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三農 烏拉圭 經濟 農村改革 雲嶺先鋒 2017-04-28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研討會現場

在昨日(27日)的“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研討會上,普洱踏青河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牛花才、富寧縣委副書記廉士兵、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紀委書記李春海、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老達保村拉祜村民李娜倮、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主任江菊旺在簡單地自我介紹後,即與外國來賓交流探討雲南扶貧問題。

來自烏拉圭、喀麥隆、埃塞俄比亞等國的外賓對雲南扶貧道路上遇到的易地搬遷、民族文化發掘以及對口幫扶等問題非常感興趣,並詳細諮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

來自烏拉圭的代表說:“中國在扶貧之路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也發生了一些腐敗現象,我們想知道雲南在這方面如何解決的,以便借鑑。”

廉士兵表示,個別地方確實會出現扶貧資金方面的腐敗問題,但我們重視監督細節,加強資金監管,一分一釐都要用在實處,紮緊制度的籠子,不讓人有可乘之機。

“如果出現苗頭性的腐敗現象,我們的措施是先約談、後懲治,多種措施齊下,保證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不讓漏洞繼續擴大。目前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很少出現套取挪用現象。” 李春海說。

對於怒江少數民族的易地搬遷,來自埃塞俄比亞的代表非常關注:“人口增加和土地減少而導致人口外遷,雲南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鑑,但搬出來的貧困人口其生活究竟在哪些方面獲得了改善?其負責人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牛花才解釋說,踏清河村是一個移民新村,全村80%的人口為1997年從怒江州瀘水縣遷移過來的傈僳族。“當年我們的人均純收入僅達250元,連養家餬口都難。”為擺脫貧困現狀,他帶頭在自家咖啡地裡套種了約50畝1000餘棵澳洲堅果。經過實踐,老百姓看到了成效,紛紛進行響應,現在全村已完成堅果套種10033畝。

牛花才介紹,全村還探索形成了“咖啡+茶葉+堅果”的立體產業發展模式,併成立了綠寶堅果種植合作專業社,發展社員560戶,佔全村總戶數的67.5%。2016年底人均純收入達6381元,移民生活安定富裕了起來。

來自喀麥隆的代表說,他對此次中國之行所見所聞感到振奮,覺得很有意思,希望知道婦女和青年在脫貧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起到什麼作用?

李娜倮給出了答案,她說,由於社會歷史等諸多原因,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村民們仍沿襲傳統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家不願、不敢與外族、外界交流。“但邊境地區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無論是女孩還是青年男子,我們學會走路就會跳舞,學會說話就會唱歌,唱歌遠比說話自信。”

李娜倮介紹,目前,寨子自發成立了老達保拉祜雅厄藝術團,並走出了拉祜山寨。2013年6月29日,以老達保村民為經營主體的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李娜倮任副董事長,並打造了《快樂拉祜》老達保拉祜風情實景演出劇。公司成立至今演出收入近250餘萬元,群眾分紅150餘萬元,2016年公司被確定為全國“公司+農戶”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在文化脫貧的路上,老達保村以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為主線,探索出一條以特色村寨旅遊推進扶貧開發的新路子。”李娜倮說,並現場為外賓獻上了一曲歡快的拉祜語吉他彈唱。

埃塞俄比亞的另一名代表說,上海對雲南的幫扶是一個積極的實踐,“我知道資金非常重要,投入方有沒有想到回報?”

江菊旺回覆說:“我們並不是要索取回報,作為滬滇對口幫扶合作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感受到了上海雲南兩地之間的深情厚誼,對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情況直觀生動的認識,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示,可謂是三年援滇行、一生普洱情。”

江菊旺說,自己2013年作為上海市第九批援滇幹部的一員到雲南省普洱市掛職市長助理。目前,滬滇雙方圍繞脫貧攻堅主線,在對口地區貧困村寨改善基本生產、基本生活、基本教育、基本衛生條件方面累計投入近30億元,對4800多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先後參與德昂族、獨龍族、拉祜族、佤族以及鎮沅苦聰人、金平莽人、富寧山瑤、丘北僰人等人口較少民族和特困群體幫扶工作。

“滬滇幫扶合作,讓當地貧困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解決了不少民生難題,使群眾感受到了黨中央的關懷、民族大家庭的溫暖。上海社會各界市民自發參與到對口幫扶工作中,出錢出力出主意,形成了扶貧濟困、崇德揚善的良好社會氛圍,還極大促進了兩地在經貿、旅遊、文化、科技及社會各領域的交融發展。”江菊旺說。

記者 趙崗(雲南日報)

各級書記亮出扶貧實招

在“從省委書記到村支部書記的扶貧故事”研討會上,怒江州委書記童志雲、昭通市鎮雄縣委書記翟玉龍、貢山縣獨龍江鄉黨委書記和進義、臨滄市臨翔區南美鄉坡腳村黨總支書記劉開明與各國外賓互動分享當地的扶貧故事,交流扶貧經驗。

“你們認為山區扶貧面臨著什麼獨特的挑戰,能不能列出實踐過程中應對貧困問題最成功的辦法?”研討會上,首位提問的是烏拉圭廣泛陣線幹部考察團的代表,直奔雲南各級黨委在扶貧措施中的“乾貨”。

“我們怒江99%都是山區,沒有平地,出門就要爬山,我曾經去過一個村子,爬山要爬5個小時。”童志雲說,貧困是由多種原因導致,因而需要綜合性措施來解決。他認為,要擺脫貧困就要提升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培育可以掙錢的產業,讓農戶通過雙手勞動創造更多收入。打通對內對外聯絡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也至關重要。

州委書記介紹的幾點扶貧措施言簡意賅,不過烏拉圭的客人還想聽聽更加基層的聲音。

“2014年,我去過一個叫朱家坪的村莊,由於山高坡陡,不通公路,這個離縣城直線距離不過2公里的地方,卻儼然成了世外。在這裡,人們只要豎起耳朵,就能聽到城市近處的喧囂,但要走近卻如登絕頂。”翟玉龍現場分享了一個故事,他說,第二次他帶著扶貧措施再次來到朱家坪,遇到一個村民,他上前問“如果修通了路,你們想幹點什麼嗎?”“修路?修到天上嗎?如果能修路,請把我跑掉的老婆找回來。”村民的回答,讓翟玉龍此前準備的一系列有關幫扶措施的話一句都說不出口,這也讓他深感扶貧工作的艱鉅。

他認為,解決生產問題、發展問題,首先必須要解決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不好,也會造成“發了豬仔給他們,路不通的話,運費和利潤相抵消了,農民賺不到什麼錢。”此外,貧困還包含了思想上的貧困,所以要實施“造血”,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比如通過職業教育,讓人們有一技之長,可以到發達地區打工,從而改善家庭生活條件。

劉開明認為,扶貧要圍繞“精準”二字開展。世代生活在大山裡的村幹部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掌握各村各戶的基本情況。而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精準施策,幫助貧困群眾摘掉窮帽。

烏拉圭團另一位代表坦言,烏拉圭是靠土地吃飯的,同樣面臨減貧問題,此次專題宣介會,尤其是雲南省委在精準扶貧上的實踐,對他們來說是感受很深的經驗,讓人十分震撼。他認為,扶貧不只是經濟上的問題,也是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問題,扶貧需要非常堅定的政治決心,而中國共產黨“五級書記抓扶貧”就體現了這一點。他還希望向書記們瞭解不同級別的政府在與企業合作上有何成功的經驗。

對此,翟玉龍介紹,扶貧措施不是單方面的,包含了產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不同領域。結合鎮雄縣的扶貧實踐來說,作為全省人口第一大縣,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員就有50萬。為此,鎮雄縣開展“訂單、定向”式的技能培訓,依託昆明、浙江、廣東等地的36個外出務工黨組織,2016年就培訓輸出貧困勞動力1.2萬人,實現務工收入2.4億多元。此外,鎮雄縣還按照廣泛梳理鎮雄籍在外企業家和能人、全面梳理上級暫無計劃的建設項目,動員企業為脫貧攻堅出財力、聘請能人為家鄉發展出智力的“兩梳理、兩出力”思路,用鄉音鄉情把鎮雄籍企業家和能人請回來建設家鄉、帶動脫貧,目前通過這一措施籌集到位的資金已經達到了1.2個億。

“山區少數民族群眾一生都生活在山區,你們在易地搬遷中遇到了什麼困難嗎?他們搬到陌生的地方,會不會覺得脫離了他們原來的世界?”對於另外一位烏拉圭代表的問題,童志雲表示,實施易地搬遷過程中,政府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見,不願搬的也要為他們提供生活保障。

記者 宋金豔(雲南日報)

“天籟之音”震撼中外來賓

富寧坡芽歌書傳唱壯族人民新生活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亮點

宣介會尾聲,穿著壯族傳統服飾的歌者緩步走上臺一字排開,沒有任何樂器伴奏,10位團員用聲線演繹出8個不同聲部,一首《今天好日子》宛若天籟之音。

坡芽歌書流傳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地區,2006年,這種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民歌記錄於土布上的民歌集被學者發現整理成集。

為中外賓客演唱的是坡芽歌書合唱團。可別小看這個原生態的合唱團,去年7月,合唱團在俄羅斯索契第九屆世界合唱團歌唱比賽中,獲得冠軍組無伴奏民謠組別金獎。

或許聽不懂“坡芽歌書”中古老的語言,但時而輕快時而安靜的淳樸歌聲,卻引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遐想。

合唱團老團員黃劉燁是富寧縣阿用鄉人,她說這是她的父親劉會明專門為宣介會編寫的新歌,譯成漢語是:金色梯田一層層,禽畜滿圈糧滿倉;蒸熟五彩花糯飯,米酒味美撲鼻香;山歌講出好故事,紅旗插過好地方……

團長李玉昆介紹,合唱團目前共有24人,他們也並非專職,而是來自教師、農技站、文藝隊等不同工作崗位。隨著扶貧開發工作不斷推進,富寧的壯族群眾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就像《今天好日子》中唱的那樣,豐衣足食糧滿倉。

如今,富寧縣正推廣開設傳習館,大力傳承發揚坡芽歌書,讓坡芽歌書一代一代傳唱下去。

產品故事

茶香惠農

在宣介會的會客室裡,一張古樸的茶檯安於一隅,“景邁人家”負責人仙貢頭上彆著傣族女子特有的花團,安靜地坐在茶臺旁燒水衝淋器皿。

“煮月”綿滑溫甜,選自明前春芽的“春苒”偏香柔,“布桑”則口感醇鮮……30歲的仙貢是普洱景邁山原住民,說起自家茶葉公司的茶葉特質來如數家珍。仙貢告訴記者,過去“景邁人家”以出售毛茶為主,隨著2014年茶葉公司成立,逐漸開發出自己的品牌,這不僅為公司帶來良好的收益,還惠及了228戶專業合作社社員和近500戶周邊農戶,為60名當地青年解決了就業問題。

小小茶葉緣何輻射惠及近800人?這還要從2010年以家庭作坊起家的仙貢成立專業合作社說起。仙貢介紹,景邁山擁有珍貴的古茶資源,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以種茶為生,然而過去由於各家各戶分散種植、分散銷售,容易受到市場影響,難以給農戶帶來穩定收益。成立專業合作社後,他們負責以穩定的市場價格收購農戶的散茶,再集中銷售出去,這讓農戶得到不小的實惠。“2005年農戶人均年收入只有1800元,如今合作社社員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2萬元,每年公司還會給社員一次分紅,大約2000元。”

作為黨員致富帶頭人,6年前,仙貢帶領著農戶將臺地茶園改為高密度留養有機生態茶園,茶園不噴施任何化學藥劑,為景邁古茶帶來良好的市場口碑,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圖片新聞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品嚐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推介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互動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參觀

雲南:扶貧幫困一個都不能少

會場

圖片均為記者 雷桐蘇 陳飛 攝(雲南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