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有“高薪護城河”嗎?

一、“吃青春飯”和“越老越吃香”,你喜歡哪一種職業?

前段時間,有個親戚跟我討論孩子的高考志願填報問題,他喜歡兩個就業前景不錯的專業,建築類和計算機軟件工程,問我的意見。

跟他分析了一會後,我忽然意識到這兩個職業在“工作經驗積累”上,是兩個極端。

IT類職業是標準的“青春飯”,因為這個行業的發展太快了,需要不停地接受新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

拿打仗來做比方,IT是屬於那種易攻不易守的城池。你在工作能力中取得的先發優勢,很容易在轉眼之間就喪失了。

可能有人覺得不對,IT行業還是有積累的。沒錯,但更側重於底層邏輯、產品項目管理一類的經驗,相比別的行業而言,純技術的經驗積累,作用並不大。

相比之下,建築類專業,就屬於典型的“越老越吃香”,因為行業發展變化很慢,還有大量的實際經驗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沉澱。

無論是做建築設計還是土木工程,這個行業進去後,一堆60、70、80後壓在你的頭上,十年內不見天日。

這兩個專業的不同,造成了兩種職業發展路徑的不同。

假如小張和小李經歷了IT類和建築類兩個差不多地位的大學和公司,最初的幾年,很可能選擇IT的小張拿到30萬年薪時,選擇建築的小李還在那兒吭哧吭哧地畫圖。

但過了30歲,小張可能會覺得越做越累,而小李卻越做越得心應手;再到了35歲,大張如果不能轉型管理,那他的前途就堪憂了,而大李,正處於職業生涯最吃香的年齡。

當然,這裡不是說IT行業不好,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年輕人,最適合做程序員,工作一年脫貧,三年反哺家庭,五年一二線城市買房。所以趁年輕多賺錢,或者儘早轉管理崗,就成為這個專業的共識。

而建築工作經驗的積累就很困難,因為起步階段都是在打雜,特別是在大公司。可只要是積累下來的經驗,用一輩子都沒問題,熬久了,自然厚積薄發。

這類職業還有醫生、律師、會計師,在國外都是靠專業性拿高薪的職業。為了描述這一類對經驗要求很高的職業,我借用了投資中的一個概念——“護城河”。

二、職場護城河

“護城河理論”是巴菲特提出的。

巴菲特最主要的投資風格一直是“買入並長期持有”,常常要持續幾十年,所以,他最關心的不是短期贏利能力,而是這家公司有沒有能力保持長期競爭優勢,所以叫“護城河”。

最典型的“護城河”是他投資的可口可樂,就像公司管理層的一句老話:“即使所有工廠在一夜之間被火燒光了,只要有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企業也可以迅速重建”,這就儘可能避免了激烈競爭中不可預測的風險。

除了品牌之外,常見的企業“護城河”還包括專利技術、特許經營權、網點優勢、網絡效應、獨特資源、利基市場等……

用今天的話來說,護城河就是追求“躺贏”,以細分市場的壟斷性,避免慘烈的商業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講,職業發展也有“護城河”。

同樣拿高薪,為什麼有人壓力山大,有人穩如泰山?同樣遭遇裁員,為什麼有人開開心心地拿幾個月“遣散費”找下一個“碼頭”,有人就想跳樓呢?

能力的高低決定你薪水的高低,但能不能拿穩了,拿得長長久久,那就要看這些能力能不能形成“護城河”,構成一個易守難攻的“競爭壁壘”,不但要贏,還要用更小的力氣贏,還要降低職業生涯中的“不可抗風險”。

如果說能力是職業發展的矛,那麼護城河就是職業發展的盾。前面說的建築、醫生、會計師、律師都是屬於護城河很強的職業。

"你的工作,有“高薪護城河”嗎?

一、“吃青春飯”和“越老越吃香”,你喜歡哪一種職業?

前段時間,有個親戚跟我討論孩子的高考志願填報問題,他喜歡兩個就業前景不錯的專業,建築類和計算機軟件工程,問我的意見。

跟他分析了一會後,我忽然意識到這兩個職業在“工作經驗積累”上,是兩個極端。

IT類職業是標準的“青春飯”,因為這個行業的發展太快了,需要不停地接受新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

拿打仗來做比方,IT是屬於那種易攻不易守的城池。你在工作能力中取得的先發優勢,很容易在轉眼之間就喪失了。

可能有人覺得不對,IT行業還是有積累的。沒錯,但更側重於底層邏輯、產品項目管理一類的經驗,相比別的行業而言,純技術的經驗積累,作用並不大。

相比之下,建築類專業,就屬於典型的“越老越吃香”,因為行業發展變化很慢,還有大量的實際經驗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沉澱。

無論是做建築設計還是土木工程,這個行業進去後,一堆60、70、80後壓在你的頭上,十年內不見天日。

這兩個專業的不同,造成了兩種職業發展路徑的不同。

假如小張和小李經歷了IT類和建築類兩個差不多地位的大學和公司,最初的幾年,很可能選擇IT的小張拿到30萬年薪時,選擇建築的小李還在那兒吭哧吭哧地畫圖。

但過了30歲,小張可能會覺得越做越累,而小李卻越做越得心應手;再到了35歲,大張如果不能轉型管理,那他的前途就堪憂了,而大李,正處於職業生涯最吃香的年齡。

當然,這裡不是說IT行業不好,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年輕人,最適合做程序員,工作一年脫貧,三年反哺家庭,五年一二線城市買房。所以趁年輕多賺錢,或者儘早轉管理崗,就成為這個專業的共識。

而建築工作經驗的積累就很困難,因為起步階段都是在打雜,特別是在大公司。可只要是積累下來的經驗,用一輩子都沒問題,熬久了,自然厚積薄發。

這類職業還有醫生、律師、會計師,在國外都是靠專業性拿高薪的職業。為了描述這一類對經驗要求很高的職業,我借用了投資中的一個概念——“護城河”。

二、職場護城河

“護城河理論”是巴菲特提出的。

巴菲特最主要的投資風格一直是“買入並長期持有”,常常要持續幾十年,所以,他最關心的不是短期贏利能力,而是這家公司有沒有能力保持長期競爭優勢,所以叫“護城河”。

最典型的“護城河”是他投資的可口可樂,就像公司管理層的一句老話:“即使所有工廠在一夜之間被火燒光了,只要有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企業也可以迅速重建”,這就儘可能避免了激烈競爭中不可預測的風險。

除了品牌之外,常見的企業“護城河”還包括專利技術、特許經營權、網點優勢、網絡效應、獨特資源、利基市場等……

用今天的話來說,護城河就是追求“躺贏”,以細分市場的壟斷性,避免慘烈的商業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講,職業發展也有“護城河”。

同樣拿高薪,為什麼有人壓力山大,有人穩如泰山?同樣遭遇裁員,為什麼有人開開心心地拿幾個月“遣散費”找下一個“碼頭”,有人就想跳樓呢?

能力的高低決定你薪水的高低,但能不能拿穩了,拿得長長久久,那就要看這些能力能不能形成“護城河”,構成一個易守難攻的“競爭壁壘”,不但要贏,還要用更小的力氣贏,還要降低職業生涯中的“不可抗風險”。

如果說能力是職業發展的矛,那麼護城河就是職業發展的盾。前面說的建築、醫生、會計師、律師都是屬於護城河很強的職業。

你的工作,有“高薪護城河”嗎?

但職業只是“職場護城河”中的一類,想要知道還有哪些?我們首先要來說一說什麼能力不是“護城河”。

三、什麼能力不是“護城河”

“職場護城河”通常要符合下面兩個特點:

第一、絕無僅有,是其他同事無法模仿或超越的。

凡是可以靠努力獲得的東西,都不是護城河,你可以做到,別人也可以,你先做到並不能阻止別人後做到,所以996加班不是“職場護城河”,繼續學習深造也不是“職場護城河”,它們更像商業競爭中的“價格戰”“研發戰”。

那麼專業水平與個人能力是不是“護城河”呢?這個需要分具體情況看。前面說的IT行業,大部分專業更新很快,不算“護城河”,但有些不變的底層思維和邏輯就可以算。

即使是“護城河”很寬的律師職業,熟悉法條不算,但律師對法律的理解,對官司勝負概率的判斷、對法官心態的把握,成果相對穩定,又需要大量經驗日積月累,所以算“護城河”。

再比如醫生。有一個患者故意考醫生某個罕見病的症狀,醫生答不上來,但滿不在乎地說:“我忘了,但我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掌握它,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如何分辨它與其他病的區別,這一點,你就算背熟這些症狀,也做不到。”

第二、可持續,可以不斷地使用,不斷地加深加固。

所以那些很多人熱衷的提升工作效率的小經驗小技巧不算;那些依賴公司資源獲取的客戶和業務不算;那些依賴團隊才能實現的技能也不算。

記者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很多牛人,這使他們常常有一種“人脈豐富”的幻覺,其實人家看中的是你背後的媒體,一旦你離開,你可以試試,誰理你?

大公司的人憑藉公司資源,往往可以實現很高大上的業務,這也令他們有一種幻覺,好像這是他們的能力,直到他們離開公司才發現,他們只是公司資源的一部分。

你看,職場上能夠給你帶來短期利益、眼前利益的東西,大部分都不能成為護城河。這可能就是能擁有“護城河”的人少之又少的原因。

看過我的“模糊的正確”系列的讀者讀到這兒,都應該明白了,“職場護城河”也屬於人生“模糊的正確”的範疇,正確的方向,本身也是在追求“護城河”。

四、職場之盾:典型的職場護城河

說完了非護城河的能力,下面就介紹幾種典型的“職場護城河”。

1. 職業經驗與方法論

這是最重要的護城河,前面已經說過了,某些職業經驗容易轉化為“護城河”,某些就很難,取決於這個行業的變化速度,取決於經驗積累的方法。

必須說明的是,職業經驗中的知識、技巧都不是“護城河”,但由這些知識、技巧昇華成的“方法論”卻是“護城河”。

任何一個人都有工作方法,但只有少數人能把方法總結成“方法論”。“方法論”可以把一個人在A行業積累的經驗,移植到完全不同的B行業。

"你的工作,有“高薪護城河”嗎?

一、“吃青春飯”和“越老越吃香”,你喜歡哪一種職業?

前段時間,有個親戚跟我討論孩子的高考志願填報問題,他喜歡兩個就業前景不錯的專業,建築類和計算機軟件工程,問我的意見。

跟他分析了一會後,我忽然意識到這兩個職業在“工作經驗積累”上,是兩個極端。

IT類職業是標準的“青春飯”,因為這個行業的發展太快了,需要不停地接受新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

拿打仗來做比方,IT是屬於那種易攻不易守的城池。你在工作能力中取得的先發優勢,很容易在轉眼之間就喪失了。

可能有人覺得不對,IT行業還是有積累的。沒錯,但更側重於底層邏輯、產品項目管理一類的經驗,相比別的行業而言,純技術的經驗積累,作用並不大。

相比之下,建築類專業,就屬於典型的“越老越吃香”,因為行業發展變化很慢,還有大量的實際經驗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沉澱。

無論是做建築設計還是土木工程,這個行業進去後,一堆60、70、80後壓在你的頭上,十年內不見天日。

這兩個專業的不同,造成了兩種職業發展路徑的不同。

假如小張和小李經歷了IT類和建築類兩個差不多地位的大學和公司,最初的幾年,很可能選擇IT的小張拿到30萬年薪時,選擇建築的小李還在那兒吭哧吭哧地畫圖。

但過了30歲,小張可能會覺得越做越累,而小李卻越做越得心應手;再到了35歲,大張如果不能轉型管理,那他的前途就堪憂了,而大李,正處於職業生涯最吃香的年齡。

當然,這裡不是說IT行業不好,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年輕人,最適合做程序員,工作一年脫貧,三年反哺家庭,五年一二線城市買房。所以趁年輕多賺錢,或者儘早轉管理崗,就成為這個專業的共識。

而建築工作經驗的積累就很困難,因為起步階段都是在打雜,特別是在大公司。可只要是積累下來的經驗,用一輩子都沒問題,熬久了,自然厚積薄發。

這類職業還有醫生、律師、會計師,在國外都是靠專業性拿高薪的職業。為了描述這一類對經驗要求很高的職業,我借用了投資中的一個概念——“護城河”。

二、職場護城河

“護城河理論”是巴菲特提出的。

巴菲特最主要的投資風格一直是“買入並長期持有”,常常要持續幾十年,所以,他最關心的不是短期贏利能力,而是這家公司有沒有能力保持長期競爭優勢,所以叫“護城河”。

最典型的“護城河”是他投資的可口可樂,就像公司管理層的一句老話:“即使所有工廠在一夜之間被火燒光了,只要有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企業也可以迅速重建”,這就儘可能避免了激烈競爭中不可預測的風險。

除了品牌之外,常見的企業“護城河”還包括專利技術、特許經營權、網點優勢、網絡效應、獨特資源、利基市場等……

用今天的話來說,護城河就是追求“躺贏”,以細分市場的壟斷性,避免慘烈的商業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講,職業發展也有“護城河”。

同樣拿高薪,為什麼有人壓力山大,有人穩如泰山?同樣遭遇裁員,為什麼有人開開心心地拿幾個月“遣散費”找下一個“碼頭”,有人就想跳樓呢?

能力的高低決定你薪水的高低,但能不能拿穩了,拿得長長久久,那就要看這些能力能不能形成“護城河”,構成一個易守難攻的“競爭壁壘”,不但要贏,還要用更小的力氣贏,還要降低職業生涯中的“不可抗風險”。

如果說能力是職業發展的矛,那麼護城河就是職業發展的盾。前面說的建築、醫生、會計師、律師都是屬於護城河很強的職業。

你的工作,有“高薪護城河”嗎?

但職業只是“職場護城河”中的一類,想要知道還有哪些?我們首先要來說一說什麼能力不是“護城河”。

三、什麼能力不是“護城河”

“職場護城河”通常要符合下面兩個特點:

第一、絕無僅有,是其他同事無法模仿或超越的。

凡是可以靠努力獲得的東西,都不是護城河,你可以做到,別人也可以,你先做到並不能阻止別人後做到,所以996加班不是“職場護城河”,繼續學習深造也不是“職場護城河”,它們更像商業競爭中的“價格戰”“研發戰”。

那麼專業水平與個人能力是不是“護城河”呢?這個需要分具體情況看。前面說的IT行業,大部分專業更新很快,不算“護城河”,但有些不變的底層思維和邏輯就可以算。

即使是“護城河”很寬的律師職業,熟悉法條不算,但律師對法律的理解,對官司勝負概率的判斷、對法官心態的把握,成果相對穩定,又需要大量經驗日積月累,所以算“護城河”。

再比如醫生。有一個患者故意考醫生某個罕見病的症狀,醫生答不上來,但滿不在乎地說:“我忘了,但我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掌握它,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如何分辨它與其他病的區別,這一點,你就算背熟這些症狀,也做不到。”

第二、可持續,可以不斷地使用,不斷地加深加固。

所以那些很多人熱衷的提升工作效率的小經驗小技巧不算;那些依賴公司資源獲取的客戶和業務不算;那些依賴團隊才能實現的技能也不算。

記者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很多牛人,這使他們常常有一種“人脈豐富”的幻覺,其實人家看中的是你背後的媒體,一旦你離開,你可以試試,誰理你?

大公司的人憑藉公司資源,往往可以實現很高大上的業務,這也令他們有一種幻覺,好像這是他們的能力,直到他們離開公司才發現,他們只是公司資源的一部分。

你看,職場上能夠給你帶來短期利益、眼前利益的東西,大部分都不能成為護城河。這可能就是能擁有“護城河”的人少之又少的原因。

看過我的“模糊的正確”系列的讀者讀到這兒,都應該明白了,“職場護城河”也屬於人生“模糊的正確”的範疇,正確的方向,本身也是在追求“護城河”。

四、職場之盾:典型的職場護城河

說完了非護城河的能力,下面就介紹幾種典型的“職場護城河”。

1. 職業經驗與方法論

這是最重要的護城河,前面已經說過了,某些職業經驗容易轉化為“護城河”,某些就很難,取決於這個行業的變化速度,取決於經驗積累的方法。

必須說明的是,職業經驗中的知識、技巧都不是“護城河”,但由這些知識、技巧昇華成的“方法論”卻是“護城河”。

任何一個人都有工作方法,但只有少數人能把方法總結成“方法論”。“方法論”可以把一個人在A行業積累的經驗,移植到完全不同的B行業。

你的工作,有“高薪護城河”嗎?

2. 興趣、性格與習慣

商業競爭中的護城河中,有一項是“低成本優勢”,企業通過規模化、特殊的生產工藝等獲得成本優勢,當競爭者無法模仿時,就會出現越競爭實力越強的現象。

如果你喜歡一件事,你更有可能無視你經歷的挫折,一遍遍的嘗試,這就是興趣愛好帶來的“低成本”競爭優勢,也是一種護城河。

我有個同學,學得特別冷門的專業,在一個冷門的事業單位,前幾年一個風口,忽然吃香起來,給相關公司做技術顧問,不用坐班,收入是工資的五倍。

為什麼這麼高薪呢?因為這個專業的人,前幾年幾乎都轉行了,他就是純粹喜歡,才留了下來。

3. 人脈關係

工作上最大的成本是溝通,溝通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信任,而信任是最需要時間澆灌的。

人脈關係是“護城河”,這一點沒問題,但什麼是人脈關係,很多人的理解都有問題。工作上合作很愉快的同事,不一定是人脈關係,因為換一家公司就只是個熟人而已;舉杯相談甚歡的客戶,也不一定是人脈關係,因為人家可能只是看中公司的資源。

我曾談到人際關係的四個階段“工具型、禮節型、道義型、感情型”,只有進入後兩個階段,才算是人脈關係。

由此可見,人脈關係作為護城河有個缺陷。維護成本太高。

4. 職業印象、職業聲望和個人品牌

公司裡總有一個人,在某一個需求發生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

“這個客戶每次都會糾結一些技術問題,小張比較適合這類客戶,讓他去搞定吧;”

“這個項目要協調公司很多部門的資源,還要常跟高管層彙報,小張是技術型的,不太適合,還是讓小李去吧……”

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一旦進入領導和同事的記憶,固化為認知,就足以形成差異化的印象,為你帶來更多機會,機會多了,就會形成某一個“職業印象”。

職業印象時間長了,傳出公司,再加上跳過幾次槽,你影響力就滲透到行業,這就成了“職業聲譽”;

職業印象是僅限公司,職業聲譽的範圍是整個行業,如果此人繼續把自己的在專業上的影響,擴大到公眾中,比如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專業知識的人,這就成為“個人品牌”。

職業印象、職業聲譽和個人品牌都是很強的護城河,你會發現,很多人的能力結構其實已經落伍了,但憑著一張名片、一張臉,混點飯吃還是不成問題的。

五、只是活著就已經精疲力竭了?

我曾經說過:

“模糊的正確”不追求每次行動的成功率,它的原理是“錯誤的行動”無傷大局,而所有“正確的行動”都能積累起來,直到達成目標。

可累積的能力,正是“護城河”的要點。

比如,在一次新產品的用戶測試中,你發現用戶的某些反應跟產品定義的特徵不符,但這一點無關結果,你急於完成項目,於是在報告中刪除了這一點。

可實際上,去研究消費者心態中不符合邏輯的現象,(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才能加深你對消費行為的理解,這一點,無關工作,積累下來,卻對你的“方法論”的形成至關重要。

很多人覺得,這是“何不食肉糜”,畢竟我們普通人只是活著就已經精疲力竭了。

但你想一想,之所以“只是活著就已經精疲力竭了”,不正是因為你的能力缺乏“護城河”,從而陷入永無休止的惡性競爭嗎?

而且有了護城河,並不是說就萬事大吉了,你還需要不斷地加寬它。

畢竟人生漫長,你不能假定你能在35歲前就把財務自由的錢給賺回來。你只想著活在當下,未來自然不會對你友好。

(文章來源於:人神共奮摘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