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故 鄉'

"

●回述:王義健

我的故鄉福清市海口鎮(現龍山街道辦)先強村岱傅自然村,坐落在一片丘陵地帶,北靠鄰村和北山;南朝海口內海灣,村前五十米處有一條水溝,水溝上去有一片農地,外坡下有一片水田伸到海邊;東邊有廟,五口水池,一片水田,彌勒巖山,清晨旭日東昇,霞光萬丈,光彩奪目,令人沉迷;西邊有王氏祠堂、農田和鄰村小道。村中還有兩口老水井,四個晒穀坪;村裡有桃樹、棗樹、枇杷樹、棕梠等果樹木,枝繁葉茂,碩果滿枝。果樹木和夏天知了的叫聲,是與村中古屋、廟宇、水井、晒穀坪等親密和諧的景緻,是一個秀麗的小村莊。

我於一九四三年古歷十二月間在故鄉祖屋東偏房出生,我出生時家裡有老奶奶、父母、大哥、二哥、姐姐,幾年後父母又生下兩個妹妹。父輩們靠務農為生,生活雖艱苦,但亦其樂融融,有犁田的趕牛聲,有晒穀坪上的忙碌聲,有小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有鄉親們歡樂的笑聲、歌聲,特別是過年時的鞭炮聲,清脆悅耳,歡樂滿村。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得到堂哥的關愛,引領走上了革命路。離開故鄉時我用書包裝上換洗的一點衣服,穿上母親做的布鞋,記住父母“要好好工作”的囑咐,踏上了到三明工作的征程。三明這塊紅色土地養育了我,黨組織及領導同志們的關愛培養支持我,先後在中村供銷社、三明縣人民法院、明溪縣人民法院、明溪縣評委會保衛組、明溪縣城關公社保衛組、城關派出所、縣公安局、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三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三明市委政法委等單位磨練成長。我對三明的領導和同志們充滿敬意,終生難忘。

2004年元月初,我退休後回故鄉的次數多了,看到故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接觸到親朋好友鄉親的親情、友情和鄉情、勾起我少年時美好記憶,讓我思緒萬千、感動不已。我更加思念可敬可愛的父母那誠實的品德、吃苦耐勞的精神、勤儉持家的風範、睦鄰友好的家風;也讓我更加思念我的堂哥,他那高尚的品德,剛強的性格,敬業的精神,對黨的忠誠,給我很大的影響和鞭策;更讓我終生不敢忘記的,還有三明人民和黨組織及領導同志們的恩情,難忘他鄉即故鄉,三明就是我的第二個故鄉。

故鄉的變化讓我驚喜,這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的結果,故鄉有以下六個方面變化:一是鄉親們過去穿的土布衣衫,蓋的是土布被,現在穿的跟城裡人一樣,都是各種各樣的衣服,大衣和棉被。二是過去鄉親們吃的是地瓜稀飯,每年吃不上幾餐白米飯,現在天天吃白米飯,很少吃地瓜稀飯;過去用的是鐵鍋,現在大部分用的是電飯鍋、電冰箱和仍在用的石磨;過去做飯菜燒茅草、稻草,家家都有柴火間,現在用的是煤氣,很少家庭用茅草燒飯菜。三是過去住的是老瓦房,每家都住得很擠,現在絕大部分家庭都蓋樓房,住上寬敞的房間。四是過去外出步行,現在不少家庭有摩托車,拖拉機,有的家有小車了。五是過去只有個別家庭有留聲機、二胡、口琴,現在每個家庭都有電視機、手機;過去每個家都在村邊砌一口露天茅坑,女人家裡備馬桶,現在絕大部分家庭都有衛生間。六是清明節過去步行,手提或肩挑祭品去掃墓,現在有一部分已開車去掃墓。

三明翻天覆地的鉅變,這是我五十多年平凡歲月目睹的現實。20世紀六十年代初人們還經常講“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打鑼鼓,城外聽得見”的趣話。農民要吃回銷糧,市場物資短缺,交通不便,房子矮小,街口破舊等。現在變化可大了,三明是全省工業老基地,經濟指數不斷增長,經濟總量實現大的跨越,市場物資繁榮,人民生活豐衣足食,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城市高樓林立,三明精神文明享譽全國。又是國家衛生城、雙擁模範城、國家園林城、生態休閒優秀旅遊城,開明、清明、文明和山河如畫的三明,讓人欣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