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三皇五帝 伏羲 神農 燧人氏 未名湖是個海洋歷史 2017-04-03

作者:嚴優,北大中文系畢業,後曾入鍾敬文先生門下進行民俗學研究。

老話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億萬年間發生的事情,十四個字就全部概括了,有一種瞬間擊穿歷史的尖銳和厚重。那麼“三皇”到底又指的是誰呢?

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關於“三皇”的說法,有兩個來源,或者說,兩種套路:匿名版和擷英版。

“三皇說”的第一個套路:匿名版

第一個來源,是不具名的“天皇”、“地皇”和“人皇”(或“泰皇”)的合稱。這個“三皇說”世人知之甚少,也少有流傳,所以先聊。

  • 以三才配三皇的,各個版本在內容上有出入。以下列舉幾個:

版本一:多頭兄弟。唐代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姓十一人,……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看起來是在講創世以來的首領更迭序列。三皇像是三個氏族的別名,十二頭云云,既可看作是接近《山海經》的野性思維所致,也可以視為十二個人(因為人家明確說了有兄弟十二人嘛)。

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版本二:九兄弟。《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春秋緯》說:“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也。”這是上面那個繁瑣版的縮略版,但有歧義:一種可能是跳過了天皇地皇的“頭”數和兄弟譜(傳抄遺漏了),到人皇才說“九人”、長“九州”之類,那麼跟司馬貞所記載的一致;也有可能是說天地人三皇都是兄弟,一共九人,分掌九州,那麼故事內容與上文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版本三:多頭龍身。晉代王嘉《拾遺記》裡描述了一個頻斯國石洞洞壁上的三皇像:“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皆龍身。”這裡三皇的“頭”數不再是上文的自然數簡單遞減,而是有選擇地進行了陽數遞減。尤其請注意他們的龍身,我們在下文還要提到。

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 也有不以三才配三皇的:

比如《史記》雲,贏政統一中國後,李斯等上奏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以泰皇最尊”,建議給天子上尊號為“泰皇”(當然我們知道贏政沒有接受,而是創造了“皇帝”這頂帽子給自己戴)。有人以為“泰皇”即“人皇”,這是不對的,“人”的順序不可能高過“天地”。這裡的“泰皇”,可能相當於別的神話體系中的“太帝”、“太一”,是諸神中最貴者。

為什麼會有“人皇”與“泰皇”的分歧呢?

我的愚見,要麼上古的確有個“天皇、地皇、泰皇”的另版“三皇”成說反映在李斯等口中,要麼他們不過列舉出了時人觀念裡最為顯貴的三個名號供贏政參考,卻被後世人將其總結成了另一個版本。

但無論三才配三皇也好,泰皇代人皇也罷,這個套路的“三皇說”,其“三皇”都有著“只存名號、不著姓名”的匿名性。

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三皇說”的第二個套路:擷英版

“三皇說”的第二個來源或曰套路,是從上古神話的著名大佬中,取其神格/人格最偉大、事蹟最昭彰,或者歷史最久遠者,並稱三皇。那麼這三位自然會有名有姓有事蹟。

今天,人們大多數時候是在這個意義上談論“三皇五帝”的。

好比業界推戴終身功德、單位表彰長期貢獻、學校評選年度三好,關於“三皇”的人選,幾千年來自然有過不同的提名。歷史上比較主要的提名方案大致如下:

1.伏羲、神農、祝融(漢代班固等編撰《白虎通》,祝融一為燧人)

2.燧人、伏羲、神農(傳漢伏勝著《尚書大傳》,清代陳壽祺輯錄)

3.伏羲、神農、女媧(魏宋均注《春秋緯運鬥樞》)

4.伏羲、神農、黃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系》)

5.伏羲、女媧、神農(唐代司馬貞《補三皇本紀》)

你聽說了“三皇”,卻不知道是哪“三皇”

各版的交集都有伏羲和神農,所以分歧只在剩下的那一個名額,即如何在祝融、燧人、女媧、黃帝之間取捨。

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或者共識,是宋均和司馬貞的版本:伏羲、女媧、神農。當然,你也能在各地看到不同的“三皇”廟和“三皇”像,這說明學界和民間的思想經過上千年都還沒有統一嘛。

編輯:未名湖是個海洋

本文系“未名湖是個海洋”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