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南歐老牌樂團來上海講中國故事

上海之春|南歐老牌樂團來上海講中國故事

“這些年我們一直強調請進來、走出去,但大部分是請進來,走出去相對少。‘上海之春’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節,既然是國際音樂節,就不能侷限於國內,也應致力於推向海外。”作曲家許舒亞說。

今年年初,來自德國、意大利、塞爾維亞的三個樂團分別聯繫“上海之春”組委會,熱情表達了參加音樂節的意願,在敲定檔期和劇場後,有著82年曆史的南歐老牌交響樂團——塞爾維亞廣播交響樂團最終來到了上海。

受上海音樂家協會邀請,4月10日晚,塞爾維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東方藝術中心登臺,這一晚,樂團齊奏的是許舒亞、徐孟東、葉國輝、陳牧聲、周湘林等5位上海作曲家的作品。

5部作品分別為《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牛郎織女》《鼎定天下》,均以西方交響語言書寫“中華創世神話”,在去年“上海之春”的開幕音樂會上,它們曾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初試啼聲。

“很高興能參加‘上海之春’這樣古老的音樂節。這是一場很難的音樂會,5部作品來自5位中國作曲家,我們因此瞭解了中國當代音樂的發展,以及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的異同。未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在塞爾維亞演繹這些作品。”指揮家博洋·蘇季奇說。

博洋·蘇季奇是塞爾維亞最有名的指揮家,當晚指揮完5部作品後,他在返場時又加演了一曲《我的祖國》(選自電影《上甘嶺》),面向觀眾,一邊指揮一邊用中文演唱,將音樂會推向高潮。這個設計完全出乎“上海之春”的預料,因為在此之前,樂團並沒有透露這個安排。

“以前都是中國人講中國故事,現在是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有異域色彩,但根還是中國的。”指揮家周湘林說。

“外國樂團以前都是演《良宵》《二泉映月》等中式小品,作為一種裝飾,像這樣以中國交響曲為主的音樂會並不多。我們一直說要講好中國故事,更要讓世界範圍內的優秀樂團來講。”

作曲家徐沛東說,和戲劇、歌劇等講究詞彙的藝術相比,交響樂是最容易溝通的語言,因為交響樂是無國界的,“樂團很能理解我們,充分表達了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即便我用到了中國式的‘滑音’,指揮也會很激動地指出來,‘這就是中國的’。”

徐沛東坦陳,如今世界各大樂團演出最多的還是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這一類作曲家的作品,即使是樂團本國現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他們也很少演,“現在這種狀況有所好轉了,他們開始演中國作品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來中國之前,樂團就在塞爾維亞做了認真且充裕的排練,來到中國後,作曲家陳牧聲觀察,“樂團對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充滿興趣,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

許舒亞表示,雙方未來有計劃把這5部作品和當晚的音樂會拿到國際上出版,代表上海的音樂文化走到國際視野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