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綠色崛起的“秦巴明珠”

三農 林業 經濟 農業 種植業 陝西網 2018-12-15
安康:綠色崛起的“秦巴明珠”安康:綠色崛起的“秦巴明珠”

安康扶貧空間。

安康:綠色崛起的“秦巴明珠”

白河縣“三苦”精神教育基地。

安康:綠色崛起的“秦巴明珠”

漢濱區正在成為川陝鄂渝交通樞紐。

安康,一座名字中蘊含著吉祥與祝福意味的城市,一座位於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的城市,一座曾經飽受貧窮與苦難,在改革開放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下,確立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和休閒養生“秦巴明珠”目標,實現了綠色發展、昂然崛起的城市。

經濟發展實現跨越

秋冬交替之際,記者走進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一片片茶樹鋪滿山坡,在濃濃寒意中透出濃綠,顯示出勃勃生機。

漢濱區按照安康市提出的“能發展經濟林的地方,都必須大力扶持發展經濟林”的要求,緊緊依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後續產業以及有關造林項目,加快實施經濟林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林業產業。目前,全區以茶葉、核桃等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基地得到快速擴張。

“積極培育新動能,就要突出漢濱區‘山水生態’的資源稟賦,走出一條綠色產業促進縣域經濟轉型的路子。”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說,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區域化佈局和板塊化推進的產業佈局原則,漢濱區以基地規模化、園區標準化、設施配套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強力推動林業產業發展。

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為安康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使安康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78年至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由4.95億元增長到974.66億元。

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1978年,安康市農業總產值3.29億元,農業增加值2.82億元,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40年來,全市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為目標,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提升蠶桑、藥材、蔬菜等傳統產業,做強茶葉、魔芋、糧油、漁業等特色產業,推動農業規模化種植養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打造,促進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實現農業升級和效益提升。到2017年,全市茶園面積75.18萬畝、產量2.36萬噸,富硒茶科研成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佈。魔芋種植面積35.6萬畝、產量38萬噸,居全省第一。

基礎工業向綠色工業轉變。1978年,安康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為1.37億元,工業增加值為0.85億元,工業生產僅以石炭採掘和繅絲加工為主。40年來,全市工業經濟由注重增加企業數量轉變為注重企業效益質量,積極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初步形成了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裝備製造、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紡織絲綢為主的綠色主導工業。全市重點推進全國富硒食品產業基地和“中國硒谷”地域品牌建設,構建了具有安康特色的綠色工業體系。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385.46億元,其中六大綠色工業產值達1156.1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3.4%。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40年來,安康人民克難攻堅、奮發圖強,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白河縣冷水鎮三院村村民周晉喜告訴記者:“我以前住的土房子在山上,到處漏雨,生活在那兒很不方便,下山需要走兩個多小時。”現在,他住進了新建的三院社區。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樓房拔地而起,社區內綠樹成蔭、道路平整寬闊。

據悉,在社區建設中,白河縣財政投入資金用於路、水、電、排汙、亮化等基礎設施配套,大大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

如今,在安康許多農村,一個個新建的社區點綴在重重山嶺間。在城市,一幢幢漂亮的高樓鱗次櫛比。

安康市城鎮建設的迅猛發展,讓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大為改善。中心城市先後建成了漢江二橋、三橋、四橋,金州廣場、濱江大道、高新公園、安康大道等一批重點項目,“一江兩岸”山水園林城市基本形成,城市綜合承載和產業聚集功能大幅提升,併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交通條件大幅改善。1978年,安康境內僅有G316、G210兩條國道,全市公路總里程3930.76公里,是全省交通最落後的地區。40年來,安康市努力改變交通落後面貌,現代化、立體化、網絡化交通體系正在形成。到2017年,安康境內國道增加到12條,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23024公里,10個縣區均實現二級以上公路相連,8個縣區貫通高速公路,100%鄉鎮通油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安康境內先後架起了12座跨漢江大橋,實施了漢江河道疏浚工程,建成了安康中心港。4C級安康機場遷建工程動工,計劃2019年竣工投用。新建一、二、三級客運站6個,農村客運站點626個,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輻射10個縣區和周邊省份的客貨運輸網絡。2017年,全市公路貨運量4208萬噸,客運量3727萬人。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石泉縣中池鎮青泥澗村村民易禮軍患了胸腺癌。看病的花費,讓易禮軍從小康戶變成了貧困戶。從2014年開始,石泉縣衛計部門為他解決了看病報銷問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按期上門服務併為他送去藥品。易禮軍說:“我這條命撿回來了,多虧了國家政策好。”

“現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上門服務,既能確保到戶,又提高了服務質量。引入的信息化手段既減輕了醫生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規範性。”安康市衛計局副局長楊彬告訴記者。

為了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群眾,安康市按照人人蔘與、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保基本、兜底線,持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狠抓重點領域民生工程,著力增進人民福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位居全省前列。

在文化事業方面,1978年以前,安康只有3個圖書館、14個文化站,只通有線廣播,有8個電視轉播臺,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不到8%。40年來,全市上下積極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大力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2017年年底,全市公共圖書館增加到11個、農家書屋1626個、群藝館1個、文化館10個、博物館10個、國家綜合檔案館11個、基層文化服務中心534個。石泉池河出土的“鎏金銅蠶”成為我國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和安康開放發展的文化名片。紫陽民歌、漢調二簧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江龍舟文化節被評為全國十大最具魅力的地方節慶活動。2017年,安康市以西部地區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

在體育事業方面,安康市堅持把增強人民體質作為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工程,統籌推進體育設施建設和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成金州體育場,縣級公共體育場穩步推進,鎮村(社區)體育健身工程和器材配送工程全面實施,建成了市縣鎮村(社區)四級多點全覆蓋的體育健身場所。全市積極推進生態旅遊和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精心打造“龍舟競渡、漢江冬泳、河谷漂流、騎行越野”為代表的群眾體育優勢品牌,安康龍舟被列入國家級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大秦嶺(寧陝)山地越野挑戰賽入選中國體育旅遊58個精品推薦項目。

生態建設成效彰顯

綠水青山是安康一張亮麗的名片。在發展中,安康市堅守生態環保底線,堅持質量效益型發展。

30多年前,安康水電站建成,形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淡水人工湖——瀛湖。之後,當地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紛紛開始發展網箱養殖。網箱養殖大規模發展,導致瀛湖庫區水質下降,部分水質指標超過相關標準。在生態“大賬”面前,一邊是瀛湖周邊群眾年產值過三億元的致富產業,一邊是關乎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的嚴重問題。安康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一個單項產業不符合地區發展主線,更影響了生態環保,就必須被淘汰。2017年11月,安康市市長趙俊民擔任瀛湖網箱養殖清理整頓規範工作領導小組組長。2018年4月,瀛湖庫區漢濱段3.1萬餘口網箱全部取締拆除。有關部門提供的監測數據顯示,瀛湖水質已逐步恢復至地表水Ⅱ類標準。

安康境內漢江水資源總量佔全省總量的59.5%,人均佔有3700立方米,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水源涵養區,承擔著“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大任務,水質達標率100%,漢江出陝斷面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1978年以前,安康市因糧食短缺,大量毀林開荒,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人民保護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堅持不懈植樹造林,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全市境內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7個,國家溼地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安康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省前茅,2017年中心城區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和好於二級以上天數316天,榮獲“中國最佳生態養生養老城市”殊榮。

安康市大力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全市經濟發展實現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生態旅遊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著力構建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改革開放縱深推進

“過去辦企業,註冊登記要挨個兒跑部門,整個手續辦下來要一個多月。現在來一趟,用半天時間就辦完了所有手續!”8月30日,紫陽縣漢能達製衣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沈學斌在縣政務服務中心辦完企業註冊等相關手續後,現場為紫陽縣辦證效率打出滿分。

40年來,安康市大力推進以促進規模經營為重點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的企業改革、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公共服務體系改革、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重點的行政體制改革、以激發創造活力為重點的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發展更加科學的體制機制。

進入“十一五”,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陝南“突破發展”戰略,安康市確立了“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產業興市、開放活市”的發展戰略,全市人民奮起改變落後面貌,快速跟進全省發展步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展。

走進“十三五”,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安康市確立“發展為要、生態立市、開放興市、產業強市”的實施路徑,提出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大開放中拓展發展空間、釋放發展活力、提升發展水平,以高質量發展引領高速度增長,以高速度增長保障高質量發展,科學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改革開放的成果日益彰顯。(記者 張斌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