊服務為主的功能板塊,打造商水最具魅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風貌展示窗口。

第二圈層結合水體營造,為圍繞古城的生態休閒廊道,承擔市民休閒與健身運動的功能。

第三圈層為集中各類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公共活力帶,集聚人氣,形成最具人氣的活力通廊。

第四圈層為組團佈局的複合居住社區,結合教育、醫療、體育資源形成組團核心,產品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圈層式的城市功能區佈局結構,便於市民高效便捷的共享公共服務資源、公園綠地資源,有利於不同圈層功能的輻射影響和帶動

2.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 符合西部城區集約用地的發展需要,根據“一心三帶”的空間格局,積極發揮投資導向作用,推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發展。

• 以人為本,最為舒適地覆蓋全城居民使用,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公共服務體系,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建立網絡化體系,既方便居民生活,同時又能發揮聚集效益,體現一定的旅遊特色。區級服務設施集中,社區級分散佈局,強調功能混合,創造活力街區。

2.3開發強度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指導思想

通過建築開發高度控制,體現商水老城區的特色,促進城市空間可識別性特徵的形成,創造現代化新區特色及較好的城市環境和空間,建成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

開發高度控制原則

• 保證建築群的對景軸線景觀、空間形態和廣場的完整性。

• 根據不同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感受特點,形成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高度控制。

• 結合用地規劃、濱水區域的景觀要求,規劃區總體高度控制形成核心區域突出、自北向南建築高度控制由低漸高的面貌。

• 特殊地區、地段根據城市功能及景觀特色等因素進行控制。

開發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的功能的不同和視覺軸線的構築,分為四個等級:

0-12米: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12-24米:中華老家(創世神話館)

24-40米: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4-60米:小高層、高層住宅區和組團商業區;

60-80米:中心商業區和商務辦公等功能區;

開發強度控制指導思想

按照“統一規劃開發使用強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則,規劃針對不同的功能組團提出了相應的土地開發強度控制,開發強度指標主要通過容積率控制來體現。

開發強度控制要素

• 用地及建築功能:與用地及建築功能相適應,不同功能的建築按照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控制設計要求。休閒度假組團的容積率較低,以保持良好的生態面貌;中高層為主的居住組團的容積率控制在1.8-2.0;大型的文化建築和高層的商業、酒店等容積率較高,控制在3.0以上。

開發強度控制

0.5-1.2: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商務中心區) 。

1.2-2.0 :主要是多層、小高層住宅用地。

2.0-3.0:主要是小高層、高層住宅用地和社區級商業中心。

3.0-4.0:主要是指組組團級商業中心和區級商業中心。

2.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機動車交通系統分析

片區道路分四個等級: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

•快速路規劃紅線寬度50米,為城市中大量、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為西一環和南一環;

•主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50米或36米,解決各功能區之間及對外的交通聯繫;

•次幹道規劃紅線寬度為30米,解決各功能區內部的橫向交通聯繫,結合主幹道保證道路系統的完整性、可達性;

•支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25米,用以細分各功能區內部地塊,可隨著土地出讓情況作彈性調整。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城市公共汽車的規劃擁有量,小城市應1200-1500人一輛標準車。按規劃人口10萬人計,規劃城區應有公交車輛60—80輛。按規範,規劃城區內的公交線網密度為3.5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按照平均站距500米,並結合片區、組團中心,大型公共設施,主要居住區等佈置公交站點。

2.5綠化景觀系統規劃

功能佈局

• 本案將體現對原有生態的最大尊重,修復和支持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環帶等形態類型的生態用地,對生態綠地進行嚴格的控制,阻止城市無序蔓延。

• 根據綠地的使用性質分為公共綠地 、道路防護綠地、緩衝帶。

• 公共綠地主要分佈在組團內部,與組團商業相結合,使綠化休閒空間和硬朗的商業空間達到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 緩衝帶主要位於河道的兩側,作為滯洪和汛期蓄洪的功能,使濱水的建設區更加安全。

• 在快速路的兩側預留一定寬度的防護綠帶,減少快速交通對兩邊建設區的影響

規劃結構

• 為了充分體現本地塊的城市風貌,創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形成脈、廊、軸、點的綠化系統空間。

• 以南乾渠為生態水脈,與橫向的兩橫一環綠化廊道,以及組團內沿水系支流形成的綠化次軸形成網絡,在綠化軸線交匯處形成綠化公園,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綠化作用,達到公園、水脈、綠軸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2.6旅遊系統規劃

縣域旅遊規劃銜接

商水縣旅遊線路設計為:“兩線一環”。

“兩線”。包括:百里沙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百里汾河生態文化旅遊線路。

“一環”。沙河旅遊線路與商水縣域環線公路銜接,形成旅遊環線,將六大旅遊景區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商水縣旅遊接待設施總體上分為“一主兩副”。

“一主”。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政務、商務、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完善城市文化娛樂、商務休閒等功能設施和停車場、旅遊道路等基礎設施。

“兩副”。鄧城鎮、郝崗鎮兩個旅遊接待副中心。鄧城鎮副中心古名宅遊,增加旅遊接待設施數量,以中高檔的中小賓館為主。郝崗鎮副中心佛教文化遊,旅遊接待設施應以中檔分散式中小型賓館為主。

本輪規劃承接商水總體規劃,將中華老家定為商水中心城區(縣城)旅遊接待設施。

中華老家(文化旅遊休閒服務中心)線路規劃

中華老家旅遊線路設計為“一環、一心、兩橫 、兩縱”的佈局。

“一環”通過兩條支路將園區“一心”與周邊城區相連,而“一心”通過“兩橫、兩縱”路網格局與“一環”銜接

2.7防災系統規劃

防洪排澇模式

根據《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規劃對南乾渠、西乾渠、清水河近期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遠期按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規劃清水河、南乾渠進行“短路”相接,並設置相應調節閘門,以使洪水季節時來自西部的洪水可以“短路”繞行到汾河排向下遊。河流、坑塘治理應與美化城市、保護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現有坑塘、窪地,消納部分地面徑流;充分利用綠地滯水,減少硬化路面,努力減少地表徑流。

三、核心區城市設計

根據公共服務設施分析以及規劃研究,核心區主要的功能設施配置為市級配套。另外根據西部中心城區發展定位研究,以及核心區承擔西部城區的中心服務功能,確立核心區的功能主要以行政商務辦公、金融商貿、商業購物、博覽、展示與會議、休閒娛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中心。

伏羲神話園:

位於園區核心位置,主要為創世神話館、伏羲女媧神話宮、地下漂流館等文化展館。

中國民俗文化喜慶園:

位於園區西側,主要包括七大節慶園、婚慶展館、國際連鎖店、大型超市、較高檔次的餐飲、酒店、濱水商業街等。

中華民間驗方康養園

位於園區東側,以康養為主的民宿酒店、生態公園、特色商業,餐飲以及各色生活館。

遊客服務中心

園區管理平臺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商水縣老城片區11.23平方公里的城市設計(建議收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