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
"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要重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年輕一代樹立爭為社會做奉獻的美德。

——黃書漢

新學年,玳瑁山下的仁絤中學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的讀書聲、嬉戲聲充盈整個校園。立校39年,不管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正在入讀的學生,他們都深深地感恩著一個人——校主黃書漢。因為他,邊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有了在家門口上學的機會;因為他,這裡家境貧寒的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踐行先祖遺志 回鄉興辦教育

在洪梅六都當地,村民們永遠銘記著黃書漢。

“洪梅是一個邊遠鄉鎮,早年洪梅只有兩所小學,五都小學(現洪梅中心小學)和仁宅小學;中學也只有兩所,洪梅中學和仁絤中學。”仁絤中學校長孫勝法向記者介紹,“假如沒有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許多孩子就要走七八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到鎮區去上學。”

而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都與黃書漢有著莫大關係。

1911年,洪梅六都人黃世絤捐資創辦了仁宅小學。1914年,其長孫黃書漢出生了。還沒等到這個孫子上小學,黃世絤就帶著他遠渡重洋,旅居菲律賓。其間,黃書漢也曾回鄉,在仁宅小學讀過幾年書。

1980年的正月,在闊別48個春秋之後,黃書漢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仁宅小學的師生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大會。大會上,當他聽說村裡打算在小學的基礎上創辦六都附中,便於附近學子上學,但苦於資金匱乏、校舍緊缺。沒有過多猶豫,黃書漢當即決定獨資創辦這所中學。因為他心裡始終記得,祖父臨終囑咐:“阿漢,日後你若事業有成,勿忘家鄉的教育事業。”

"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要重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年輕一代樹立爭為社會做奉獻的美德。

——黃書漢

新學年,玳瑁山下的仁絤中學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的讀書聲、嬉戲聲充盈整個校園。立校39年,不管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正在入讀的學生,他們都深深地感恩著一個人——校主黃書漢。因為他,邊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有了在家門口上學的機會;因為他,這裡家境貧寒的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踐行先祖遺志 回鄉興辦教育

在洪梅六都當地,村民們永遠銘記著黃書漢。

“洪梅是一個邊遠鄉鎮,早年洪梅只有兩所小學,五都小學(現洪梅中心小學)和仁宅小學;中學也只有兩所,洪梅中學和仁絤中學。”仁絤中學校長孫勝法向記者介紹,“假如沒有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許多孩子就要走七八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到鎮區去上學。”

而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都與黃書漢有著莫大關係。

1911年,洪梅六都人黃世絤捐資創辦了仁宅小學。1914年,其長孫黃書漢出生了。還沒等到這個孫子上小學,黃世絤就帶著他遠渡重洋,旅居菲律賓。其間,黃書漢也曾回鄉,在仁宅小學讀過幾年書。

1980年的正月,在闊別48個春秋之後,黃書漢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仁宅小學的師生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大會。大會上,當他聽說村裡打算在小學的基礎上創辦六都附中,便於附近學子上學,但苦於資金匱乏、校舍緊缺。沒有過多猶豫,黃書漢當即決定獨資創辦這所中學。因為他心裡始終記得,祖父臨終囑咐:“阿漢,日後你若事業有成,勿忘家鄉的教育事業。”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仁絤中學

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後,黃書漢推遲了回菲的行程。當時已66歲的他親臨建校第一線,組建校董會、主持奠基儀式,親手為這所學校教學樓填上了第一剷土。為紀念祖父,這所中學被命名為仁絤中學。

"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要重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年輕一代樹立爭為社會做奉獻的美德。

——黃書漢

新學年,玳瑁山下的仁絤中學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的讀書聲、嬉戲聲充盈整個校園。立校39年,不管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正在入讀的學生,他們都深深地感恩著一個人——校主黃書漢。因為他,邊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有了在家門口上學的機會;因為他,這裡家境貧寒的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踐行先祖遺志 回鄉興辦教育

在洪梅六都當地,村民們永遠銘記著黃書漢。

“洪梅是一個邊遠鄉鎮,早年洪梅只有兩所小學,五都小學(現洪梅中心小學)和仁宅小學;中學也只有兩所,洪梅中學和仁絤中學。”仁絤中學校長孫勝法向記者介紹,“假如沒有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許多孩子就要走七八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到鎮區去上學。”

而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都與黃書漢有著莫大關係。

1911年,洪梅六都人黃世絤捐資創辦了仁宅小學。1914年,其長孫黃書漢出生了。還沒等到這個孫子上小學,黃世絤就帶著他遠渡重洋,旅居菲律賓。其間,黃書漢也曾回鄉,在仁宅小學讀過幾年書。

1980年的正月,在闊別48個春秋之後,黃書漢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仁宅小學的師生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大會。大會上,當他聽說村裡打算在小學的基礎上創辦六都附中,便於附近學子上學,但苦於資金匱乏、校舍緊缺。沒有過多猶豫,黃書漢當即決定獨資創辦這所中學。因為他心裡始終記得,祖父臨終囑咐:“阿漢,日後你若事業有成,勿忘家鄉的教育事業。”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仁絤中學

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後,黃書漢推遲了回菲的行程。當時已66歲的他親臨建校第一線,組建校董會、主持奠基儀式,親手為這所學校教學樓填上了第一剷土。為紀念祖父,這所中學被命名為仁絤中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以他父親命名的樓

往後餘生,家鄉的教育事業成了黃書漢最深的牽掛。自1980年至2004年,24年裡,黃書漢回鄉七八十次,有人勸他不要如此奔波勞累,他卻說:“我回來看看學校辦得怎麼樣,不看一看睡不著覺。”1988年,當他聽說洪梅最邊遠的山溪村正在籌辦一所小學後,再次慷慨解囊,獨資興建了漢卿小學(後併入仁宅小學)。

"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要重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年輕一代樹立爭為社會做奉獻的美德。

——黃書漢

新學年,玳瑁山下的仁絤中學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的讀書聲、嬉戲聲充盈整個校園。立校39年,不管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正在入讀的學生,他們都深深地感恩著一個人——校主黃書漢。因為他,邊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有了在家門口上學的機會;因為他,這裡家境貧寒的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踐行先祖遺志 回鄉興辦教育

在洪梅六都當地,村民們永遠銘記著黃書漢。

“洪梅是一個邊遠鄉鎮,早年洪梅只有兩所小學,五都小學(現洪梅中心小學)和仁宅小學;中學也只有兩所,洪梅中學和仁絤中學。”仁絤中學校長孫勝法向記者介紹,“假如沒有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許多孩子就要走七八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到鎮區去上學。”

而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都與黃書漢有著莫大關係。

1911年,洪梅六都人黃世絤捐資創辦了仁宅小學。1914年,其長孫黃書漢出生了。還沒等到這個孫子上小學,黃世絤就帶著他遠渡重洋,旅居菲律賓。其間,黃書漢也曾回鄉,在仁宅小學讀過幾年書。

1980年的正月,在闊別48個春秋之後,黃書漢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仁宅小學的師生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大會。大會上,當他聽說村裡打算在小學的基礎上創辦六都附中,便於附近學子上學,但苦於資金匱乏、校舍緊缺。沒有過多猶豫,黃書漢當即決定獨資創辦這所中學。因為他心裡始終記得,祖父臨終囑咐:“阿漢,日後你若事業有成,勿忘家鄉的教育事業。”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仁絤中學

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後,黃書漢推遲了回菲的行程。當時已66歲的他親臨建校第一線,組建校董會、主持奠基儀式,親手為這所學校教學樓填上了第一剷土。為紀念祖父,這所中學被命名為仁絤中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以他父親命名的樓

往後餘生,家鄉的教育事業成了黃書漢最深的牽掛。自1980年至2004年,24年裡,黃書漢回鄉七八十次,有人勸他不要如此奔波勞累,他卻說:“我回來看看學校辦得怎麼樣,不看一看睡不著覺。”1988年,當他聽說洪梅最邊遠的山溪村正在籌辦一所小學後,再次慷慨解囊,獨資興建了漢卿小學(後併入仁宅小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蕙卿大禮堂

“先生一門四代,造福桑梓。”孫勝法介紹,先生祖父不僅創辦仁宅小學,還在家鄉修橋造路;其父親黃種糴出資修繕、擴建仁宅小學,建造路亭供鄉人避雨;其子女競相效仿,多次捐資修建禮堂、大樓。

省下過生日的錢 辦了一個教育基金

黃書漢一生為家鄉建設捐資千餘萬元,然而,對自己非常“吝嗇”。

侄女黃雅麗曾隨他生活過幾年,對他的一些生活習慣記憶猶新。“小時候,他差我去買油條,他會叮囑我,‘綁油條的棉線不能扔,洗乾淨後還能補衣服’。”黃雅麗說,伯父的衣服穿了十幾年都不捨得扔,“脫掉外面的大衣,裡面的襯衫都打了好幾個補丁。腳上的拖鞋壞了,拿給補鞋匠修修補補後又穿上了。”

"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要重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年輕一代樹立爭為社會做奉獻的美德。

——黃書漢

新學年,玳瑁山下的仁絤中學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的讀書聲、嬉戲聲充盈整個校園。立校39年,不管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正在入讀的學生,他們都深深地感恩著一個人——校主黃書漢。因為他,邊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有了在家門口上學的機會;因為他,這裡家境貧寒的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踐行先祖遺志 回鄉興辦教育

在洪梅六都當地,村民們永遠銘記著黃書漢。

“洪梅是一個邊遠鄉鎮,早年洪梅只有兩所小學,五都小學(現洪梅中心小學)和仁宅小學;中學也只有兩所,洪梅中學和仁絤中學。”仁絤中學校長孫勝法向記者介紹,“假如沒有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許多孩子就要走七八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到鎮區去上學。”

而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都與黃書漢有著莫大關係。

1911年,洪梅六都人黃世絤捐資創辦了仁宅小學。1914年,其長孫黃書漢出生了。還沒等到這個孫子上小學,黃世絤就帶著他遠渡重洋,旅居菲律賓。其間,黃書漢也曾回鄉,在仁宅小學讀過幾年書。

1980年的正月,在闊別48個春秋之後,黃書漢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仁宅小學的師生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大會。大會上,當他聽說村裡打算在小學的基礎上創辦六都附中,便於附近學子上學,但苦於資金匱乏、校舍緊缺。沒有過多猶豫,黃書漢當即決定獨資創辦這所中學。因為他心裡始終記得,祖父臨終囑咐:“阿漢,日後你若事業有成,勿忘家鄉的教育事業。”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仁絤中學

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後,黃書漢推遲了回菲的行程。當時已66歲的他親臨建校第一線,組建校董會、主持奠基儀式,親手為這所學校教學樓填上了第一剷土。為紀念祖父,這所中學被命名為仁絤中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以他父親命名的樓

往後餘生,家鄉的教育事業成了黃書漢最深的牽掛。自1980年至2004年,24年裡,黃書漢回鄉七八十次,有人勸他不要如此奔波勞累,他卻說:“我回來看看學校辦得怎麼樣,不看一看睡不著覺。”1988年,當他聽說洪梅最邊遠的山溪村正在籌辦一所小學後,再次慷慨解囊,獨資興建了漢卿小學(後併入仁宅小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蕙卿大禮堂

“先生一門四代,造福桑梓。”孫勝法介紹,先生祖父不僅創辦仁宅小學,還在家鄉修橋造路;其父親黃種糴出資修繕、擴建仁宅小學,建造路亭供鄉人避雨;其子女競相效仿,多次捐資修建禮堂、大樓。

省下過生日的錢 辦了一個教育基金

黃書漢一生為家鄉建設捐資千餘萬元,然而,對自己非常“吝嗇”。

侄女黃雅麗曾隨他生活過幾年,對他的一些生活習慣記憶猶新。“小時候,他差我去買油條,他會叮囑我,‘綁油條的棉線不能扔,洗乾淨後還能補衣服’。”黃雅麗說,伯父的衣服穿了十幾年都不捨得扔,“脫掉外面的大衣,裡面的襯衫都打了好幾個補丁。腳上的拖鞋壞了,拿給補鞋匠修修補補後又穿上了。”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早年,有洪梅鄉親到菲律賓拜訪他,在他經營的車器行裡見到了他,他身上是老舊的汗衫,捨不得裝空調,酷熱的天氣只有一臺風扇。“我們那時候才知道,原來先生在菲律賓並非是豪賈,生活十分節儉,大家就更佩服他了。”孫勝法說。

1988年,黃書漢還“省”出一個教育基金。黃書漢有四子六女,當他得知子女打算為他舉辦七十五壽慶時,他說,壽慶不辦了,省下的錢湊個5萬美金,存入加拿大銀行,作為黃潘蕙卿教育基金會的永久基金,每年取其利息(4000美金)用於獎教助學。黃潘蕙卿教育基金會在洪梅鎮開創了僑資教育基金的先河,同時也是南安最早的僑資教育基金之一。

"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要重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年輕一代樹立爭為社會做奉獻的美德。

——黃書漢

新學年,玳瑁山下的仁絤中學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的讀書聲、嬉戲聲充盈整個校園。立校39年,不管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正在入讀的學生,他們都深深地感恩著一個人——校主黃書漢。因為他,邊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有了在家門口上學的機會;因為他,這裡家境貧寒的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踐行先祖遺志 回鄉興辦教育

在洪梅六都當地,村民們永遠銘記著黃書漢。

“洪梅是一個邊遠鄉鎮,早年洪梅只有兩所小學,五都小學(現洪梅中心小學)和仁宅小學;中學也只有兩所,洪梅中學和仁絤中學。”仁絤中學校長孫勝法向記者介紹,“假如沒有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許多孩子就要走七八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到鎮區去上學。”

而仁宅小學和仁絤中學都與黃書漢有著莫大關係。

1911年,洪梅六都人黃世絤捐資創辦了仁宅小學。1914年,其長孫黃書漢出生了。還沒等到這個孫子上小學,黃世絤就帶著他遠渡重洋,旅居菲律賓。其間,黃書漢也曾回鄉,在仁宅小學讀過幾年書。

1980年的正月,在闊別48個春秋之後,黃書漢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仁宅小學的師生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歡迎大會。大會上,當他聽說村裡打算在小學的基礎上創辦六都附中,便於附近學子上學,但苦於資金匱乏、校舍緊缺。沒有過多猶豫,黃書漢當即決定獨資創辦這所中學。因為他心裡始終記得,祖父臨終囑咐:“阿漢,日後你若事業有成,勿忘家鄉的教育事業。”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仁絤中學

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後,黃書漢推遲了回菲的行程。當時已66歲的他親臨建校第一線,組建校董會、主持奠基儀式,親手為這所學校教學樓填上了第一剷土。為紀念祖父,這所中學被命名為仁絤中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以他父親命名的樓

往後餘生,家鄉的教育事業成了黃書漢最深的牽掛。自1980年至2004年,24年裡,黃書漢回鄉七八十次,有人勸他不要如此奔波勞累,他卻說:“我回來看看學校辦得怎麼樣,不看一看睡不著覺。”1988年,當他聽說洪梅最邊遠的山溪村正在籌辦一所小學後,再次慷慨解囊,獨資興建了漢卿小學(後併入仁宅小學)。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蕙卿大禮堂

“先生一門四代,造福桑梓。”孫勝法介紹,先生祖父不僅創辦仁宅小學,還在家鄉修橋造路;其父親黃種糴出資修繕、擴建仁宅小學,建造路亭供鄉人避雨;其子女競相效仿,多次捐資修建禮堂、大樓。

省下過生日的錢 辦了一個教育基金

黃書漢一生為家鄉建設捐資千餘萬元,然而,對自己非常“吝嗇”。

侄女黃雅麗曾隨他生活過幾年,對他的一些生活習慣記憶猶新。“小時候,他差我去買油條,他會叮囑我,‘綁油條的棉線不能扔,洗乾淨後還能補衣服’。”黃雅麗說,伯父的衣服穿了十幾年都不捨得扔,“脫掉外面的大衣,裡面的襯衫都打了好幾個補丁。腳上的拖鞋壞了,拿給補鞋匠修修補補後又穿上了。”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早年,有洪梅鄉親到菲律賓拜訪他,在他經營的車器行裡見到了他,他身上是老舊的汗衫,捨不得裝空調,酷熱的天氣只有一臺風扇。“我們那時候才知道,原來先生在菲律賓並非是豪賈,生活十分節儉,大家就更佩服他了。”孫勝法說。

1988年,黃書漢還“省”出一個教育基金。黃書漢有四子六女,當他得知子女打算為他舉辦七十五壽慶時,他說,壽慶不辦了,省下的錢湊個5萬美金,存入加拿大銀行,作為黃潘蕙卿教育基金會的永久基金,每年取其利息(4000美金)用於獎教助學。黃潘蕙卿教育基金會在洪梅鎮開創了僑資教育基金的先河,同時也是南安最早的僑資教育基金之一。

不能忘記的囑託!這位南安華僑對自己吝嗇,卻為家鄉教育捐資千萬

貴賓樓

首屆獎教儀式,黃書漢特地回國參加,許多領導和知名人士前來祝賀。黃書漢主張“四菜一湯”招待來賓。“時下家鄉辦喜事宴請來賓,通常要10多個菜,還得送個紀念品,‘四菜一湯’會不會失體面?”當時有人這樣勸道。黃書漢笑了笑說:“不是沒錢請客,主要是請客送禮相互攀比不好。”

在三所學校獎教助學之餘,黃書漢還另外資助一些貧困生、特優生深造。“我們都非常懷念先生,社會中像先生一樣的人很少,他的精神令人欽佩。”其中一名受助人黃清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黃書漢的善行義舉,在菲律賓華僑界中引起強烈反響。在他的鼓舞帶動下,愛國僑親黃世道、黃和樹、潘新興、黃和悅、黃漢民、黃鑫切等人,紛紛回鄉捐資,興建了世道醫院(洪梅鎮衛生所)、仁朗幼兒園、樹人小學、爐村中學、仁科小學、文鬥小學等。他還帶頭捐資並組織發動其他愛國僑胞共同捐資建設洪六公路、南安市中醫院門診大樓等。

黃書漢

黃書漢(1914年-2004年),字漢卿,出生於南安洪梅,知名實業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菲華商聯總諮詢委員、第二屆世界南安同鄉聯誼懇親大會主席、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第四屆理事長、菲華南安公會第二屆理事長、菲華洪梅同鄉會榮譽理事長、華僑大學董事、仁絤中學黃潘蕙卿教育基金會永遠名譽主席、洪梅鎮僑聯名譽主席、ISUZU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書漢幼年隨其先輩旅居菲律賓,歷經滄桑,艱苦創業,終成知名實業家。黃書漢一向熱心公益,自幼立志報效家鄉。他獨資創辦了仁絤中學、漢卿小學;設立黃潘蕙卿教育基金會,獎教獎學,資助貧困學生。

黃書漢還利用自己在菲律賓華僑界中的崇高聲望,影響、帶動了一批熱心的愛國華僑,回鄉捐建了許多公共設施,為家鄉文教衛生等公益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

黃書漢以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高尚品格,贏得了家鄉人民的交口稱頌,得到了海內外各界的尊重和肯定,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給予立碑表彰。

來源:海絲商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