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相繼發生的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家諾角海戰和薩馬島海戰構成了萊特灣大海戰。

10 月23 日,慄田率領的中央編隊高速向美軍登陸點進發,他們計劃趁夜色靠近美軍艦隊並於24 日發動突襲。然而美潛艇編隊發現了慄田編隊,慄田的旗艦"愛宕"號巡洋艦被美潛艇的4 發魚雷擊中,18 分鐘後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艦"摩耶"號也在中彈4 分鐘後沉沒,"高雄"號巡洋艦也損傷嚴重無法參戰。

短短24 小時內,慄田編隊的巡洋艦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揮人員只能轉移到"大和"號上。儘管慄田已經意識編隊已被美軍發現,但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堅持預定計劃,繼續向錫布延海域進發。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相繼發生的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家諾角海戰和薩馬島海戰構成了萊特灣大海戰。

10 月23 日,慄田率領的中央編隊高速向美軍登陸點進發,他們計劃趁夜色靠近美軍艦隊並於24 日發動突襲。然而美潛艇編隊發現了慄田編隊,慄田的旗艦"愛宕"號巡洋艦被美潛艇的4 發魚雷擊中,18 分鐘後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艦"摩耶"號也在中彈4 分鐘後沉沒,"高雄"號巡洋艦也損傷嚴重無法參戰。

短短24 小時內,慄田編隊的巡洋艦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揮人員只能轉移到"大和"號上。儘管慄田已經意識編隊已被美軍發現,但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堅持預定計劃,繼續向錫布延海域進發。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美海軍哈爾西將軍在得知日軍編隊的消息後,迅速命令第七艦隊的艦載機分5 批次轟炸慄田編隊。儘管慄田編隊運用環形陣列儘可能早的發現了美軍戰機,但慄田編隊的防空力量僅僅是高炮。"大和"和"武藏"號均被擊中,後者沉入了海底。

空襲過後,慄田發出了撤退命令。在撤退途中卻接到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的電報,要求其"依賴神助繼續前進"。接受任務後,他再次調轉方向,繼續率領編隊前進。

當慄田編隊遭受美軍轟炸時,日軍的南方編隊也即將駛入蘇里高海峽。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分屬不同的上級,此役中他們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趕往蘇里高海峽作戰。兩支艦隊抵達蘇里高海峽時,前後只相距40 海里。但兩支編隊的指揮員卻沒有計劃進行協同作戰,這也表現出了日軍高層指揮系統極其混亂。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相繼發生的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家諾角海戰和薩馬島海戰構成了萊特灣大海戰。

10 月23 日,慄田率領的中央編隊高速向美軍登陸點進發,他們計劃趁夜色靠近美軍艦隊並於24 日發動突襲。然而美潛艇編隊發現了慄田編隊,慄田的旗艦"愛宕"號巡洋艦被美潛艇的4 發魚雷擊中,18 分鐘後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艦"摩耶"號也在中彈4 分鐘後沉沒,"高雄"號巡洋艦也損傷嚴重無法參戰。

短短24 小時內,慄田編隊的巡洋艦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揮人員只能轉移到"大和"號上。儘管慄田已經意識編隊已被美軍發現,但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堅持預定計劃,繼續向錫布延海域進發。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美海軍哈爾西將軍在得知日軍編隊的消息後,迅速命令第七艦隊的艦載機分5 批次轟炸慄田編隊。儘管慄田編隊運用環形陣列儘可能早的發現了美軍戰機,但慄田編隊的防空力量僅僅是高炮。"大和"和"武藏"號均被擊中,後者沉入了海底。

空襲過後,慄田發出了撤退命令。在撤退途中卻接到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的電報,要求其"依賴神助繼續前進"。接受任務後,他再次調轉方向,繼續率領編隊前進。

當慄田編隊遭受美軍轟炸時,日軍的南方編隊也即將駛入蘇里高海峽。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分屬不同的上級,此役中他們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趕往蘇里高海峽作戰。兩支艦隊抵達蘇里高海峽時,前後只相距40 海里。但兩支編隊的指揮員卻沒有計劃進行協同作戰,這也表現出了日軍高層指揮系統極其混亂。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西村編隊首先闖進了美軍第七艦隊的伏擊圈。美軍驅逐艦用魚雷先後擊沉了日軍"扶桑"號戰列艦,擊傷了"山城"號戰列艦。緊接著,.美艦排成兩列"T"字橫隊,在雷達引導下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向日艦射擊。中彈後,"山城"號發生劇烈爆炸,不到半個小時即沉沒。

在西村編隊全軍覆沒後,志摩編隊隨後抵達作戰地域,在迅速觀察戰場態勢後,倉皇使用魚雷和煙霧作掩護,5分鐘後便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志摩編隊旗艦"那智"號還與正在燃燒的"最上"號相撞,被美國記者報道為"可笑的潰敗"。

在24 日傍晚,美國第三特混編隊的偵察機在萊特灣北、呂宋島東的恩家諾角發現了作為誘餌的小澤編隊。小澤編隊中的4 艘航母已是日本海軍的全部家當,而且總共只有9 架艦載機,飛行員更是所剩無幾。哈爾西將軍當即下令,揮師北上解決掉日軍的"主力"艦隊。在發現美軍主力艦隊後,小澤迅速給慄田發出電報,報告"調虎離山"已成功。

遺憾的是,慄田並沒有收到小澤發出的這封電報。隨後,伴隨著美艦載機的6 波次轟炸,“瑞鶴"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和"千歲"號4 艘航母都被擊沉,小澤率領殘餘的幾艘。艦艇逃回基地。

在美軍"血洗"小澤編隊的同時,10 月25 日,慄田編隊在"神佑"的指示下乘夜色開進聖貝納迪諾海峽,隨後在萊特灣北面的薩馬島海域與美第七艦隊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但是美驅逐艦的炮火對於重鎧厚甲的日軍戰列艦來說,沒有絲毫威脅。相反,日本"大和"號戰列艦上的460 毫米口徑的巨炮齊射,把美驅逐艦打得千瘡百孔。

黎明時分,慄田編隊成功地闖入萊特灣北部,並進行了炮擊。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慄田一直以為與其對戰的是第三艦隊,但又由於對方艦隊艦艇數量過少,錯誤判斷了戰場態勢,認為貿然突進會落入美軍的陷阱,同時燃料不足也影響了慄田的作戰決心。隨後,當接到美軍第三艦隊的航空母艦編隊正在回援的電報後,慄田最終決定停止向萊特灣突入,轉向北進。萊特灣海戰就此結束。

萊特灣海戰是在日美兩國綜合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爆發的,經過太平洋戰爭前中期的一系列戰役,日本海軍己把偷襲珍珠港帶來的短暫戰局優勢和微弱技術優勢消耗殆盡,早已敗局難逃。而日本海軍在此役中也暴露出諸多嚴重問題,直接導致了其在萊特灣海戰的失敗。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相繼發生的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家諾角海戰和薩馬島海戰構成了萊特灣大海戰。

10 月23 日,慄田率領的中央編隊高速向美軍登陸點進發,他們計劃趁夜色靠近美軍艦隊並於24 日發動突襲。然而美潛艇編隊發現了慄田編隊,慄田的旗艦"愛宕"號巡洋艦被美潛艇的4 發魚雷擊中,18 分鐘後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艦"摩耶"號也在中彈4 分鐘後沉沒,"高雄"號巡洋艦也損傷嚴重無法參戰。

短短24 小時內,慄田編隊的巡洋艦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揮人員只能轉移到"大和"號上。儘管慄田已經意識編隊已被美軍發現,但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堅持預定計劃,繼續向錫布延海域進發。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美海軍哈爾西將軍在得知日軍編隊的消息後,迅速命令第七艦隊的艦載機分5 批次轟炸慄田編隊。儘管慄田編隊運用環形陣列儘可能早的發現了美軍戰機,但慄田編隊的防空力量僅僅是高炮。"大和"和"武藏"號均被擊中,後者沉入了海底。

空襲過後,慄田發出了撤退命令。在撤退途中卻接到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的電報,要求其"依賴神助繼續前進"。接受任務後,他再次調轉方向,繼續率領編隊前進。

當慄田編隊遭受美軍轟炸時,日軍的南方編隊也即將駛入蘇里高海峽。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分屬不同的上級,此役中他們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趕往蘇里高海峽作戰。兩支艦隊抵達蘇里高海峽時,前後只相距40 海里。但兩支編隊的指揮員卻沒有計劃進行協同作戰,這也表現出了日軍高層指揮系統極其混亂。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西村編隊首先闖進了美軍第七艦隊的伏擊圈。美軍驅逐艦用魚雷先後擊沉了日軍"扶桑"號戰列艦,擊傷了"山城"號戰列艦。緊接著,.美艦排成兩列"T"字橫隊,在雷達引導下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向日艦射擊。中彈後,"山城"號發生劇烈爆炸,不到半個小時即沉沒。

在西村編隊全軍覆沒後,志摩編隊隨後抵達作戰地域,在迅速觀察戰場態勢後,倉皇使用魚雷和煙霧作掩護,5分鐘後便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志摩編隊旗艦"那智"號還與正在燃燒的"最上"號相撞,被美國記者報道為"可笑的潰敗"。

在24 日傍晚,美國第三特混編隊的偵察機在萊特灣北、呂宋島東的恩家諾角發現了作為誘餌的小澤編隊。小澤編隊中的4 艘航母已是日本海軍的全部家當,而且總共只有9 架艦載機,飛行員更是所剩無幾。哈爾西將軍當即下令,揮師北上解決掉日軍的"主力"艦隊。在發現美軍主力艦隊後,小澤迅速給慄田發出電報,報告"調虎離山"已成功。

遺憾的是,慄田並沒有收到小澤發出的這封電報。隨後,伴隨著美艦載機的6 波次轟炸,“瑞鶴"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和"千歲"號4 艘航母都被擊沉,小澤率領殘餘的幾艘。艦艇逃回基地。

在美軍"血洗"小澤編隊的同時,10 月25 日,慄田編隊在"神佑"的指示下乘夜色開進聖貝納迪諾海峽,隨後在萊特灣北面的薩馬島海域與美第七艦隊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但是美驅逐艦的炮火對於重鎧厚甲的日軍戰列艦來說,沒有絲毫威脅。相反,日本"大和"號戰列艦上的460 毫米口徑的巨炮齊射,把美驅逐艦打得千瘡百孔。

黎明時分,慄田編隊成功地闖入萊特灣北部,並進行了炮擊。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慄田一直以為與其對戰的是第三艦隊,但又由於對方艦隊艦艇數量過少,錯誤判斷了戰場態勢,認為貿然突進會落入美軍的陷阱,同時燃料不足也影響了慄田的作戰決心。隨後,當接到美軍第三艦隊的航空母艦編隊正在回援的電報後,慄田最終決定停止向萊特灣突入,轉向北進。萊特灣海戰就此結束。

萊特灣海戰是在日美兩國綜合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爆發的,經過太平洋戰爭前中期的一系列戰役,日本海軍己把偷襲珍珠港帶來的短暫戰局優勢和微弱技術優勢消耗殆盡,早已敗局難逃。而日本海軍在此役中也暴露出諸多嚴重問題,直接導致了其在萊特灣海戰的失敗。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作戰思想僵化落後

日軍意欲阻止美軍的戰略反攻,需要爭奪制海權和海上制空權,但仍堅持"艦隊決戰"的陳腐思想,將戰列艦定位於航母之上,本應撐起門面的航母卻淪落為萊特灣海戰中的誘餌。萊特灣海戰中,日軍完全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發起的"賭博"式戰鬥。

反觀美軍,在珍珠港事件後把戰列艦定位為聯合艦隊的航母護航艦,不再作為戰載航空力量,確保海上制空權,為制海權提供了堅強的後盾和依託,從而為取得太平洋戰場戰略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情報偵察能力嚴重不足

情報偵察能力一直是日軍的軟肋。1944 年8 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後,日軍情報部門認為,美軍進攻菲律賓南部的時間要在同年12 月中旬。可是,10月20 日美軍便在萊特島登陸,這就使得"捷一號"作戰計劃要修改,增加了艦隊集結的難度。

萊特灣海戰前,美軍航母編隊對衝繩、臺灣等日佔西南島嶼,進行了空襲,日軍在還擊中並未擊沉美軍艦艇,但情報部門上報天皇的戰果卻是將美軍航母全數擊沉。這也令日軍大本營在萊特灣海戰前盲目自信。在接下來的薩馬島海戰中,以是由於情報偵察問題,慄田編隊將美軍的第七艦隊誤判為第三艦隊,致使對戰場態勢的判斷再次出現偏差。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相繼發生的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家諾角海戰和薩馬島海戰構成了萊特灣大海戰。

10 月23 日,慄田率領的中央編隊高速向美軍登陸點進發,他們計劃趁夜色靠近美軍艦隊並於24 日發動突襲。然而美潛艇編隊發現了慄田編隊,慄田的旗艦"愛宕"號巡洋艦被美潛艇的4 發魚雷擊中,18 分鐘後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艦"摩耶"號也在中彈4 分鐘後沉沒,"高雄"號巡洋艦也損傷嚴重無法參戰。

短短24 小時內,慄田編隊的巡洋艦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揮人員只能轉移到"大和"號上。儘管慄田已經意識編隊已被美軍發現,但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堅持預定計劃,繼續向錫布延海域進發。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美海軍哈爾西將軍在得知日軍編隊的消息後,迅速命令第七艦隊的艦載機分5 批次轟炸慄田編隊。儘管慄田編隊運用環形陣列儘可能早的發現了美軍戰機,但慄田編隊的防空力量僅僅是高炮。"大和"和"武藏"號均被擊中,後者沉入了海底。

空襲過後,慄田發出了撤退命令。在撤退途中卻接到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的電報,要求其"依賴神助繼續前進"。接受任務後,他再次調轉方向,繼續率領編隊前進。

當慄田編隊遭受美軍轟炸時,日軍的南方編隊也即將駛入蘇里高海峽。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分屬不同的上級,此役中他們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趕往蘇里高海峽作戰。兩支艦隊抵達蘇里高海峽時,前後只相距40 海里。但兩支編隊的指揮員卻沒有計劃進行協同作戰,這也表現出了日軍高層指揮系統極其混亂。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西村編隊首先闖進了美軍第七艦隊的伏擊圈。美軍驅逐艦用魚雷先後擊沉了日軍"扶桑"號戰列艦,擊傷了"山城"號戰列艦。緊接著,.美艦排成兩列"T"字橫隊,在雷達引導下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向日艦射擊。中彈後,"山城"號發生劇烈爆炸,不到半個小時即沉沒。

在西村編隊全軍覆沒後,志摩編隊隨後抵達作戰地域,在迅速觀察戰場態勢後,倉皇使用魚雷和煙霧作掩護,5分鐘後便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志摩編隊旗艦"那智"號還與正在燃燒的"最上"號相撞,被美國記者報道為"可笑的潰敗"。

在24 日傍晚,美國第三特混編隊的偵察機在萊特灣北、呂宋島東的恩家諾角發現了作為誘餌的小澤編隊。小澤編隊中的4 艘航母已是日本海軍的全部家當,而且總共只有9 架艦載機,飛行員更是所剩無幾。哈爾西將軍當即下令,揮師北上解決掉日軍的"主力"艦隊。在發現美軍主力艦隊後,小澤迅速給慄田發出電報,報告"調虎離山"已成功。

遺憾的是,慄田並沒有收到小澤發出的這封電報。隨後,伴隨著美艦載機的6 波次轟炸,“瑞鶴"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和"千歲"號4 艘航母都被擊沉,小澤率領殘餘的幾艘。艦艇逃回基地。

在美軍"血洗"小澤編隊的同時,10 月25 日,慄田編隊在"神佑"的指示下乘夜色開進聖貝納迪諾海峽,隨後在萊特灣北面的薩馬島海域與美第七艦隊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但是美驅逐艦的炮火對於重鎧厚甲的日軍戰列艦來說,沒有絲毫威脅。相反,日本"大和"號戰列艦上的460 毫米口徑的巨炮齊射,把美驅逐艦打得千瘡百孔。

黎明時分,慄田編隊成功地闖入萊特灣北部,並進行了炮擊。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慄田一直以為與其對戰的是第三艦隊,但又由於對方艦隊艦艇數量過少,錯誤判斷了戰場態勢,認為貿然突進會落入美軍的陷阱,同時燃料不足也影響了慄田的作戰決心。隨後,當接到美軍第三艦隊的航空母艦編隊正在回援的電報後,慄田最終決定停止向萊特灣突入,轉向北進。萊特灣海戰就此結束。

萊特灣海戰是在日美兩國綜合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爆發的,經過太平洋戰爭前中期的一系列戰役,日本海軍己把偷襲珍珠港帶來的短暫戰局優勢和微弱技術優勢消耗殆盡,早已敗局難逃。而日本海軍在此役中也暴露出諸多嚴重問題,直接導致了其在萊特灣海戰的失敗。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作戰思想僵化落後

日軍意欲阻止美軍的戰略反攻,需要爭奪制海權和海上制空權,但仍堅持"艦隊決戰"的陳腐思想,將戰列艦定位於航母之上,本應撐起門面的航母卻淪落為萊特灣海戰中的誘餌。萊特灣海戰中,日軍完全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發起的"賭博"式戰鬥。

反觀美軍,在珍珠港事件後把戰列艦定位為聯合艦隊的航母護航艦,不再作為戰載航空力量,確保海上制空權,為制海權提供了堅強的後盾和依託,從而為取得太平洋戰場戰略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情報偵察能力嚴重不足

情報偵察能力一直是日軍的軟肋。1944 年8 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後,日軍情報部門認為,美軍進攻菲律賓南部的時間要在同年12 月中旬。可是,10月20 日美軍便在萊特島登陸,這就使得"捷一號"作戰計劃要修改,增加了艦隊集結的難度。

萊特灣海戰前,美軍航母編隊對衝繩、臺灣等日佔西南島嶼,進行了空襲,日軍在還擊中並未擊沉美軍艦艇,但情報部門上報天皇的戰果卻是將美軍航母全數擊沉。這也令日軍大本營在萊特灣海戰前盲目自信。在接下來的薩馬島海戰中,以是由於情報偵察問題,慄田編隊將美軍的第七艦隊誤判為第三艦隊,致使對戰場態勢的判斷再次出現偏差。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作戰指揮不夠靈活機動

修訂後的"捷一號"作戰計劃很符合日軍傳統統:已無飛機可用的航線被當作誘餌引開美萃航母,而由"大和"號、"武藏"號等主力艦組成的編隊則趁空檔突入萊特灣,殲滅美軍登陸船隊。但本應作為誘餌的小澤編隊沒能立刻被美軍發現,反而是慄田編隊從進入錫布延海後就被發現。

10 月24日上午10 點半,美軍發起對慄田編隊的攻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的指揮官仍片面堅持原定計劃。在制定計劃後,日軍指揮官往往不能根據戰場變化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調整,反而頑固地執行原計劃,似完美的許劃,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只有靈活應對才能取得勝利。

作戰協同不夠暢通有效

日本聯合艦隊雖在豐田副武司令統一指揮下執行"捷一號"作戰,把聯合艦隊分為4 個編隊,分進合擊,試圖殲滅美軍登陸部隊。但在具體作戰過程中,各編隊未能有效協同、相互支援。

西村編隊本應與慄田編隊協同進攻萊特灣,但卻提前進入了蘇里高海峽,陷入了美軍的伏擊區。志摩編隊由於猶豫又未能同西村編隊協同作戰。作為小澤編隊旗艦的"瑞鶴"號航空母艦,在執行重要誘敵任務時卻無法發送電報,未能將重要情報傳遞給主攻的慄田編隊。慄田編隊則在取得較大優勢的情況下,由於情報缺失和指揮官的保守,未能按照作戰計劃繼續戰鬥,而是選擇了撤退。最終4 個編隊被各個擊破。

作戰行動缺乏技術支撐

不僅僅是作戰計劃,日軍的敗北還與作戰的技術逐漸落後有關。在雷達與防軍使擁有性能可靠的警戒和炮瞄雷達,隨著戰爭的推進,美軍還不斷對雷達進行改進。反觀日軍,其雷達和防空系統一直存在軍種割據,陸海軍有著獨立的雷達、高炮和航空兵,直至萊特灣海戰爆發,日軍雷達仍無法識別發現的飛機是敵是友。

在航空方面,日軍在開戰時研發的零式戰機超越了歐美同類飛機為日軍建立空中優勢立下功勞。但是,日軍的後續機型研製緩慢,開發進程屢屢受挫,在萊特灣海戰中,日軍的飛機甚至不得不作為自殺性攻擊武器。

"

1944 年,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同時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此役後,日本海軍名存實亡,美軍則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後世帶來諸多借鑑與啟示。

二戰末期,日本“絕對國防圈”陷於崩潰,面臨著本土與南方交通線被切斷及美軍直接在菲律賓、臺灣、日本本土登陸的危險。針對這種危險,日本製定了"捷號作戰計劃",依照地域,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總之,四個"捷號計劃"就是要藉助海軍力量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19 日,美軍在艦炮和艦載機的掩護下,在萊特灣登陸。日軍高層為此倉促修改"捷一號"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命令聯合艦隊分別從四個方向展開行動:

1)中央編隊(第二艦隊)由慄田健男中將領軍,有5 艘戰列艦、10 艘重型巡洋艦及十餘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從新加坡出發繞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部隊;

2)西村祥治中將,帶領2 艘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 艘驅逐艦從文萊出發,向西直奔蘇里高海峽,爭奪萊特灣海域制海權;

3)志摩清英中將率領第五艦隊,下轄2 艘戰列艦和8 艘巡洋艦,從臺灣向蘇里高海峽進發,志摩與西村統稱為南方編隊,預備夾擊萊特灣美艦;

4)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北方編隊,試圖以日本僅剩的4 艘航空母艦為誘餌吸引美軍主力艦隊,使美軍登陸部隊和護航航母艦隊失去空中力量掩護,以便日軍中央編隊及南方編隊實現戰役目標。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944 年10 月,相繼發生的錫布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家諾角海戰和薩馬島海戰構成了萊特灣大海戰。

10 月23 日,慄田率領的中央編隊高速向美軍登陸點進發,他們計劃趁夜色靠近美軍艦隊並於24 日發動突襲。然而美潛艇編隊發現了慄田編隊,慄田的旗艦"愛宕"號巡洋艦被美潛艇的4 發魚雷擊中,18 分鐘後便沉入大海,另一艘巡洋艦"摩耶"號也在中彈4 分鐘後沉沒,"高雄"號巡洋艦也損傷嚴重無法參戰。

短短24 小時內,慄田編隊的巡洋艦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指揮人員只能轉移到"大和"號上。儘管慄田已經意識編隊已被美軍發現,但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堅持預定計劃,繼續向錫布延海域進發。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美海軍哈爾西將軍在得知日軍編隊的消息後,迅速命令第七艦隊的艦載機分5 批次轟炸慄田編隊。儘管慄田編隊運用環形陣列儘可能早的發現了美軍戰機,但慄田編隊的防空力量僅僅是高炮。"大和"和"武藏"號均被擊中,後者沉入了海底。

空襲過後,慄田發出了撤退命令。在撤退途中卻接到了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的電報,要求其"依賴神助繼續前進"。接受任務後,他再次調轉方向,繼續率領編隊前進。

當慄田編隊遭受美軍轟炸時,日軍的南方編隊也即將駛入蘇里高海峽。西村和志摩兩支艦隊分屬不同的上級,此役中他們接到了相同的命令,趕往蘇里高海峽作戰。兩支艦隊抵達蘇里高海峽時,前後只相距40 海里。但兩支編隊的指揮員卻沒有計劃進行協同作戰,這也表現出了日軍高層指揮系統極其混亂。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10 月24 日,西村編隊首先闖進了美軍第七艦隊的伏擊圈。美軍驅逐艦用魚雷先後擊沉了日軍"扶桑"號戰列艦,擊傷了"山城"號戰列艦。緊接著,.美艦排成兩列"T"字橫隊,在雷達引導下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向日艦射擊。中彈後,"山城"號發生劇烈爆炸,不到半個小時即沉沒。

在西村編隊全軍覆沒後,志摩編隊隨後抵達作戰地域,在迅速觀察戰場態勢後,倉皇使用魚雷和煙霧作掩護,5分鐘後便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志摩編隊旗艦"那智"號還與正在燃燒的"最上"號相撞,被美國記者報道為"可笑的潰敗"。

在24 日傍晚,美國第三特混編隊的偵察機在萊特灣北、呂宋島東的恩家諾角發現了作為誘餌的小澤編隊。小澤編隊中的4 艘航母已是日本海軍的全部家當,而且總共只有9 架艦載機,飛行員更是所剩無幾。哈爾西將軍當即下令,揮師北上解決掉日軍的"主力"艦隊。在發現美軍主力艦隊後,小澤迅速給慄田發出電報,報告"調虎離山"已成功。

遺憾的是,慄田並沒有收到小澤發出的這封電報。隨後,伴隨著美艦載機的6 波次轟炸,“瑞鶴"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和"千歲"號4 艘航母都被擊沉,小澤率領殘餘的幾艘。艦艇逃回基地。

在美軍"血洗"小澤編隊的同時,10 月25 日,慄田編隊在"神佑"的指示下乘夜色開進聖貝納迪諾海峽,隨後在萊特灣北面的薩馬島海域與美第七艦隊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但是美驅逐艦的炮火對於重鎧厚甲的日軍戰列艦來說,沒有絲毫威脅。相反,日本"大和"號戰列艦上的460 毫米口徑的巨炮齊射,把美驅逐艦打得千瘡百孔。

黎明時分,慄田編隊成功地闖入萊特灣北部,並進行了炮擊。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慄田一直以為與其對戰的是第三艦隊,但又由於對方艦隊艦艇數量過少,錯誤判斷了戰場態勢,認為貿然突進會落入美軍的陷阱,同時燃料不足也影響了慄田的作戰決心。隨後,當接到美軍第三艦隊的航空母艦編隊正在回援的電報後,慄田最終決定停止向萊特灣突入,轉向北進。萊特灣海戰就此結束。

萊特灣海戰是在日美兩國綜合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爆發的,經過太平洋戰爭前中期的一系列戰役,日本海軍己把偷襲珍珠港帶來的短暫戰局優勢和微弱技術優勢消耗殆盡,早已敗局難逃。而日本海軍在此役中也暴露出諸多嚴重問題,直接導致了其在萊特灣海戰的失敗。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作戰思想僵化落後

日軍意欲阻止美軍的戰略反攻,需要爭奪制海權和海上制空權,但仍堅持"艦隊決戰"的陳腐思想,將戰列艦定位於航母之上,本應撐起門面的航母卻淪落為萊特灣海戰中的誘餌。萊特灣海戰中,日軍完全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發起的"賭博"式戰鬥。

反觀美軍,在珍珠港事件後把戰列艦定位為聯合艦隊的航母護航艦,不再作為戰載航空力量,確保海上制空權,為制海權提供了堅強的後盾和依託,從而為取得太平洋戰場戰略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情報偵察能力嚴重不足

情報偵察能力一直是日軍的軟肋。1944 年8 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後,日軍情報部門認為,美軍進攻菲律賓南部的時間要在同年12 月中旬。可是,10月20 日美軍便在萊特島登陸,這就使得"捷一號"作戰計劃要修改,增加了艦隊集結的難度。

萊特灣海戰前,美軍航母編隊對衝繩、臺灣等日佔西南島嶼,進行了空襲,日軍在還擊中並未擊沉美軍艦艇,但情報部門上報天皇的戰果卻是將美軍航母全數擊沉。這也令日軍大本營在萊特灣海戰前盲目自信。在接下來的薩馬島海戰中,以是由於情報偵察問題,慄田編隊將美軍的第七艦隊誤判為第三艦隊,致使對戰場態勢的判斷再次出現偏差。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作戰指揮不夠靈活機動

修訂後的"捷一號"作戰計劃很符合日軍傳統統:已無飛機可用的航線被當作誘餌引開美萃航母,而由"大和"號、"武藏"號等主力艦組成的編隊則趁空檔突入萊特灣,殲滅美軍登陸船隊。但本應作為誘餌的小澤編隊沒能立刻被美軍發現,反而是慄田編隊從進入錫布延海後就被發現。

10 月24日上午10 點半,美軍發起對慄田編隊的攻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的指揮官仍片面堅持原定計劃。在制定計劃後,日軍指揮官往往不能根據戰場變化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調整,反而頑固地執行原計劃,似完美的許劃,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只有靈活應對才能取得勝利。

作戰協同不夠暢通有效

日本聯合艦隊雖在豐田副武司令統一指揮下執行"捷一號"作戰,把聯合艦隊分為4 個編隊,分進合擊,試圖殲滅美軍登陸部隊。但在具體作戰過程中,各編隊未能有效協同、相互支援。

西村編隊本應與慄田編隊協同進攻萊特灣,但卻提前進入了蘇里高海峽,陷入了美軍的伏擊區。志摩編隊由於猶豫又未能同西村編隊協同作戰。作為小澤編隊旗艦的"瑞鶴"號航空母艦,在執行重要誘敵任務時卻無法發送電報,未能將重要情報傳遞給主攻的慄田編隊。慄田編隊則在取得較大優勢的情況下,由於情報缺失和指揮官的保守,未能按照作戰計劃繼續戰鬥,而是選擇了撤退。最終4 個編隊被各個擊破。

作戰行動缺乏技術支撐

不僅僅是作戰計劃,日軍的敗北還與作戰的技術逐漸落後有關。在雷達與防軍使擁有性能可靠的警戒和炮瞄雷達,隨著戰爭的推進,美軍還不斷對雷達進行改進。反觀日軍,其雷達和防空系統一直存在軍種割據,陸海軍有著獨立的雷達、高炮和航空兵,直至萊特灣海戰爆發,日軍雷達仍無法識別發現的飛機是敵是友。

在航空方面,日軍在開戰時研發的零式戰機超越了歐美同類飛機為日軍建立空中優勢立下功勞。但是,日軍的後續機型研製緩慢,開發進程屢屢受挫,在萊特灣海戰中,日軍的飛機甚至不得不作為自殺性攻擊武器。

日本王牌航母覆滅記:萊特灣海戰,二戰美日航母大決戰

後備力量缺失成為一大頑疾

後備力量是保持戰爭潛力的關鍵環節,以日軍為例,單純培養一名合格水兵的週期就至少要兩年以上時間,飛行員需要的時間則更長,至少需要3 年以上。而由於日本在大平洋戰場連戰連敗,萊特灣海戰爆發前,負責將校官培養的海軍學校就已經將3 年的教育週期縮短至8 個月,通過率也從15%提高到80%以上,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培養出的指揮員很難滿足實戰需要。

受"武士道精神"影響,與戰艦共存亡成為長期影響海軍官兵的主流思想。一艘戰艦沉沒,同時伴隨著兩千名左右人員的陣亡,如此巨大數量的人員缺失就需要後備力量的不斷補充,這對當時的日本來講無疑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