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四個層次:英、俊、豪、傑

剛講完《管子》的課,徵求大家的意見,問大家接下來想聽哪一本經典。有幾位朋友說想聽《淮南子》。

不過,很多朋友可能對於《淮南子》並不熟悉。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這本書還有一個名字《淮南鴻烈》,淮南是指漢代的淮南王,第一代淮南王是劉邦的小兒子劉長,這裡說的淮南王則是他的兒子劉安,他召集了幾千名門客術士,對之前的很多著作進行了,歸納、整理、解說。這其中融合了道家、儒家、陰陽、兵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有些人講這部書歸入雜家,也有人歸入道家,其實很難用一個詞來概括。編著者劉安和他的這些門客的想法,就在鴻烈二字當中,“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天下最根本的道理

理想很宏大,對各家思想的整理和挖掘也確實都非常精當,但是在雜糅的過程中,卻有著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儒家和道家的矛盾上。在對“道”的論述上,有時表現出對儒家的批判,但是一旦進入實務領域,又迅速的轉到儒家的立場和方法。簡單的說是心靈的自由與現實社會的人間秩序之間的衝突。

其實,這種衝突在很多古代的名士大儒身上都有一定的表現,對於個人精神世界,更傾向於道家,而入世之法基本都是儒家,就像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文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莊子。


人才的四個層次:英、俊、豪、傑


最近也只是抽空在細讀《淮南子》,可能會不定期的寫一些有關的內容。不過我解經典的思路還是一樣的,就是注重實用,就是和我們的生活、工作能夠發生關聯,能夠對我們有所幫助。還是我們利好書院的一貫思路:讓經典迴歸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來。

好,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正題吧。

在講《管子》的時候,也講過一些關於識人、用人、管人的很多內容。其實,我們很多經典都在講這些內容,原來寫過的內容裡也都很多都包含了這些內容,比如《人物誌》、《長短經》、《六韜》等等。

為什麼那麼多經典都會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呢?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特別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們,就是從目的上來說,大家都是對東周末年的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就是要實現從亂到治,都是要恢復人間秩序。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馬上就找到反例了,就是說道家,其實道家的目的也是一樣的,是要實現無為而治,當然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什麼也不做,是要合道而為。

我們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管理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合作、協作的一種形式,知人、知人善任當然是合作和組織的前提

而作為管理者,知人善任更是重中之重,所以

《淮南子·泰族訓》中說: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還有:知人則無亂政。

其實,這一篇講了很多人才甄別的標準。選人用人,肯定不是靠感覺,更不是靠個人好惡(這一篇文章最後專門談這個問題),而要是要具體的,可衡量、可複用的標準。

《淮南子》把這個標準定在了“智”上,當然,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古人所說的“智”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智力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它有更廣、更深的內涵,既包含了上邊所說的知人,更包含了應對、處理各種問題,特別是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得道”的人,就是那些通曉了世界根本規律的那些人。

這裡《淮南子》用“智”作為標準,把人才分為:英、俊、豪、傑四個層次。


人才的四個層次:英、俊、豪、傑



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

《淮南子·泰族訓》

故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豪,十人者謂之傑。明於天道,察於地理,通於人情。大足以 容眾,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知足以知變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 以隱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知足以決嫌疑, 廉足以分財,信可使守約,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 義而不比,見難不苟免。見利不苟得者,人之傑也。英、俊、豪、傑,各以小大 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製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 之內,一心同歸。

我們一個一個來具體看一下,什麼樣的具體標準才能成為英、俊、豪、傑。

智過萬人者謂之英;

明於天道,察於地理,通於人情

其實天道說到底就是天時,就是能夠審時度勢,對天下大勢的發展和變化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審察地理則是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物產、交通等等特徵都能準確掌握的人;而通曉人情應該說是通曉人性,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心胸博大足以容納眾人、德行足以使遠方的人歸附、誠信足以統一差異、智慧足以應付變通,這種人就是人中的“英”。

俊:

智過千人者為俊;德足以教化,行足 以隱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

簡單的說就是能夠有很好的德行,能夠率先垂範,以身示範,行為合乎道義,能夠獲得下屬的愛戴,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

智過百人者為豪;行足以為儀表,知足以決嫌疑, 廉足以分財,信可使守約,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

行為足以為人師表、智慧足以決斷疑難、廉潔足以公平分配財物、誠信足以遵守信約,做事值得效法、說話合符道理。

傑:

智過十人者為傑;守職而不廢,處 義而不比,見難不苟免。見利不苟得者。

也就是說堅守本職工作而不荒廢、為人正義而不結黨營私、遇見危難而不苟且躲避、看到利益而不貪得。

而具體的使用原則是:根據個人能力的大小,以及他的性格特徵,安排合適的崗位。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知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道對方的“能力半徑”與“性格特徵”,如果對此沒有了解,或者說忽視,只是用人品去評價,很可能會出現好人辦不了好事,反而惹出一堆麻煩的情況。

性格特徵是對某一個人的準確把握,就是要非常清楚這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可能做出哪些選擇,要對可能會犯的錯誤,提前做出預防。

對性格特徵的把握,其實是對人性洞察的一部分,作為管理者,如果對於人性沒有洞察,對於人性沒有足夠清醒的認知,把下屬只是用善惡來劃分,那基本可以肯定,管理工作根本做不好。我們在《管子》相關的內容裡講過很多了,我一直也說《管子》是中國2700多年來第一人性寶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前邊的文章。簡單的說人性不是隻有善惡,還有幽暗不明,而且人性本身善變,在不同的時間,同樣的一個人可能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我們有時候過度高估了人性的善,或者寄希望於人性的善,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更嚴重的低估了人性的惡,特別是在利益面前。人性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就是《管子》所說的: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上邊《淮南子》給出了人才分類的標準,那有沒有具體的辦法呢?

具體的答案就在:《淮南子·汜論訓》

故論人之道,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則觀其所不取。視其更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仁;振以恐懼,以知其節;則人情備矣。

簡單的翻譯一下:

從已經知道的現象中推知還未顯露發生的事,以觀察小節來推知大體。

所以識別評判人的方法是:

第一,貴則觀其所舉:就是對有一定地位的人觀察他具體是怎麼做事情的;

第二,富則觀其所施,對富有的人來說,觀察他是不是願意用錢財去幫助別人;

第三,窮則觀其所不受,對於窮人來說,要觀察他的底線是什麼,就是再窮也不會接受什麼;

第四,賤則觀其所不為,對地位低下的人來說,就是觀察他不願意做什麼;

第五,貧則觀其所不取,和地位低下基本一樣,對貧窮者是觀察他不拿取他人的什麼。

第六,視其更難,以知其勇,將他處於危難的時候,就能觀察到他的勇氣如何;

第七,動以喜樂,以觀其守,用他喜好的東西去打動他,就能觀察到他的操行如何;

第八,委以財貨,以論其仁,將貨物錢財交付給他,就能觀察到他的仁愛如何;

第九,振以恐懼,以知其節,用恐懼的事物來觸動他,就能觀察到他的氣節如何;

這樣從多方面來對一個人的反覆觀察考查,就能知道這個人的大概情況了。


人才的四個層次:英、俊、豪、傑


其實,在這一篇《淮南子》還講了三個特別重要的原則:

第一用人是用人所長,而不是求全責備。

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賢乎天下,則難矣。夫百里奚之飯牛,伊尹之負鼎,太公之鼓刀,甯戚之商歌,其美有存焉者矣。

我們在《管子》裡也講過,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與不可、強不能、言不知(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第二:對人品不要過度的挑剔,也就是不要有道德潔癖。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

第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總是喜歡和自己類似或者說那些讓自己有惺惺相惜的感覺的人,但是對於管理者而言,這可能是一個災難。

凡人 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 也。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淮南子·繆稱訓》)

這裡說的道理是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賢人,還要再找同類,那隻會加快失敗的進度。

簡單點說,作為領導者,選人的標準是客觀、公正,以及崗位的實際需要,而不是個人憑個人的好惡。

這一篇又比較長,希望對作為管理者的朋友識人、用人有所幫助吧。

對於被管理者,我們可以用這些標準來自省、自檢一下,我們在哪一個層次,找差距、查不足,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