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為本,農民是根,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是根本

三農 農民 農業 農村 種植業 農莊設計 2018-11-28

我泱泱大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從上古到今朝,農業為本,農民是根,現階段,筆者以為,提高農民養老金才是根本。

農民種地收入低,看病花錢多,晚年無保障,這是無以迴避的現實。

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和重視力度不可謂不大,但農村養老難的問題依舊突出。

糧食價格低,農民持續耕田種糧,家庭開銷大,農民還在耕田種糧。年輕時把種地當職業,不計汗水與辛勞,講實幹,講奉獻;年老時,扛起鋤頭往田地裡走,已經不是熱愛,而是無奈。

農村:農業為本,農民是根,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是根本


農民也是人,誰不想幸福活著?農民也是人,誰不想辛苦一輩子,像城裡人一樣安享晚年?

當前中國不光面臨房住不炒問題,同樣也面對著農業問題。因為工業商業要比農業賺錢的多,農民外出打一個月的工,比種地一年收入還多,為什麼還要種地呢?

現在農村種地的,基本上都是婦女和老人,年輕人已經沒有幾個會種地的了。年輕人整年在外打工,農忙時回家務農幫忙,也是因為家裡有老人催,等到老人們都走了以後,年輕人還會回家種地麼?顯然不可能。

當前,中國農業面臨以下幾大難題:

一、年輕人都不會種地了,當老一輩農民走後,誰來種地?

二、種地不賺錢,打工一個月,勝過種地一年的收成,誰還願意種地?

三、耕地紅線名存實亡,土地板結,不用化肥很難高產,轉基因種子汙染土地,以後在哪種地?

沒地可種,沒人種地,以後吃什麼?大家之所以能夠安心的坐在寫字樓裡上班,是因為你知道,用打工賺的錢可以買來吃的。當哪天像楚國一樣買不來糧食的時候,相信沒有人能夠坐的住,社會必然要亂。

農業現代化,大規模生產,能夠解決農業問題麼?應該說只能解燃眉之急,或者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頂多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就像美國搞轉基因,他們自己不知道轉基因對人體以及土地的危害嗎?顯然他們是知道的。但是他們不會種地,也沒人願意種地,只能搞搞轉基因,大規模生產,才能解決一時的吃飯問題。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必定躲不開大量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一系列現代化手段,這些手段雖然能夠保證產量,卻完全無法保證質量。轉基因不用說了,對人體和土地都有著不可逆轉的傷害。

哪怕自然種子,大規模生產也是有待商榷的。這種靠化肥,農藥,除草劑種出來的糧食,與自然狀態下種出來的糧食,截然不同。我們形容一個人會說,這個人有形無神,糧食也一樣,化肥農藥種出來的糧食,徒有其表,而無其質,用中醫講,叫沒有氣。

現在一說氣,很多人覺得很玄,不科學。中醫其實一點也不玄,而科學也並不是真理。最簡單的,很多老人都會說,現在的豬肉沒豬肉味了,雞蛋也不香了,又找不到原因,最後歸結為以前一年才吃幾次豬肉和雞蛋,現在天天吃,肯定不香了。其實根本不是吃的多了,而是確實不香了。只有表,沒有質,只有形,沒有氣,所以不香了。

為什麼現代人的體質越來越差,一方面是因為空氣汙染,電子汙染,輻射汙染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是因為,雖然數量上糧食越來越多了,但質量上卻越來越差,再多的量,也無法彌補質的缺陷。

國家為什麼對雜交水稻如此重視?因為在轉基因不可選的情況下,面對嚴峻的農業問題,雜交水稻是一個相對更優的選項。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有著本質區別。轉基因,以人的意志強行改變大自然的意志,這本身就是逆天的。人是不可能發明出比大自然更完美的系統的。轉基因糧食自帶除草殺蟲技能,所以動物自然狀態下是不吃轉基因糧食的,因為有毒,沒有氣。

雜交水稻沒有以人的意志改變大自然的意志,種子還是自然的種子,基因還是大自然設定好的原始程序,氣也還是大自然的那個氣。人們只是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一切還是儘量的本於自然。

即使如此,農業問題依然很嚴峻。農民幹著最苦最累的活,賺著最少的錢,很顯然,這是不可持續的。古代,統治者為了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會用各種戶籍政策,經濟手段,限制農民的自由,也就是說,作為農民,必須老老實實種地。

可是傻子都知道,種地不是個好活。為什麼農民拼了命都想進城,不願意當農民,都以有一個城市身份為終身奮鬥目標而前赴後繼。這是上千年,根植於農民基因裡的本能,為了擺脫這種出力不討好的身份。

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是因為城市發展速度放緩,以農村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從更深層面來說,是要把這麼多年的發展紅利,輸送到農村,輸送給農民。

建國初期,因為工業落後,為了造核武器,不捱打,為了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用糧食換技術,換工業,以便能夠在世界上站得住腳。我們的農民任勞任怨,勞苦功高。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的農民同胞。他們幹著最苦最累最不賺錢的活,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人民。現在,國家富強了,理應振興鄉村讓我們的農民富起來,這是這麼多年以來欠農民的。

唯有鄉村振興了,農民富裕了,才會有人種地。有人種地,全體中國人才能安心發展工商業,有了工商業的發展,才有能力推行一帶一路的歷史發展機遇,如此,華夏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可能實現。

現在,很多城裡人見到農民進城務工,會投去異樣的眼光,甚至為這個群體起了一個名字,“農民工”。這是對農民同胞深深的傷害。也許他們的穿著顯得異樣,甚至沾染了一些灰塵,會讓這些養尊處優的城裡人覺得“髒”。

但是,那並不是農民同胞的本意,他們只是因為對國家的無私奉獻,選擇了最髒最累的活,他們只是因為國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慢慢來解決,才不得不忍受著髒與累。華夏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農民功不可沒,在此,向全中國億萬農民同胞致敬。

農村:農業為本,農民是根,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是根本


以農為本,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農業問題,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農民的生活特別是養老難,看病貴的問題是一塊“短板”,解決好這塊“短板”,便是造福於民,功德無限。將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村老人養老難的問題,既是農民的呼聲,更是農民的祈盼和心願。

但願這一天,能早日實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