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在日前舉行的“國際化的上海:創新、時尚、宜居的長寧”活動上,記者獲悉一組看似“微小”的“大數據”:2018年,長寧區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達到了85.49歲,高出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壽命1.86歲。

讓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對地處上海中心城區長寧來說,在為老服務方面如何使“寸土”都能發揮出“寸金”的價值,著實需要動一番腦筋。

位於長寧區最西端的北新涇街道作為典型的老公房聚集社區,60歲以上戶籍老人佔比高達39.66%,相當於每5位居民中就有兩位“老寶貝”。緩解養老資源緊張的老問題,街道想到的是引入新技術和新應用,通過引入人工智能企業的應用場景、大數據分析,為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中的老年居民提供分門別類的定製服務。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看似“玄乎”的新科技能解決“老大難”問題嗎?試過才知道!

根據老人需求引入眼底病變篩查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北新涇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位於北漁路84號,緊鄰地鐵2號線北新涇站3號出口,地理位置比街道辦事處優越不少。雖然中心建築面積僅1023平方米,但走進大門,幾座花箱隔離出的小花園,與戶外走廊擺放的四分類垃圾箱,都讓這座運營不到10個月的為老服務中心充滿新鮮的生活氣息。

記者注意到,一樓的戶外空間中“問訊處”的位置非常引人注目。北新涇街道社區服務辦公室主任李彬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到這裡的老人和家屬可以在此獲取養老機構諮詢專員的服務,由後者綜合評估老人的年齡、身體情況、家庭狀況、養老金收入,根據老人和加收需求定製養老服務菜單。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事實上,整個為老服務中心的最大特色——智慧養老服務,正是通過前期梳理街道居民的普遍需求而探索建立的。

乘坐電梯來到二樓“康樂坊”,醫養結合體驗區裡寬敞明亮。記者採訪時正值工作日下午,幾位打扮入時的阿姨和爺叔正在一臺外形如同驗光機的機器一側排隊。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機器是為老服務中心專門引進的眼底影像分析儀,由人工智能企業上海鷹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Airdoc)提供,可以為居民無創觀測、科學預警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腎病等在內的30餘種疾病風險。

Airdoc工作人員姚光遠當天負責為居民進行眼底篩查。只見一位阿姨將下巴放置在分析儀上,像測近視眼度數一樣睜大眼睛看鏡頭,“咔嚓-咔嚓”,兩張眼底照片就拍攝完成。小姚將數據上傳至雲端,居民通過手機微信就能查看自己的眼底報告,“省去不少在醫院排隊的時間。”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小姚告訴記者,現代人頻繁使用電子產品,老年眼部慢性病的病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50歲不到就產生眼底黃斑等病變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人因為醫院排隊時間久、等待報告時間長就疏於檢查。“現在有了家門口的篩查服務,如有病變跡象居民能及時到醫院就醫,也促進了老年人自查和就醫的主動性。”

此外,二樓的“康養驛站”還引入多款智能檢測設備和服務,如精確檢測採集老人體重、血壓、血氧、骨密度等體質數據,在健康大數據管理平臺上綜合分析,結合三甲醫院專科醫生遠程問診,完善老人“預警—檢查—問診—康復”的醫養結合信息化照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支撐智慧養老。

李彬介紹,中心採集的檢查數據將歸入長寧區大數據平臺和建設中的北新涇人工智能社區醫療數據庫,目前居住在北新涇街道的社區老人預約後均可免費檢查。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智能技術並非“抓到籃子都是菜”

記者在為老服務中心內看到,這裡也採用了現下普遍的“時間儲蓄銀行”自治辦法,由年紀較輕、富有餘力的“小老人”照顧較為年長的“老老人”。不過,萬一年輕的“老志願者”家中有事,或是出門旅遊,如何銜接“老老人”的照料?此時,位於中心三樓的長者照護之家就能“挺身而出”提供服務。

由於空間限制,北新涇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長者照護之家只提供16張床位,目前入住老人11名,主要為街道社區內的老人就近提供集中、專業的照護服務。

與一般長者照護之家不同,這裡每張床位均為多功能電動床,配有電子手環和智能監測床墊,在老人無拘束的狀態下能精確採集體徵數據,同步傳輸到樓層護士臺和老人家屬的手機等設備。這樣一來,老人們的日間活動軌跡、夜間睡眠情況、生命體徵變化等都有完備的數據記錄進行分析,形成“每日一報”的健康報告,老人和家屬可隨時查看。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今年86歲的朱老伯獨居在上海,新奇的智能床墊讓老人家感到先進,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的“睡眠曲線”。“沒想到活到這把年紀還能享受高科技。”

不過,打“智能牌”並非將科技“抓到籃子裡都是菜”。記者注意到,每張智能床位的床頭還配備了一臺平板電腦,界面功能並不複雜,包括護理管理、健康報告、起名年輕互動和認知訓練四個板塊。長者照護之家工作人員殷婷告訴記者,健康報告功能主要在夜間發揮重要作用,在老人熟睡時監測血壓、心率、心跳等基本生命特徵,夜間監測夜起次數、深度睡眠時長,每晚形成老人專屬睡眠報告,便於護理人員根據睡眠數據設定老人健康狀況的“警報”範圍。老人不僅能及時瞭解自己每日的睡眠狀況,按下桌面上的“親情互動”按鈕,還能直接與家人微信視頻。

朱老伯告訴記者,經歷兩次腦部手術的他此前在中高檔養老院住過幾個月,其中一些特殊的理療他並不需要,但無奈已包括在住宿費用中。而在社區的長者照護之家,在普通照護之上根據入住老人需求提供的定製化、智能化服務,讓朱老伯這樣需要術後康復、經濟條件有餘力的老人感到很稱心,“花錢買的是我們老人真正需要的服務。”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新技術讓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在不斷邁向老齡化城市的上海,如何培育好養老產業這片藍海市場,財力投入、方案設計和社會化服務缺一不可。

“老人頤養天年,但每一分錢還是花在刀刃上。”正如李彬介紹,北新涇社區為老服務中心內的眼底篩查服務看似新鮮,但恰恰就是在調研轄區內老年人常見病的基礎上探索引入的服務。

厲害了!長寧北新涇這家為老服務中心,藏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例如隨著老年人安全意識的提升,探索在為老服務中心建立託老安全系統,在中心全面布控雲存儲視頻監控,老人每天的“進門—日託—助餐—體驗—康復訓練—離開”過程有全程影像記錄。整個服務中心還設有人臉識別系統,可以準確識別“未經許可不得入內人員”與“未經批准不得外出老人”,同時建立起街道老年人數據庫,提升託老安全係數。中心還引入辦公樓宇中常見的能源管理系統,對安全預警中心機房是否浸水、中央空調漏水、配電箱電流過載等情況進行監測,實時監測PM2.5、二氧化碳、室內溼度等數據,用現代建築中已經頗為常見的智能管理系統保障舒適的託老環境。

又如在中心一樓的老年日間照料區,硬件方面有常見的伸縮式沙發、電動助起椅等為老設施,“軟件”上配備了老年課堂、文化沙龍、精神慰藉、權益諮詢等項目,儘可能豐富老年人精神需求。北新涇街道還與互聯網送餐企業“餓了麼”簽約組建助餐服務團隊,每天為260餘名老人外送午餐。

由於中心周邊人流量較大,一樓戶外走廊在設計功能時還專門為戶外作業的環衛工、快遞員、送餐員、協管員、出租車司機、物流駕駛員等設立休息驛站,提供飲水、避暑、取暖、餐食加熱、電瓶充電、手機充電、應急藥箱等服務。北新涇街道轄區內的健康養生企業、學習活動機構、生活服務門店等60餘家單位則組成了為老愛心聯盟,成為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主力軍。多樣化的嘗試為老人們的養老需求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

欄目主編:欒吟之 文字編輯:欒吟之 題圖來源:舒抒 攝

內文圖片:作者拍攝;北新涇街道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