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節看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宗教

儒家 清明節 政治 春秋戰國 健牧跑步 2017-04-11

從清明節看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宗教

前言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身心放假,再結合自身的祭拜和一些反思,談談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宗教這個命題。命題宏大,清明節只是一個切入口,去了解其中一二,管中窺豹。

1. 祖先崇拜1

清明節在中國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很多在外面工作的人,清明節都會回家祭祖掃墓。在廣東和福建一些地方,這幾乎和春節回家團圓一樣重要。

春節代表的是一年之始,清明節則是對祖先的緬懷和崇拜。為什麼對祖先的緬懷和崇拜在中國,會上升到國家和文化的層面呢?這背後有著深刻的意義。

人類面對浩瀚的宇宙和大自然,感受到個體的渺小和無助,客觀上需要寄託於超越人類自身的力量。這是宗教產生的一大原因和動力。

中國在春秋甚至更早以前,就有祖先崇拜。國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會在天上看著我們、保佑我們,這是一種寄託和歸宿。祖先的靈魂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人對大自然的恐懼。

為什麼中國會產生祖先崇拜? 這跟中國漫長和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息息相關。農業社會有個特點:社會活動以農作物的生長為導向。像稻穀、小麥這些生長週期長作物,需要長時間的細心照料,農民只能定居在農作物附近。定居後,就有穩定的社會結構(比如祠堂、祖墳等),習俗也容易流傳下來。也因為定居,定期掃墓成為一種可能,然後逐漸賦予更多的含義,並最終產生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存在,削弱了國人向宗教求助的需求。

2. 祖先崇拜2

宗教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對死亡的恐懼。死亡代表的是個體的消亡,死亡是永恆的,不可知、不可控、不可逃、不可逆。從來沒有人確切知道死亡後會如何,死亡背後是一片黑暗又神祕的世界。

祖先崇拜,一方面是後人祈求祖先的保佑,另一方面也預示著自己也可以成為天上的祖先,接受後人的拜祭,保佑著後人。

結合自身經歷來解釋可能會更清楚。我的祖先是在清朝時從福建遷移至廣東的,繁衍生息至今到第18代,我們半條村子的人都是由清朝的一對夫婦繁衍下來的。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這半條村的人都會去祭拜我們共同的祖先。

除了清明節外,每年的中秋節是另一個重要的祭拜日子。清明節是祭拜久遠的祖先,中秋節則是祭拜近代的先人。

在村裡,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若干戶人家,會有一個共同的祖墳。祖墳裡,近房親戚的先人骨龕會按照順序擺放。每年中秋節,後代子孫們都會去祭拜、掃墓、上貢品、放鞭炮,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參加這種祭拜,耳濡目染。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長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可以很合理地判斷,在我歸天后,我的骨龕大概會排在什麼位置。然後每年的中秋節,我的後代們(哪怕我自己沒有後代,近房親戚肯定會有),都會帶著豐盛的貢品來祭拜我、敲鑼打鼓、放鞭炮、說些懷念的好話。

如果死亡後的部分情節是可以預期和判斷,死亡似乎並沒有那麼可怕。

3. 族譜

死亡的恐懼並不僅在於個體的消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很多人是怕在這個世界上白走一趟,什麼都沒有留下。

中國的古代社會有一個不怎麼顯眼,但卻意義深遠的發明:族譜。族譜裡記錄著每個人的家族結構,每個家族成員的名字都會永久地記錄在族譜上。雖然不能永垂史冊,但永垂族譜是沒有問題的。(可惜我們家的族譜因為某些動亂被付之一炬,再也恢復不了了。)

族譜上永遠留著自己的名字,後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好歹可以讓這個世界知道某某某到此一遊。

留名族譜,進一步抵消對死亡的恐懼,也解決了在這個世界上白走一遭的後顧之憂。

現在很多人捐款冠名建教學樓,醫院等,跟族譜留名的性質差不多,背後的動機是一致的。

4. 政治文化

除了家族層面的原因,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是決定性的。

展開前先講一個現象:考古研究發現,即使在原始社會,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很多的人類社會都有巨大的圖騰,這些工程不是少數人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這些不能吃,不能改善生活,又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的東西,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

《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是靠共同的想象和願景撐起來的。宗教很大的作用就是團結多數人,把大家整合到一起。

比如在伊斯蘭教義裡,天下穆斯林都是兄弟姐妹。既然是兄弟姐妹,不分地域、膚色、人種,大家就可以和諧地共存和合作。宗教在某種意義上是組織和團結大多數人的一種工具。

說完背景,再回頭看中國社會。中國的天下大勢,最熟悉的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大多數時間裡,中國社會都是處在大一統狀態下的。

在大一統的客觀狀態下,中國對宗教這種組織和團結大多數人的工具,並沒有迫切的需求。中國的主流思想流派和文化精英,並沒有往團結更多人的方向去努力(終極是發展出宗教),而是轉向了另一個方向:如何為這個大一統的政權服務,並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主流思想流派裡,儒家是典型的例子。儒家早期孕育著成為宗教的可能,但貨與帝王家後,發展的方向就變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原來的含義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約束是彼此和雙向的,還有潛臺詞:如果君沒有君的樣子,臣也可以沒有臣的樣子。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人才在諸侯國之間流動並沒有太多的思想包袱。

後來的“君君臣臣”慢慢被曲解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單向要求。朝代越往後,君對臣的關係愈加不平等。

5. 皇權的意志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皇權社會,高度中央集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站在皇權的角度來說,國家已經統一,文有儒家思想為其鞏固政權,武有著強大的武力作為保障,對宗教沒有什麼訴求。

縱觀人類歷史,政權和教權之間有著非常微妙的關係。教權一方面可以輔助和鞏固皇權,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甚至顛覆皇權。

中國自秦朝以來,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皇權社會,皇權無比穩固和強大,根本不需要宗教這種力量來輔助自己,同時也不會允許教權分享皇權獨裁的權力,更重要的是要小心提防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力量來顛覆自己。

中國並不是沒有沒有宗教信仰的土壤,這個可以從歷代的農民起義看出來。古代的農民起義,起義前都要裝神弄鬼一番。尤其是那些能鬧出大動靜的起義,基本都帶著宗教的色彩,比如黃巾起義的太平道,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

這些帶著宗教色彩的起義,如狂風捲落葉般的姿勢橫掃九州,說明了國人是願意接受宗教,也有宗教訴求的,只是長期被壓抑了而已。

6. 皇權獨裁和祖先崇拜

皇權獨裁和祖先崇拜是相輔相成的。

首先,皇權不允許出現強大的宗教來威脅自身的統治,但人民群眾客觀上又有宗教類的訴求,加上中國自身農業社會的特點,自然而然誕生了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自帶的“父父子子”屬性跟維護皇權統治的“君君臣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謀而合的,皇權樂意看到祖先崇拜,也會去推波助瀾。

這是清明節能上升到重大國家節日的原因之一。另一個重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背後也能聞到國家機器的味道。

7. 結語

中國的祖先崇拜、族譜、政治文化影響、皇權專制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宗教的發展在中國長期被壓制,從而沒有產生嚴格意義上的宗教。

人民群眾客觀的宗教需求,在中國演化成了弱宗教:儒道佛。

這以佛教最為明顯,好像很多人都信佛,燒香拜佛、吃齋。但這顯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

弱宗教還往往帶著實用主義,大的角度來說是“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小的角度來說燒香拜佛往往是出於保佑自己親人的基本訴求。

8. 後話

國人普遍沒有宗教信仰,於是經常聽到: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我更加願意理解成這是由於社會的變革而帶來的暫時缺位。

進入現代社會,很多農業社會的傳統根基和元素都發生了改變。比如人員遷徙流動成為常態,很多人都離開了自己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鄉土情結相對淡化,祖先崇拜也因為遠離故土而開始動搖和淡化。

以前作為正統思想流派的儒家,也因為時代的變化和文化運動,已經丟失了在國家層面統治地位。

因為沒有宗教,加之祖先崇拜和儒家思想的消退,中國陷入信仰的缺失是必然的。

信仰是社會的剛需,在正統信仰缺位的情況下,就產生了金錢崇拜、偶像崇拜等各種新形式下的信仰。

個人覺得國家也是注意到信仰的缺位,所以重新重視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日,高速免費通行等,就是推動傳統信仰的迴歸。

另一個層面,商業是在新形式下的一種最有可能的也是最健康的信仰,於是就有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純屬YY。

版權聲明:本文由學祝原創,健牧跑步首發,轉載無需授權,但需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