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日本·下篇)同是被迫打開國門,為什麼日本迅速崛起?

埃爾金伯爵的總結很快被證實是準確的。

1868年,皇帝頒佈了一部警察文本(“五個誓言”),旨在平息全國動亂,明確新政權的目標。本文件強調了兩個要點:“廣興會議,一切機會都是由公眾輿論決定的”,“打破舊習慣……在世界上尋求知識。事實上,西方思想和西方商品在20世紀70年代非常流行,吃牛肉、穿褲子、帶傘、炫耀手錶和鑽石戒指的現象也很流行。1878年寫的一首兒童歌曲是這個概念的最好例證。根據G.B.桑塞姆的說法,“這首兒歌被稱為文明之球,其目的是讓年輕人深刻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優越性。當他們拍打的時候,他們通過背誦10件被認為最值得采用的東西的名字來計算彈跳的次數:煤氣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郵箱和輪船。

以史為鑑(日本·下篇)同是被迫打開國門,為什麼日本迅速崛起?

日本的新領導人不贊成這種對所有西方事物不加區別的奉承。

他們對西方文明本身不感興趣,只對增強國家力量的組成部分感興趣。在與世隔絕的時期,日本人瞭解了歐洲人在數學、科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成就,但沒有注意文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同樣,他們現在也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計劃,旨在建設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

例如,在宗教領域,明治政治家喜歡神道教作為一種民族宗教,因為神道認為民族性格與皇帝一致,而皇帝是太陽女神的後代。換言之,神道教促進了民族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如果日本想要保持其在現代世界的原有地位,這些屬性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確規定其目的是促進國家利益,而不是發展個人。它頒佈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的法律和法令,因為國家需要文化公民。大批外國教育家來到日本建校,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回國後出國留學,在新學校任教。但是,為了保證行政管理的一致性和思想觀念的一致性,國家對整個教育體系實行了嚴格的監督。1890年頒佈的教育法令警告所有的學生“為了維護和維護我們這個與天地共存的帝國的繁榮,勇敢地獻身於國家”。

以史為鑑(日本·下篇)同是被迫打開國門,為什麼日本迅速崛起?

在軍事方面,日本廢除了舊的封建徵兵制度,根據最新的歐洲模式建立了現代軍隊。

在德國軍事代表團的幫助下,他們建立了一支陸軍;在英國的指導下,他們建立了一支小型海軍。明治領導人預見到,這些新軍隊需要現代經濟來為他們提供軍事物資。因此,它們通過發放補貼、購買原材料或成立政府公司來確保建立所需產業。為了促進工業發展,他們首先致力於金融機構、商品交易所、航運公司、鐵路和電信線路的建設。政府領導人不僅重視支持紡織等輕工業,而且重視支持採礦、鋼鐵和造船等重工業,這些重工業對提供軍事物資至關重要。當這些企業建成後,政府通常以極低的價格將它們出售給享有特權的私營企業。正是這樣,少數富裕家庭,通常被稱為金融財閥,扼殺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可以補充說,工業發展所需資金主要來源於農業。日本通過引進改良品種、改進土地利用方式、擴大灌溉和排水面積,以較低的成本顯著提高了農業產量。1878年至1892年間,耕地增加了7%,產量增長21%,人口增長15%。由此產生的剩餘農產品被稅收吸收,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

以史為鑑(日本·下篇)同是被迫打開國門,為什麼日本迅速崛起?

日本人也仔細研究了西方的法律制度。

當西方人到達日本時,日本的法律體系處於這樣一種狀態,西方人對域外管轄權的要求至少是可以理解的。法律混亂而嚴厲,個人權利受到輕視,警察專橫而有力,監獄條件令人厭惡。1871年,日本成立了司法部。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通過了新的法律法規,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權力被分開。

與此同時,日本進行了各種政治改革,至少為自己提供了議會政府的裝飾。首先,內閣和樞密院成立,然後根據正式儀式於1889年頒佈憲法。本憲法規定,公民不得隨意逮捕,財產權受保護,享有宗教、言論、結社自由。然而,在一般情況下,政府都有權力阻止這些權利。一般來說,憲法從德國模式借鑑的比從法國或英國模式借鑑的要多。原因是當時日本和德國一樣處於鞏固階段,所以它更關心的是增強國家實力,而不是保護公民自由。因此,這部憲法在維護寡頭統治和對天堂的崇拜的同時,只為日本提供了議會的外觀。實際上,《憲法》第1條規定“日本帝國將由永世的天皇統治和統治”,第3條還規定“天皇神聖不可侵犯”。

以史為鑑(日本·下篇)同是被迫打開國門,為什麼日本迅速崛起?

隨著憲法的通過和法律改革的實施,日本迫切需要廢除不平等條約。他們很可能認為,當時的日本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不再需要域外管轄,不再允許其他侵犯其主權的行為。經過長期的外交努力,在1894年,他們說服英國和美國在五年內結束他們的領館管轄權。同年,日本出人意料地戰勝了清王朝。從那以後,再也沒有理由將日本視為一個弱勢國家。其他國家效仿英國和美國,很快就放棄了他們的特權。到1899年,日本已經獲得了對其領土上所有外國人的合法管轄權,成為亞洲第一個打破西方控制鏈的國家。

有這樣幾個因素可以解釋中國和日本對西方挑戰的不同反應。

1、日本列島緊湊的地理位置不僅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而且促進了新的價值觀和知識在全國的傳播。它也使該國容易受到外來壓迫,並意識到外來壓迫。佩裡的艦隊航行在首都江戶可以看到的地方;幾周內,日本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相反,中國大陸廣大而人口稠密的省份,長期以來很難受到西方的影響或不受西方的影響,反而成為傳統思想和傳統力量的儲藏地。

以史為鑑(日本·下篇)同是被迫打開國門,為什麼日本迅速崛起?

2、此外,由於日本長期以來從中國文化世界借鑑東西的傳統,19世紀從西方世界借鑑東西的衝突和痛苦減少了。過去,日本以“日本精神和中國知識”為口號,適應了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面。現在,日本以“東方道德和西方技能”為口號,向西方學習和借鑑。因此,與中國傳統的特點相比,日本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地理分離。也就是說,起伏的山區地形加強了日本的宗族傳統和地區獨立性。日本商人階級有著更大的自治權和經濟實力,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在西方入侵的關鍵時刻,日本商人階級的力量迅速擴大。日本士兵是社會的上層,而不是像中國士兵那樣處於社會底層。這意味著日本的統治階級比中國的文人階級更容易受到西方軍事技術的影響和迴應。

3、簡而言之,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多樣的制度因素都使日本比中國更容易受到西方侵略的影響,對侵略的反應也更為迅速,但軍事技術和軍隊的迅速膨脹發展這也為日後走向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伏筆,以史為鑑,我們一定要從這段歷史中學習和警惕日本這個善於借鑑學習的國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