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三農 畜牧業 農業 合作社 陽光網 2017-06-18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之一:安康市平利縣正陽鎮南溪河村

專業戶創辦魚場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村中的魚塘

“自從搞起了冷水魚養殖項目,我不但改善了自己家的生活條件,還帶動了村裡的貧困戶脫貧增收”。在平利縣正陽鎮南溪河村,冷水魚養殖戶廖和成向記者講述了他的致富路。

廖和成是南溪河村一組的村民,家裡一共五口人。多年前迫於生計,他與妻子外出務工,但收入微薄,只能勉強養家餬口。兩個孩子與丈母孃留守在村裡,老人上了歲數,照顧孩子難免力不從心,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也為了更好地照顧丈母孃,在經過一番思量後,廖和成夫婦毅然決定回鄉創業。

2014年廖和成夫婦倆回到家鄉,憑著在外打工時學到的手藝,廖和成在鎮上做起了裝修,但這並無法滿足他心中的“創業夢”。直到2015年年初,一次偶然的外出機會,廖和成注意到該縣洛河鎮有村民以山泉水來養殖冷水魚,雖然規模不大,但收益可觀。

當時一個念頭在他腦中一閃而過,“自己村裡的河水都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泉水,能不能也走養殖這條路呢”?經過實地考察後,廖和成驚喜地發現,家鄉的山泉水不僅水溫低,而且水質清新,完全具備養殖冷水魚的自然條件。他與大哥廖和兵商議後,一致認為如果能把這個項目做起來,不光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能帶動貧困戶脫貧。

有了想法說幹就幹。2015年4月份,弟兄倆從山東引進一批魚苗,經過飼養後到年底進行初次銷售,刨去人工費用及成本,還賺到了一點錢,這讓他們嚐到了甜頭。面對試養取得的成果,廖和成信心十足,“我們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他告訴記者,到了2016年的時候,他和大哥兩人就將此事提上議程,但建設養殖場不僅需要資金,還必須得到土地審批,這可難倒了弟兄倆,養殖進程一度陷入僵局。

“多虧了鎮政府,幫我們聯繫了縣上的農業部門、國土部門還有水利部門,解決了用地問題”。廖和成說,正在一籌莫展之際,鎮政府幫他們解了圍。此外,政府還給予了他們五萬元的產業貼息貸款。在鎮政府的協助下,弟兄倆的養殖場終於成立了。廖和成告訴記者,在養殖場修建的過程中,他們優先考慮讓貧困戶來建設。發展養殖產業,不光是為了自己掙錢,更想帶動當地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目前,廖和成和哥哥合辦的冷水魚養殖場共有大大小小十三座魚塘,養殖各類冷水魚十萬多尾,大致分為金鱒、虹鱒、鱘魚三個種類。為了幫助村裡的貧困群眾,目前該養殖廠聘用了兩名貧困戶,一名長期固定投放魚食,另一名對魚塘進行定時清理和日常監管。廖和成表示,下一步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更好地帶動貧困戶一起發展。

對於目前還有什麼困難,廖和成坦言,養殖規模雖然大,但因交通不便,沒有固定的長期客商。所以他想找水族批發市場合作,簽訂長期的購銷合同,但因自身運輸設備有限,一直無法談攏。他希望能找一家長期收購的公司,能夠解決他的銷路問題。

記者 楊澤星 文/圖

之二|:安康市石泉縣中池鎮軍民村

駐村工作隊隊長趙康:用真心真情開展駐村幫扶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駐村工作隊長趙康(左一)入戶調研

“趙隊長,你來了,來來來,趕緊往屋裡坐,孩子他媽,快給倒茶。”這句話,是《陽光報》記者參加“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駐軍民村走訪貧困戶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今年38歲的趙康是石泉縣委組織部遠教中心主任,屬於組織部為數不多的“鄉鎮通”。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工作這麼久了,一直都在和群眾打交道,工作從鎮上到縣上,一直都有包抓村。

時隔十二年再次踏上熟悉的土地

趙康自1999年從農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中池鄉(現在的中池鎮)工作,在中池工作的五年時間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當地的村民打交道,對這個地方十分熟悉。同時他所包抓的村恰恰就是軍民村。

2005年通過考試,回到了縣農業局法制股(減負辦)工作,2008年通過考察,正式進入縣委組織部。在組織部內,他先後在組織股工作近6年,於2012年7月進入遠教中心。當年石泉縣開展“三包三百三扶”活動,因為鄉鎮經驗豐富,趙康被選為包村聯絡員。當時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工作要求“真心幫扶、真情幫戶”,自己在心裡下定決心,一定要想群眾所想,做一些實實在在解決群眾困難的事。2015年下半年,中央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由於軍民村是縣委組織部的幫扶村,2016年,趙康在時隔十二年後,再一次踏上了這片他所熟悉的土地。

“當時根據中央的要求,需要成立工作隊,於是我們組織部就由主要領導牽頭,在去年2月份將駐村工作隊成立了起來,我也在4月份被選定為副隊長,主要負責在軍民村的日常工作”。聊天中,回憶起去年剛來的時候,趙康感慨萬千。

到村後,趙康與工作隊的隊員一起開始挨家挨戶的走訪調查,用心去聆聽群眾的呼聲,將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仔細的記了下來。回到村上後,立即召開研討會進行討論,制定了《2016年組織部包抓軍民村脫貧實施方案》和《2016年包抓軍民村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用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群眾大力發展產業項目,實現增收。

物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窮

“在走訪中,最難的就是群眾的思想轉變這個過程,物質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窮。群眾在這裡待久了,因為信息閉塞的緣故,導致他們的思想沒有真正的解放開,考慮問題的侷限性太大,我們就反覆地給他們做工作,講政策講方法,按照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出謀劃策,找尋出路。”趙康講道。

為了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趙康選擇了用心聽、用筆記、用嘴說的講解方式,並且三次組織20多名有發展意向的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學習別人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為本村的發展尋求路子。

外出後,村民看到了別的地方產業的發展,大呼驚訝,回鄉後也紛紛討論,趁著這個熱乎勁,趙康跟自己的單位領導彙報後,拿出了十萬元作為集體經濟積累,由村支部牽頭成立了合作社,發展紅苕、加工粉條,解決了村內部分閒散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帶動了貧困戶增收。同時趙康為了給村民提供技術保障,邀請縣上的相關專家到村裡來為村民進行培訓,開辦技能培訓班。此舉大大地激發了村民的發展熱情,使其對發展增收有了十足的信心。部分村民積極行動,擴大現有家庭產業規模。

要讓群眾看到自己家鄉的變化

為了方便群眾發展產業,路首先要好,2016年後,為了更好的服務群眾,與部領導商量後,積極申報扶貧項目,爭取到2.5公里通組路。現在,居住區20戶以上的村民家門口的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生產生活及其方便。同時,趙康還多方聯繫,在村裡修起了2座便民橋、5處安全飲水工程、30盞太陽能路燈、集中安置點,並且維修了灌溉渠道,使得村內基礎條件得到了提升。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亮化了整個村莊,修建了廣場,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群眾接受外界信息不方便,我們也多方協調,廣電網絡、電信寬帶也在去年11月底前進村入戶,我們通過這些方式,來提高群眾的眼界,改變他們的觀念。”採訪中,趙康如是說。

增強村支部的戰鬥力和影響力

“我們只是幫扶幹部,不能只看到眼前,以後我們回到原單位後,軍民村要如何發展?對此,我們經常召開村支部會議發動黨員參與謀劃,動員黨員帶頭髮揮好模範帶動作用,定期開展優秀黨員評選表彰,要通過樹立典型來引導大家共同行動起來,用行動增強村級組織的戰鬥力和影響力。”

現在,軍民村內的各項事務決策已經實現公開透明,大事小事都通過會議討論決策,邀請村民參與進來,實現了“給老百姓一個明白,還村幹部一個清白”的良好風氣。

今年年初,趙康被組織部推薦為隊長人選,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在記者駐村的這段時間內,每天晚上,他2歲多的女兒都會打電話過來說想爸爸。對於家庭,趙康心裡滿滿的愧疚感。“軍民村的這個大家庭需要我們,我只能將自己的小家暫時放在一邊,把軍民的事情先做好。”趙康說道。

今年,整個軍民村呈現出了和以前不一樣的面貌。道路寬了,環境整潔了,村子變美了,群眾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硬件、軟件設施都配套了,住房條件也改善了,現在,軍民村混轉結構的住房高達70%以上,不少村民也通過移民搬遷項目在縣城或集鎮上購買了住房,群眾笑了,感謝駐村工作隊為他們帶來的好生活。可趙康的心裡卻始終沉甸甸的,因為還有一些問題需要他去解決。

現有的產業太脆弱,沒有形成規模與有組織的去闖市場,怎麼才能找到讓群眾長久穩定增收的產業?部分貧困戶的思想還是轉變太慢,錯過這麼好的政策怎麼辦?如何讓村裡面的能人大戶發揮產業升級的引領作用,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發展,共同致富?如何使村內的合作社變為全村群眾共有的集體經濟實體,使村民變成合作社的“主人”?

帶著這些存在的問題,趙康又上路了,前方,還有不少困難與挑戰在等著他。“去年踏入軍民村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我要走遍軍民村的每家每戶,瞭解群眾實實在在的心聲,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困難,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為軍民村的父老鄉親找到一個能夠長久增收的路子,實現軍民村如期脫貧後能持續穩定發展。”軍民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趙康堅定地說道。

記者 董寧寧 文/圖

之三:安康市平利縣正陽鎮張家壩村

取消“滿月酒”“壽宴”,移風易俗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出現借債辦酒席現象,村民礙於面子又不得不去,不少人因此返貧、甚至致貧。為整治這種不良村風,張家壩村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動員大會,經該村90%村民同意,除婚喪嫁娶操辦小規模酒宴外,其餘喜慶事一律不辦。改變了過去大操大辦、攀比成風的陋習,有效地遏制了不良村風的產生。

“以前光一年送禮就得上萬塊錢,無形中加重了群眾收入負擔。自從村裡召開了移風易俗動員大會,統一了標準,不光省錢了,也省事了。”提到張家壩村新民風,村民丁仕成不停地說好。

今年4月份,62歲的丁仕成添了個小孫子,兒子小偉打算辦一次滿月酒席。但是,前不久村裡召開的移風易俗動員大會讓小偉犯了愁,到底辦還是不辦?

小偉找到村委會講了自己的想法,村主任張平勸導小偉,“滿月酒既費時又費力,咱們村是文明建設新村,要提倡勤儉節約。而且辦一次酒席,要考慮方方面面因素。”最終,經村主任張平耐心勸導,小偉決定取消辦滿月酒席。

“當時心裡還算敞快,沒對村幹部有意見。因為家裡本身條件比較差,我身體也不太好,給孫子辦一次酒席得請大概40人幫忙,再加上來的親朋好友,前前後後準備工作加上辦酒席大概要忙將近十天。村幹部勸導,真是減輕了我們全家的負擔。”丁仕成說道。

丁仕成告訴記者,在農村辦酒席一般周圍鄰里都要去,自己家一年隨禮就得支出萬元左右。以前村裡有人把辦酒席當作產業,一年辦幾次酒席就可以收入5~6萬元。

在張家壩村,不光是老丁家取消操辦滿月酒。村民陳學奎原本打算舉辦六十歲壽宴,在村幹部及駐村工作隊的勸導下,他決定取消操辦,表示自己要遵守新民風守則。

眼瞅著到老陳的六十大壽了,遠在外地的女兒、女婿為了盡孝心,專程趕回來為他辦壽宴,按照農村以往的風俗,是要大擺酒席的。於是陳學奎主動找到了村委會打了招呼,告訴村幹部自己今年三月剛添外孫,並且馬上要過六十歲生日,想辦一場壽宴。

“當時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都勸我別辦壽宴酒,但是我女兒、女婿都想辦,我內心也想辦。他們給我做工作,辦壽宴不光要把食品安全搞好,還得注意賓客飲酒後的安全問題,而且還增加村民經濟負擔”,陳學奎告訴記者,剛開始他心裡還有點生氣,自己十多年未辦過任何酒席,但是細細想了想,村幹部說得有道理,並且作為一個老隊(組)長,他得尊重組織決定,並且要起帶頭示範作用。“女兒、女婿也表示理解了,我們打算自家人慶祝一下就好。”

村党支書張鳳寶告訴記者,為了勸導老陳,他與村主任張平、文書陳學政、監委會主任徐其山共同去給陳學奎做工作。“當時村委班子心裡也不好受,都是鄉里鄉親的,若不讓辦酒席,陳學奎一家幾乎十多年都未辦酒席了;若讓辦,又不符合移風易俗新民規的規定。我個人打算私下請老陳喝酒”,張鳳寶說。

駐村工作隊幹部趙華表示,取消額外喜慶酒席,不光給群眾減輕了經濟負擔,還淨化了當地的社會風氣,避免攀比成風的現象出現。

記者 楊澤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