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新化楊梅的扶貧故事

三農 楊梅 種植業 農業 紅網 2017-06-09
探尋新化楊梅的扶貧故事

婁底新化,漸次成熟的楊梅惹人饞。

探尋新化楊梅的扶貧故事

興旺起來的楊梅產業正成為貧困戶的脫貧致富路。

探尋新化楊梅的扶貧故事

今年73歲的伍國仁,把千餘畝的荒山變成了18000多棵碩果累累的楊梅樹。

探尋新化楊梅的扶貧故事

楊梅種植戶伍光榮接受時刻新聞記者採訪。

探尋新化楊梅的扶貧故事

新化楊梅等你嘗。

紅網新化6月8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楊烊 實習生 何超 通訊員 楊超陽 袁曉暉 攝影 陳杰)在婁底新化,讓人縈心掛懷的不止漫山遍野的5萬畝楊梅林,在一顆小小的楊梅里,還深藏著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楊梅扶貧故事”。

6月6日-7日,紅網攜省內10餘家主流媒體記者趕赴新化,以“新化楊梅開採”“楊梅助推產業扶貧”等為主題,走訪楊梅基地、相關單位,與楊梅種植戶、當地貧困戶面對面,挖掘一顆顆楊梅背後的動人故事。

他,把畢生積蓄都花在了楊梅上

伍國仁是實竹楊梅基地的負責人,也是實竹村的村主任。

“你們不要再投我爸爸票了!”這是實竹村村委選舉會上伍國仁兒子的真實祈盼。今年6月1日,村民以投票的形式來繼續挽留這位致富領路人,但是由於年歲已高,子女又百般勸阻,伍國仁這才卸任了他默默堅持了9年的實竹村村主任崗位。

在楊梅基地的山坡上,他一路小跑,忙上忙下,熱情洋溢地給大家介紹新化楊梅,著實讓人猜不著他今年已經73歲高齡。也正是因為有了他股拼勁,千餘畝的荒山才變成了18000多棵碩果累累的楊梅樹,變身新化縣最大的楊梅基地之一。

“去年掛果只有30噸,今年楊梅基地的產量至少有300噸!”當記者問及今年楊梅的收成時,伍國仁喜笑顏開,自信滿滿。由於今年又一批楊梅樹開始掛果,且長勢喜人,按照去年新化楊梅售賣的均價15元每斤來算,這300噸的楊梅產值能達到900萬。

“不僅本村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楊梅基地還帶動了周邊村莊不少建檔貧困戶實現脫貧。”伍國仁告訴記者,在實竹楊梅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獲得分紅,如今,全村共有260多戶家庭擁有土地並獲得分紅;現在到了楊梅採摘季,每天需要200人來摘梅,村民憑著工錢和土地分紅,每年的收入可達到上萬元。

在種植楊梅之前,伍國仁大半輩子都在做木材和煤炭生意,折騰了大半輩子,也攢了一些積蓄。從2008年開始,他陸續把所攢的錢都投在了楊梅上。“我不在乎能賺多少錢,最希望的還是楊梅能幫助更多的人脫貧致富,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伍國仁坦言,在種植楊梅的9年時間裡,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7點鐘出現在楊梅林裡是他一直以來的習慣。此外,伍國仁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熱心腸,資助貧困學生、慰問村裡的孤寡老人都是他常年在堅持的事情。

他們,正在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每年端午節前後,家住資江邊上的新化縣上梅鎮毛家壠村庫區移民袁石長便開始忙碌起來。

每天清晨,他們夫妻倆從山上摘下還帶著露水的新鮮楊梅,往路邊一擺,便會被從各地湧來的顧客、批發商一搶而光。特別忙碌的時候,在外地務工的兒子和已經出嫁的女兒,也總會趕回來幫幫手。

楊梅的成熟期短短10天左右,袁石長家栽種的20多株楊梅樹便會給他家帶來1.5萬餘元的收入。

家住在毛家壠村的伍光榮今年已經48歲,是村中的建檔貧困戶,他住的老紅磚房沒有粉刷,磚頭已經有些發黑。

當記者前去採訪他時,他正在打理家旁的楊梅樹,身旁年邁的母親在洗著衣服。“以前在外打工,除去開支一年只能剩下七八千塊回來補貼家用,種植楊梅之後收入翻番,還能供孩子上學。” 伍光榮告訴記者,他家種植了三四十棵楊梅樹,由合作社提供肥料和技術並負責銷售,售賣出去之後拿分紅。

“種植楊梅現在還只能給家裡支付一些小開支,但是我相信楊梅會賣得越來越好。”還未摘貧困戶帽子的伍光榮對自家楊梅頗有信心。

目前,新化縣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億多元,種植楊梅5萬畝,受益移民5萬餘人。今年,新化全境楊梅掛果面積2萬餘畝,預計產值達2億元以上,楊梅產業已成為全縣庫區移民脫貧攻堅的主要農業產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