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其實,喬布斯成功的祕訣也是非連續性。喬布斯復出之後,蘋果的電腦業務做得很成功。但是在蘋果電腦的業績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喬布斯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移動設備會超越電商,但是當時移動設備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喬布斯就轉向了隨身聽,發佈了ipod,大獲成功。

後來,當iPod業務已經佔到蘋果公司營收的50%、市場份額達到70%的時候,蘋果發佈了iphone,一舉成為智能手機的巨頭,手機業務也開始全線超越ipod和電腦,開始了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開始了第四條非連續性曲線。

網飛也是一樣,從做CD到做版權,再到做電影,都是非連續性的,一條曲線接著一條曲線,不斷上升。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其實,喬布斯成功的祕訣也是非連續性。喬布斯復出之後,蘋果的電腦業務做得很成功。但是在蘋果電腦的業績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喬布斯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移動設備會超越電商,但是當時移動設備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喬布斯就轉向了隨身聽,發佈了ipod,大獲成功。

後來,當iPod業務已經佔到蘋果公司營收的50%、市場份額達到70%的時候,蘋果發佈了iphone,一舉成為智能手機的巨頭,手機業務也開始全線超越ipod和電腦,開始了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開始了第四條非連續性曲線。

網飛也是一樣,從做CD到做版權,再到做電影,都是非連續性的,一條曲線接著一條曲線,不斷上升。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職業規劃的終極心法也是“非連續性”

和企業的發展一樣,人生規劃也是如此。想要人生持續上升、不走下坡路,就必然走上非連續性曲線的人生。

大多數人要麼一輩子庸庸碌碌,要麼曾經輝煌過,後來跌落下再無起色。但依然有很多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從月薪幾千到年薪百萬,並能一直保持這個水平並不斷上升。

為什麼?因為非連續性。

那些一輩子都在向上成長的人,他們都是非連續性的,在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曲線,延續上漲的趨勢。

比如前文提到的我的前輩,5年前30歲出頭的他,在待遇優厚的傳統行業做到高管,這是他的第一條曲線。在事業正好的時候,他後毅然辭職,來到我所在的創業公司,接受更低的薪水。我當時特別不解,也特別佩服他的勇氣。

原來,他感到所在的傳統行業前景式微,於是跳出舒適區嘗試新興行業,另外也想學習創業和管理公司,為之後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

半年之後,因為和創始人觀念不同,也學不到太多東西,他再次離開,去尋找別的機會,幾經週轉,最終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落腳,老闆是個90後。這是他的二條去曲線。

在這家公司他學到很多前衛的思維和做法,於是順便跟朋友合夥開了家公司。這是他的第三條曲線。如今年薪百萬的他,又開始籌備新項目,希望在40歲到來之際能發展出第四條曲線。

而那些大起大落的人,往往只有一條曲線,巔峰之後自然是敗落。換句話說,那些35歲遇到中年危機的人,往往都不是非連續性發展。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其實,喬布斯成功的祕訣也是非連續性。喬布斯復出之後,蘋果的電腦業務做得很成功。但是在蘋果電腦的業績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喬布斯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移動設備會超越電商,但是當時移動設備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喬布斯就轉向了隨身聽,發佈了ipod,大獲成功。

後來,當iPod業務已經佔到蘋果公司營收的50%、市場份額達到70%的時候,蘋果發佈了iphone,一舉成為智能手機的巨頭,手機業務也開始全線超越ipod和電腦,開始了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開始了第四條非連續性曲線。

網飛也是一樣,從做CD到做版權,再到做電影,都是非連續性的,一條曲線接著一條曲線,不斷上升。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職業規劃的終極心法也是“非連續性”

和企業的發展一樣,人生規劃也是如此。想要人生持續上升、不走下坡路,就必然走上非連續性曲線的人生。

大多數人要麼一輩子庸庸碌碌,要麼曾經輝煌過,後來跌落下再無起色。但依然有很多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從月薪幾千到年薪百萬,並能一直保持這個水平並不斷上升。

為什麼?因為非連續性。

那些一輩子都在向上成長的人,他們都是非連續性的,在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曲線,延續上漲的趨勢。

比如前文提到的我的前輩,5年前30歲出頭的他,在待遇優厚的傳統行業做到高管,這是他的第一條曲線。在事業正好的時候,他後毅然辭職,來到我所在的創業公司,接受更低的薪水。我當時特別不解,也特別佩服他的勇氣。

原來,他感到所在的傳統行業前景式微,於是跳出舒適區嘗試新興行業,另外也想學習創業和管理公司,為之後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

半年之後,因為和創始人觀念不同,也學不到太多東西,他再次離開,去尋找別的機會,幾經週轉,最終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落腳,老闆是個90後。這是他的二條去曲線。

在這家公司他學到很多前衛的思維和做法,於是順便跟朋友合夥開了家公司。這是他的第三條曲線。如今年薪百萬的他,又開始籌備新項目,希望在40歲到來之際能發展出第四條曲線。

而那些大起大落的人,往往只有一條曲線,巔峰之後自然是敗落。換句話說,那些35歲遇到中年危機的人,往往都不是非連續性發展。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那些不是非連續性發展的企業或者個人往往會失敗呢?因為他們把分析和決策建立在歸納法上。

所謂歸納法,就是使用簡單的歸納推理,憑藉感覺和經驗來積累知識。從特殊到一般,是人類直覺思維最典型的特點。

正因為如此,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從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中總結規律,並以此來指導未來的行動。但昨天的成功經驗,不等於今天還能複製成功。昨天的發展態勢還能延續到明天。

30年前所有人都想做公務員,10年前人們都熱衷於進央企,5年前很多人看不起做自媒體的。現在看看呢?

所以,能夠開啟非連續性發展的人,往往在思維邏輯上,都不是簡單的歸納推理。除了危機感、前瞻性和遠見,還有什麼底層邏輯呢?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其實,喬布斯成功的祕訣也是非連續性。喬布斯復出之後,蘋果的電腦業務做得很成功。但是在蘋果電腦的業績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喬布斯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移動設備會超越電商,但是當時移動設備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喬布斯就轉向了隨身聽,發佈了ipod,大獲成功。

後來,當iPod業務已經佔到蘋果公司營收的50%、市場份額達到70%的時候,蘋果發佈了iphone,一舉成為智能手機的巨頭,手機業務也開始全線超越ipod和電腦,開始了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開始了第四條非連續性曲線。

網飛也是一樣,從做CD到做版權,再到做電影,都是非連續性的,一條曲線接著一條曲線,不斷上升。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職業規劃的終極心法也是“非連續性”

和企業的發展一樣,人生規劃也是如此。想要人生持續上升、不走下坡路,就必然走上非連續性曲線的人生。

大多數人要麼一輩子庸庸碌碌,要麼曾經輝煌過,後來跌落下再無起色。但依然有很多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從月薪幾千到年薪百萬,並能一直保持這個水平並不斷上升。

為什麼?因為非連續性。

那些一輩子都在向上成長的人,他們都是非連續性的,在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曲線,延續上漲的趨勢。

比如前文提到的我的前輩,5年前30歲出頭的他,在待遇優厚的傳統行業做到高管,這是他的第一條曲線。在事業正好的時候,他後毅然辭職,來到我所在的創業公司,接受更低的薪水。我當時特別不解,也特別佩服他的勇氣。

原來,他感到所在的傳統行業前景式微,於是跳出舒適區嘗試新興行業,另外也想學習創業和管理公司,為之後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

半年之後,因為和創始人觀念不同,也學不到太多東西,他再次離開,去尋找別的機會,幾經週轉,最終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落腳,老闆是個90後。這是他的二條去曲線。

在這家公司他學到很多前衛的思維和做法,於是順便跟朋友合夥開了家公司。這是他的第三條曲線。如今年薪百萬的他,又開始籌備新項目,希望在40歲到來之際能發展出第四條曲線。

而那些大起大落的人,往往只有一條曲線,巔峰之後自然是敗落。換句話說,那些35歲遇到中年危機的人,往往都不是非連續性發展。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那些不是非連續性發展的企業或者個人往往會失敗呢?因為他們把分析和決策建立在歸納法上。

所謂歸納法,就是使用簡單的歸納推理,憑藉感覺和經驗來積累知識。從特殊到一般,是人類直覺思維最典型的特點。

正因為如此,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從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中總結規律,並以此來指導未來的行動。但昨天的成功經驗,不等於今天還能複製成功。昨天的發展態勢還能延續到明天。

30年前所有人都想做公務員,10年前人們都熱衷於進央企,5年前很多人看不起做自媒體的。現在看看呢?

所以,能夠開啟非連續性發展的人,往往在思維邏輯上,都不是簡單的歸納推理。除了危機感、前瞻性和遠見,還有什麼底層邏輯呢?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如何開啟人生的非連續性曲線?

非連續性的道理不難理解。關鍵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第二條、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這就需要底層邏輯。

如果一個人是游泳運動員,游泳特別厲害,但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忽然改行去打排球,這不叫非連續性,叫作死。

但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是舞蹈演員,但她從小就喜歡錶演,演得還不錯,那她是不是可以去當影視演員?現在很多演員都是舞蹈專業出生,這就是非連續性。

想要找到自己人生的非連續性曲線,不能靠直覺思維,更不能亂來。那遵循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你得找到一個叫作第一性原理的東西。因為第一性原理,是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推動變化的動力因。我們需要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發現第二曲線。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其實,喬布斯成功的祕訣也是非連續性。喬布斯復出之後,蘋果的電腦業務做得很成功。但是在蘋果電腦的業績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喬布斯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移動設備會超越電商,但是當時移動設備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喬布斯就轉向了隨身聽,發佈了ipod,大獲成功。

後來,當iPod業務已經佔到蘋果公司營收的50%、市場份額達到70%的時候,蘋果發佈了iphone,一舉成為智能手機的巨頭,手機業務也開始全線超越ipod和電腦,開始了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開始了第四條非連續性曲線。

網飛也是一樣,從做CD到做版權,再到做電影,都是非連續性的,一條曲線接著一條曲線,不斷上升。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職業規劃的終極心法也是“非連續性”

和企業的發展一樣,人生規劃也是如此。想要人生持續上升、不走下坡路,就必然走上非連續性曲線的人生。

大多數人要麼一輩子庸庸碌碌,要麼曾經輝煌過,後來跌落下再無起色。但依然有很多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從月薪幾千到年薪百萬,並能一直保持這個水平並不斷上升。

為什麼?因為非連續性。

那些一輩子都在向上成長的人,他們都是非連續性的,在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曲線,延續上漲的趨勢。

比如前文提到的我的前輩,5年前30歲出頭的他,在待遇優厚的傳統行業做到高管,這是他的第一條曲線。在事業正好的時候,他後毅然辭職,來到我所在的創業公司,接受更低的薪水。我當時特別不解,也特別佩服他的勇氣。

原來,他感到所在的傳統行業前景式微,於是跳出舒適區嘗試新興行業,另外也想學習創業和管理公司,為之後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

半年之後,因為和創始人觀念不同,也學不到太多東西,他再次離開,去尋找別的機會,幾經週轉,最終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落腳,老闆是個90後。這是他的二條去曲線。

在這家公司他學到很多前衛的思維和做法,於是順便跟朋友合夥開了家公司。這是他的第三條曲線。如今年薪百萬的他,又開始籌備新項目,希望在40歲到來之際能發展出第四條曲線。

而那些大起大落的人,往往只有一條曲線,巔峰之後自然是敗落。換句話說,那些35歲遇到中年危機的人,往往都不是非連續性發展。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那些不是非連續性發展的企業或者個人往往會失敗呢?因為他們把分析和決策建立在歸納法上。

所謂歸納法,就是使用簡單的歸納推理,憑藉感覺和經驗來積累知識。從特殊到一般,是人類直覺思維最典型的特點。

正因為如此,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從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中總結規律,並以此來指導未來的行動。但昨天的成功經驗,不等於今天還能複製成功。昨天的發展態勢還能延續到明天。

30年前所有人都想做公務員,10年前人們都熱衷於進央企,5年前很多人看不起做自媒體的。現在看看呢?

所以,能夠開啟非連續性發展的人,往往在思維邏輯上,都不是簡單的歸納推理。除了危機感、前瞻性和遠見,還有什麼底層邏輯呢?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如何開啟人生的非連續性曲線?

非連續性的道理不難理解。關鍵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第二條、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這就需要底層邏輯。

如果一個人是游泳運動員,游泳特別厲害,但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忽然改行去打排球,這不叫非連續性,叫作死。

但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是舞蹈演員,但她從小就喜歡錶演,演得還不錯,那她是不是可以去當影視演員?現在很多演員都是舞蹈專業出生,這就是非連續性。

想要找到自己人生的非連續性曲線,不能靠直覺思維,更不能亂來。那遵循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你得找到一個叫作第一性原理的東西。因為第一性原理,是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推動變化的動力因。我們需要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發現第二曲線。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教授認為,第一性原理是不證自明的公理。我們中學都學過幾何。也知道公理是什麼,比如:兩點之間,必可連成一條直線。直線可以任意延長。凡直角皆相等。

對一個人或人生而言,它是你一輩子要堅持做的事情、原則或信念,是你的核心價值。一切都在變,但是第一性原理不會變。第一性原理是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可以是追求,也可以是一種核心技能或天賦。

比如那些成功企業的第一性原理,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10倍好。喬布斯的第一性原理是簡潔美學。貝索斯的第一性原理是客戶至上。馬化騰的第一性原理是用戶體驗。馬雲的第一性原理是使命願景。

"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最近幫著公司招聘面試,看到招聘信息上每個職位都有這樣一條要求:年齡35歲以下。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的文章也是滿天飛。

什麼時候35歲成了職場鄙視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了呢?都說35歲是職場的一道坎,職場人開始面臨“中年危機”的困擾,加薪難、晉升難?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和一位前輩聯繫,剛過35歲的他,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二把手,年薪百萬。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還有人來挖他,但因為要去杭州他拒絕了。而五年前我們曾經是同事,當時他年薪不過十幾萬。

當我吐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對未來感到迷茫,並對他目前的狀況表示羨慕時,他卻說自己也很迷茫,因為他已經在考慮自己40歲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了。除了本職工作,和朋友合夥開公司,他還在籌劃著整合手上的資源找點項目來做,為將來積累更多資本。

聽完他的各種想法,我終於知道,為什麼35歲的他沒有遇到“中年危機”,反而成了職場香餑餑了。職業規劃或者說人生規劃,真的很重要。未雨綢繆,永遠比雪中送碳更靠譜。

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雖然是靠實力和運氣,但我一直認為,學會規劃和選擇,要比實力和運氣更重要。

那麼有沒有關於人生規劃的終極心法呢?

有,這個心法叫做“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非連續性”?

“非連續性”這個概念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李善友教授最先提出來的。主要是用於解釋企業發展的,但其實用在個人的人生規劃上也是可以的。

李善友教授研究了大量案例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像蘋果、谷歌、網飛這樣的公司,他們做對了一件事:在自己輝煌的時候,選擇放棄,重新開始。

因為任何企業的核心業務模塊,如果被驗證成功了,那麼長時間的走勢一定是一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第一曲線),在前期時平穩上揚,在最頂端時開始回落,最終被另一家公司用一個新的拋物線(第二曲線)碾壓。

最典型的比如諾基亞,蘋果推出iphone的那年,正是諾基亞財務狀況最好的一年。10年之後,評估的那條上升拋物線出來了,但是諾基亞接下來就是一個下滑的拋物線,幾年後就被收購了。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創新不變換賽道,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身處企業的人呢?

企業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在自己達到鼎盛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然後不斷持續、迭代下去。

這就叫非連續性。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其實,喬布斯成功的祕訣也是非連續性。喬布斯復出之後,蘋果的電腦業務做得很成功。但是在蘋果電腦的業績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喬布斯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移動設備會超越電商,但是當時移動設備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喬布斯就轉向了隨身聽,發佈了ipod,大獲成功。

後來,當iPod業務已經佔到蘋果公司營收的50%、市場份額達到70%的時候,蘋果發佈了iphone,一舉成為智能手機的巨頭,手機業務也開始全線超越ipod和電腦,開始了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開始了第四條非連續性曲線。

網飛也是一樣,從做CD到做版權,再到做電影,都是非連續性的,一條曲線接著一條曲線,不斷上升。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職業規劃的終極心法也是“非連續性”

和企業的發展一樣,人生規劃也是如此。想要人生持續上升、不走下坡路,就必然走上非連續性曲線的人生。

大多數人要麼一輩子庸庸碌碌,要麼曾經輝煌過,後來跌落下再無起色。但依然有很多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從月薪幾千到年薪百萬,並能一直保持這個水平並不斷上升。

為什麼?因為非連續性。

那些一輩子都在向上成長的人,他們都是非連續性的,在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開始一條新的曲線,延續上漲的趨勢。

比如前文提到的我的前輩,5年前30歲出頭的他,在待遇優厚的傳統行業做到高管,這是他的第一條曲線。在事業正好的時候,他後毅然辭職,來到我所在的創業公司,接受更低的薪水。我當時特別不解,也特別佩服他的勇氣。

原來,他感到所在的傳統行業前景式微,於是跳出舒適區嘗試新興行業,另外也想學習創業和管理公司,為之後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

半年之後,因為和創始人觀念不同,也學不到太多東西,他再次離開,去尋找別的機會,幾經週轉,最終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落腳,老闆是個90後。這是他的二條去曲線。

在這家公司他學到很多前衛的思維和做法,於是順便跟朋友合夥開了家公司。這是他的第三條曲線。如今年薪百萬的他,又開始籌備新項目,希望在40歲到來之際能發展出第四條曲線。

而那些大起大落的人,往往只有一條曲線,巔峰之後自然是敗落。換句話說,那些35歲遇到中年危機的人,往往都不是非連續性發展。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為什麼那些不是非連續性發展的企業或者個人往往會失敗呢?因為他們把分析和決策建立在歸納法上。

所謂歸納法,就是使用簡單的歸納推理,憑藉感覺和經驗來積累知識。從特殊到一般,是人類直覺思維最典型的特點。

正因為如此,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從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中總結規律,並以此來指導未來的行動。但昨天的成功經驗,不等於今天還能複製成功。昨天的發展態勢還能延續到明天。

30年前所有人都想做公務員,10年前人們都熱衷於進央企,5年前很多人看不起做自媒體的。現在看看呢?

所以,能夠開啟非連續性發展的人,往往在思維邏輯上,都不是簡單的歸納推理。除了危機感、前瞻性和遠見,還有什麼底層邏輯呢?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如何開啟人生的非連續性曲線?

非連續性的道理不難理解。關鍵是如何找到人生的第二條、第三條非連續性曲線?這就需要底層邏輯。

如果一個人是游泳運動員,游泳特別厲害,但他在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忽然改行去打排球,這不叫非連續性,叫作死。

但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是舞蹈演員,但她從小就喜歡錶演,演得還不錯,那她是不是可以去當影視演員?現在很多演員都是舞蹈專業出生,這就是非連續性。

想要找到自己人生的非連續性曲線,不能靠直覺思維,更不能亂來。那遵循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你得找到一個叫作第一性原理的東西。因為第一性原理,是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推動變化的動力因。我們需要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連續性,發現第二曲線。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教授認為,第一性原理是不證自明的公理。我們中學都學過幾何。也知道公理是什麼,比如:兩點之間,必可連成一條直線。直線可以任意延長。凡直角皆相等。

對一個人或人生而言,它是你一輩子要堅持做的事情、原則或信念,是你的核心價值。一切都在變,但是第一性原理不會變。第一性原理是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可以是追求,也可以是一種核心技能或天賦。

比如那些成功企業的第一性原理,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10倍好。喬布斯的第一性原理是簡潔美學。貝索斯的第一性原理是客戶至上。馬化騰的第一性原理是用戶體驗。馬雲的第一性原理是使命願景。

35歲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職場持續上升的終極心法是非連續性

又比如我那位前輩,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他的核心競爭力:搞定人。他是那種大智若愚的類型,很親切隨和,非常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無論他換哪一行,在什麼企業,或者自己創業,所做的事都沒有離開這個核心能力。

再比如,研究名人傳記,你會發現施瓦辛格的第一性原理是健身和社交,杜月笙的第一性原理是人際關係。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弘一法師李叔同,縱觀他璀璨宏偉的一生,可以發現他的第一性原理是學習快,學什麼像什麼,凡事都要做到極致,要給人做個表率,要做就做第一人。

李叔同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無論是早年的詩詞書法(第一條曲線)、之後轉學繪畫(第二條曲線)、戲曲(第三條曲線),還是最終遁入空門潛修佛法(第四條曲線),都是所在領域的開創者和第一人。

縱觀李叔同一生的非連續性曲線,他真的做到了從一個圓滿的人,到一個神奇的人,一個有德的人,最終成為一個聖人。這樣的人生,我們普通人是學不來的。

我們能學的,是李叔同一輩子的做法,遵循你的第一性原理,不停地尋找非連續性曲線,讓自己成為一個日益精進、不斷成長的人,讓人生一直活在上升的狀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