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說一個人很了不起,最霸氣的詞大概是“雄才大略”,一般的人物是配不上這個詞的,據說它最早是讚美漢武帝劉徹的,《漢書·武帝紀贊》說:“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雄才大略強調的是“才”與“略”兩個方面,“才”是才能、能力,“略”是謀略、眼光,二者表面看起來沒什麼太大不同,不過仔細分辨,它們在意義上還是有區別的。才能是本事,謀略是眼光,眼光、眼界雖然也是本事的一種,但要求更高,是一種特殊的本事,好比“膽”與“識”、智商與膽商的區別。有才能卻沒有膽量、沒有眼界也是一種短板。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人人奮發爭先,競爭非常激烈,想成就一番大事,自身就不能有短板,不僅要有雄才,更需要大略,除此之外還得有運氣,三者兼備才能最終脫穎而出,有些人中途被“浪花淘盡”,缺的可能就是這些。

一、有雄才而無大略

最典型的人是劉表,當年他懷揣一紙“委任狀”匹馬單槍來到荊州,如果沒有兩下子,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當時荊州地方豪強勢力很大,劉表為鞏固權力,一次就將幾十位豪強首領集體誅殺,這種膽氣是一流,這與小說、故事裡的劉表形象不同。歷史學家對劉表有不少正面評價,認為他是個有才幹的人,是“仁義之主”。

“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劉表在漢末統治荊州長達20年,治理政務、發展經濟都有一套,是個實幹家,把荊州治理得不錯。在一片紛亂擾攘的時局中,荊州一度成為中原人避亂的最佳地點,人才的大量湧入,又進一步推動了荊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曹操相比劉表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大仗,大部分時間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度過的,舒舒服服過了很多年的太平日子。

但與曹操、劉備相比劉表最終卻是個失敗者,雙方最大的差異不在於是否有“雄才”,而在於有沒有“大略”,也就是有沒有認識機遇、把握機遇的眼光和能力。歷史了給了劉表很多機會,比如在袁曹決戰時劉表可以有所作為而不是僅僅坐在觀虎鬥,再比如曹操率主力北征數千裡外的烏桓,劉表完全有機會趁機攻擊曹操的後方,即便無法徹底打敗曹操,也可以極大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縮小與曹操的差距。

劉表只想坐觀其變,結果自己被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自己不努力,對手每天都在努力,這樣的結果是意料之中的事。到了那時,再想奮發都已經晚了,只能等待被對手消滅的命運。也許是太平日子害了劉表,因為最容易發現機會的人,往往是那些最需要機會、最渴望機會的人,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使人滅亡,憂患中的人對機遇最敏感,安逸中的人即使感覺到了機遇,也會因為貪圖眼前的安逸而不肯嘗試或冒險。

與劉表類似的還有陶謙、公孫瓚這些人,他們都是一時人傑,也頗有才能,但眼界不夠,所以早早便被淘汰出局。

二、有大略而無雄才

最典型的人是袁術,這是漢末三國曆史上的一個重量級人物,但歷史對他評價不高,《三國志》評價他“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意思是由於他奢侈、荒淫、放縱,使事業在自己還沒有死的時候就終結了,這實在是他咎由自取。曹操手下的名臣何夔曾評論袁術“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術無信順之實,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意思是有上天相助才會順,有眾人相助才有信,袁術無信、無順,還希望天人相助,怎能得志於天下?

“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後漢書》對袁術也有評價,說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陵物”,意思是喜歡虛名,但天性驕傲,自視很高,不能尊重別人,這個評價恐怕最切中袁術的要害了。袁術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過於自信,雖然不具備當皇帝的素質和實力,但一味迷信權力,妄窺神器,又被周圍邪佞之徒所包圍,結果自入歧途。西晉的司馬倫、十六國時期的石虎、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等也都是這樣的人,他們一門心思在亂世奪權,也不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兩下子,冒然宣佈榮登大位,結果落得個被人唾棄、被歷史嘲弄的結局。

袁術敢於稱帝,雖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他有幹更大事的渴望。從袁術的發跡史看,他特別會“鑽空子”,別人苦打苦殺,他經常投機取巧。比如佔領淮南就是使的“巧力”,其實這也是一種眼光的體現,說明他是有“大略”的。

但袁術的能力與野心不匹配,並且也過於自信。從心理學上說,袁術的問題叫做“優越感過盛”,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自卑的壓力與挑戰,為了消除這種壓力,個人會發展出各種補償機制來戰勝自卑感,而其過分補償有可能導致優越感過剩,具體表現為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表現為目中無人、虛榮心強、不能反省自己、漠視他人。對照袁術的一生來看,他剛好符合這一切,他就是一個自信心和優越感過盛的人,一個狂妄的自大者,一個集矯情與驕傲於一身的人。他不自量力,無法正確分析現在、把握未來。

“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袁術之所以這樣,與他的出身和經歷有關,他出身於名門,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享受到家族帶來的榮耀,但另一方面他又活在哥哥袁紹的陰影中,一方面形成了過盛的優越感,一方面又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情結。越是自卑越希望超越,越想強調自己的優越感,袁術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表面看來他不夠明智,缺乏對形勢的正確分析和判斷,自取其辱,自作自受。而從深次層來分析,尤其是結合他的出身和經歷來看,他似乎還是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

與袁術類似的還有劉焉、公孫淵等人,他們有眼光,也善於抓住機會,無奈能力不夠,空有“大略”而無“雄才”,結果也被淘汰。

三、有雄才大略無運氣

與以上眾人不同,袁紹是個既有雄才也有大略的人。袁紹一來到世界上就有了讓人羨慕不已天生優勢,袁氏政治資源豐厚,可以保證他仕途一帆風順,而袁紹又生得儀表不凡,又有一些能力,走到哪裡都受到追捧。袁紹不願意再走父輩們走過的路,儘管這條路風光無限,他清醒地看到天下正在發生變化,為此他開始了精心準備,抓住時機開創了一番事業,一度成為天下最有實力的割據者,引得無數英雄豪傑追隨,成為漢末三國的“帶頭大哥”。

“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有人說袁紹是“漂亮的草包”,這其實比較偏頗。從早期袁紹一系列作為看,他是個有膽有識的人。無論協助何進誅殺宦官還是與董卓鬥智鬥勇,袁紹表現都得一點兒不弱。袁紹後來稱雄北方,儘管也使了一些詐術,但基本靠的還是本事,尤其界橋之戰,袁紹表現出高超的戰略運籌能力和戰術指揮能力,在面臨危險的情況下也表現出大無畏之氣,事實足以證明袁紹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

但袁紹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主要是因為袁紹遇到了比他更厲害的人,這就是曹操。與袁紹相比曹操處處佔下風:袁紹儀表堂堂,曹操容貌短小;袁紹出身清流名門,曹操則出身宦官家庭,當時被稱為“濁流”。曹操年輕時特別注重交朋友,雖然也交了不少朋友,但大多是自己主動交往的,曹操經常自己推銷自己,但還時不時遭人白眼。這些都是受家族之累,而袁紹完全佔有這些方面的有利條件,誰想見他都得排隊。同樣是討伐董卓,曹操起兵最早、也最為積極,但只能屈居袁紹甚至張邈的手下,而袁紹儘管沒有為酸棗會盟做過任何貢獻,但參加會盟的人仍然一致推舉他為盟主。

袁紹還是失敗了,原因固然可以總結出很多,比如:袁紹一路太順了,所以有了“色厲膽薄”的一面;袁紹外表寬容,但內心猜忌、器量狹小,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袁紹手下能人不少,但他縱容大家搞內鬥,並且發展到難以控制的程度,從而在關鍵時刻正確的主張往往得不到支持,錯誤的戰略卻屢屢被通過。不過,不容忽視的是,如果沒有曹操的出現,袁紹走向成功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這說明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還有一種因素起作用,也可以把這個稱為“運氣”。

“有雄才無大略,有大略無雄才”的三國人物都是誰?

當然,“運氣”並不是白來的,說到底還是與個人的才能、謀略有關,當兩個都有雄才大略的人相遇時,才與略的高低就成了決勝的因素。

參考資料:《三國志》

袁紹有六次機會挽回官渡敗局?卻都被他完美避開了

《水滸傳》裡被嚴重低估的王倫,其實是個合格的管理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