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照進現實

三農 農村改革 種植業 農村 光明網 2017-06-15

待補,位於會澤縣南部,素有會澤“南部旱碼頭”之稱,國道“213”線、嵩待高速穿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然而,由於地處冷涼高寒山區,只能種植洋芋、蕎麥等雜糧,導致待補農業產業發展滯後。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多元。貧窮和落後,一度是待補充滿苦澀和尷尬的標籤。

面對群眾“增收難、脫貧難”的問題,待補鎮黨委圍繞建設新農村和城鄉統籌示範鎮的目標,實施黨建帶動扶貧開發整鄉推進,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決戰貧困新路子。

利用當地氣候和海拔優勢,待補鎮大力發展百合花、草莓、生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特色種植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利器”。種植大戶楊奎告訴記者,待補鎮氣候冷涼、水資源豐富、無工業汙染,非常適合生菜種植,他前年到糯租村租了100畝土地種植生菜,直接銷往昆明,去年收入有10多萬元,照目前的長勢和行情,今年的收入不會比去年低。

“年紀大了到外面打工人家不要,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一天有70塊的收入,一年下來可以苦萬多塊,趕個街想吃什麼就買。活計也不算累,主要是澆水、施肥。”正在生菜地裡澆水的朱大娥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據介紹,像她這樣常年在生菜種植基地打工的周邊村民有200多個,幾年下來,很多貧困戶不僅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有的還蓋起了洋氣的小樓房。

在鎮黨委的統一協調下,待補鎮各村(社區)積極爭取各類產業扶持資金,引進了36家公司,並培育了26家農業合作社,群眾增收致富有了“源頭活水”。 從外地前來投資興業的365草莓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鄧步洪對待補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當地政府在土地流轉、整合,還有用工這一塊,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我們準備長期合作下去。” 目前,待補鎮已形成1萬畝百合鮮切花、2萬畝蔬菜、1萬畝草莓、1萬畝中藥材的“1211”產業發展格局,湧現出種植大戶300餘戶,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6000餘人,待補鎮已發展成為雲南省最大的百合種球繁育基地,同時實現了把高寒冷涼自然條件劣勢轉變為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優勢的蛻變。

通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待補這個總人口5萬多人的烏蒙山高寒山區小鎮,實現了小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近3倍、駐鎮人口增長近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倍、貧困人口減少3萬多人的“三增一減”脫貧攻堅新跨越。一個產城融合、城鄉統籌、產業支撐的山區特色小鎮正在烏蒙山腹地悄然崛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