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進入上海醫院,20多家三甲醫院已引入AI輔助診斷'

"

AI賦能醫療,將帶來怎樣的改變?

作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主題論壇之一,2019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峰會以“智匯健康·預見未來”為主題,通過構建一個多元、開放、創新的全球性共享交流平臺,就人工智能健康領域發展趨勢、行業監管、創新技術、實踐應用及投資風向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8月3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大會上獲悉,當前上海已有20多家三甲醫院引入了AI輔助診斷,一批人工智能的疾病影像篩查產品全面進入醫院。

醫學影像系統迅速崛起

在“2019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表示,當前,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發生的最大一個變化就是醫學影像系統的迅速崛起,正在形成一個很大的產業。

“這個方向的基本模型,實際上就是一個深度學習的模型,只要把很多病例的圖像數據等輸入,通過學習形成人工智能網絡的識別模型,來告訴你疾病的可能性大概是多少。”潘雲鶴表示,書本上的知識還有病例的圖像報告等,輸入得越多,知識和數據結合得越好,那麼識別的準確率就會越來越高。

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敏表示,在醫療領域,“AI+醫學影像”已經成為大家最為看好、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領域之一。但從目前已經落地的醫學影像AI應用來看,大部分應用都在診斷環節,並且主要集中在“肺”這個領域。AI醫療的發展才邁出一小步,醫學影像AI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從大會上獲悉,當前,上海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取得諸多突破,全市20多家三甲醫院引入了AI輔助診斷,一批人工智能的疾病影像篩查產品全面進入醫院。與此同時,上海也在加速建設醫療應用場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入選上海首批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場景建設,利用AI進行臨床診療創新性研究,打造智慧醫療一站式服務。

其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針對患者的就診現狀和迫切需求,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在“精準預約”、“智能就診諮詢”、“病理智能檢測”等方面的突破,讓患者排隊時間減少了,就診諮詢便捷了,報告結果更快了。此外,醫院還在患者隨訪、腫瘤篩查、臨床試驗患者招募等領域“牽手”人工智能,讓智能技術在醫學科研領域賦予新的能量。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為解決患者多、分檢護士不足的局面,醫院則在急診科引入了一名超級AI外援,超過4000種疾病都可以通過這臺AI設備進行預檢分診。同時,該院放射科引入的AI輔助診斷系統,可以輔助醫生,是他們的工作效率至少提升一倍。

目前仍未有醫療AI產品獲批

諸多行業專家也在大會中透露,儘管國內已經有諸多的AI醫療產品面世,但仍然都在臨床試驗階段,並未實現商業化,其收費和監管等也亟待進一步具體政策的出臺。

先後在美國洛杉磯和上海落地的體素科技創始人兼CEO丁曉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國內外環境來看,中國的AI醫療發展並不落後,發展的速度也非常快,尤其是在AI醫療影像領域,中國國內的AI醫療初創公司比美國數量龐大,但由於中國企業遞交產品註冊的時間比美國都要晚,因此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現第一張醫療AI的三類證書。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霖表示,按照中國國內的醫療器械註冊流程,產品從申報到最終過審要經過產品定型、檢測、臨床試驗、註冊申報、技術審評、行政審批等六步。目前,國內還尚未有一家醫療AI企業完成臨床試驗,這就意味著還沒有一家拿到三類醫療器械許可證。

金春霖進一步解釋說,按照2017年8月發佈的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規定,若人工智能診斷軟件通過算法,提供診斷建議,僅有輔助診斷功能,不直接給出診斷結論,則按二類醫療器械申報;如果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並提供明確診斷提示,則其風險級別相對較高,需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

“要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械證,需通過臨床試驗。”上述專家表示,而第二類器國械有臨床試驗豁免目錄。同時,二類醫療器械只需在省級藥監局註冊,而三類器械則要在總局進行產品註冊,“一般來說,三類醫療器械商業化落地前要經過三個大步驟:中檢院檢測、藥監部門註冊審批、醫保局定價,三大步驟需耗時接近4年。”

諸多專家在會議上透露,現階段,中國的醫療AI產品審批流程趨嚴,較多醫療AI項目仍處於科研階段,其到實現商業化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但可預見的是,未來AI將實現醫療服務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將治療拓展到主動式健康管理,助推各級醫院實現一致性的、精準的、體驗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務,讓人們真正享受無處不在、全生命週期的醫療健康服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