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馬洞村:小山村大變樣'

"

記者王俊 通訊員向巍 樂舟

初秋時節,遊人一撥又一撥地湧進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騾馬洞村,吃農家飯、體驗水上娛樂、感受農家風情。遊客沉醉於山水相融的田園風光時,也點燃了鄉村旅遊的希望,讓小山村發生了大變樣。

騾馬洞村是曉關侗族鄉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全村僅300餘人,年輕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只剩下部分“老弱病殘”留守家中。產業空白、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滯後,是騾馬洞村過去的“標籤”。

窮則思變,為改變貧窮落後的現狀,近年來,按照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州政協、宣恩縣政法委、曉關侗族鄉政府等先後派駐工作隊到騾馬洞村開展幫扶,與村支“兩委”一道,以“村民富、村莊美、村風淳”為目標,謀劃鄉村新畫卷。

“原來的路坑坑窪窪,只能容一輛車駛入,出入十分不便。一到烤煙開秤、李子豐收時,更著急。”回憶騾馬洞村過去的道路,村民李森友十分感慨。為改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狀況,駐村“尖刀班”積極爭取項目,硬化組級道路8.5公里、入戶路4.66公里,村民徹底告別了道路“顛簸”。

“村裡公路硬化之後,道路平坦寬敞了,菸葉、李子、自家產的蜂蜜,小拖車一兩趟都能運到集鎮上去賣,比過去方便多了。”提及村裡道路硬化後的感受,李森友稱讚。

產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道路硬化後,該村確立了以水果種植為長期目標,以蜜蜂和生豬養殖為短期主要增收產業的目標。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該村還實施短期產業發展“以獎代補”方案,鼓勵農民養殖蜜蜂、生豬,支持群眾將產品變成商品,並按照養殖和管理給予適當獎勵。

瞭解到村裡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獎補舉措後,村民楊舜鬆喜上眉梢,他當即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群眾發展油牡丹100餘畝。“國家政策好,村裡在發展產業,我們自己也要努力搞,只有產業搞起來了,我們騾馬洞人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談及開辦合作社的初衷,楊舜鬆說。

如今,騾馬洞養蜂專業合作社有蜂桶300餘桶,產蜜600多公斤,產值12萬元;水果700多畝,油茶150畝,“水果+蜂蜜”的甜蜜產業已具雛形。全村出欄生豬100餘頭,農民收入近20萬元。與此同時,該村依託秀美的山水資源和特色古寨發展鄉村旅遊,開展先進典型評選,制訂村規民約,推進鄉風文明。

為提升騾馬洞村“顏值”,該村實施了一系列“美顏”舉措。該村以群眾會為契機,實行“三包責任制”(即清掃家園、清潔田園、清淨水源),引導群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組織群眾對道路沿線、集中院落開展衛生清掃,實施廁所改造45戶;開展出彩系列評選,評選清潔戶和不清潔戶並全村通報。“以前這河溝裡、公路邊,好多塑料垃圾,自從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村裡環境越來越好。我們這山溝溝裡還來了好多遊客,好多遊客要買我們的農產品。”老黨員劉習成說。

實施村規民約、美化鄉村以來,騾馬洞村建起了文化廣場、公共場所,群眾自發在房屋四周種上了樹木、格桑花等,全村一改過去柴草亂堆、汙水亂潑、垃圾亂扔、禽畜亂跑的髒亂差現象,實現了“牆壁美化、衛生淨化、村莊綠化、廁所無害化”的目標。

水長清,路常淨,村民門前敞亮了,住得也舒服。“我們現在吃完飯後就沿著村裡的道路散散步,或者到文化廣場上跳跳舞,走到哪裡都乾淨,心情也好。”現在,晚飯後散步、跳廣場舞成了很多群眾的“必修課”。

“下一步,騾馬洞村將依託‘一長兩短’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蜜蜂、水果‘甜蜜’產業,探索電商平臺,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依託藍河峽谷、鍾嶺古寨、仙人洞等特色旅遊資源,引進企業進一步打造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帶動群眾致富,走出一條特產風景變產值的發展之路。”騾馬洞村未來的路怎麼走,村黨支部書記劉大軍思路清晰,信心滿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