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大名鼎鼎水口村'

"
"
「社會掃描」大名鼎鼎水口村

水口村位於萊陽城東20公里處,昌水公路北側,村莊四面環山,房屋依山而建。

村碑記載:“本村原有湯姜兩姓居此,因處地之東南北兩山對峙,富水河從中流過,故取村名水口。

明中葉宋姓由王宋析出遷入,村名沿用至今。

富水河從東向西流經水口村前,村莊四周青山如黛,村東的山頂上,一座高60米的火炬塔莊嚴肅穆,格外引人注目。

歷史悠久的水口村不僅景色秀美,更是一片革命的熱士——水口村走出了膠東第一個農村黨員,村裡有膠東第一個縣委、膠東第一個中心縣委遺址。

水口是膠東革命的一粒火種,點燃了膠東革命的熊熊烈火;水口,也是歷史悠久的武術之鄉,水口地躺拳從清朝乾隆年間流傳至今,剛柔並濟,遠近聞名,一代代水口人傳承地躺拳精髓,並不斷髮揚光大。

水口,一片令人肅然起敬的革命熱土,一個源遠流長的武術之鄉。

走近水口,感受紅色的記憶,厚重的歷史,今日的美麗!

水口點燃膠東革命的烈火

沿著村口的坡路進村,村前的一排黑瓦士房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膠東最早的縣委一中共萊陽縣委遺址。

穿過狹窄的衚衕和小院,打開正屋厚重的木門,掛在牆上的一幅幅看板映入眼簾,從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字和圖片中,感受到在那段血雨腥風歲月裡,革命先驅們譜寫的英勇篇章。

曾擔任過水口村黨支部書記的宋賢庭,講述水口村走出的膠東第一個農村黨員宋海艇,一個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宋海艇出生於1892年。1925年3月,宋海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膠東農村第一個共產黨員。同年11月,宋海艇按照黨的指示回萊陽發展黨的組織,開展農民運動。

宋海艇年底回到家鄉水口村,先後在萬第小學、後瓦馬小學以教學為掩護,在30多個村建立了農民夜校和農民協會組織,後又將夜校和農民協會發展到海陽的夏澤、黃崖、楊格莊、桑梓口等村,到1926年春,先後在萬第周圍30餘個村莊發展農民協會會員200餘人,並在活動中以“信仰共產主義”為條件,先後發展了宋海秋、宋雲程等20餘名黨員,教育了一大批人走上了革命道,為萊陽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因敵人搜捕,宋海艇被迫離開萊陽。宋海艇離開家鄉後很多年都沒有音訊,村裡人都以為他不在了。後來,宋海艇從外地寫了一封信回來,我們才知道他還活著。”宋賢庭老人說。

1984年10月19日,宋海艇在泰安市病故,遺體安葬在萊陽紅土崖革命烈土陵園。

水口村人積極投身革命,勇於擔當,敢於奉獻,甚至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生命。

村民宋玉桂(1901-1935),是萊陽縣早期共產黨員、著名烈士。

1926年,宋玉桂經宋海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水口村以辦拳房為掩護,開展農民運動,併成立了農協組織。1928年3月,中共萊陽縣委在宋玉桂家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委員會,隸屬中共山東省委。

萊陽縣委的誕生,使萊陽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黨員隊伍迅速擴大,農民協會組織迅速發展壯大,成立了膠東抗糧軍,組織了攻城劫獄暴動,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萊陽縣委建立後,以水口村為祕密活動中心,先後在藍家莊、薛格莊寨莊頭、淳于建立了4個黨的地下聯絡點,使黨組織很快發展到大夼、姜瞳及海陽縣小紀以西地區。同時,縣委以反帝、反封建、反迷信、反貪官汙吏、反苛捐雜稅為宗旨,在農村大力發展農民協會組織,會員由原來200餘人發展到2000多人。

12月,中共萊陽縣委遭破壞後宋玉桂繼續在本村以辦拳房為掩護髮展黨員,成立黨組織。

1932年春,中共黨員張靜源由青島來萊陽開展黨的工作。7月,在宋玉桂的協助下,在海陽新莊頭村重新成立了中共萊陽縣委,宋玉桂任委員。不久,縣委由新莊頭村遷至宋玉桂家中。1933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中共萊陽中心縣委在宋玉桂家成立,這是膠東第一個中心縣委。

萊陽中心縣委領導萊陽、海陽、牟平、文登、榮成、福山、蓬萊、招遠等縣黨的工作,組織開展武裝鬥爭。

在萊陽中心縣委的領導下,萊海地區黨員迅速發展到900餘人,成立了100多個黨支部,萊陽因此成為膠東各縣黨的工作最出色的縣。萊陽萬第真正成為膠東各縣的革命中心。

1934年2月,因中共萊陽縣委軍事委員賈丕欽被捕叛變,供出萊陽黨組織和黨員名單,宋玉桂被迫離開家鄉,先後到東北一面做工,一面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因組織工人罷工,宋玉桂不幸被捕,壯烈犧牲。

歷史不會被遺忘!

2013年,在煙臺舉辦的紅色旅遊線路啟動儀式上,萊陽市水口村等三個村莊入選首批煙臺紅色旅遊景點和《煙臺紅色旅遊指南》。

為了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水口村籌建了紅色文化展示中心,建在村東山頂的塔式“火炬”,莊嚴肅穆,氣勢雄偉,是紅色文化展示中心的標誌性建築。火炬塔高60米,塔身為白色筒式金屬塔體,整體似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底座為漢白玉外觀,四面均碑,記錄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開天闢地大事變。山底有臺階通往火炬塔,另有一條寬闊的水泥上山路。

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為了紀念歷史,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水口,重溫紅色記憶,緬懷革命先烈,在建設祖國的征途中繼往開來,不懈努力。

水口地躺拳源遠流長

萊陽是膠東地區有名的武術之鄉,民國《萊陽縣誌》記載:始自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萊陽一帶主要流行地趟拳、長拳和螳螂拳三大拳種,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並且三派之間或有往來。

地躺拳又稱地功拳、八折拳、地趟拳,屬於優秀的中國武術拳種之一,因其拳多用滾、跌而得名。“水口的功夫躺下使勁”,說的就是水口村地躺拳的特徵。

據民國《萊陽縣誌》記載:“地蹬拳派祖宋允通,允通字四達,水口村人,幼好學拳術。一日夜半,忽有叩門,求見者自稱避難來此,允通藏之後樓,及去始言姓鄧裕德其名;允通之藝其所授也。”

水口村地趟拳第七代傳人宋青春介紹,據他聽師傅講述,清朝乾隆年間,登州(今蓬菜)人鄧玉德,逃難到水口,被宋邦光所救,為報答救命之恩,鄧玉德把功夫傳授給宋邦光之子宋允通。至此,才有了水口功夫。

鄧玉德原是登州府地的一大戶人家的管家,因東家得罪了官府,被查抄,鄧亦受到牽連,被抓入獄。鄧自幼習武,功夫了得,才逃得出來。

鄧玉德在水口教了三年之後離開,鄧玉德臨走前,宋允通問他以後如何去拜訪?鄧玉德說,不用去了。

而在《萊陽曆史文化溯源》一書中記載為:“傳說在清朝中期,一個水口人救了一個徐州的逃犯,這個逃犯是個拳師,會地躺拳。”書中記載,這個人臨走時,只剩下一手“蠍子倒上牆”沒有教給萊陽人。

鄧玉德到底是蓬萊人還是徐州人,已經很難考證清楚。然而,地躺拳在萊陽曆史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萊陽曆史文化溯源》記載:咸豐年間,捻軍的隊伍浩浩蕩蕩來到膠東,沿途瘋狂地搶劫和殺人。萊陽鄉間只有水口村人敢於抵抗,使用地躺拳配以大刀片主動出擊,在富水河邊再沒有敢到水口村騷擾的,從此水口的功夫出了名。

習武之風使水口村民尚勇好義,抗日戰爭時期水口村裡的兩個拳坊,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積極參與抵抗外侮,水口村因此成了萊陽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宋允通雖然只跟鄧玉德學武三年,然而武功高深,有句諺語說:“打得精,宋允通;打得強,孫可揚。”

當時地躺拳共有10位著名拳師,有“十虎之目”。螳螂拳名師李丹伯、姜化龍都是先學的地躺拳,將地躺拳的精華融進了螳螂拳,使螳螂拳日臻完善。

因為歷史原因,《地躺拳》拳譜在第四代傳承中毀壞。從此,水口地躺拳只能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授。

曾經一度,在水口村只有不到十人會地躺拳武術,瀕臨失傳。如今,水口地躺拳傳人銘記祖訓,勤學苦練,將歷史悠久的水口地躺拳進一步發揚光大。

水口地躺拳第七代傳人宋吉永現為萊陽市武術協會會員,自幼隨父親宋迎春習武,曾多次隨萊陽武術隊參加各類武術比賽獲獎,被評為優秀教練員。

水口地躺拳第七代傳人宋青春,在傳統武木進校園活動中,讓有200多年曆史的地躺拳進入校園,利用大課間和體育課的時間教學生習練地躺拳。

出生於2002年的宋靖洋,是宋吉永的兒子,他不到十歲開始練拳,2016年開始參加各類武術比賽並獲獎,現為萊陽武術協會會員,是水口地躺拳第八代傳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近年來,每到週末,水口村的少年們匯聚在一起,在宋靖洋的帶領下學練地躺拳,英雄的水口村一派昂揚向上的氣氛,一個個認真練拳的少年虎虎生威,一招一式,剛柔並濟,不僅能夠強身健體,更讓歷史悠久的地躺拳得到傳承發展。

近年來,水口地躺拳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武術界重視,人們從全國各地甚至俄羅斯專程來到水口,探尋水口地躺拳的奧祕,更不乏地躺拳習武者之間的交流切磋。

水口的明天會更美好

行走在水口,一座座民居前蔬菜爬滿牆壁,充滿自然的美好;一條條小巷安寧悠長,呈現出古老和祥和。

靜靜地佇立在這片土地,水口的一磚一瓦,一路一石,彷彿都在講述著村莊的歷史—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英勇史詩!

水口現有村民368戶,人口1023人。在建設美好家園的征途上勤勞勇敢的水口人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

近年來,村莊通過植樹造林、填灣修路、發展果園等措施,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當年的革命根據地變得越來越富強美麗。

寬闊的富水河像一個飽經滄桑的歷史見證者,綿延不絕,奔騰不息,它見證了水口的厚重歷史,也見證了水口村的蓬勃發展。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展開,這片英雄的革命熱土,明天會更加美好!

(作者:劉雪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