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大學》這本書的核心思想。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四書五經”,但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而《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所謂《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部經典的合稱。先秦時期的孔門教材本是“六經”,但其中的《樂經》失傳,所以只剩下五經。

《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01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四書”之首:《大學》的內容。這本書為什麼能作為四書之首,它都講了哪些內容?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今天我們來聊聊。

儒家思想大家知道,那你知道學習儒家思想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嗎?這本書《大學》在一開篇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都說要“以始為終”,所以,作為儒家經典,中華文化的經典的《大學》一開篇就告訴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再止於至善”。

所以,儒家思想的最終目標是“止於至善”,“善”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至善”是儒者的最終目標。

那為什麼“善”是儒家的出發點呢?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意思是說“知道應該達到的最終目標,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一個人能有所成就,必然會經歷“定、靜、安、慮、得”這五個步驟。當然,善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也隨處可見,必然孔子在《論語》中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說“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02

“善”不僅是儒家思想的出發點,也是儒者的行為準則,或者處世態度。孔子說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意思是要提醒人們要潔身自愛和日臻完善,與品德高尚的人打交道。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就非常讚賞孔子的“循循善誘”以及孔子為人師表的魅力。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善也是有志之士的基本要求。

“與人為善”是良性人際交往的根本,也是儒家思想的出發點。中國人講究“與人為善,以和為貴”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善”的影響。

03

那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如此強調善?我總結有三個原因:

《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第一:“善”有時代背景。孔子身處春秋戰國時代,在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的年代,孔子四處遊說,勸導各位諸侯國放棄戰爭,恢復和平,主張“仁政”,所以,儒家以“善”為思想的出發點其實有其時代背景的。

第二:“善”是道德最高標準。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是一種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要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要以道德作為基礎,所以,儒家以“善”來作為所有道德的最高標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其他道德,比如“仁義禮智信”。

第三:儒學的對象,我們都知道,孔子出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孔子也是很多王公貴族弟子的老師,所以儒學的對象,一般來說都是當時的統治階級。孔子推行仁政,避免戰爭,那麼就需要給這些王公貴族,未來的統治者傳遞“善”的理念,《大學》的開始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中“親民”其實就是對這些未來的統治者說的,而不是一般人。

《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04

好了,說了《大學》核心,以及儒家的“善”,其實,在同時的西方世界,“善”同樣是被列為“最高道德標準”,比孔子小几十歲的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三賢”之一,也是西方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也提出了“道德即知識”的理念,認為知識就是最高的善,知識就是美德。有知識的人,必定有美德,必定會做善事。有知識而去作惡這是不可能的。

雖然當時東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並沒有太多交集,但對人性向善的需求,可以說是東西方人共同的追求。

好了,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大學》這本書。講完了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個字“善”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這本書也非常重要的“八個字”,那就是被稱之為“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很多人都聽說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其實這只是《大學》“八條目”的其中三條,這八條目其實就是對“善”的實踐,也可以說是一種“修身”的實踐。在《大學》的第二章說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實踐善,最終的成就是“平天下”,但要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這七個步驟,在《大學》的後面內容,就是對這個“修身”過程的具體闡釋。

《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比如《大學》的第四章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就是講什麼是“誠”,以及如何做到“誠”。所謂“誠”,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不要欺騙自己,一方面是不要欺騙別人。不要騙自己,比如厭惡汙穢的氣味那樣,難聞就是難聞;不要欺騙別人,就像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沒有必要隱瞞。做到“誠”就是讓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就是即便在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要保持“真誠”,不要偽裝。

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誠就是要隨時保持,像別人一直在看著自己,並且用手指著自己一樣。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大學》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之首”,它的核心講了這一個字


其實就一個“誠”字,現在很多人都無法做到,能做到對自己坦誠、也能做到對別人坦誠並不容易。很多人認為,坦誠面對別人是最難的,但其實我認為,要坦誠面對自己才是最難的。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主張“認識你自己”,其實就是要坦誠面對自己,並認識自己。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