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縣探索村集體經濟增收新路子

三農 合作社 農民 畜牧業 人民網 2017-06-02

天峨縣大森林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小組吸納當地5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政府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入股,讓渴望致富的“貧困戶”搖身變成“股東”,每年坐享分紅。這是天峨縣推行“黨支部 村級合作社 n”模式,破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難題的一個縮影。

根據脫貧摘帽的現行標準,2017年年底村集體經濟要達到2萬元以上,到2020年每年村集體經濟達5萬元以上。目前,天峨縣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收入少的問題成為制約脫貧攻堅的瓶頸問題之一。基層黨委探索和攻克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收入少的難題,是全面完成精準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

天峨有貧困村35個,大部分屬於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村”。 為加強黨對脫貧產業發展的領導,在脫貧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並開展黨的工作,引領脫貧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助推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做大做強,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促進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天峨縣就“如何破解集體經濟收入難題”進行探索,推行“黨支部 村級合作社 n”模式。

該縣推行“黨支部 村級合作社 n”模式,其目標任務是在脫貧產業鏈上成立黨組織,每個村組建1個村級合作社黨支部;建章立制規範建設村級合作社;優化配置村級合作社經營資產;推進村級合作社正常營業;規範村級合作社盈利分紅和規範村級集體收入管理。

為強化督導,嚴格考評,天峨縣各鄉鎮各單位高度重視,把破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難題融入中心工作,因地制宜,認真謀劃和拓展本部門的工作內容,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統籌謀劃,共同推進。

此外,天峨縣委將推行“黨支部 村級合作社 n”模式破解集體經濟收入難題工作列入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和績效考評重要內容,對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推進不力的,不按要求上報相關材料的,要通報問責,切實推動“黨建 ”工作落地落實。

去年以來,天峨縣委、縣政府先後10次組織召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依託村級黨組織和黨員致富能人,在貧困村建立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社由村委控股,經營方向由合作社因地制宜選定,實行多元化經營模式;合作社收入歸集體所有,實行“村民參與、民主決策、定期公示、群眾監督、公開透明”的集體經濟支出制度。

一年來,該縣整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為35個貧困村建設新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共35個,扶持建立村級集體合作社60個,村集體合作社經營範圍涵蓋集體林場、光伏、中藥材種植、“三特”水果種植、特色畜牧業養殖等,實現了貧困村“村村有集體項目、村村有集體合作組織、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目標。去年以來,天峨縣積極探索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大力扶持村級集體合作社建設,全力破解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空殼”難題。截至目前,該縣貧困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10萬元。

天峨縣大森林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生態黑土豬林下養殖每天需要補充大量玉米顆粒、紅薯藤、蔬菜和桂牧一號象草等青飼料,合作社黨小組發動當地55名貧困戶信貸資金入股後,又與貧困戶簽訂種植協議,由貧困戶負責玉米顆粒、紅薯藤、蔬菜和桂牧一號象草等,合作社負責市場價保價回收。

此外,合作社內僱請的飼養員、巡邏員、管理員及投資400多萬元修建規模1000頭高架床母豬場、新場地場平建設和工人住宿樓主體工程等所需的大量民工,合作社都優先解決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和務工,貧困戶的“股東”身份又變成“民工”。“民工”拿到了訂單農業的保障性收入,每年都有可觀的經濟收入。

貧困戶利用扶貧小額貸款資金入股後,每年分紅一次,但貧困戶不直接領取現金,而是以購買小豬的形式再次入股,實現“錢生錢”和“民工變股東”和身份轉變,在這一年的運轉中,貧困戶拿到的實惠是種植的訂單和僱工收入,而紅利則融資合作社“滾雪球”式發展,不斷壯大合作社的規模,從而實現貧困戶得到更多的實惠。(黃元鬆、鄭敏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