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佛學之真理與應用(二)

儒家 佛教 政治 民主 法舫文化 2017-06-23

——法舫法師在長沙船山學社講

法舫:佛學之真理與應用(二)

長沙船山學社

真理的認識與證驗

前面說的,是就客觀的事物上說明事物之實性。現在再從認識上和證論上去觀察真理,這也可以說是主觀的和內在的真實性。從認識上有二種不同:

一是常識上的,此即通俗的真理。常識即是世間一般的或通俗的知識,也可以說是大眾知識。大眾的常識,對於世間的看法是:白馬是白馬,而非黑馬,黑馬是黑馬,而不是白馬,水是水而不是火,火是火而不是水,總而言之,這個就是這個而不是那個,那個即是那個而不是這個。故瑜伽論說:“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這也是一種真理。在佛學上這種真理叫做“世間極成真實”。

二是道理上的,即是思維的或經驗的真理。思維是哲學上的,謂從思考明辨所得到的真理。中國古書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思維的功夫。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真理,決不是通俗人所能領略的。又如莊子天下篇中說老子的學術是:“建之 以常無”,“主之以太一”。也非常識所能測知。科學上的經驗的知識,如天文學家所知天體境界,決不是世間俗人所知的天體境界。其他的科學知識境界,也不是普通人之境界。科學的知識在佛學上謂“比量智”,也即儒家所謂 “致知在格物”的知識。

證驗的真理也有二種:(一)煩惱障淨知所行真實。煩惱即不善之心理,如貪嗔痴慢等。我們平常人生活境界,總不出乎這些心理。一有這些心理,智慧就會隱覆,心境就不能光明。心境不光明,真理就不能認識,而終日顛倒錯誤,起惑造業,生死輪迴。故應了知真實:謂了知人生痛苦,了知痛苦之因,了知無痛苦之快樂,了知達到此解脫痛苦之方便道。才能算是證得真實。也即是證聖果。但是證這真實,即是將煩惱心改變為智慧心,解脫煩惱的智慧心所了知的境界才是真實的境界。由此真實智,佛教建立三乘共法。

(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這是大菩提的真實境界。斷煩惱障證三乘菩提,是從感情上建立的菩提。斷除一切 “淺識無知”的愚痴障礙是從理智上建立菩提。所知是境界。即前所說“知所有性”與“盡所有性”,或本體與現象。一個人非達到佛果。不能全知宇宙的本體與現象。故謂之障。要將此種“無知”或“不知”的障礙斷除,進而成為 “遍知”者,所瞭解的真實,此即成佛之大菩提境界。由此真實智,建立大乘不共法。

佛學的應用

佛教的真理,已大略說過,現在再說佛學的應用應用,如儒家說:“為學所以致用”。不致用則勿學焉可也。佛學也是如此。因為佛教是適宜這個社會的,人生所需要的。佛教固有湛深圓博的學理,但是佛學並非哲學,亦非科學,而是一種救世的人生學,也是一種由人而達超人的學理。普通人看佛學,總是說佛教是出世的,空虛的,無為的,消極的,非人生的,……不錯的,對於這萬惡的世間,虛偽欺詐的人生,汙濁的社會,我們佛教是出世的,空虛的,無為的,消極的,覺得是非人生的。但是,我們佛教對於挽救這個世界,濟度這世界的人類和眾生,卻是入世的,真實的,有為的,積極的,人生的。有一次,我在一個船上遇見一位老先生,他笑著說道:“現在這個世界,還是你們好。”我問他的所以然,他說:“你們是無為。”我立即回答說:“老先生你錯了!我們是有為,你是無為”。他愣了半天,不語。我說:“老先生,你不懂吧?我說的不錯。你知道麼?‘未著袈裟嫌多事,即著袈裟事更多’。”佛教倘若對人生沒有需要,決不會有二千五百年的悠久歷史呀!

今日世界,特別是中國,極需要佛教之救濟。現在人人需要平等,民主,慈愛。今就此略加說明:

一、佛學是提倡平等的。佛教說度眾生,又說利世,並沒有主奴的觀念,所謂眾生狹義說只是人類,廣義說包括一切有生命情感的動物。平等之說,佛學上有“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心是佛,是心即佛”。佛是由人而成,未成佛前,即是眾生。吾人是眾生,故吾人亦可成佛。法華經上有常不輕菩薩,視一切眾生皆如佛陀。何以一切眾生,人類都可成佛?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即覺悟之靈性)。因此故人人皆可成佛,學佛決不是某一類人的特殊事,學佛也無時間性的,不是風雅的事。中國佛學自南北朝以來,成為清談的資料。故使佛教不能夠實際的應用。常聽人說:“你可以學佛,我不能學佛”。又說:“我到了某年紀,家中老少安排妥當,再去學佛,”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要知道,佛學不是人間的消閒品。學佛不是“有閒階級的事。”佛陀是覺者,學佛是學覺者,等於學聖學賢。聖賢不是人人應學麼?學聖學賢還有時間性麼?又學佛不能離開生活,不能離開人群,佛教若離開生活,離開人群,世間又何必需要佛教呢!離開人生生活談佛教等於說食數寶,離開人群學佛等於空中建樓閣!

二、動的佛教:今日佛學之應用,是要有實際的應用。所謂實際的應用,要先除去那 ‘有閒’,‘風雅’, ‘清談’,‘無為’,‘山林’等錯誤觀念。要把佛學應用到民間、社會、軍事、政治、經濟的人類生活之中。中國佛學自唐宋以後,受宋儒的影響,漸漸衰敗下來,成為一種靜止的睡眠狀態,今後要使佛教動起來,積極地動起來。所謂動就是要建設一種適宜於今後新社會人生的新佛教。這種動的新佛教要大變化。

三、慈悲主義:慈悲是佛教利世應用的最高原則,也即是佛的本懷。佛教六度四攝的行為,就是實際的應用,也可以說是慈悲的表現。故佛教徒的種種行為,都要以慈悲為根本,實行慈悲,要先學菩薩。菩薩的精神是捨己救人,一切皆以利生為主,這可以說是‘大公無私’,非此,則不能徹底表現佛教的無我精神。今天中國需要和平,但是能不能和平,就要看我們的政治家彼此有無犧牲自我的大公無我的慧見。若大家都有無我的慧見,則戰爭可以立止,和平可以實現。一切政治主張要以全國人民的利益為利益,以人民的意見為意見,則真民主立刻實現,政治即可上軌道。今天全國的佛教徒,尤其是在服公務的佛教徒,應努力發揚這種佛教真理!

今日佛教在中國看起來表面上似乎衰微,實際上多方面已有進步,在世界上尤其在第二次大戰後的歐洲,佛教極為發達,不但是尋求學理,而且還在尋求實際的應用,希望我們中國佛教徒,為了實現佛陀的真理,應在各方面,隨時隨力去應用佛教的真理。

黃慕萊 王儒述 同記

(原載 《海潮音》第三十卷第四期、《法舫文集》第三集)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