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人生第一份工作 跑步 經濟 印度 大童小逸y 2019-08-06
"

在悟空問答中有這麼一個問題:

25歲,“中年危機”該怎麼處理?25歲找工作為什麼不受人待見,25歲的未來在哪裡?

在該問題中,字裡行間裡都透露著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

其實壓力對於我們職場人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在哪個崗位,哪個公司、哪個行業,都會面臨工作上的各種壓力。

有一句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其實壓力給我們職場人造成的困擾,卻不是一句話可以帶過的。

《第一財經週刊》曾聯手歐姆龍健康出了一份《都市人壓力調研報告》:

該報告數據顯示,有超過30%的人每天都會感受到好幾次壓力,而有43.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已經大到讓自己吃不消了。

且據調查得出:

  • 在歐洲,超過半數的礦工是壓力導致的;
  • 在印度,平均每年有50萬專業人員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生病;
  • 在日本,精神壓力較大的女性,死於中風或者心臟綠得心臟病的概率是壓力較小,女性的兩倍;

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壓力的負擔,是不分國界的。

壓力看起來就像洪水猛獸,我們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

但是讓我們畏懼的壓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外界因素:

比如說一線城市高房價這件事情,由於政策和城市發展等各種因素,高昂的房價,經常讓人望而止步。但是,又總有那麼些人,想留下,想買房。於是巨大的壓力就產生了;

個人因素:

比如和身邊同齡人和朋友的對比,同齡人都已經月入過萬,而自己還拿著幾千塊的工資,由此產生了經濟上的壓力;

但是不論是外界因素、還是個人因素,壓力的產生都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說,是我們先給了自己壓力,我們才會做出相關的反應。

我們認為房價過高,負擔不起,所以產生了壓力。但由於房價是外界變化,我們無法控制。而由此,我們只能恨自己能力不足。

所以壓力其實是可控的、是掌握在我們自身的手裡的。

比如,我們選擇不在一線城市買房子;我們選擇不和別人對比,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在應對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有自愈的功能的,因為我們會“放鬆”。比方說喝酒、唱歌、跑步、玩遊戲,這些放鬆娛樂的方式,都是我們減壓的方式。

而且壓力,並不只是看起來那般“罪惡”,它其實更像是我們的一位夥伴,只不過是看起來比較凶狠的那種

"

在悟空問答中有這麼一個問題:

25歲,“中年危機”該怎麼處理?25歲找工作為什麼不受人待見,25歲的未來在哪裡?

在該問題中,字裡行間裡都透露著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

其實壓力對於我們職場人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在哪個崗位,哪個公司、哪個行業,都會面臨工作上的各種壓力。

有一句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其實壓力給我們職場人造成的困擾,卻不是一句話可以帶過的。

《第一財經週刊》曾聯手歐姆龍健康出了一份《都市人壓力調研報告》:

該報告數據顯示,有超過30%的人每天都會感受到好幾次壓力,而有43.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已經大到讓自己吃不消了。

且據調查得出:

  • 在歐洲,超過半數的礦工是壓力導致的;
  • 在印度,平均每年有50萬專業人員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生病;
  • 在日本,精神壓力較大的女性,死於中風或者心臟綠得心臟病的概率是壓力較小,女性的兩倍;

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壓力的負擔,是不分國界的。

壓力看起來就像洪水猛獸,我們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

但是讓我們畏懼的壓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外界因素:

比如說一線城市高房價這件事情,由於政策和城市發展等各種因素,高昂的房價,經常讓人望而止步。但是,又總有那麼些人,想留下,想買房。於是巨大的壓力就產生了;

個人因素:

比如和身邊同齡人和朋友的對比,同齡人都已經月入過萬,而自己還拿著幾千塊的工資,由此產生了經濟上的壓力;

但是不論是外界因素、還是個人因素,壓力的產生都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說,是我們先給了自己壓力,我們才會做出相關的反應。

我們認為房價過高,負擔不起,所以產生了壓力。但由於房價是外界變化,我們無法控制。而由此,我們只能恨自己能力不足。

所以壓力其實是可控的、是掌握在我們自身的手裡的。

比如,我們選擇不在一線城市買房子;我們選擇不和別人對比,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在應對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有自愈的功能的,因為我們會“放鬆”。比方說喝酒、唱歌、跑步、玩遊戲,這些放鬆娛樂的方式,都是我們減壓的方式。

而且壓力,並不只是看起來那般“罪惡”,它其實更像是我們的一位夥伴,只不過是看起來比較凶狠的那種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是在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在快速奔跑。

日常情況下,我們的身心都處於一個平衡的內穩定狀態。而一時的緊張和壓力,更像是身體的一種調節方式,確定我們能在危險的時候能夠活下來。

想想看,大多數人遇到毒蛇的反應。腎上腺素激增、腦子一片空白,緊張的壓力和不安的情緒,充斥我們的腦海裡。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快速奔跑,而不是和平常一樣步行。

就像面對上司賞識的職場人,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但是為了回報領導和這份肯定,同樣也會選擇做得更好。

偶爾的壓力是有好處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下。

前面說過,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偶爾的奔跑。但是如果反過來,壓力持續時間過長,一直跑步,結局可能就是被過勞死。

"

在悟空問答中有這麼一個問題:

25歲,“中年危機”該怎麼處理?25歲找工作為什麼不受人待見,25歲的未來在哪裡?

在該問題中,字裡行間裡都透露著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

其實壓力對於我們職場人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在哪個崗位,哪個公司、哪個行業,都會面臨工作上的各種壓力。

有一句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其實壓力給我們職場人造成的困擾,卻不是一句話可以帶過的。

《第一財經週刊》曾聯手歐姆龍健康出了一份《都市人壓力調研報告》:

該報告數據顯示,有超過30%的人每天都會感受到好幾次壓力,而有43.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已經大到讓自己吃不消了。

且據調查得出:

  • 在歐洲,超過半數的礦工是壓力導致的;
  • 在印度,平均每年有50萬專業人員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生病;
  • 在日本,精神壓力較大的女性,死於中風或者心臟綠得心臟病的概率是壓力較小,女性的兩倍;

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壓力的負擔,是不分國界的。

壓力看起來就像洪水猛獸,我們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

但是讓我們畏懼的壓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外界因素:

比如說一線城市高房價這件事情,由於政策和城市發展等各種因素,高昂的房價,經常讓人望而止步。但是,又總有那麼些人,想留下,想買房。於是巨大的壓力就產生了;

個人因素:

比如和身邊同齡人和朋友的對比,同齡人都已經月入過萬,而自己還拿著幾千塊的工資,由此產生了經濟上的壓力;

但是不論是外界因素、還是個人因素,壓力的產生都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說,是我們先給了自己壓力,我們才會做出相關的反應。

我們認為房價過高,負擔不起,所以產生了壓力。但由於房價是外界變化,我們無法控制。而由此,我們只能恨自己能力不足。

所以壓力其實是可控的、是掌握在我們自身的手裡的。

比如,我們選擇不在一線城市買房子;我們選擇不和別人對比,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在應對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有自愈的功能的,因為我們會“放鬆”。比方說喝酒、唱歌、跑步、玩遊戲,這些放鬆娛樂的方式,都是我們減壓的方式。

而且壓力,並不只是看起來那般“罪惡”,它其實更像是我們的一位夥伴,只不過是看起來比較凶狠的那種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是在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在快速奔跑。

日常情況下,我們的身心都處於一個平衡的內穩定狀態。而一時的緊張和壓力,更像是身體的一種調節方式,確定我們能在危險的時候能夠活下來。

想想看,大多數人遇到毒蛇的反應。腎上腺素激增、腦子一片空白,緊張的壓力和不安的情緒,充斥我們的腦海裡。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快速奔跑,而不是和平常一樣步行。

就像面對上司賞識的職場人,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但是為了回報領導和這份肯定,同樣也會選擇做得更好。

偶爾的壓力是有好處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下。

前面說過,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偶爾的奔跑。但是如果反過來,壓力持續時間過長,一直跑步,結局可能就是被過勞死。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我們是持續性的壓力,那該怎麼辦呢?

當壓力會讓我們變得暴躁,抑鬱,甚至是頭痛,看待生活只剩下滿滿的惡意。

如果遇上的是這種壓力,那麼我們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做起:

1.從被動招架到主動應對。

當我們把生活的事件強化成壓力時,背後都會有這樣的思維在作怪:

  • 他讓我憤怒不已;
  • 我就是一個失敗者;
  • 我就是這樣子了;
  • 我無能為力;

這種思考方式,也被稱為被動招架思維模式。因為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總是被動的應對周圍世界,好像他們對自己毫無責任。

對他們來說,面對壓力,面對外界的負擔,都是外部的力量,而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25歲人中年危機,遇到困境,只能由現實社會所牽制,而自己只能被動反應,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自動招架思維模式是一種扭曲的思維模式。

因為人類並非惰性的物體,只能依賴施加外力才能產生作用。不像山上的石頭,如果被踢了一腳,除了滾下去別無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

我們可以認為25歲就中年危機了,也可以認為25歲、其實人生才剛剛開始。

與之相反的思維模式是主動應對模式。

一個主動的人會積極應對,而不是被動等待,他會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意識到什麼樣的行為,會促成什麼樣的事情發生。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在於它的正面,停止並挑戰自身思維模式的能力,主動的人不僅會質疑其他人,也會質疑自己的假象。

"

在悟空問答中有這麼一個問題:

25歲,“中年危機”該怎麼處理?25歲找工作為什麼不受人待見,25歲的未來在哪裡?

在該問題中,字裡行間裡都透露著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

其實壓力對於我們職場人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在哪個崗位,哪個公司、哪個行業,都會面臨工作上的各種壓力。

有一句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其實壓力給我們職場人造成的困擾,卻不是一句話可以帶過的。

《第一財經週刊》曾聯手歐姆龍健康出了一份《都市人壓力調研報告》:

該報告數據顯示,有超過30%的人每天都會感受到好幾次壓力,而有43.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已經大到讓自己吃不消了。

且據調查得出:

  • 在歐洲,超過半數的礦工是壓力導致的;
  • 在印度,平均每年有50萬專業人員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生病;
  • 在日本,精神壓力較大的女性,死於中風或者心臟綠得心臟病的概率是壓力較小,女性的兩倍;

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壓力的負擔,是不分國界的。

壓力看起來就像洪水猛獸,我們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

但是讓我們畏懼的壓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外界因素:

比如說一線城市高房價這件事情,由於政策和城市發展等各種因素,高昂的房價,經常讓人望而止步。但是,又總有那麼些人,想留下,想買房。於是巨大的壓力就產生了;

個人因素:

比如和身邊同齡人和朋友的對比,同齡人都已經月入過萬,而自己還拿著幾千塊的工資,由此產生了經濟上的壓力;

但是不論是外界因素、還是個人因素,壓力的產生都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說,是我們先給了自己壓力,我們才會做出相關的反應。

我們認為房價過高,負擔不起,所以產生了壓力。但由於房價是外界變化,我們無法控制。而由此,我們只能恨自己能力不足。

所以壓力其實是可控的、是掌握在我們自身的手裡的。

比如,我們選擇不在一線城市買房子;我們選擇不和別人對比,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在應對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有自愈的功能的,因為我們會“放鬆”。比方說喝酒、唱歌、跑步、玩遊戲,這些放鬆娛樂的方式,都是我們減壓的方式。

而且壓力,並不只是看起來那般“罪惡”,它其實更像是我們的一位夥伴,只不過是看起來比較凶狠的那種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是在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在快速奔跑。

日常情況下,我們的身心都處於一個平衡的內穩定狀態。而一時的緊張和壓力,更像是身體的一種調節方式,確定我們能在危險的時候能夠活下來。

想想看,大多數人遇到毒蛇的反應。腎上腺素激增、腦子一片空白,緊張的壓力和不安的情緒,充斥我們的腦海裡。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快速奔跑,而不是和平常一樣步行。

就像面對上司賞識的職場人,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但是為了回報領導和這份肯定,同樣也會選擇做得更好。

偶爾的壓力是有好處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下。

前面說過,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偶爾的奔跑。但是如果反過來,壓力持續時間過長,一直跑步,結局可能就是被過勞死。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我們是持續性的壓力,那該怎麼辦呢?

當壓力會讓我們變得暴躁,抑鬱,甚至是頭痛,看待生活只剩下滿滿的惡意。

如果遇上的是這種壓力,那麼我們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做起:

1.從被動招架到主動應對。

當我們把生活的事件強化成壓力時,背後都會有這樣的思維在作怪:

  • 他讓我憤怒不已;
  • 我就是一個失敗者;
  • 我就是這樣子了;
  • 我無能為力;

這種思考方式,也被稱為被動招架思維模式。因為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總是被動的應對周圍世界,好像他們對自己毫無責任。

對他們來說,面對壓力,面對外界的負擔,都是外部的力量,而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25歲人中年危機,遇到困境,只能由現實社會所牽制,而自己只能被動反應,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自動招架思維模式是一種扭曲的思維模式。

因為人類並非惰性的物體,只能依賴施加外力才能產生作用。不像山上的石頭,如果被踢了一腳,除了滾下去別無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

我們可以認為25歲就中年危機了,也可以認為25歲、其實人生才剛剛開始。

與之相反的思維模式是主動應對模式。

一個主動的人會積極應對,而不是被動等待,他會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意識到什麼樣的行為,會促成什麼樣的事情發生。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在於它的正面,停止並挑戰自身思維模式的能力,主動的人不僅會質疑其他人,也會質疑自己的假象。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2. 從事事緊迫到重要優先。

其實“要事第一”的理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

但是要事第一,不僅能讓我們高效完成任務。研究還發現,為你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遵循要事第一的規則,有助於你的大腦知道,應該將哪些不想要的刺激拒之門外。

一旦目標確定,大腦裡有一個叫蒼白球的部位,就會扮演一個貼心保鏢的角色,幫助你全神貫注於你的目標,同時屏蔽掉不相關的誘惑。

如果你一旦確定好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你會發現自己的大腦會屏蔽掉那些可能干擾你達成目標的外部爭論。

但如果你只是隨隨便便就想做成什麼事,卻沒有制定任何相關的計劃,卻不會屏蔽其他外部刺激。

因為大腦只能同時聚焦一件事情。

3. 從固執己見到擁抱多元化。

當我們處於負面場景中,我們的大腦裡只會積累越來越多的負面能量、乃至壓力。有人和你意見不合,你就會產生防禦機制。

比如一場工作會議,有人發表了和你觀點完全相悖的論述,有人攻擊了你的觀點。

此時,為了自我防衛,你就會啟動你防禦機制。

研究者發現,長期的防禦心理與高血壓和心臟病密切相關。而且,防禦心理是職業壓力中的一種主要因素。

而在工作當中,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實在是常見現象。

與固執己見相對的則是多元化,多元化思維的人擁抱變化、擁抱與之不同的意見。

如果人們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當成一種資本,我們就能在壓力上得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當你因為一個問題備受困惑和壓力時,不妨找幾個信任的人,把不同的背景和觀點集合。

也許同一件事情,你覺得倍感壓力,他人會覺得這是機會、是挑戰。

"

在悟空問答中有這麼一個問題:

25歲,“中年危機”該怎麼處理?25歲找工作為什麼不受人待見,25歲的未來在哪裡?

在該問題中,字裡行間裡都透露著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

其實壓力對於我們職場人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在哪個崗位,哪個公司、哪個行業,都會面臨工作上的各種壓力。

有一句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其實壓力給我們職場人造成的困擾,卻不是一句話可以帶過的。

《第一財經週刊》曾聯手歐姆龍健康出了一份《都市人壓力調研報告》:

該報告數據顯示,有超過30%的人每天都會感受到好幾次壓力,而有43.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已經大到讓自己吃不消了。

且據調查得出:

  • 在歐洲,超過半數的礦工是壓力導致的;
  • 在印度,平均每年有50萬專業人員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生病;
  • 在日本,精神壓力較大的女性,死於中風或者心臟綠得心臟病的概率是壓力較小,女性的兩倍;

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壓力的負擔,是不分國界的。

壓力看起來就像洪水猛獸,我們恨不得離得越遠越好。

但是讓我們畏懼的壓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外界因素:

比如說一線城市高房價這件事情,由於政策和城市發展等各種因素,高昂的房價,經常讓人望而止步。但是,又總有那麼些人,想留下,想買房。於是巨大的壓力就產生了;

個人因素:

比如和身邊同齡人和朋友的對比,同齡人都已經月入過萬,而自己還拿著幾千塊的工資,由此產生了經濟上的壓力;

但是不論是外界因素、還是個人因素,壓力的產生都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說,是我們先給了自己壓力,我們才會做出相關的反應。

我們認為房價過高,負擔不起,所以產生了壓力。但由於房價是外界變化,我們無法控制。而由此,我們只能恨自己能力不足。

所以壓力其實是可控的、是掌握在我們自身的手裡的。

比如,我們選擇不在一線城市買房子;我們選擇不和別人對比,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在應對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是有自愈的功能的,因為我們會“放鬆”。比方說喝酒、唱歌、跑步、玩遊戲,這些放鬆娛樂的方式,都是我們減壓的方式。

而且壓力,並不只是看起來那般“罪惡”,它其實更像是我們的一位夥伴,只不過是看起來比較凶狠的那種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是在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在快速奔跑。

日常情況下,我們的身心都處於一個平衡的內穩定狀態。而一時的緊張和壓力,更像是身體的一種調節方式,確定我們能在危險的時候能夠活下來。

想想看,大多數人遇到毒蛇的反應。腎上腺素激增、腦子一片空白,緊張的壓力和不安的情緒,充斥我們的腦海裡。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快速奔跑,而不是和平常一樣步行。

就像面對上司賞識的職場人,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但是為了回報領導和這份肯定,同樣也會選擇做得更好。

偶爾的壓力是有好處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下。

前面說過,如果把日常比喻成散步,那麼壓力就是偶爾的奔跑。但是如果反過來,壓力持續時間過長,一直跑步,結局可能就是被過勞死。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如果我們是持續性的壓力,那該怎麼辦呢?

當壓力會讓我們變得暴躁,抑鬱,甚至是頭痛,看待生活只剩下滿滿的惡意。

如果遇上的是這種壓力,那麼我們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做起:

1.從被動招架到主動應對。

當我們把生活的事件強化成壓力時,背後都會有這樣的思維在作怪:

  • 他讓我憤怒不已;
  • 我就是一個失敗者;
  • 我就是這樣子了;
  • 我無能為力;

這種思考方式,也被稱為被動招架思維模式。因為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總是被動的應對周圍世界,好像他們對自己毫無責任。

對他們來說,面對壓力,面對外界的負擔,都是外部的力量,而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25歲人中年危機,遇到困境,只能由現實社會所牽制,而自己只能被動反應,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自動招架思維模式是一種扭曲的思維模式。

因為人類並非惰性的物體,只能依賴施加外力才能產生作用。不像山上的石頭,如果被踢了一腳,除了滾下去別無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

我們可以認為25歲就中年危機了,也可以認為25歲、其實人生才剛剛開始。

與之相反的思維模式是主動應對模式。

一個主動的人會積極應對,而不是被動等待,他會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意識到什麼樣的行為,會促成什麼樣的事情發生。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在於它的正面,停止並挑戰自身思維模式的能力,主動的人不僅會質疑其他人,也會質疑自己的假象。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2. 從事事緊迫到重要優先。

其實“要事第一”的理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

但是要事第一,不僅能讓我們高效完成任務。研究還發現,為你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遵循要事第一的規則,有助於你的大腦知道,應該將哪些不想要的刺激拒之門外。

一旦目標確定,大腦裡有一個叫蒼白球的部位,就會扮演一個貼心保鏢的角色,幫助你全神貫注於你的目標,同時屏蔽掉不相關的誘惑。

如果你一旦確定好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你會發現自己的大腦會屏蔽掉那些可能干擾你達成目標的外部爭論。

但如果你只是隨隨便便就想做成什麼事,卻沒有制定任何相關的計劃,卻不會屏蔽其他外部刺激。

因為大腦只能同時聚焦一件事情。

3. 從固執己見到擁抱多元化。

當我們處於負面場景中,我們的大腦裡只會積累越來越多的負面能量、乃至壓力。有人和你意見不合,你就會產生防禦機制。

比如一場工作會議,有人發表了和你觀點完全相悖的論述,有人攻擊了你的觀點。

此時,為了自我防衛,你就會啟動你防禦機制。

研究者發現,長期的防禦心理與高血壓和心臟病密切相關。而且,防禦心理是職業壓力中的一種主要因素。

而在工作當中,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實在是常見現象。

與固執己見相對的則是多元化,多元化思維的人擁抱變化、擁抱與之不同的意見。

如果人們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當成一種資本,我們就能在壓力上得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當你因為一個問題備受困惑和壓力時,不妨找幾個信任的人,把不同的背景和觀點集合。

也許同一件事情,你覺得倍感壓力,他人會覺得這是機會、是挑戰。

25歲就患上“中年危機”?壓力這件事,究竟毀了多少職場人?

不可否認的是,世界和個人,都是多元化的產物,都並非是唯一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