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的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花唄、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隨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對象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IT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健身趴,旅行、遊戲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之後,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的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花唄、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隨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對象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IT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健身趴,旅行、遊戲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之後,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的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花唄、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隨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對象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IT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健身趴,旅行、遊戲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之後,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2、蜜芽創始人兼CEO、《奇葩說》辯手、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的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1、行業好。2、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率好。3、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的事情的價值等等。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是這些方面的市場定價。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的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花唄、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隨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對象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IT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健身趴,旅行、遊戲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之後,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2、蜜芽創始人兼CEO、《奇葩說》辯手、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的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1、行業好。2、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率好。3、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的事情的價值等等。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是這些方面的市場定價。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這段話的潛臺詞,如果你的第一份薪水不高,幾種可能:

第一,個人能力與商業價值不符,說白了,企業覺得你不值這個價,或者說你所在的職位和崗位只有這個數,沒有更好的上升通道。

第二,你所處的行業並不在頭部,或者說知識不夠密集。比如,同樣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可以選擇去BAT還是初創小公司,8K的起薪在小公司是高薪,但到了BAT就是一個實習生工資而已。

第三,這家公司運營效率不夠高,例如:同樣是搜索公司,百度給不了谷歌的報酬,你什麼時候看到谷歌的員工在送外賣。

以上三種情況,新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務必要擦亮眼睛了,評估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公司。

至於同工不同酬、性別歧視、缺乏公平等問題造成的薪酬差距,請趁早離開,三觀不符必然水土不服。

馬雲說過:“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錢,沒給夠;心,受委屈了。”

其實工作的意義中包含著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滿足生存。而薪資直觀地表明瞭你的“商業價值”。

你說你不在乎錢,一邊領著操蛋的工資一邊過著鹹蛋的人生。

逢年過節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候: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我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吧。

結果相親的“女朋友”一見面同樣的話題: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

你覺得整個社會真拜金,只憑薪水論高下,其實你還會攝影、繪畫、一年能讀好多本書、懂得詩與遠方的浪漫、會寫詩、會講笑話,為什麼偏偏要看卡里那些數字。

其實這是因為人性的本質,人們在對你個人價值評估的時候,會用到一個叫做“錨定啟發法”的統計學方法。

簡單點說,就是根據聽到的社會平均值作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進行對比參照,確定你定位,劃分你的階層。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都是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自己評定和判斷,如果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不夠優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難免產生自我懷疑,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尊重,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樑寧在《產品思維三十講》裡提到:“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興奮的,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克服一切困難甚至飛蛾撲火,但如果你在薪酬上委屈自己,身心都不會愉悅,遲早要抑鬱,更別說幹出一番事業。

所以,年紀輕輕憑什麼要屈就自己找一份平庸的工作,領著不痛不癢的薪水混日子。切忌,不想被同齡人拋棄,就要從選擇一份對得起自己的高薪工作開始。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的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花唄、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隨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對象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IT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健身趴,旅行、遊戲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之後,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2、蜜芽創始人兼CEO、《奇葩說》辯手、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的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1、行業好。2、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率好。3、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的事情的價值等等。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是這些方面的市場定價。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這段話的潛臺詞,如果你的第一份薪水不高,幾種可能:

第一,個人能力與商業價值不符,說白了,企業覺得你不值這個價,或者說你所在的職位和崗位只有這個數,沒有更好的上升通道。

第二,你所處的行業並不在頭部,或者說知識不夠密集。比如,同樣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可以選擇去BAT還是初創小公司,8K的起薪在小公司是高薪,但到了BAT就是一個實習生工資而已。

第三,這家公司運營效率不夠高,例如:同樣是搜索公司,百度給不了谷歌的報酬,你什麼時候看到谷歌的員工在送外賣。

以上三種情況,新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務必要擦亮眼睛了,評估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公司。

至於同工不同酬、性別歧視、缺乏公平等問題造成的薪酬差距,請趁早離開,三觀不符必然水土不服。

馬雲說過:“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錢,沒給夠;心,受委屈了。”

其實工作的意義中包含著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滿足生存。而薪資直觀地表明瞭你的“商業價值”。

你說你不在乎錢,一邊領著操蛋的工資一邊過著鹹蛋的人生。

逢年過節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候: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我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吧。

結果相親的“女朋友”一見面同樣的話題: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

你覺得整個社會真拜金,只憑薪水論高下,其實你還會攝影、繪畫、一年能讀好多本書、懂得詩與遠方的浪漫、會寫詩、會講笑話,為什麼偏偏要看卡里那些數字。

其實這是因為人性的本質,人們在對你個人價值評估的時候,會用到一個叫做“錨定啟發法”的統計學方法。

簡單點說,就是根據聽到的社會平均值作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進行對比參照,確定你定位,劃分你的階層。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都是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自己評定和判斷,如果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不夠優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難免產生自我懷疑,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尊重,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樑寧在《產品思維三十講》裡提到:“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興奮的,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克服一切困難甚至飛蛾撲火,但如果你在薪酬上委屈自己,身心都不會愉悅,遲早要抑鬱,更別說幹出一番事業。

所以,年紀輕輕憑什麼要屈就自己找一份平庸的工作,領著不痛不癢的薪水混日子。切忌,不想被同齡人拋棄,就要從選擇一份對得起自己的高薪工作開始。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為什麼每年招聘會上那些世界500強知名大公司讓畢業生擠破頭,因為,選擇更好的平臺,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有了更高的薪水,就有了實現夢想的底氣。

哈維在《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中重提到一個致富原則:永遠不要給你的財富設上限。

人的發展其實遵循著一種馬太效應,你上升到的層級越高,就會發現機會越多,那麼也會越來越好。

而第一份工資的薪水,往往是你第二份工作的起點,如果你的第一份工資就很低,在跳槽之後,現任公司會懷疑你的價值,薪水往往是基於職位的,就算按照20%的幅度漲薪,漲完還是很低。

如果第一份工作能夠選擇較高的工資,無疑意味著如虎添翼,若干年後,正如本文開頭,身價會有天壤之別。

"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的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花唄、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隨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對象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IT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健身趴,旅行、遊戲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之後,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2、蜜芽創始人兼CEO、《奇葩說》辯手、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的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1、行業好。2、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率好。3、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的事情的價值等等。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是這些方面的市場定價。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這段話的潛臺詞,如果你的第一份薪水不高,幾種可能:

第一,個人能力與商業價值不符,說白了,企業覺得你不值這個價,或者說你所在的職位和崗位只有這個數,沒有更好的上升通道。

第二,你所處的行業並不在頭部,或者說知識不夠密集。比如,同樣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可以選擇去BAT還是初創小公司,8K的起薪在小公司是高薪,但到了BAT就是一個實習生工資而已。

第三,這家公司運營效率不夠高,例如:同樣是搜索公司,百度給不了谷歌的報酬,你什麼時候看到谷歌的員工在送外賣。

以上三種情況,新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務必要擦亮眼睛了,評估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公司。

至於同工不同酬、性別歧視、缺乏公平等問題造成的薪酬差距,請趁早離開,三觀不符必然水土不服。

馬雲說過:“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錢,沒給夠;心,受委屈了。”

其實工作的意義中包含著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滿足生存。而薪資直觀地表明瞭你的“商業價值”。

你說你不在乎錢,一邊領著操蛋的工資一邊過著鹹蛋的人生。

逢年過節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候: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我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吧。

結果相親的“女朋友”一見面同樣的話題: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

你覺得整個社會真拜金,只憑薪水論高下,其實你還會攝影、繪畫、一年能讀好多本書、懂得詩與遠方的浪漫、會寫詩、會講笑話,為什麼偏偏要看卡里那些數字。

其實這是因為人性的本質,人們在對你個人價值評估的時候,會用到一個叫做“錨定啟發法”的統計學方法。

簡單點說,就是根據聽到的社會平均值作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進行對比參照,確定你定位,劃分你的階層。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都是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自己評定和判斷,如果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不夠優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難免產生自我懷疑,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尊重,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樑寧在《產品思維三十講》裡提到:“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興奮的,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克服一切困難甚至飛蛾撲火,但如果你在薪酬上委屈自己,身心都不會愉悅,遲早要抑鬱,更別說幹出一番事業。

所以,年紀輕輕憑什麼要屈就自己找一份平庸的工作,領著不痛不癢的薪水混日子。切忌,不想被同齡人拋棄,就要從選擇一份對得起自己的高薪工作開始。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為什麼每年招聘會上那些世界500強知名大公司讓畢業生擠破頭,因為,選擇更好的平臺,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有了更高的薪水,就有了實現夢想的底氣。

哈維在《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中重提到一個致富原則:永遠不要給你的財富設上限。

人的發展其實遵循著一種馬太效應,你上升到的層級越高,就會發現機會越多,那麼也會越來越好。

而第一份工資的薪水,往往是你第二份工作的起點,如果你的第一份工資就很低,在跳槽之後,現任公司會懷疑你的價值,薪水往往是基於職位的,就算按照20%的幅度漲薪,漲完還是很低。

如果第一份工作能夠選擇較高的工資,無疑意味著如虎添翼,若干年後,正如本文開頭,身價會有天壤之別。

“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青山資本的創始人李倩說從小家裡人給了她一個思維慣性:

那就是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要先知道這個行業裡最好的是什麼樣,他們擁有著怎樣的薪水福利、平均學歷和工作狀態。這不是功利論,我們想要通過奮鬥跨越階層的壁壘,實現人生破局,需要順勢而為,借勢,正是社會生態叢林裡的第一生存法則。

所謂的高工資,以及能夠提供高工資的大平臺、大公司,就是你要借的第一個勢,在風口裡追逐,順勢而為,就能邁出指數型生長的第一步。

看到這裡,我知道你可能會吐槽:我也想高薪,你這說的不是廢話嗎?

可是,你要知道,很多時候,是你的心態與認知決定了你與高薪無緣,而不是機遇的匱乏。

如果說讓我給大家分享幾點心得,那以下的3點應該是我近兩年來最大的感觸

1、跳出舒適圈,找到目標是前進的起點。如果你在自己當下的生活學習中無法接觸太多的新技術,可以嘗試多去外面的公司面試,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找到學習的目標;

2、學IT要趁早,杜絕成為溫水裡的青蛙。對於想學IT拿高薪的同學來說,一定要趁早。因為同樣的水平情況下,大公司更會看中「潛力」—— 年齡越大,潛力越小;

3、學會利用現有資源。對於IT人來說,學習永無止境。但埋頭苦學是不夠的,你要注意自己的學習一定要有系統性,除了手頭的項目和身邊“大牛”的指導外,巧妙利用資源是最有效的方法,去培訓機構幾個月時間換取寶貴的項目經驗,是非常值得的。

“一個人的來路,決定了他的去處。”與其說我們在爭論第一份工資高低是否能給予我們前進的底氣,不如說你何時能夠讓自己匹配這種好運氣。

所以,從現在開始,設定那條改變命運的及格線,努力向前衝刺,絕不認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