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被壓迫式社交嘛?學會了它你將遊刃有餘

儒家 寧靜 孟子 北京陽光書法 2019-05-25

我們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都是被迫式社交。就是不得不去社交,應付一些人一些事。礙於情理,流於表面。這是人情世故虛情假意的一部分。 ​

比如當我們走進去時電梯裡空無一人,自由飛翔的快樂立刻就油然而生。然而,這份簡單的快樂有時來得快去的也快。比如在電梯門快要關上的那一刻,聽到最恐怖的三個字——“等、一、下”。

幾秒後,走進來你半熟不熟的同事或鄰居。你得先在嘴角捏出一個塑料微笑,然後開始在腦海中瘋狂地搜刮客套用語:

“出門啊?”

“嗯。”

“去上班嗎?”

“對呀。”

“坐地鐵?”

“是啊。你呢?”

“我也是。”

一套操作完畢,空氣突然安靜。話說完了,電梯還沒到一樓,彷彿一直往地心下墜,令人煎熬。你們不約而同地掏出手機,專注目光鎖定屏幕。儘管刷新50遍,也沒有一條未讀信息。

因此,我們時常在想為什麼總是被迫是社交?各種想法從腦袋湧出“嘴不甜,反應慢,不會找話題”、“自己太醜了”、“明明自卑,別人卻以為你高冷”、“學不會拒絕”、“不喜歡的人不願意跟他講話,喜歡的人不好意思跟他講話”等等,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都是在於我們沒有學會獨善其身。

你還在被壓迫式社交嘛?學會了它你將遊刃有餘

在《孟子·盡心上·忘勢》中,寫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前半句表達了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後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獨善其身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通俗的講,“獨善其身”就是要管好自己。有的人之所以會認為這個詞有貶義,也是來源於此。事實上,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管顧不好,便無從談及其他。一個生活不能自理品行不能“獨善”的人,根本顧及不上他人,如果他的思想貧瘠,他無法“兼濟”他人,如果他物質匱乏,他自然累及家人。一個人要先正己修身,方能有所建樹,這個努力的過程,便是“獨善其身”了。要養成良好的修養和品行,做到思想上獨善其身。要時刻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好高騖遠,有目標並且努力實現它。因此獨善其身使得我們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判斷和價值體系,從而使我們一步步遠離被迫式社交。

在紅塵翻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上,要做到獨善其身極為不易,必須歷經磨練並長期修養。因此我們需要把“獨善其身”置於案頭,時刻警醒自己,常去參悟理解,時間久了,就會平靜內心、寬闊胸懷,做事也會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得隴望蜀、盲目攀比。也會明白人不論高貴平凡,不論富貴貧窮,每天都是一日三餐床鋪八尺;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山不轉水轉,人有時就要面對現實,坦然接受,及時轉變觀念,改變心境,放下包袱,不能老和自己過不去,更不要整天疑神疑鬼,怨天尤人。學會“獨善其身”你就會明白身陷紅塵,我們有時難免會遇到紛爭煩擾,應儘量少些城府,少些算計,少些琢磨。多些溝通,多些理解,多些融合。假如我們心境都寧靜一些,慾望都減少一些,生活都簡單一些,該放下的就放下,社會中多喝捨得老酒,飄飄然,如道如仙;錚錚然,一腔熱情,無私得通徹透明,摻不得半點瑕疵……該捨棄的就捨棄,而被迫式社交也會離我們遠去。

如果你想盡早擺脫被迫式社交,就寫一副“獨善其身”或置於案頭或懸掛床頭,時刻警醒,時刻參悟,學會了它面對被迫式社交將遊刃有餘,幸福感也會陡然驟升。

你還在被壓迫式社交嘛?學會了它你將遊刃有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