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三農 農業 農民 農村 種植業 鄉村與旅遊 2018-11-30

一、 引 言

德國不僅有著高度發達的工業,同時也擁有強健的農業經濟體系與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戰略。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土地總面積的50%。分佈在全德近27.54萬家農業企業⁄農莊中的110萬從業人員平均每年生產價值500億歐元的產品。農民為德國社會提供高質量的食品、能源及原材料,在保障食品安全以及能源與原材料供給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農村對於大部分德國人來說是宜居的家園。這裡不僅有著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同時也有著完善的產業經濟結構。德國農村地區的產業主要以中小企業(服務業、製造業、農業)為主,既是當地就業崗位的創造者,也是推動地區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那麼,德國的現代農業到底具有哪些特徵?德國農民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實現轉型後的德國農村有著怎樣的功能?德國的農村發展面臨哪些挑戰,又將如何應對?本文將從農業、農民、農村三個方面概括性地介紹德國鄉村的現狀,旨在為我國新時代“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借鑑。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二、德國的農業


■ 農業轉型歷史背景

回顧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德國農業的結構轉型。1950年,德國的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人力。雖然部分地區因歷史原因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農業結構,但總體上還是以小農經營為主。近20%的從業人員在農業領域就業。

隨著拖拉機、收割機、擠奶機等的誕生,農業經濟領域發生了轉變。技術的進步使得種植業與養殖業需要的勞動力大幅減少。農民有能力經營更多的土地,也能養殖更多的家禽家畜。

這是現代化帶來的效益。但另一方面,現代化也使得農業經濟逐步發展成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對於農民個體來說,在昂貴的農業機械方面投入大筆資金並不一定有價值。部分農民受當地客觀條件(如:土地面積較小)限制,無法修建大規模的養殖場,也租不到較大面積的土地。還有部分農民面臨農莊後繼無人的問題,有些人則在農業領域之外尋找收入更高的工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發展前景不理想的地區的農民最終放棄農業經營並出售農莊,而較大的企業則收購空置的土地並以此擴大其農業生產規模。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 現在農業的功能

● 農產品生產

在全球化分工以及消費者食品需求多樣化背景下,德國人實際日常所需食品的來源十分多元。奶製品與肉製品的出口量高於進口量,出口地主要為歐盟國家(新鮮奶產品24%、奶酪20%、豬肉18%、家禽肉10%、牛肉6%)。水果與蔬菜在很大程度上是進口的(蔬菜64%、水果79%)。德國既是全世界第三大農產品進口國(如:蛋28%、葡萄酒57%),也是第三大出口國(如:土豆47%、穀物10%)。德國有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出口至其他國家。但從總的進出口量來看,德國在農產品方面還屬於進口國,亦即其進口量高於出口量。

● 文化景觀保護

在歷史上,農民經營著德國近一半的土地。農民通過數世紀的農耕勞作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德國鄉村景象,亦即所謂的文化景觀。鄉村地區典型的農田、草地與森林交錯的景觀並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人們對其的使用不斷變化發展。部分文化景觀現今面臨多重威脅。一方面,成本原因使得部分文化景觀得不到很好的維護。另一方面,新建居住區、道路以及工商業用地對農業用地形成競爭。特別是在高密度城市周邊區域,對住房需求的增長給農業用地帶來很大的壓力。雖然居住區及道路建設用地面積總體上有下降趨勢,但2013年至2016年的用地面積增幅依然高達約62公頃/天。該數值遠高於德國政府制定的到2030年每天不超過30公頃的目標(《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017)》)。

● 能源生產

現今,德國的許多農民以不同的形式獲取能源。近年來,他們不斷致力於拓展自己的工作領域,比如,安裝風車或太陽能裝置。此外,生產生物質能也是能源領域的重點。用以獲取生物質能的能源植物主要包括:油菜、玉米、糞、秸稈、木材等。這些植物經熱電聯產設備及生物質能設備等的處理,可從中獲取熱、電及燃料。生物質能是當今德國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在一次能源使用總量中佔7.1%(2017年),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氣候保護髮揮著很大作用。生物質能的多重利用也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木材首先可用作建築材料,在該功能發揮完後,又可被用於生產電能與熱能。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三、德國的農民

■ 農業經營模式

在德國,約90%的農業企業實行自主經營模式,其土地大部分通過租賃獲取(如:2016年租賃土地佔比59%)。農民與其家庭成員共同經營農莊的模式在德國基本佔到90%,它們經營著全德約66%的農業用地。從數量來講,合作社以及股份公司所佔比例相對較低,但在經濟發展方面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數量上佔比約為10%合作社、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等經營著德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業用地。

在過去近三十年中,德國農業企業呈數量不斷減少,但企業平均規模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九十年代初期,全德共有約67萬家農業企業,平均規模為17.7公頃,而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農業企業數量已經減少至27.54萬,但平均規模則增至60.5公頃(聯邦農業部)。在前東德地區,農業企業擁有的土地面積遠大於西德地區。

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期間,德國農業領域從業人員數量約為110萬。其中,農莊主的家庭成員佔52%,季節工約為31%,長期僱傭員工(通常為全職)則為18%。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 農民收入來源

在德國,一半以上的農莊(2016年約52%)以副業的形式經營,也就是說,此類農莊經營者的收入至少有一半來自於非農業領域。以農業為主業的農民在其傳統經營領域(種植業與養殖業)以外,還有諸多其他的收入來源,比如:在農莊店鋪直銷自產的蔬果、奶酪及香腸,發展農家樂與鄉村民宿等項目或自己購置設備生產新能源。

經營規模較小的家庭農莊很少僅依靠農業為生。擁有土地面積小於50公頃的農莊中,把農業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的僅佔37%。也就是說,為保障生活,以農業為主業的農莊通常都會經營較大規模的土地。與之相應的是,其飼養家禽家畜的規模亦更大(全德83%的牛、88%的豬、93%的禽類),而把農業作為副業的農莊所飼養的牛僅為全德總量的17%、豬為12%、禽類則為7%。

農民的收入具有不穩定性,因為牛奶、肉類等農產品的價格會發生變化,種子、肥料、能源等的價格也並不持穩。從近五年(2012至2017)的平均水平來看,主業為農業的農莊年收入約為5.35萬歐元,平均每個勞動者的年收入約為3.2萬歐元。其中,還要扣除日常生活開支、養老保險、未來投資準備金或者償還債務等。小農莊以及作為副業的農莊從農業中獲得的收入比較少,平均每年為1.51萬歐元。農民收入中的很大部分來自歐盟、聯邦政府以及聯邦州的農業補助。聯邦農業部統計數據(2016/17)顯示,主業為農業的農莊每年獲得的補助約為3.38萬歐元。

■ 農民教育培訓

隨著技術的發展、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土地與水資源的緊缺以及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德國的農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與此同時,農產品的高質量需要得到保障,動物保護與食品安全方面的規章也必須遵守。在此情況下,農莊主的職業教育培訓越來越收到關注。

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德國約69%的農莊主受過農林業、園藝、釀酒、獸醫、農村家政及相關專業領域的職業教育。近30%的農莊主只擁有農業方面的實踐經驗,未曾受過專門的農業職業教育。在以農業為副業的農莊主中,約53%的人未曾受過農業職業教育。但此類人群通常有其他職業,其大部分收入來源來自非農業領域。在農業作為主業的農莊主中,未曾受過農業職業教育者的比例僅為13%。此外,數據顯示,27%的農莊主在完成農業職業教育後又進一步參加外部教育機構提供的培訓進修。10%的人擁有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性大學或應用技術大學)農業相關專業的學位。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四、德國的農村

■ 農村的特徵

城市與農村同為一體,兩者相輔相成。由於農村特徵的多元性及其功能的多樣化,在社會、政治以及學術領域迄今都沒有明確統一的對農村的定義。但是,從政策層面來講,要想比較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促進措施,一定的框架標準還是需要的。鑑於此,聯邦各州明確劃定了相關區域範圍。歐洲重要的農村地區發展資金、旨在促進農村空間發展的歐洲農業基金(ELER)等均用於資助這些區域範圍。

具體來講,這些被劃定的農村地區的共同特徵主要為:

√擁有較大規模的農業與林業用地;

√以村莊及中小城市為主;

√中小企業作為經濟產業結構中的主體;

√擁有一定的自然景觀與休閒空間;

√人口密度低,住房用地面積較大。

這些結構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與社會結構。在城鄉發展方面,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實現城鄉等值發展。聯邦農業部通過實施德國農村發展項目支持並推動創新模式在農村地區的開展,旨在進一步把農村打造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生活空間。該目標的實現以當地居民、經濟界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與參與為前提。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在於為此創造良好的框架條件,但農村發展的主體則是生活在當地的居民,農村的發展融合在村莊與鄉鎮的日常運作中。

■ 農村的功能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1

生活居住

對德國人來說(特別是中小城市的德國人),農村地區的生活代表著高質量、慢節奏、鄉愁與歸屬感。在現代社會,人們擁有了選擇居住地與生活方式的權利與自由。交通與網絡的發展更是促進了該進程。近年來,地理位置優越、與城市銜接度高、公共品供給體系完善、教育及醫療設施優良的德國農村地區人口數量呈增長趨勢。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2

提供就業

在經濟產業結構方面,現今德國的農村地區與城市大體相似,服務業(物流、健康、教育等)是最重要的僱主,排在服務業之後的則分別是製造類企業與農業。農村地區的製造類企業主要以機械製造、食品以及材料生產、精密儀器製造、新能源的生產等為主,中小型製造類企業在農村的集聚度明顯高於高密度城市區域。在諸如巴登符騰堡州等南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創新力尤其強勁。弗萊堡所在的黑森林地區平均每11萬人口中就有2家全球領軍企業,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聯邦農業部調查數據(2018)顯示,41%的德國人認為農村地區是理想的工作地。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3

休閒旅遊

德國是最受德國人喜愛的旅遊度假地之一。鄉村休閒旅遊是現今德國旅遊市場上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對於農業企業還是餐飲業、服務業、貿易以及手工業來說,旅遊業都是重要的收入來源。自然資源與文化景觀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旅遊行業的發展。合理的產品設計以及有效的營銷策略是鄉村旅遊成功的關鍵。旅遊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從而為推動整個農村的發展做貢獻。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圖:巴伐利亞森林體驗遊

■ 農村發展面臨的挑戰

(1)房屋空置

在德國,部分農村存在房屋空置問題。這些空置的房屋需要得到重新利用,比如:改造成適老公寓或者多功能建築等。對此,德國地方政府十分重視村莊的內生髮展,即把重點放在對現有建築的改造利用上,而不是重新開闢土地新建房屋。

(2)公共品供給

雖然德國基本保障了各地區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但是,在人口數量較少的農村,零售業、網絡供應商、地方管理機構還是面臨著挑戰。比如,水的供給就會成為問題。儘管目前到處都通了自來水,但是,如果某個地區的人口數量大幅減少,則每戶需要支付的水費就會上漲。鑑於該情況,不少地區已經實施了相關措施,比如:以流動商鋪的形式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或者當地村民自籌資金以合作社形式在村內運營日用品商店。

(3)健康醫療

在德國農村地區,醫療機構的分佈情況很不相同。在不遠的將來,農村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會顯著加劇。對此,德國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團結當地居民實施創新模式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

(4)基礎教育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數量顯著下降。這導致的結果是:部分學校被迫關閉,學生上學的距離大幅增加。有些農村目前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地區範圍內學校網絡體系十分稀疏。對於此類問題,德國政府採取地區性措施來應對。

(5)可達性

完善的交通與通訊網絡設施是個人及企業選擇居住地、工作地以及企業區位的重要原則。因此,公共交通的改善以及網絡基礎設施的擴建十分重要。鑑於此,德國聯邦經濟部與各聯邦州共同推進整個鄉村地區的寬帶擴建,同時大力促進高速網絡的發展。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五,結語

本文以德國為例,從農業、農民、農村三個方面對實現現代化轉型後的鄉村地區的特徵與功能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同時也對當前德國鄉村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及其採取的應對策略做了分析。在我國,“三農”問題一直是城鎮化發展中的重要問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而現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的著力點則在於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城鄉一體化。在此情況下,瞭解德國等先發國家的鄉村現狀有利於我們明確目標、合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實施路徑。同時,分析德國鄉村發展中面臨的挑戰也有助於我們提高問題意識,在吸取德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更好地推進我國的鄉村發展,也為解決全球鄉村地區的發展問題提供來自中國的方案。

德國鄉村現狀:農業、農民、農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