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三農 京東 農業 電子商務 種植業 農業行業觀察 2018-12-06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作者:馬雲華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ID:nyguancha)

幹農業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或許,我們不能以賺錢或者虧本來抹殺掉農業領域的創新。

畢竟,創新是需要付出代價,創新回報也是需要時間。

請大家謹記這一句話,創業,不易!

因為,京東、拼多多這樣市值超百億的大佬級公司也難逃“仍未盈利”的窘況。或許,這也是互聯網圈的寫照吧。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曾有媒體披露:京東走過了第十四個年頭,每年的財報顯示京東是一直在虧本的狀態。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媒體稱,京東的市值為591億美元,是國內僅次於BAT市值第四的互聯網公司,然而京東卻虧損了14年,直到2017年才開始實現盈利。

這是京東現狀,另外,“電商新秀”拼多多也一直在虧錢。

雖然2018年,拼多多上市,黃錚的個人身價將達到140億美元,超過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成為中國第16大富豪。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但有媒體披露,拼多多從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三年鉅虧13億,目前依然在虧損狀態。

除了,拼多多、京東之外,生鮮電商的“虧損”也話題從未消停過。

農業君發現:2016年以來,美味七七、果實幫等平臺先後停業,愛鮮蜂、天天果園、本來生活等也相繼被曝出裁員、關店、業務調整等消息。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之前還有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鉅額虧損。

生鮮電商“盈利”已經成為生鮮電商行業的奢望。

但有業內人士告訴農業君:我們不能“忽視一家虧損的公司”或者不能看不起一個“虧損的行業”。

因為,趨勢成為主流需要時間,趨勢是不能阻擋滴。比如,生鮮電商和農產品電商。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元,電商的滲透率不到3%,但卻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高速增長,生鮮電商已經成為業界矚目的新藍海。

另外,還有數據預計2018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2616億元,同比增長36%,佔網購市場規模的19.4%;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919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總額超2200億元,其中農業電商發展進入“快車道”。

這是農業創新的現狀:當下有虧損或者道路曲折,但趨勢一直都在,未來也可期待。

那麼,傳統農業領域呢。其實,情況也更糟糕。農業君認為,目前,傳統農業的經營者、創業者面臨2大頑症,這頑症將會持續存在,很難解!!!

頑症一、規模化的問題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散戶創業是傳統農業的現狀。因此,這些群體在規模或者投入資金都比較小,在規模化問題上遭遇很大的壓力。

同時,由於不能規模化生產,又導致持續虧錢或者失敗。這種結局也形成傳統農業創業的“死循環”。

頑症二、思維問題

之前有人說,傳統農業領域創業“缺錢”。其實,這只是片面的。

缺“創新思維”,才是致命的問題。

眾覽傳統農業的發展中,存在差異化小、經營傳統、信息閉塞等難題。儘管,時下有很多返鄉創業者經過城市商業思維的薰陶,但其經營農業的思維或者管理上還是比較傳統。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接下來,我們從商業的角度一起來剖析下6個傳統農業領域失敗的案例。

1、盲目擴大規模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盲目擴大規模導致滯銷或者虧本的案例比比皆是。

經營農業最怕的就是“一窩蜂”或者“跟風”,如此行為,吃虧的不僅僅是自己,而且還是整個行業。

比如,2014年和2015年,對紫菜養殖戶來說,是連續大豐收的兩年。雖然,紫菜不但產量高,而且價格也很高,市場上供不應求。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浙江溫嶺的養殖戶們大多擴大了養殖規模,許多原先從未養過紫菜的人也紛紛加入了養紫菜的行列。

在當時,浙江溫嶺紫菜養殖面積基本保持在1萬畝左右,2015年迅速擴張到2萬畝,2016年又猛增到3.3萬畝。

其中,有的養殖大戶一年就養了200多畝紫菜,但價格卻年年下降、而且遭遇滑鐵盧。

“2015年(每畝)產量起碼5000斤,2016年三分之一也沒有。2015年每畝(收入)大概7000元左右,2016年只有3000元。”

由於滯銷、市場無差異化,紫菜養殖成了養殖戶的“傷心太平洋”。

其實,破解單品規模化最好的出路就是“產業思維”,單獨依靠銷售解決不利了單品規模化帶來的問題。

2、只想追熱點,而忽視市場技術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傳統農業的創業裡“追熱點”已經成為常態。比如,土元養殖、螞蝗、鴛鴦、北美對蝦等所謂火爆養殖項目。

“只看到高額回報”、“而沒有看到困難”...

比如,之前有人看到,螞蟥的價格一直都比較高,商販下鄉回收的價格都在200-300元一斤。按照宣傳,螞蟥幼蟲的價格為1毛,成熟後可賣出1.7-1.8元的高價,利潤上翻倍了200%。

但實際上螞蟥的養殖比較困難,這些生物雖然容易產苗,之後就會大量死亡,以至於有人因此2年虧損200萬。

破解追熱點的方法,就是“別追熱點”,所謂的藍海都是騙人的,只有腳踏實地做品質,認真經營。

3、缺乏現代化經營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現代化經營思維應該從拿地、生產和管理現代化、甚至渠道上創新。如果,還是傳統思維做,必然要虧錢。

比如,山東一個創業者在外地創業賺了一些錢,受政策感召返鄉創業者。他用自己的錢承包30畝地種植四季豆。

前期購還購買農具就花了上萬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種植就花掉了400多個工(一半以上是浪費的)費用大概花了5萬多元。後期,四季豆成熟了,面臨採摘和銷售渠道等系列問題。

這位創業者想僱當地的農民採摘,銷售渠道採用批發的形式。如此經營,在產品和溢價上基本沒有任何話語權。

破解小規模種植的方法需要也有很多招,比如,在租地上,不要自己租地,而是與用戶合作,可以減輕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在訂單上,採取訂單農業的方式,先找好渠道再幹,比現找渠道要好得多。

4、缺乏品牌思維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褚橙、柳桃、潘蘋果等為何能從一個普通的產品變成風靡一時的“網紅”級農產品,其根本原因就是“品牌”。

做農產品不做品牌,想賣出好的價格是不可能滴。

比如,2013年,河北的一位農民王坤,想要下定決心去做有機農業,在當時已經投入了50萬,可這些年來一直不斷的虧損,但為了堅持理想,他一邊虧一邊借,最終總投資近百萬,可是連續四年還是都在虧。

其實,王坤在總結經驗適合,決定有機農業應該是一個高端消費農產品,本身有機農產品收成低,想要溢價的辦法,就得做品牌,包括用戶體驗和包裝設計上。

農產品想要溢價的方法有很多,我們覺得比較簡單的方法:堅守品質之外,就是包裝上下功夫。

5、缺乏產業思維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還是這句話,單純種植很難賺錢,必須要產業化。從種植、加工、渠道一體化來營收。

否則,規模越大,賠得越多。

比如,老閆原來在北京做生意,多年來逐漸積攢起了千萬身家。前幾年,聽朋友說搞農業能賺錢,他就動起了回老家魯北農村流轉土地種糧食的念頭。2014年初,老閆一下子投資上千萬元,在老家農村流轉了8000多畝地,種植小麥、玉米兩季作物。

秋天,老閆獲得大豐收,小麥畝產550公斤、玉米畝產700公斤,他的農場總共收穫了上萬噸糧食。但問題也來了,竟然有人偷糧食,粗略統計,當年至少30萬斤糧食被偷走了,“相當於損失一輛奧迪A6”。同時,還面臨玉米烘乾和加工問題,因為投入大,老閆只想先種好,而忽視玉米加工環節。結果,又又虧了幾十萬。

流轉土地這幾年,老閆總共賠了共賠了1600萬元。

其實,想要在一個村裡做農業,必須要有“利他思維”,要有農民一起參與;另外,必須要建立完整產供銷一體化體系,否則就會遭遇老閆的失敗。

6、缺少企業管理思維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做農業與做公司和企業一樣,必須要有管理思維。用先進的管理思維來推進整個項目的落地與發展。

但有人說,經營農業不需要這些,只要把地種好,就有機會賺錢。但夢想與現實的確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這位創業者曾經在農業局工作了30多年。2013年,他從副局長職位上退休後,有著大好的時光和精力,決定再次迎來事業的第二春。當時只是種植了700多畝桃子,當時桃子在地頭收購價每斤2.5元以上,一畝地可收入萬元以上,看到這個好項目就組織了10多個志同道合者流轉了700多畝土地種桃子和大櫻桃,從2013年到2016年底累計投入700多萬元,仍沒有盈利,年底還要給農民80多萬的地租(2年的),讓股東們兌錢,都強調困難,沒人再投入了。

最後,他以400萬的價格把桃樹基地轉讓了,不過接手者的條件就是讓他為基地打工。

他在總結失敗原因中指出了苗木、品種、用人、資金規劃、省錢等等問題導致失敗。其實這些都是管理思維,管理跟不上,失敗也是必然的。

拼多多、京東仍在虧錢!但幹農業,你卻虧不起!

最後,總結一下,做農業的確不容易!看似很簡單,實則經營農業也需要很強的市場敏銳性、項目把控力、企業管理能力、風控能力。

因此,我們在這裡也告誡各位返鄉創業者,想在農業立足,必須要自身硬。否則,你就是下一個失敗者。

更多幹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