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缺乏航海工具和航海技術的支持,站在東邊沿海線上,只能望洋興嘆,不知大洋彼岸,更是何處。

遙看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人們因此認為,東方的盡頭,就是太陽的家,太陽居住的地方。

在中國神話故事裡,太陽是必須攀沿著一顆名叫“扶桑木”的樹升上天空的,所謂“日出扶桑”是也。

《說文解字》就說:“扶桑神木,日所出。”

《淮南子》中也稱日居於扶桑。

即人們把東方盡頭、太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扶桑。

偽託為漢代齊人東方朔著的《十洲記》裡面有詳細的解說:“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

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扶桑,是一個想象中的、虛擬的地方,不是實指。

南朝齊皇室蕭子顯就在《南齊書•東南夷傳贊》說:“東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遠,極泛溟滄。”用扶桑和溟滄一併代指距中國遙遠的地域。

討厭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隋唐,扶桑這個美好的名詞被移用到日本身上,成了專指日本的代稱。

"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缺乏航海工具和航海技術的支持,站在東邊沿海線上,只能望洋興嘆,不知大洋彼岸,更是何處。

遙看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人們因此認為,東方的盡頭,就是太陽的家,太陽居住的地方。

在中國神話故事裡,太陽是必須攀沿著一顆名叫“扶桑木”的樹升上天空的,所謂“日出扶桑”是也。

《說文解字》就說:“扶桑神木,日所出。”

《淮南子》中也稱日居於扶桑。

即人們把東方盡頭、太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扶桑。

偽託為漢代齊人東方朔著的《十洲記》裡面有詳細的解說:“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

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扶桑,是一個想象中的、虛擬的地方,不是實指。

南朝齊皇室蕭子顯就在《南齊書•東南夷傳贊》說:“東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遠,極泛溟滄。”用扶桑和溟滄一併代指距中國遙遠的地域。

討厭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隋唐,扶桑這個美好的名詞被移用到日本身上,成了專指日本的代稱。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君不見著名詩人王維在送別阿倍仲麻呂時賦詩說:“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但是,自日本始一誕生,我國史書就明確稱之為倭國,根本用不著另外用扶桑指代它的。

如《漢書.地理志》裡有交代:“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樂浪郡為漢武帝在今朝鮮大同江南所設州郡。

《三國志》卷三十中也記載:“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水經注》引《魏略》:“倭人在帶方東大海中,依山島為國,度海千里。”

……

中國人是看著日本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對它知根知底。

然而,也許是因為日本人自稱其天皇是太陽神的兒子,而扶桑又是太陽居住的地方,於是出現了“日本=扶桑”的怪象,魯迅在1931年還把日本稱為扶桑,他在該年送日本友人東渡的詩中就有“扶桑正是秋光好”的句子。

真是汙了“扶桑”這個好詞語。

不過,這還不是最遺憾的。

最遺憾的是,《梁書》卷五十四有記,南北朝時期的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有個叫慧深的著名僧人在荊州講演佛法時提到,他曾泛舟出東海,到達了極東邊的地方,當地有樹,葉似桐,初生如筍,實如梨而赤,績其皮可為布為衣為綿,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扶桑木”,那麼那個地方就是傳說中的“扶桑國”。“扶桑國”離中土有多遠呢?慧深說:“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大漢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而文身國則是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

根據樑慧皎所著《高僧傳》初集卷九和《魏書.釋老志》等書記載,慧深是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的弟子。按照慧深的說法,這扶桑國距離中國有三萬多裡,位置大概就是現在的美洲墨西哥!

慧深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倭國(日本)以東七千餘里是文身國,文身國以東五千餘里是大漢國,大漢國以東二萬餘里才是扶桑,即日本與扶桑根本不是一回事。

可惜的是,後人竟然無視這段解說,硬按照隋唐以來以扶桑指代日本說法來理解,認為慧深曾到日本宣揚過佛法,殊不知慧深其實遠涉重洋,比哥倫布早了一千多年到達美洲!

法國人金尼.德經(De.Guignes)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的學者,凡事都較真,遇事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探出究竟不肯罷休。1752年,金尼讀到《梁書》這一段,大感驚奇,進行了多方研究和考證。將近十年之後,即1761年,發表了《中國人之美洲海岸航行及住居亞洲遠東之民族的研究》,明確提出,中國南北朝時佛教僧侶慧深到的扶桑國即今之墨西哥!

"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缺乏航海工具和航海技術的支持,站在東邊沿海線上,只能望洋興嘆,不知大洋彼岸,更是何處。

遙看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人們因此認為,東方的盡頭,就是太陽的家,太陽居住的地方。

在中國神話故事裡,太陽是必須攀沿著一顆名叫“扶桑木”的樹升上天空的,所謂“日出扶桑”是也。

《說文解字》就說:“扶桑神木,日所出。”

《淮南子》中也稱日居於扶桑。

即人們把東方盡頭、太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扶桑。

偽託為漢代齊人東方朔著的《十洲記》裡面有詳細的解說:“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

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扶桑,是一個想象中的、虛擬的地方,不是實指。

南朝齊皇室蕭子顯就在《南齊書•東南夷傳贊》說:“東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遠,極泛溟滄。”用扶桑和溟滄一併代指距中國遙遠的地域。

討厭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隋唐,扶桑這個美好的名詞被移用到日本身上,成了專指日本的代稱。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君不見著名詩人王維在送別阿倍仲麻呂時賦詩說:“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但是,自日本始一誕生,我國史書就明確稱之為倭國,根本用不著另外用扶桑指代它的。

如《漢書.地理志》裡有交代:“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樂浪郡為漢武帝在今朝鮮大同江南所設州郡。

《三國志》卷三十中也記載:“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水經注》引《魏略》:“倭人在帶方東大海中,依山島為國,度海千里。”

……

中國人是看著日本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對它知根知底。

然而,也許是因為日本人自稱其天皇是太陽神的兒子,而扶桑又是太陽居住的地方,於是出現了“日本=扶桑”的怪象,魯迅在1931年還把日本稱為扶桑,他在該年送日本友人東渡的詩中就有“扶桑正是秋光好”的句子。

真是汙了“扶桑”這個好詞語。

不過,這還不是最遺憾的。

最遺憾的是,《梁書》卷五十四有記,南北朝時期的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有個叫慧深的著名僧人在荊州講演佛法時提到,他曾泛舟出東海,到達了極東邊的地方,當地有樹,葉似桐,初生如筍,實如梨而赤,績其皮可為布為衣為綿,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扶桑木”,那麼那個地方就是傳說中的“扶桑國”。“扶桑國”離中土有多遠呢?慧深說:“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大漢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而文身國則是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

根據樑慧皎所著《高僧傳》初集卷九和《魏書.釋老志》等書記載,慧深是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的弟子。按照慧深的說法,這扶桑國距離中國有三萬多裡,位置大概就是現在的美洲墨西哥!

慧深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倭國(日本)以東七千餘里是文身國,文身國以東五千餘里是大漢國,大漢國以東二萬餘里才是扶桑,即日本與扶桑根本不是一回事。

可惜的是,後人竟然無視這段解說,硬按照隋唐以來以扶桑指代日本說法來理解,認為慧深曾到日本宣揚過佛法,殊不知慧深其實遠涉重洋,比哥倫布早了一千多年到達美洲!

法國人金尼.德經(De.Guignes)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的學者,凡事都較真,遇事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探出究竟不肯罷休。1752年,金尼讀到《梁書》這一段,大感驚奇,進行了多方研究和考證。將近十年之後,即1761年,發表了《中國人之美洲海岸航行及住居亞洲遠東之民族的研究》,明確提出,中國南北朝時佛教僧侶慧深到的扶桑國即今之墨西哥!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金尼認為:倭國(日本)東北七千餘里居住的蝦夷人(Aino)有黥面文身之俗,故稱文身國。文身國東五千餘里,叫大漢國,為現在的堪察加半島(Kamchatka)。更向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叫做扶桑國。這個距離,就在北美。而以慧深所述物產看,大致和墨西哥相一致。慧深所說的扶桑樹,極可能就是原產於墨西哥、且具備扶桑木的全部特徵的棉花樹。並且,當海潮有利時,古人乘坐小船從日本北海道經千島,沿堪察加半島海岸,穿過阿留申群島(Aleutian),到達北美洲的西北部,那是完全有可能的。而美洲的文化是先從西海岸發展起來的,分明就是受大洋對岸亞洲大陸的影響。現在,在墨西哥和祕魯的某些古國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就發現了與中國一樣的佛像、石刻等;當地古代建築和雕刻,也是亞洲的風格。

慧深提到扶桑國有南北二監,南監押輕犯,北監押重犯,重犯子女,男孩8歲為奴,女孩9歲為奴,這正是墨西哥瑪雅人的制度。

另一個法國學者艾維寧(Edward P.Vining)興致勃勃地研讀了金尼的作品,於1885年出版了《無名的哥倫布或慧深與阿富汗族之佛教團於五世紀發現美洲之證據》,進一步完善金尼的觀點,認為倭國東北七千餘里的文身國為阿留申群島愛斯基摩人(Eskimo)地方,文身國東五千裡的大漢國為阿拉斯加(Alaska)地方。從阿拉斯加向東(東南)二萬餘里、當中國(以荊州為中心的中國中部)之東的扶桑國,就是墨西哥地方!

中國學者章太炎、朱謙之、呂思勉和鄧拓等也都支持扶桑是墨西哥說。

朱謙之還專門寫了一部《扶桑國考證》,肯定了扶桑就是墨西哥。

"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缺乏航海工具和航海技術的支持,站在東邊沿海線上,只能望洋興嘆,不知大洋彼岸,更是何處。

遙看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人們因此認為,東方的盡頭,就是太陽的家,太陽居住的地方。

在中國神話故事裡,太陽是必須攀沿著一顆名叫“扶桑木”的樹升上天空的,所謂“日出扶桑”是也。

《說文解字》就說:“扶桑神木,日所出。”

《淮南子》中也稱日居於扶桑。

即人們把東方盡頭、太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扶桑。

偽託為漢代齊人東方朔著的《十洲記》裡面有詳細的解說:“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

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扶桑,是一個想象中的、虛擬的地方,不是實指。

南朝齊皇室蕭子顯就在《南齊書•東南夷傳贊》說:“東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遠,極泛溟滄。”用扶桑和溟滄一併代指距中國遙遠的地域。

討厭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隋唐,扶桑這個美好的名詞被移用到日本身上,成了專指日本的代稱。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君不見著名詩人王維在送別阿倍仲麻呂時賦詩說:“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但是,自日本始一誕生,我國史書就明確稱之為倭國,根本用不著另外用扶桑指代它的。

如《漢書.地理志》裡有交代:“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樂浪郡為漢武帝在今朝鮮大同江南所設州郡。

《三國志》卷三十中也記載:“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水經注》引《魏略》:“倭人在帶方東大海中,依山島為國,度海千里。”

……

中國人是看著日本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對它知根知底。

然而,也許是因為日本人自稱其天皇是太陽神的兒子,而扶桑又是太陽居住的地方,於是出現了“日本=扶桑”的怪象,魯迅在1931年還把日本稱為扶桑,他在該年送日本友人東渡的詩中就有“扶桑正是秋光好”的句子。

真是汙了“扶桑”這個好詞語。

不過,這還不是最遺憾的。

最遺憾的是,《梁書》卷五十四有記,南北朝時期的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有個叫慧深的著名僧人在荊州講演佛法時提到,他曾泛舟出東海,到達了極東邊的地方,當地有樹,葉似桐,初生如筍,實如梨而赤,績其皮可為布為衣為綿,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扶桑木”,那麼那個地方就是傳說中的“扶桑國”。“扶桑國”離中土有多遠呢?慧深說:“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大漢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而文身國則是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

根據樑慧皎所著《高僧傳》初集卷九和《魏書.釋老志》等書記載,慧深是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的弟子。按照慧深的說法,這扶桑國距離中國有三萬多裡,位置大概就是現在的美洲墨西哥!

慧深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倭國(日本)以東七千餘里是文身國,文身國以東五千餘里是大漢國,大漢國以東二萬餘里才是扶桑,即日本與扶桑根本不是一回事。

可惜的是,後人竟然無視這段解說,硬按照隋唐以來以扶桑指代日本說法來理解,認為慧深曾到日本宣揚過佛法,殊不知慧深其實遠涉重洋,比哥倫布早了一千多年到達美洲!

法國人金尼.德經(De.Guignes)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的學者,凡事都較真,遇事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探出究竟不肯罷休。1752年,金尼讀到《梁書》這一段,大感驚奇,進行了多方研究和考證。將近十年之後,即1761年,發表了《中國人之美洲海岸航行及住居亞洲遠東之民族的研究》,明確提出,中國南北朝時佛教僧侶慧深到的扶桑國即今之墨西哥!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金尼認為:倭國(日本)東北七千餘里居住的蝦夷人(Aino)有黥面文身之俗,故稱文身國。文身國東五千餘里,叫大漢國,為現在的堪察加半島(Kamchatka)。更向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叫做扶桑國。這個距離,就在北美。而以慧深所述物產看,大致和墨西哥相一致。慧深所說的扶桑樹,極可能就是原產於墨西哥、且具備扶桑木的全部特徵的棉花樹。並且,當海潮有利時,古人乘坐小船從日本北海道經千島,沿堪察加半島海岸,穿過阿留申群島(Aleutian),到達北美洲的西北部,那是完全有可能的。而美洲的文化是先從西海岸發展起來的,分明就是受大洋對岸亞洲大陸的影響。現在,在墨西哥和祕魯的某些古國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就發現了與中國一樣的佛像、石刻等;當地古代建築和雕刻,也是亞洲的風格。

慧深提到扶桑國有南北二監,南監押輕犯,北監押重犯,重犯子女,男孩8歲為奴,女孩9歲為奴,這正是墨西哥瑪雅人的制度。

另一個法國學者艾維寧(Edward P.Vining)興致勃勃地研讀了金尼的作品,於1885年出版了《無名的哥倫布或慧深與阿富汗族之佛教團於五世紀發現美洲之證據》,進一步完善金尼的觀點,認為倭國東北七千餘里的文身國為阿留申群島愛斯基摩人(Eskimo)地方,文身國東五千裡的大漢國為阿拉斯加(Alaska)地方。從阿拉斯加向東(東南)二萬餘里、當中國(以荊州為中心的中國中部)之東的扶桑國,就是墨西哥地方!

中國學者章太炎、朱謙之、呂思勉和鄧拓等也都支持扶桑是墨西哥說。

朱謙之還專門寫了一部《扶桑國考證》,肯定了扶桑就是墨西哥。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慧深在介紹扶桑國居住、文字、 法律、物產、婚喪等各個方面時,條理清晰,沒有邏輯混亂的地方,完全是親歷者的敘述。不過,其所提到的一些人物事件非常怪誕離奇,致使人們以為他是滿嘴胡柴,所說皆不可信。

比如,慧深有說到:“扶桑東千餘里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髮長委地。至二、三月,競入水中妊娠,六七月產子,女人胸前無乳,項後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成人矣。”

“胸前無乳,項後生毛”,這還是人嗎?

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在《蒙田隨筆》中有說到墨西哥一個怪現象:墨西哥婦人以前額狹小為美,她們把身體其餘部位的毛都拔去,而卻在額前留髮,並加以修飾。她們還特別看重大乳房,追求把奶子提到肩上給孩子餵奶。

這個怪現象,恰好可以解釋慧深所說的“胸前無乳,項後生毛”,試想,慧深身處異域,語言不通,路上遇見把奶子提到肩上給孩子餵奶的婦女,自己作為佛門弟子,又不方便細看,就只能用“毛中有汁”來解釋了。至於小孩“一百日能行,三四年成人矣”,估計就是在聽不懂本地人語言述說的情況下,妄加猜測而記。

"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缺乏航海工具和航海技術的支持,站在東邊沿海線上,只能望洋興嘆,不知大洋彼岸,更是何處。

遙看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人們因此認為,東方的盡頭,就是太陽的家,太陽居住的地方。

在中國神話故事裡,太陽是必須攀沿著一顆名叫“扶桑木”的樹升上天空的,所謂“日出扶桑”是也。

《說文解字》就說:“扶桑神木,日所出。”

《淮南子》中也稱日居於扶桑。

即人們把東方盡頭、太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扶桑。

偽託為漢代齊人東方朔著的《十洲記》裡面有詳細的解說:“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

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扶桑,是一個想象中的、虛擬的地方,不是實指。

南朝齊皇室蕭子顯就在《南齊書•東南夷傳贊》說:“東夷海外,碣石、扶桑。南域憬遠,極泛溟滄。”用扶桑和溟滄一併代指距中國遙遠的地域。

討厭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隋唐,扶桑這個美好的名詞被移用到日本身上,成了專指日本的代稱。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君不見著名詩人王維在送別阿倍仲麻呂時賦詩說:“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但是,自日本始一誕生,我國史書就明確稱之為倭國,根本用不著另外用扶桑指代它的。

如《漢書.地理志》裡有交代:“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樂浪郡為漢武帝在今朝鮮大同江南所設州郡。

《三國志》卷三十中也記載:“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水經注》引《魏略》:“倭人在帶方東大海中,依山島為國,度海千里。”

……

中國人是看著日本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對它知根知底。

然而,也許是因為日本人自稱其天皇是太陽神的兒子,而扶桑又是太陽居住的地方,於是出現了“日本=扶桑”的怪象,魯迅在1931年還把日本稱為扶桑,他在該年送日本友人東渡的詩中就有“扶桑正是秋光好”的句子。

真是汙了“扶桑”這個好詞語。

不過,這還不是最遺憾的。

最遺憾的是,《梁書》卷五十四有記,南北朝時期的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有個叫慧深的著名僧人在荊州講演佛法時提到,他曾泛舟出東海,到達了極東邊的地方,當地有樹,葉似桐,初生如筍,實如梨而赤,績其皮可為布為衣為綿,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扶桑木”,那麼那個地方就是傳說中的“扶桑國”。“扶桑國”離中土有多遠呢?慧深說:“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大漢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而文身國則是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

根據樑慧皎所著《高僧傳》初集卷九和《魏書.釋老志》等書記載,慧深是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的弟子。按照慧深的說法,這扶桑國距離中國有三萬多裡,位置大概就是現在的美洲墨西哥!

慧深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倭國(日本)以東七千餘里是文身國,文身國以東五千餘里是大漢國,大漢國以東二萬餘里才是扶桑,即日本與扶桑根本不是一回事。

可惜的是,後人竟然無視這段解說,硬按照隋唐以來以扶桑指代日本說法來理解,認為慧深曾到日本宣揚過佛法,殊不知慧深其實遠涉重洋,比哥倫布早了一千多年到達美洲!

法國人金尼.德經(De.Guignes)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的學者,凡事都較真,遇事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探出究竟不肯罷休。1752年,金尼讀到《梁書》這一段,大感驚奇,進行了多方研究和考證。將近十年之後,即1761年,發表了《中國人之美洲海岸航行及住居亞洲遠東之民族的研究》,明確提出,中國南北朝時佛教僧侶慧深到的扶桑國即今之墨西哥!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金尼認為:倭國(日本)東北七千餘里居住的蝦夷人(Aino)有黥面文身之俗,故稱文身國。文身國東五千餘里,叫大漢國,為現在的堪察加半島(Kamchatka)。更向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叫做扶桑國。這個距離,就在北美。而以慧深所述物產看,大致和墨西哥相一致。慧深所說的扶桑樹,極可能就是原產於墨西哥、且具備扶桑木的全部特徵的棉花樹。並且,當海潮有利時,古人乘坐小船從日本北海道經千島,沿堪察加半島海岸,穿過阿留申群島(Aleutian),到達北美洲的西北部,那是完全有可能的。而美洲的文化是先從西海岸發展起來的,分明就是受大洋對岸亞洲大陸的影響。現在,在墨西哥和祕魯的某些古國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就發現了與中國一樣的佛像、石刻等;當地古代建築和雕刻,也是亞洲的風格。

慧深提到扶桑國有南北二監,南監押輕犯,北監押重犯,重犯子女,男孩8歲為奴,女孩9歲為奴,這正是墨西哥瑪雅人的制度。

另一個法國學者艾維寧(Edward P.Vining)興致勃勃地研讀了金尼的作品,於1885年出版了《無名的哥倫布或慧深與阿富汗族之佛教團於五世紀發現美洲之證據》,進一步完善金尼的觀點,認為倭國東北七千餘里的文身國為阿留申群島愛斯基摩人(Eskimo)地方,文身國東五千裡的大漢國為阿拉斯加(Alaska)地方。從阿拉斯加向東(東南)二萬餘里、當中國(以荊州為中心的中國中部)之東的扶桑國,就是墨西哥地方!

中國學者章太炎、朱謙之、呂思勉和鄧拓等也都支持扶桑是墨西哥說。

朱謙之還專門寫了一部《扶桑國考證》,肯定了扶桑就是墨西哥。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慧深在介紹扶桑國居住、文字、 法律、物產、婚喪等各個方面時,條理清晰,沒有邏輯混亂的地方,完全是親歷者的敘述。不過,其所提到的一些人物事件非常怪誕離奇,致使人們以為他是滿嘴胡柴,所說皆不可信。

比如,慧深有說到:“扶桑東千餘里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髮長委地。至二、三月,競入水中妊娠,六七月產子,女人胸前無乳,項後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成人矣。”

“胸前無乳,項後生毛”,這還是人嗎?

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在《蒙田隨筆》中有說到墨西哥一個怪現象:墨西哥婦人以前額狹小為美,她們把身體其餘部位的毛都拔去,而卻在額前留髮,並加以修飾。她們還特別看重大乳房,追求把奶子提到肩上給孩子餵奶。

這個怪現象,恰好可以解釋慧深所說的“胸前無乳,項後生毛”,試想,慧深身處異域,語言不通,路上遇見把奶子提到肩上給孩子餵奶的婦女,自己作為佛門弟子,又不方便細看,就只能用“毛中有汁”來解釋了。至於小孩“一百日能行,三四年成人矣”,估計就是在聽不懂本地人語言述說的情況下,妄加猜測而記。

1500年前,有中國人到此地,世人以為是日本,現懷疑是墨西哥

類似的情形還有關於狗頭人的記載。

朱謙之先生的解釋是:“女國雖因慧深而傳,然慧深未到此國,僅得自傳聞,所以神話與史實相混,只好算作一種傳說。”不過,朱謙之認為女國是存在的,就在墨西哥之東,為小安德烈斯群島中之馬爾蒂尼加島(Martinique)。

至於是怎麼會到扶桑國(墨西哥)的,慧深自己也有講述,先向東北航行再向正東,最後轉向東南。

顯然,慧深是受到了季風的影響到達了目的地。

現在,很多學者認為,慧深比哥倫布早一千多年發現了美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