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道以化真

我們時常在想,學習文化的終極是什麼,是學究天人?還是承聖人之絕學?還是儒家,道家,佛家,近現代哲學體系?這是個需要自我明確的問題,否則就成了“學也無涯,學也無明”。

回答這個問題,先將文化從使用上進行概要分類,將技術技能,工程,現代科學研究歸為數理文化,將文史法哲學,中醫等文理性的歸為思想文化。數理文化和思想文化之間本為一體的,分開說是為了描述方便。當然按照結果劃分,還可分為實用文化和虛擬文化,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等等。只是這種劃分不便於陳述。

首先,數理文化無窮無盡,用心踏實研究,總會有收穫,就會不斷進步,進步無休無止。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天人合一道以化真

那麼思想文化就是我們需要認識的。思想文化是人行為的統綱,或惑或明,或混濁或清澈,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然而又有多少人終其一生能獲得自明。

近代,以馬哲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實事求是為核心思想的思想體系代表了主流,他們排斥所謂的唯心主義,如風不動,帆亦不動,心動,這就是不唯物,討論了物質和意識的存在關係,並給出了明確結論。這個問題我先給出結論,其實不存在意識決定物質,也不存在物質決定意識。為了排斥唯心而唯物本身就是唯心,脫離實事求是,為了排斥唯物而唯心就是完全脫離現實。

以孔孟荀,程朱王等為代表的儒家聖人(姑且這樣描述,其實不準確,因為他們尤其是孔子從沒有說過自己是儒家聖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格物致知修身為要,讓人成為至善的聖賢君子。王陽明更是直接給出了操作方法,致良知即可成為聖人,值得一說的是,有很多人總是用知行合一提醒自己和別人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誤解了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本身就是要糾正這個觀點,理論也是實踐,實踐也是理論(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不要分開而說。而陽明有些佛家思想,更是被人稱之為心學。那麼總結就是儒家可以效仿,操作性強,“人人皆是聖人”的思想,成了主流。

天人合一道以化真

而釋家,禪宗代表有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幾乎以修心為要,通俗如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等,如,五蘊皆空,見誅相非相即見如來,法非法,非非法,以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性空不染,再如風不動帆亦不動,心動等,通過禪定,自覺神通,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人人皆可成佛,世間無可渡之人。核心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天人合一道以化真

道家,之所以稱之為道家,是對為追求得道的統稱,從道德經,鬼谷子等帛書典籍可以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行不言之教,無為而無不為,如欲多則心氣散,追求無慾。莊子說聖人息也深深,呼吸以踵,再結合無根樹等丹道思想,道家總的講求以氣入神,以神入虛,道骨仙風,無為是關鍵。

綜合而言,儒家格物致知以修身,釋家性空以修心,道家無為而凝神,其實修身,則心神已修,修心,則身神皆修,修身,則身心具修,如此,儒釋道雖切入點不同,然終極相通,如禪宗說的風不動,帆亦不動,心動。和王守仁說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其實是帆與花,和人之間建立了聯繫,可以稱之為感應,感應有強弱,不同的人感應不盡相同,這種感應可用氣來描述,和道家的氣相通,這也就解釋了意識物質的關係。那氣又從何而來,黃帝內經講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可見氣化於陰陽,陰陽化於天地。所以氣合天地,天人合一,陰陽相合,“易”變而生。

回到開始,文化的終極就是天人合一。至於行為,道以化真,真也,性也,儘性至命,致知即可。和南懷瑾說的儒為表,佛為心,道為骨有類似的地方,其實佛儒道,近現代哲學本為一體,這樣講只是為了相而相,並不準確,但不妨礙理解。

天人合一,道以化真。可以。

天人合一道以化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