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日本 日語 中日關係 說文解字 鍛彰趣義 2017-06-15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日本也用漢字,日語中專指漢字的名詞讀作かんじ(Kanji),就寫作“漢字”,其他如社會、常識、場合、方程、方針、廣場、廣告、廣義、歸納、規範、規則……云云,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重新“拼接”一番後流入中國,很是反哺了一回現代漢語。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據說張之洞曾有感於日語新名詞太過流行,有移文化教之險,曾在一份文件上批雲不要使用新名詞,他的幕僚辜鴻銘卻告訴他:“不要使用新名詞”中的“名詞”二字便是一個新名詞,來自日本。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社會這個詞,就是福澤諭吉創造的

除了這一批中日共通的漢字外,還有一批字,是日本人自己用了會意法創造的,中國所無的,比如一個“上”字,一個“下”字,左邊再加個“山”字,就成了“峠”,意思是山頂。“十”字加個走字旁,就造出了“辻”字,意思是十字路口,形象得很。最有名的還是“癌”這個字,是由江戶時代蘭方醫創造的,現代人熟到不能再熟了。

這批日本人自造的字,被稱之為國字,頗有自珍的意思,但如果說起歷史上最初,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國字來,卻充分暴露了日本人呆萌的吃貨本性。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奈良時代有一位長屋王,是天武天皇的孫子,高市皇子的長男,任正二位左大臣,好文藝,擅詩詞,知陰陽,曉五行,文采風流。就是正在人生得意之時的長屋王,神龜六年(729)時被藤原氏為首的政治勢力在聖武天皇前奏了一本,說他“密習左道,欲顛覆國家”。朝廷遂派人圍其宅,他堅辭不出,和妻兒一族自縊而死,享年五十四歲。

長屋王的宅邸究竟在哪,是一個謎。直到1986年,平城宮東南一帶要建造大型百貨公司,挖掘出了大量木簡,時間推斷為710年到717年,從內容看,幾乎可以確定這就是長屋王生前所居之處,才算破了案。

隨這一發現破了的另一個案就是——發現了日本最早的國字“鰯”(いわし),意思是沙丁魚,木簡上記有“鰯五隻”等字樣,不知道長屋王生前是不是一位鏟屎官。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千葉縣出產的鰯

“鰯”是日本史料裡出現的最古國字,這一點毫無疑問,但這個字為何造成這幅樣子,卻有疑問。新井白石在《東雅》裡說:“鰯就是弱的意思。只要一離開水,即刻死。”而貝原益軒在《日本釋名》中說,鰯是下賤之魚的表示。據說寫《源氏物語》的紫式部偷吃了鰯,被夫君斥為下賤之人,從中可見一斑。

而國字中帶著“魚”字旁的字是出奇的多。平安初期編撰的《新撰字鏡》裡,有魚字的國字就已經收錄了400個左右,“鰯”的發現,不過是在九牛之上再添一毛耳。因為魚類多了,魚類的國字也就多了,這其中又有許多傳到了中國,或者從中國傳過去,以致於兩國辭書中跟魚有關的字交替上升,難以判斷是誰勝過誰。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新井白石

舉例來說,《詩經》三百篇提到的有魚字旁的漢字不過11個。最早的辭書《爾雅》中收錄的有44個,許慎《說文解字》裡就到了117個,宋代刊刻的《類篇》中收錄了魚字旁的漢字406個,至此,中日兩國打個平手,隨後就膠著起來。《康熙字典》收字之全古之未有,收錄了魚字旁的漢字633個,這個記錄直到1959年才被諸橋撤轍編撰的《大漢和辭典》打破,記錄是683個,而很快,1993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和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就又將記錄提高到了719和820,如果不出意外,大約是破不了了。雙方辭書中的字還並不完全重合,並不是一個包含一個的關係,新井白石認定,在中國的辭書裡,找不到的日本國字魚字旁的漢字是25個,如鱈、鰡、鰯等。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如今走進壽司店,看見鋪天蓋地的一片國字,既有種類,又有部位,描述的全都是魚,足可見日本人在吃魚上下了多大的功夫,當然,對室町時代開始就幾乎不吃畜肉的日本人來說,魚是上天的恩賜,幸好魚還多。一般認為世界的魚類大約有18900種,日本近海約有3000種,捕魚量又常常排世界第一,可見資源之豐富。一種文化中某一類詞彙的豐富程度,取決於這一類事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愛斯基摩人發明了幾十個描繪雪的狀態的詞語,因為打獵需要,日本人發明了幾百個有關魚的國字,因為飲食需要。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同理,國字裡還有一種偏旁的字非常多——木字旁。日本多樹,有2231種,這兩千多種中,還有1718種是日本獨有的,因此樂於創造一批和木有關的字,也不奇怪,比如榊字,指常綠喬木,中文中沒有,但不得不承認這個字使用之簡省,日本人的創造力就體現在這種細微處。當然,還體現在“微創新”上。

漢語中原有一個字“鵼”,《廣韻·東韻》雲:“鵼,怪鳥也。”據說它善於判斷人之善惡,善人一生都會得到它的保護,惡人則會被它用大嘴啄死,這個字傳入日本,被寫成了“鵺”,不僅字的樣子變了,連善惡也不辨了,成了讓人討厭的鳥。《平家物語》裡源賴政從紫辰殿上射落了一隻鵺,“賴政遂彎弓搭箭,默唸‘南無八幡大菩薩’名號,‘嗖’地一箭射向雲中。登時‘啪’一聲,有悲鳴傳來,顯然是射中了妖怪。賴政極為興奮,大聲叫嚷起來。……大內上下,人人手執火把,圍攏來看。觀其形,頭似猿、軀如狐、尾似蛇、四肢像老虎,聲如凶鳥之鳴,實是可怖至極。”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仁王》中的這隻鵺已經不能算是一隻鳥了

本來不過是一隻怪鳥“鵼”,到了日本,就變成了古怪得很了的“鵺”,周作人先生翻譯《平家物語》到這裡時,看見“鵺”字,也疑惑,直譯成了“怪鳥”,下來考證後說,或許就是“鵼”。也許真如《陰陽師》中安倍晴明所說,名就是約束事物、賦予其形體的咒語。

這細微的“創新”背後,是一顆不安於亦步亦趨的心。日本人對於漢字,既承認其神性,內心又總有一種消沉和抵抗,明治政府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禮曾構想用英語取代日語中的漢字,福澤諭吉在《文字之教》中主張對漢字先加以限制,逐步廢除, “小說之神”志賀直哉則宣揚廢除日語,改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法語,戰後不久的《讀賣新聞》,乾脆發表了題為《廢除漢字》的社論。

日本為何一邊發明漢字一邊卻想要廢除漢字?

宣揚廢除漢字的志賀直哉其實發明瞭不少漢字詞彙

但問題在於,漢字並非只是日語的血肉,而是靈魂的一部分,正如著有《漢字與日本人》的高島俊男所說:漢字是日語中令人棘手的“重荷”,但如果摘掉這個重荷,日語就會變得幼稚,甚至會死去。有一個笑話就可以證明,有人給在家鄉的父親發短信:“カネオクレタノム(kaneokuretanomu)”。這條全是片假名的短信若是用漢字來寫,意思本該是:“金送れ頼む”(拜託寄點錢來)。但老家的父親看了這一堆片假名,卻讀成了“金をくれた、飲む”(有錢寄來了,喝酒)。便回信問:“誰がくれた?あまり飲むな”(是誰給的?最好不要喝酒)。真要去掉了漢字,也就只能大醉一場,矇頭睡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