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1版截圖

即使在中國的版圖上看,這兩個建築都值得標記,它們是中國海洋的兩個唯一——

鰲山灣畔,嶗山腳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藍天和大海深情環抱,它們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領青島海洋跨越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70年櫛風沐雨,70年壯麗輝煌。伴隨著黃海的濤聲陣陣,青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成長為一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時光的積澱中,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不斷奏響藍色華章。

從“一個所”到一個方陣

見證青島海洋高端研發平臺的壯大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見證青島海洋產業的興盛

從“一條船”到一個共享平臺

見證青島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從“一個小碼頭”到躋身世界第八

青島構建與世界對話的“黃金通道”

從一個囑託到海洋攻勢

國際海洋名城描畫深藍未來

詳見三版>>>>

“城”長·系列報道② 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1版截圖

即使在中國的版圖上看,這兩個建築都值得標記,它們是中國海洋的兩個唯一——

鰲山灣畔,嶗山腳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藍天和大海深情環抱,它們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領青島海洋跨越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70年櫛風沐雨,70年壯麗輝煌。伴隨著黃海的濤聲陣陣,青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成長為一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時光的積澱中,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不斷奏響藍色華章。

從“一個所”到一個方陣

見證青島海洋高端研發平臺的壯大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見證青島海洋產業的興盛

從“一條船”到一個共享平臺

見證青島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從“一個小碼頭”到躋身世界第八

青島構建與世界對話的“黃金通道”

從一個囑託到海洋攻勢

國際海洋名城描畫深藍未來

詳見三版>>>>

“城”長·系列報道② 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3版截圖

位於南海路7號的中科院海洋所,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朝暉夕陰。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聯名提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次年夏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之後,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向這座濱海之城集聚。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1版截圖

即使在中國的版圖上看,這兩個建築都值得標記,它們是中國海洋的兩個唯一——

鰲山灣畔,嶗山腳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藍天和大海深情環抱,它們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領青島海洋跨越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70年櫛風沐雨,70年壯麗輝煌。伴隨著黃海的濤聲陣陣,青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成長為一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時光的積澱中,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不斷奏響藍色華章。

從“一個所”到一個方陣

見證青島海洋高端研發平臺的壯大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見證青島海洋產業的興盛

從“一條船”到一個共享平臺

見證青島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從“一個小碼頭”到躋身世界第八

青島構建與世界對話的“黃金通道”

從一個囑託到海洋攻勢

國際海洋名城描畫深藍未來

詳見三版>>>>

“城”長·系列報道② 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3版截圖

位於南海路7號的中科院海洋所,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朝暉夕陰。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聯名提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次年夏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之後,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向這座濱海之城集聚。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1964年童第周(前排左二)、曾呈奎(後排左二)等在萊陽路28號中科院海洋所門前合影留念。 資料照片

在青島藍谷,一排排按照實驗室功能“分區組團”的銀色建築,充滿著海洋的神祕和科技的未來感。這裡就是被稱之為“海洋科創大腦”的我國唯一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2015年正式啟用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體現國家意志,承擔國家使命,聚焦國家戰略,把發展的維度擺到了世界海洋領域的最前沿。不僅是青島海洋科技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國海洋科研的一座高峰。“透明海洋”工程把人類的眼睛放到大洋深處,“鰲山人才”計劃匯聚全球創新力量,國際海洋大事件中有了更多的中國聲音。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全球編織的海洋協同創新網絡,丈量著著我們海洋發展的廣度。

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一路向東,在鰲山衛探入大海的端口,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靜靜地守護著那些探祕深淵的“國之重器”。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這裡是“蛟龍”“海龍”“潛龍”等深潛器的家,是“向陽紅01”等綜合科考船的靠泊母港,是中華民族“下五洋捉鱉”宏偉夙願的實現載體。當“蛟龍”入海,在西太平洋7062米刻下中國創造的“人類深度”時,青島和“蛟龍”一起揚名世界。

今年已經80歲的管華詩,每天走進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看幾個海洋創新藥計劃的進度表。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耄耋之年的管華詩依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精耕細作,為的是早日實現他心中的夢想——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很長一段時間,青島的海洋基礎研究全國領先,但海洋產業發展勢單力薄。作為中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70多歲的管華詩毅然當起了“創客”,組建我市第一個“四不像”創新型研究機構,要加速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崛起。前不久,管華詩團隊與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蘇打水上市,他們與正大製藥合作的BG136海洋抗腫瘤藥物即將申請臨床批件,嘗試著拆除了科技和產業的籬笆牆。

新中國成立後,“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發展,基本都從青島發端。向海洋謀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奏響新的時代旋律,讓越來越多的海洋新興產業崛起助推海洋高質量發展。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1版截圖

即使在中國的版圖上看,這兩個建築都值得標記,它們是中國海洋的兩個唯一——

鰲山灣畔,嶗山腳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藍天和大海深情環抱,它們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領青島海洋跨越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70年櫛風沐雨,70年壯麗輝煌。伴隨著黃海的濤聲陣陣,青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成長為一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時光的積澱中,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不斷奏響藍色華章。

從“一個所”到一個方陣

見證青島海洋高端研發平臺的壯大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見證青島海洋產業的興盛

從“一條船”到一個共享平臺

見證青島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從“一個小碼頭”到躋身世界第八

青島構建與世界對話的“黃金通道”

從一個囑託到海洋攻勢

國際海洋名城描畫深藍未來

詳見三版>>>>

“城”長·系列報道② 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3版截圖

位於南海路7號的中科院海洋所,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朝暉夕陰。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聯名提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次年夏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之後,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向這座濱海之城集聚。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1964年童第周(前排左二)、曾呈奎(後排左二)等在萊陽路28號中科院海洋所門前合影留念。 資料照片

在青島藍谷,一排排按照實驗室功能“分區組團”的銀色建築,充滿著海洋的神祕和科技的未來感。這裡就是被稱之為“海洋科創大腦”的我國唯一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2015年正式啟用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體現國家意志,承擔國家使命,聚焦國家戰略,把發展的維度擺到了世界海洋領域的最前沿。不僅是青島海洋科技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國海洋科研的一座高峰。“透明海洋”工程把人類的眼睛放到大洋深處,“鰲山人才”計劃匯聚全球創新力量,國際海洋大事件中有了更多的中國聲音。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全球編織的海洋協同創新網絡,丈量著著我們海洋發展的廣度。

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一路向東,在鰲山衛探入大海的端口,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靜靜地守護著那些探祕深淵的“國之重器”。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這裡是“蛟龍”“海龍”“潛龍”等深潛器的家,是“向陽紅01”等綜合科考船的靠泊母港,是中華民族“下五洋捉鱉”宏偉夙願的實現載體。當“蛟龍”入海,在西太平洋7062米刻下中國創造的“人類深度”時,青島和“蛟龍”一起揚名世界。

今年已經80歲的管華詩,每天走進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看幾個海洋創新藥計劃的進度表。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耄耋之年的管華詩依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精耕細作,為的是早日實現他心中的夢想——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很長一段時間,青島的海洋基礎研究全國領先,但海洋產業發展勢單力薄。作為中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70多歲的管華詩毅然當起了“創客”,組建我市第一個“四不像”創新型研究機構,要加速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崛起。前不久,管華詩團隊與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蘇打水上市,他們與正大製藥合作的BG136海洋抗腫瘤藥物即將申請臨床批件,嘗試著拆除了科技和產業的籬笆牆。

新中國成立後,“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發展,基本都從青島發端。向海洋謀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奏響新的時代旋律,讓越來越多的海洋新興產業崛起助推海洋高質量發展。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員乘坐簡陋的漁船,在海上搞海產品養殖實驗。資料照片

國家海洋食品工程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加盟青島海智源,從深海微藻裡提取高活性營養物質,每年公司產值上億元;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教授團隊利用黃海冷水團開放海域養殖三文魚,開創了世界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山東海儀所、青島海化院等涉海院所以“智高點”搶佔轉型升級的制高點,優勢技術幾乎承包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屬產品”;西海岸作為我市海洋產業的聚集區,除了船舶與海工裝備,還聚集了明月海藻、聚大洋、科海生物等一批為海洋新興產業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代表。

今年以來,全市海洋產業大項目頻頻動工,已有總投資2520億元的12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涉及船舶與設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等多個海洋產業。2018年青島實現海洋生產總值3327億元,年初全市發起的海洋攻勢定下目標,2022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

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從未離開過海洋。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人們從近岸走向深遠海,從歷史走向未來。

1957年,我國第一艘海洋科學考察船“金星號”從青島啟航,駛往渤海正式開始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綜合性海洋調查。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1版截圖

即使在中國的版圖上看,這兩個建築都值得標記,它們是中國海洋的兩個唯一——

鰲山灣畔,嶗山腳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藍天和大海深情環抱,它們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領青島海洋跨越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70年櫛風沐雨,70年壯麗輝煌。伴隨著黃海的濤聲陣陣,青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成長為一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時光的積澱中,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不斷奏響藍色華章。

從“一個所”到一個方陣

見證青島海洋高端研發平臺的壯大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見證青島海洋產業的興盛

從“一條船”到一個共享平臺

見證青島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從“一個小碼頭”到躋身世界第八

青島構建與世界對話的“黃金通道”

從一個囑託到海洋攻勢

國際海洋名城描畫深藍未來

詳見三版>>>>

“城”長·系列報道② 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3版截圖

位於南海路7號的中科院海洋所,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朝暉夕陰。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聯名提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次年夏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之後,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向這座濱海之城集聚。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1964年童第周(前排左二)、曾呈奎(後排左二)等在萊陽路28號中科院海洋所門前合影留念。 資料照片

在青島藍谷,一排排按照實驗室功能“分區組團”的銀色建築,充滿著海洋的神祕和科技的未來感。這裡就是被稱之為“海洋科創大腦”的我國唯一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2015年正式啟用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體現國家意志,承擔國家使命,聚焦國家戰略,把發展的維度擺到了世界海洋領域的最前沿。不僅是青島海洋科技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國海洋科研的一座高峰。“透明海洋”工程把人類的眼睛放到大洋深處,“鰲山人才”計劃匯聚全球創新力量,國際海洋大事件中有了更多的中國聲音。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全球編織的海洋協同創新網絡,丈量著著我們海洋發展的廣度。

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一路向東,在鰲山衛探入大海的端口,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靜靜地守護著那些探祕深淵的“國之重器”。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這裡是“蛟龍”“海龍”“潛龍”等深潛器的家,是“向陽紅01”等綜合科考船的靠泊母港,是中華民族“下五洋捉鱉”宏偉夙願的實現載體。當“蛟龍”入海,在西太平洋7062米刻下中國創造的“人類深度”時,青島和“蛟龍”一起揚名世界。

今年已經80歲的管華詩,每天走進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看幾個海洋創新藥計劃的進度表。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耄耋之年的管華詩依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精耕細作,為的是早日實現他心中的夢想——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很長一段時間,青島的海洋基礎研究全國領先,但海洋產業發展勢單力薄。作為中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70多歲的管華詩毅然當起了“創客”,組建我市第一個“四不像”創新型研究機構,要加速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崛起。前不久,管華詩團隊與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蘇打水上市,他們與正大製藥合作的BG136海洋抗腫瘤藥物即將申請臨床批件,嘗試著拆除了科技和產業的籬笆牆。

新中國成立後,“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發展,基本都從青島發端。向海洋謀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奏響新的時代旋律,讓越來越多的海洋新興產業崛起助推海洋高質量發展。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員乘坐簡陋的漁船,在海上搞海產品養殖實驗。資料照片

國家海洋食品工程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加盟青島海智源,從深海微藻裡提取高活性營養物質,每年公司產值上億元;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教授團隊利用黃海冷水團開放海域養殖三文魚,開創了世界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山東海儀所、青島海化院等涉海院所以“智高點”搶佔轉型升級的制高點,優勢技術幾乎承包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屬產品”;西海岸作為我市海洋產業的聚集區,除了船舶與海工裝備,還聚集了明月海藻、聚大洋、科海生物等一批為海洋新興產業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代表。

今年以來,全市海洋產業大項目頻頻動工,已有總投資2520億元的12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涉及船舶與設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等多個海洋產業。2018年青島實現海洋生產總值3327億元,年初全市發起的海洋攻勢定下目標,2022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

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從未離開過海洋。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人們從近岸走向深遠海,從歷史走向未來。

1957年,我國第一艘海洋科學考察船“金星號”從青島啟航,駛往渤海正式開始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綜合性海洋調查。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圖為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

改變了過去那種只能乘著小漁船在近海徘徊的落後局面,青島的科考船隊伍一步步壯大起來。今年7月,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正式在青島入列,全市3000噸級以上的“大塊頭”科考船已達10艘。而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打造的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上,匯聚全國各類型船舶多達24艘。

“青島作為全國知名海洋科技城,必須實現率先發展,實現陸海統籌,首先就要走向深海遠洋。”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對記者說,青島將開啟邁入萬米深海的新時代,展示海洋科技的國際地位。

從青島駛向深遠海的不只是考察船。海西灣畔的海工裝備業訂單繁忙,接連交付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我國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排水量是航母5倍的世界級“海上油氣加工廠”等海上“巨無霸”。青島雙瑞的壓載水處理系統更是逐漸成為世界各大頂級船東的“標配”,帶著“青島智造”的標籤穿梭在全球海域。

隨著青島國際郵輪母港的啟用,海上文旅融合漸入佳境,世界級知名郵輪“賽琳娜號”頻繁靠泊,為世界打開一扇瞭解青島的窗戶,多元文化交流踏海而來。

青島最早的港口,是清政府時期興建的兩座碼頭。1976年,青島港開始第一次集裝箱業務。1992年初,青島港開通第一條國際航運幹線。

港闊水深,不淤不凍。青島與日韓隔海相望,又是沿黃河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的重要樞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青島“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使命與擔當。港為城用,城以港興,青島與港口的良性互動,是這座城市對外開放,擁抱世界的重要依託。

8月7日,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2019年世界最佳連接港口排名》,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躋身世界第八。9月5日,《青島港總體規劃(2018-2035年)》發佈,青島港將形成“一灣兩翼轄六區”的總體發展格局。

以多式聯運中心為起點,青島已形成“東接日韓亞太、西聯中亞歐洲、南通南亞東盟、北達蒙古俄羅斯”的格局,新線路、新夥伴、新業務接踵而至;作為“一帶一路”雙節點城市港口,青島港從陸海雙向發力,深度整合港口物流資源,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黃金通道”,海陸空鐵合奏出一曲新時代的“絲路交響”。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1版截圖

即使在中國的版圖上看,這兩個建築都值得標記,它們是中國海洋的兩個唯一——

鰲山灣畔,嶗山腳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被藍天和大海深情環抱,它們是以海洋科研特色引領青島海洋跨越發展的城市新地標。

70年櫛風沐雨,70年壯麗輝煌。伴隨著黃海的濤聲陣陣,青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成長為一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時光的積澱中,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不斷奏響藍色華章。

從“一個所”到一個方陣

見證青島海洋高端研發平臺的壯大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見證青島海洋產業的興盛

從“一條船”到一個共享平臺

見證青島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從“一個小碼頭”到躋身世界第八

青島構建與世界對話的“黃金通道”

從一個囑託到海洋攻勢

國際海洋名城描畫深藍未來

詳見三版>>>>

“城”長·系列報道② 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2019年9月9日 青島日報3版截圖

位於南海路7號的中科院海洋所,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朝暉夕陰。1949年10月,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聯名提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次年夏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之後,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向這座濱海之城集聚。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1964年童第周(前排左二)、曾呈奎(後排左二)等在萊陽路28號中科院海洋所門前合影留念。 資料照片

在青島藍谷,一排排按照實驗室功能“分區組團”的銀色建築,充滿著海洋的神祕和科技的未來感。這裡就是被稱之為“海洋科創大腦”的我國唯一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2015年正式啟用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體現國家意志,承擔國家使命,聚焦國家戰略,把發展的維度擺到了世界海洋領域的最前沿。不僅是青島海洋科技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國海洋科研的一座高峰。“透明海洋”工程把人類的眼睛放到大洋深處,“鰲山人才”計劃匯聚全球創新力量,國際海洋大事件中有了更多的中國聲音。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全球編織的海洋協同創新網絡,丈量著著我們海洋發展的廣度。

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一路向東,在鰲山衛探入大海的端口,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靜靜地守護著那些探祕深淵的“國之重器”。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這裡是“蛟龍”“海龍”“潛龍”等深潛器的家,是“向陽紅01”等綜合科考船的靠泊母港,是中華民族“下五洋捉鱉”宏偉夙願的實現載體。當“蛟龍”入海,在西太平洋7062米刻下中國創造的“人類深度”時,青島和“蛟龍”一起揚名世界。

今年已經80歲的管華詩,每天走進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辦公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看幾個海洋創新藥計劃的進度表。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耄耋之年的管華詩依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精耕細作,為的是早日實現他心中的夢想——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很長一段時間,青島的海洋基礎研究全國領先,但海洋產業發展勢單力薄。作為中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70多歲的管華詩毅然當起了“創客”,組建我市第一個“四不像”創新型研究機構,要加速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崛起。前不久,管華詩團隊與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蘇打水上市,他們與正大製藥合作的BG136海洋抗腫瘤藥物即將申請臨床批件,嘗試著拆除了科技和產業的籬笆牆。

新中國成立後,“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發展,基本都從青島發端。向海洋謀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奏響新的時代旋律,讓越來越多的海洋新興產業崛起助推海洋高質量發展。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員乘坐簡陋的漁船,在海上搞海產品養殖實驗。資料照片

國家海洋食品工程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加盟青島海智源,從深海微藻裡提取高活性營養物質,每年公司產值上億元;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教授團隊利用黃海冷水團開放海域養殖三文魚,開創了世界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山東海儀所、青島海化院等涉海院所以“智高點”搶佔轉型升級的制高點,優勢技術幾乎承包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屬產品”;西海岸作為我市海洋產業的聚集區,除了船舶與海工裝備,還聚集了明月海藻、聚大洋、科海生物等一批為海洋新興產業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代表。

今年以來,全市海洋產業大項目頻頻動工,已有總投資2520億元的12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涉及船舶與設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等多個海洋產業。2018年青島實現海洋生產總值3327億元,年初全市發起的海洋攻勢定下目標,2022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

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從未離開過海洋。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人們從近岸走向深遠海,從歷史走向未來。

1957年,我國第一艘海洋科學考察船“金星號”從青島啟航,駛往渤海正式開始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綜合性海洋調查。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圖為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

改變了過去那種只能乘著小漁船在近海徘徊的落後局面,青島的科考船隊伍一步步壯大起來。今年7月,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正式在青島入列,全市3000噸級以上的“大塊頭”科考船已達10艘。而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打造的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上,匯聚全國各類型船舶多達24艘。

“青島作為全國知名海洋科技城,必須實現率先發展,實現陸海統籌,首先就要走向深海遠洋。”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對記者說,青島將開啟邁入萬米深海的新時代,展示海洋科技的國際地位。

從青島駛向深遠海的不只是考察船。海西灣畔的海工裝備業訂單繁忙,接連交付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我國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排水量是航母5倍的世界級“海上油氣加工廠”等海上“巨無霸”。青島雙瑞的壓載水處理系統更是逐漸成為世界各大頂級船東的“標配”,帶著“青島智造”的標籤穿梭在全球海域。

隨著青島國際郵輪母港的啟用,海上文旅融合漸入佳境,世界級知名郵輪“賽琳娜號”頻繁靠泊,為世界打開一扇瞭解青島的窗戶,多元文化交流踏海而來。

青島最早的港口,是清政府時期興建的兩座碼頭。1976年,青島港開始第一次集裝箱業務。1992年初,青島港開通第一條國際航運幹線。

港闊水深,不淤不凍。青島與日韓隔海相望,又是沿黃河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的重要樞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青島“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使命與擔當。港為城用,城以港興,青島與港口的良性互動,是這座城市對外開放,擁抱世界的重要依託。

8月7日,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2019年世界最佳連接港口排名》,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躋身世界第八。9月5日,《青島港總體規劃(2018-2035年)》發佈,青島港將形成“一灣兩翼轄六區”的總體發展格局。

以多式聯運中心為起點,青島已形成“東接日韓亞太、西聯中亞歐洲、南通南亞東盟、北達蒙古俄羅斯”的格局,新線路、新夥伴、新業務接踵而至;作為“一帶一路”雙節點城市港口,青島港從陸海雙向發力,深度整合港口物流資源,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黃金通道”,海陸空鐵合奏出一曲新時代的“絲路交響”。

“城”長·系列報道②〡耕海探洋,青島走得更“深”更“遠”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周光輝 攝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青島,對山東經略海洋提出了殷切囑託,全市海洋工作者倍感鼓舞。今春伊始,一場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海洋攻勢”席捲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海洋產業轉型跨越、海洋科技創新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海洋港口提質增效、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滋養海洋文化根脈“六場硬仗”的集結號,激盪著人們努力把青島海洋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青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率先走在前列,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海洋名城。

4月14日晚,作為15個攻勢的開篇——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攻勢作戰方案公開答辯在全市引發熱烈反響,從頭腦風暴形成共識到政策進一步完善提升,“海洋攻勢”在“想透”“說清”之後,正式進入了“幹實”階段。

投資1000億元的青島海洋活力區已經在西海岸破土動工,一座海洋“未來之城”令人充滿期待;作為2019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重要成果之一,總投資373億元的10個海洋經濟重點項目在西海岸簽約落地,可以想見,已經被納入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的這方熱土,將是青島發展現代海洋的主陣地;6月底,市政府《關於支持“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的實施意見》出爐,顯示出我市對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堅定與執著……

今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大國家戰略加持下的青島,依託海洋優勢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前所未有的開闊。

向海而生,是一種探索的勇氣,一種開放的膽魄,一種通達的夢想。青島最大的優勢在海洋,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劈波斬浪,春華秋實。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青島必將踏著時代的節拍,奏響更加宏偉的海洋交響。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