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原來,從14世紀起,中國人早已習慣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想要快捷方便地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長筷子更具優勢。而日本人是分食的,就沒有必要用到長筷子。

此外日本為海洋國家,以魚肉為主食,尖頭筷子方便挑魚刺,而中國為內陸國家,無需將筷子頭做成尖的。

在日本家庭,丈夫用的筷子比妻子用的要長和粗一些,以顯示家庭地位的不同和女子的文雅。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別。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原來,從14世紀起,中國人早已習慣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想要快捷方便地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長筷子更具優勢。而日本人是分食的,就沒有必要用到長筷子。

此外日本為海洋國家,以魚肉為主食,尖頭筷子方便挑魚刺,而中國為內陸國家,無需將筷子頭做成尖的。

在日本家庭,丈夫用的筷子比妻子用的要長和粗一些,以顯示家庭地位的不同和女子的文雅。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別。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其次,筷子擺放的位置不一樣。中國人一般將筷子放在一個豎立起來的箸具裡,而日本人就餐前,放在筷子墊上的筷子要用餐者平行的橫向放在餐桌上,用餐時筷子要併攏、尖端朝左橫放於箸袋或箸置き(筷枕)上。而中國要豎放,即筷子頭對準桌子中心;用餐後,日本人要將筷子放在筷子墊上以免弄髒餐桌,筷子的活動範圍就在自己面前的托盤上,顯示出日本民族的一種攻擊性。

再次,使用習慣不一樣。日本人用餐時,不會用筷子幫別人夾取食物,這和中國人不同,在中國,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宴會上,為了顯示尊老愛幼,也為了活躍氣氛,一般都會有人幫另一個人夾取食物,當然不同意的也不勉強。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原來,從14世紀起,中國人早已習慣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想要快捷方便地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長筷子更具優勢。而日本人是分食的,就沒有必要用到長筷子。

此外日本為海洋國家,以魚肉為主食,尖頭筷子方便挑魚刺,而中國為內陸國家,無需將筷子頭做成尖的。

在日本家庭,丈夫用的筷子比妻子用的要長和粗一些,以顯示家庭地位的不同和女子的文雅。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別。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其次,筷子擺放的位置不一樣。中國人一般將筷子放在一個豎立起來的箸具裡,而日本人就餐前,放在筷子墊上的筷子要用餐者平行的橫向放在餐桌上,用餐時筷子要併攏、尖端朝左橫放於箸袋或箸置き(筷枕)上。而中國要豎放,即筷子頭對準桌子中心;用餐後,日本人要將筷子放在筷子墊上以免弄髒餐桌,筷子的活動範圍就在自己面前的托盤上,顯示出日本民族的一種攻擊性。

再次,使用習慣不一樣。日本人用餐時,不會用筷子幫別人夾取食物,這和中國人不同,在中國,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宴會上,為了顯示尊老愛幼,也為了活躍氣氛,一般都會有人幫另一個人夾取食物,當然不同意的也不勉強。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日本人很多會用一次性衛生筷子,這個和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心境相通,也不會使用長短或材質不同的兩根筷子,這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而中國人的筷子一般是長期使用的,除非斷了或者髒了不能用了,否則不會丟棄不用。

此外,寓意與禁忌不一樣。

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如果筷子使用方式不對,會給一起用餐的人造成不愉快。是一種不懂用餐禮儀和無教養的表現,會給對方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瞭解筷子的寓意與禁忌很有必要。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原來,從14世紀起,中國人早已習慣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想要快捷方便地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長筷子更具優勢。而日本人是分食的,就沒有必要用到長筷子。

此外日本為海洋國家,以魚肉為主食,尖頭筷子方便挑魚刺,而中國為內陸國家,無需將筷子頭做成尖的。

在日本家庭,丈夫用的筷子比妻子用的要長和粗一些,以顯示家庭地位的不同和女子的文雅。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別。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其次,筷子擺放的位置不一樣。中國人一般將筷子放在一個豎立起來的箸具裡,而日本人就餐前,放在筷子墊上的筷子要用餐者平行的橫向放在餐桌上,用餐時筷子要併攏、尖端朝左橫放於箸袋或箸置き(筷枕)上。而中國要豎放,即筷子頭對準桌子中心;用餐後,日本人要將筷子放在筷子墊上以免弄髒餐桌,筷子的活動範圍就在自己面前的托盤上,顯示出日本民族的一種攻擊性。

再次,使用習慣不一樣。日本人用餐時,不會用筷子幫別人夾取食物,這和中國人不同,在中國,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宴會上,為了顯示尊老愛幼,也為了活躍氣氛,一般都會有人幫另一個人夾取食物,當然不同意的也不勉強。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日本人很多會用一次性衛生筷子,這個和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心境相通,也不會使用長短或材質不同的兩根筷子,這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而中國人的筷子一般是長期使用的,除非斷了或者髒了不能用了,否則不會丟棄不用。

此外,寓意與禁忌不一樣。

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如果筷子使用方式不對,會給一起用餐的人造成不愉快。是一種不懂用餐禮儀和無教養的表現,會給對方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瞭解筷子的寓意與禁忌很有必要。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筷子的寓意十分豐富。筷子“筷”和“快”諧音,寓意快樂、快速之意。筷子是筆直且較硬,折彎折斷就無法使用,寓意為人正直、正派、寧折不彎、一身正氣。筷子必須同時兩根在一起才能使用缺一不可,寓意團結,注重團隊精神,不能單打獨鬥。

在日本,“箸”與“橋”發音相同(均讀“はし”),寓意“橋渡し”,指牽線搭橋的中間人。將筷子作為禮物送人,暗含想與對方建立良好關係。筷子是兩根一雙,缺一不可,寓意夫妻兩人相濡以沫,如“幸せへの橋渡し”即通向幸福的橋樑。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原來,從14世紀起,中國人早已習慣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想要快捷方便地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長筷子更具優勢。而日本人是分食的,就沒有必要用到長筷子。

此外日本為海洋國家,以魚肉為主食,尖頭筷子方便挑魚刺,而中國為內陸國家,無需將筷子頭做成尖的。

在日本家庭,丈夫用的筷子比妻子用的要長和粗一些,以顯示家庭地位的不同和女子的文雅。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別。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其次,筷子擺放的位置不一樣。中國人一般將筷子放在一個豎立起來的箸具裡,而日本人就餐前,放在筷子墊上的筷子要用餐者平行的橫向放在餐桌上,用餐時筷子要併攏、尖端朝左橫放於箸袋或箸置き(筷枕)上。而中國要豎放,即筷子頭對準桌子中心;用餐後,日本人要將筷子放在筷子墊上以免弄髒餐桌,筷子的活動範圍就在自己面前的托盤上,顯示出日本民族的一種攻擊性。

再次,使用習慣不一樣。日本人用餐時,不會用筷子幫別人夾取食物,這和中國人不同,在中國,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宴會上,為了顯示尊老愛幼,也為了活躍氣氛,一般都會有人幫另一個人夾取食物,當然不同意的也不勉強。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日本人很多會用一次性衛生筷子,這個和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心境相通,也不會使用長短或材質不同的兩根筷子,這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而中國人的筷子一般是長期使用的,除非斷了或者髒了不能用了,否則不會丟棄不用。

此外,寓意與禁忌不一樣。

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如果筷子使用方式不對,會給一起用餐的人造成不愉快。是一種不懂用餐禮儀和無教養的表現,會給對方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瞭解筷子的寓意與禁忌很有必要。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筷子的寓意十分豐富。筷子“筷”和“快”諧音,寓意快樂、快速之意。筷子是筆直且較硬,折彎折斷就無法使用,寓意為人正直、正派、寧折不彎、一身正氣。筷子必須同時兩根在一起才能使用缺一不可,寓意團結,注重團隊精神,不能單打獨鬥。

在日本,“箸”與“橋”發音相同(均讀“はし”),寓意“橋渡し”,指牽線搭橋的中間人。將筷子作為禮物送人,暗含想與對方建立良好關係。筷子是兩根一雙,缺一不可,寓意夫妻兩人相濡以沫,如“幸せへの橋渡し”即通向幸福的橋樑。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用筷子有十二大禁忌:三長兩短、仙人指路、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箸巡城、迷箸刨墳、淚箸遺珠、交叉十字、落地驚神。

在日本人,用箸有十五大禁忌:一忌握箸、二忌刺箸、三忌淚箸、四忌吮箸、五忌叩箸、六忌指箸、七忌迷箸、八忌移箸、九忌舔箸、十忌寄箸、十一忌楊枝箸、十二忌立箸、十三忌直箸、十四忌箸渡、十五忌洗箸。

可見,中日都對用箸禮儀與方法極為講究。

"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中餐餐具的典型代表,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後,筷子傳入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簡單的兩根筷子,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說絕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筷子已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筷子的起源及傳播

筷子古稱“箸”。傳說大禹治水時,一次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熟肉在沸水中翻滾,因為太燙無法抓食。大禹不願意等湯冷了再吃肉,因為這樣會浪費治水的寶貴時間,於是就用兩根樹枝將肉從湯裡夾出來吃。部下紛紛效仿,而這兩根樹枝就成了筷子的雛形。也有傳說筷子是在燧人氏發明火後,由夾烤肉時的碎骨演變而來的。雖是傳說,但也真實反映出筷子便捷實用。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原始社會人們已經學會藉助樹枝、竹棍和動物骨角從滾湯中夾取菜和肉。隨著社會的進步,筷子的質地得到改善,品種也增多。箸始見於典籍《韓非子·喻者》,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象箸即象牙筷。又《禮記·曲禮》載:“飯黍毋以箸”,即吃小米飯不要用筷子;另“羹之有菜者用挾”,即要用筷子夾湯中的菜來吃。從明朝起,“箸”稱“快”。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箸”和“住”、“蛀”諧音,這讓打漁為生的江南船民難以接受(不吉祥),就改“快”,既吉利又朗朗上口。又加上南方的“快子”大部分是用竹子製成的,於是“快”上加了“竹”字頭。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也證實了這點。可見筷子在中國的問世不遲於公元前11世紀,如此一來,筷子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後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各國交流的深入,筷子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並沿用至今。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倭人“食飲用籩豆,手食”,即公元3世紀時日本還沒有“箸”。直到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在宴會上第一次看見銀箸等餐具。次年,由袁世清陪同遣隋使使團返回日本,並帶回了隋朝的箸獻給聖德天子,建議他用箸,聖德太子採納了。這是日本宮廷第一次用箸,被日本學者稱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日筷子的差異

在日本用餐的中國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日兩國使用的筷子在長度、形狀和材料,甚至風俗上都有不一樣。

例如,中國的筷子較長。約為30公分,日本的筷子較短,為中國的2/3;日本的筷子基本為圓錐形,夾物部分既尖又細,而中國的筷子則大部分為圓柱形,夾物部分也不是尖細。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往往更長呢原來,從14世紀起,中國人早已習慣在一張大方桌上一起吃飯,想要快捷方便地從桌子中央的碗中取菜,長筷子更具優勢。而日本人是分食的,就沒有必要用到長筷子。

此外日本為海洋國家,以魚肉為主食,尖頭筷子方便挑魚刺,而中國為內陸國家,無需將筷子頭做成尖的。

在日本家庭,丈夫用的筷子比妻子用的要長和粗一些,以顯示家庭地位的不同和女子的文雅。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別。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其次,筷子擺放的位置不一樣。中國人一般將筷子放在一個豎立起來的箸具裡,而日本人就餐前,放在筷子墊上的筷子要用餐者平行的橫向放在餐桌上,用餐時筷子要併攏、尖端朝左橫放於箸袋或箸置き(筷枕)上。而中國要豎放,即筷子頭對準桌子中心;用餐後,日本人要將筷子放在筷子墊上以免弄髒餐桌,筷子的活動範圍就在自己面前的托盤上,顯示出日本民族的一種攻擊性。

再次,使用習慣不一樣。日本人用餐時,不會用筷子幫別人夾取食物,這和中國人不同,在中國,尤其是在一些比較隆重的宴會上,為了顯示尊老愛幼,也為了活躍氣氛,一般都會有人幫另一個人夾取食物,當然不同意的也不勉強。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日本人很多會用一次性衛生筷子,這個和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心境相通,也不會使用長短或材質不同的兩根筷子,這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而中國人的筷子一般是長期使用的,除非斷了或者髒了不能用了,否則不會丟棄不用。

此外,寓意與禁忌不一樣。

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如果筷子使用方式不對,會給一起用餐的人造成不愉快。是一種不懂用餐禮儀和無教養的表現,會給對方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瞭解筷子的寓意與禁忌很有必要。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筷子的寓意十分豐富。筷子“筷”和“快”諧音,寓意快樂、快速之意。筷子是筆直且較硬,折彎折斷就無法使用,寓意為人正直、正派、寧折不彎、一身正氣。筷子必須同時兩根在一起才能使用缺一不可,寓意團結,注重團隊精神,不能單打獨鬥。

在日本,“箸”與“橋”發音相同(均讀“はし”),寓意“橋渡し”,指牽線搭橋的中間人。將筷子作為禮物送人,暗含想與對方建立良好關係。筷子是兩根一雙,缺一不可,寓意夫妻兩人相濡以沫,如“幸せへの橋渡し”即通向幸福的橋樑。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用筷子有十二大禁忌:三長兩短、仙人指路、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箸巡城、迷箸刨墳、淚箸遺珠、交叉十字、落地驚神。

在日本人,用箸有十五大禁忌:一忌握箸、二忌刺箸、三忌淚箸、四忌吮箸、五忌叩箸、六忌指箸、七忌迷箸、八忌移箸、九忌舔箸、十忌寄箸、十一忌楊枝箸、十二忌立箸、十三忌直箸、十四忌箸渡、十五忌洗箸。

可見,中日都對用箸禮儀與方法極為講究。

中國筷子除了比日本筷子長,還有哪些不同?

古代日本不斷向強盛的中國學習,如漢字、筷子等都是直接拿過去用,中國也毫無保留地傳授日本技術和文化。如今,中日兩國同為亞洲強國,儘管在行為、習慣上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並不影響中日兩國友好往來。求同存異,以和為貴,是中日兩國共同發展的基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